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改革開放懷舊美文

改革開放懷舊美文

來源:時髦谷    閱讀: 3.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改革開放懷舊美文,句子是體現了個人心情,句子能夠讓我們的交流更加清晰,發表勵志語錄可以跟好友傳遞一些正能量,通過說說我們也可以去了解一個人的性格。以下是改革開放懷舊美文句子。

改革開放懷舊美文

改革開放懷舊美文1

朱曉(四川)時間的座標時代的軌跡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啓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1979年,有一位中國老人揮手在祖國的東南沿海畫了一個圈,確定設立深圳等5個經濟區,從此促進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

1978到2018年,短短四十年,只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小滴,彈指一揮間。然而,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是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四十年,是國家走向繁榮昌盛的四十年。這四十年,在歷史畫卷上繪出了不朽的華彩篇章!在時間的座標上,四十年的時代軌跡正印證着中國蓬勃發展的歷史腳步。

寫到這裏的時候,我那拖沓吃飯的小女兒順手把沒吃完的飯往垃圾桶裏倒,七十八歲的老父親,忙不迭地連聲說:“這多可惜呀!太浪費了!”我忽然紅了臉,平時並不是沒有教孩子要節約、要愛惜糧食。只是,在富足的生活面前沒有把這一傳統堅持到底。

父親的話也讓我思緒翻騰,時光倒轉,穿過時空隧道,塵封已久的記憶片斷又浮現眼前。

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吹起的時候,那時的歲月確實是艱難的。身爲農民的父母,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在田地裏忙碌,彷彿那裏面真能挖出金元寶似的。其實不然,每一年交完公糧之後,餘下的糧食仍然要精打細算,才能捱到第二年的秋天。用來填飽肚子的更多的是紅薯、土豆、麥粑之類的粗糧。

那時候,還沒有電燈、電視。我每天都穿着帶補丁的衣服,坐在潮溼冰冷的石頭房子裏,就着豆大的煤油燈看書寫字,還得擔心忽然一陣風過,把自己吹進深深的黑暗裏。

我清楚地記得,一九八八年,那時候的生活條件已經普遍大有改善了,但由於我父母的負擔太重,上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四個老人,還有我們兄妹這三張小嘴,緊巴巴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我在城裏住校讀初中,連最便宜的南瓜湯都吃不起,每天都是鹹菜泡開水下飯。那時候家裏一個月才吃得上一回肉,我最渴望的就是那個打牙祭的日子了。

這麼些年過去了,缺衣少食的日子早就成了歷史,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父親經常說,我們現在的生活好,得益於我們有個好的共產黨,黨裏有好的領路人。如今這社會,只要自己肯幹,不偷懶,都會有好日子。

時光如梭,歲月如歌,回眸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我們的國家實現了從解決人民生活溫飽問題到構建和諧社會的跨越,我們的民族像一頭沉睡的雄獅開始覺醒、開始奮進,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取得了巨大的變化,改革開放使我們國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

四十年前,中國號稱自行車大國,一輛鳳凰牌自行車騎遍全城;四十年後,大街小巷裏排起了汽車的長龍。

四十年前,物資匱乏,所有商品都是憑票供應,愁的是買不到;四十年後,富足與充裕已是人們的生活常態,愁的是買哪個。

四十年前,肉菜是用來撐場面的;四十年後,人們開始追求安全、健康的生活品質。

四十年前,買東西后要大包小包的扛到家;四十年後,購物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直接送到家門口。

四十年前,只有過年纔可以照一張全家福;四十年後,隨時隨地都可以亮起閃光燈。

四十年前,花的是糧票、布票、油票;四十年後,進入到“無現金時代”,一張二維碼就可以收付款。

四十年前,火車是綠色的,每次出門走親戚都要坐好久;四十年後,動車、高鐵提升了中國發展的速度,讓遠方的遊子有了更多閤家團圓的機會。

四十年前,村口的那一條鄉間小路,充滿了風雨和泥濘;四十年後,平坦寬闊的水泥路已經通往了每家每戶。

…………

到如今歷經四十年改革開放發展道路的祖國,綜合國力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鉅變。四十年的拼搏記錄了一個偉大的時代,四十年的征程展現了一個民族的崛起。

我們是這四十年的親歷者和見證人。作爲國家最普通民衆中的`一員,我沒有過多地去關注國際大形勢,也沒有過多地去記憶國家增長的GDP,我只是切身地體會到生活的貧窮到富足的過渡,深切地感受到強大的祖國帶給我們日益堅實的安全感和逐漸飆升的幸福指數。

每當在各種盛大的綜藝節目上看到祖國民族文化的精彩紛呈;在外交場面上看到國家領導人的睿智英明和國家地位的大幅度提升;在各式博覽會上看到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在閱兵儀式上看到軍隊的強盛與壯大;在國際體育賽事上看到中國健兒的豪邁英姿,我就會感到祖國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我的心中就會涌起無比的驕傲與自豪。

四十年,足夠漫長;四十年,又極爲短暫。但它終歸要成爲一段歷史。而這段歷史,又恰恰是五千年華夏文明最輝煌的那個部分。繁榮昌盛的現代化中國,正用她的似火熱情款待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用她的非凡成就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願我們的祖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將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繼續向前推進,向世界展示帶着無窮魅力的五千年中華文明。我用一顆最虔誠的赤子之心,爲我們的祖國舉起祝福的旗幡……

改革開放懷舊美文2

界牌山(內江隆昌市)地攤

農村人記憶中,改革開放就是可以擺地攤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除了自產農產品外,做點小買賣,有可能被當做“投機倒把”,被視爲不守本分,想發家致富。八十年代,可以做生意了,有點經營頭腦的農民,喜出望外,於是各種小本經營產生了。做生意的多了,沒有地方擺放,農村集市隨處找到街邊、路邊、三叉路口,就地擺上,買賣就開始了,地攤應運而生。九十年代地攤隊伍更加壯大,成爲農村百姓致富重要途徑。

一、熱鬧的地攤

逢集是熱鬧的,最熱鬧的是地攤。八、九十年代,地攤是農村集鎮最興旺的標誌之一,人多如潮,摩肩接踵,車馬水龍,幺喝聲、討價還價聲、小喇叭、收錄機歌聲,此起彼伏,東唱西和,南腔北調,張弛無度,進入地攤,就進入鬧市,就無法平靜,無法控制購買的慾望。再看看地攤貨物,目不暇接,衣服、日用品、家電、玩具、化妝品,標價的、無價的,有商標的、無商標的,大人的小孩的,春夏秋冬的,應有盡有,在地上甩來甩去,五顏六色,有的堆在一起,有的高高掛起,有的橫七豎八擺地上。一茬接一茬的人流、物流,匯聚在一起,擁堵在街道上,公路上,敞壩上,成爲農村逢集一道風景,大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氣象,壯觀得讓人驚詫,壯觀得想呼喊。新世紀開起,地攤開始改觀,走向文明、走向有序、走向形象。

農村中青年是地攤主力軍,邀邀約約,三五結隊擺地攤,出門一溜子,回家一夥人。給農村增添了話題,增添了活力。種地之餘擺地攤,地攤收益補家用,共同的事業,共同的話題,一羣男男女女在一起,擺不完的龍門陣,說不完的知心話,一時間上村下院熱鬧起來。從地攤上帶回新奇的東西,糖果、糕點、時裝、玩具等,他們成了農村孩子的期盼,盼他們出去又盼他們歸來。 地攤五彩繽紛的東西,吸引着人們。吃的、用的、穿的、耍的不斷從地攤上豐富起來,小孩子好吃嘴饞,繞着地攤團團轉。小姑娘愛漂亮,圍着地攤阿姨討好賣乖。男人女人青年老人各有所愛,對地攤都放亮了眼,爲地攤興奮,爲地攤讚美!

二、勞累的地攤

說到地攤,我身邊的地攤人一大框。第一感覺是累,十分勞累。地攤市場上爲了釐頭討價還價自不必說了。我岳母是地攤人,她早前在外做生意,地攤興起了,就轉行擺地攤,避免了東奔西走,可以照顧家庭,據說利潤還喜人。地攤人凌晨四、五點就起牀,家裏孩子大多在夢裏。背上貨物,步行約莫兩公里多農村羊腸小道,到達公路邊,等最早的早班客車。上了客車,沿着農村公路一路顛簸到鄉鎮集市。找到攤位,把貨物擺放完畢,已經八點左右。散市大多是中午十二點,有時早一點有時晚一點。收拾被顧客弄得亂糟糟的貨物,得差不多一小時。再沿途返回,下午三、四點鐘。一身疲憊,還不能休息,家務需料理。晚飯後,準備第二天趕集,清理貨物、錢包、揹簍揹包,總結經驗教訓。地攤人好像不覺得累,精神好得很,不知疲倦,特別是有可觀收入那天,開心的笑容淹沒了疲倦。

背攤。地攤是老百姓背出來的。地攤的重要工具是揹包,各類大小能夠背的工具都有,有人又發現商機,生產一種編制袋,裝衣服百貨十分方便,容量特大,還可以防雨,弄髒了隨便抹幾下,深受歡迎。岳母做地攤生意比較順手,越做越有勁頭,揹包越背越大,高過人頭,寬過身形,出門回家只見揹包不見人。春天的田野綠了,花兒開了,他們沒有心思關心飛來飛去的蝴蝶,一門心思都在地攤上,他們也不看公路兩邊的青山綠水,一直往前走,把沉重的揹包揹出去,又把另一個沉重的揹包揹回來。他們身體勞累心裏值得,收穫是每天數小票的喜悅。

擺攤。地攤是擺出來的。擺攤是一個不簡單的活。地攤地攤是擺在地上的攤,地攤位就是地攤的根。那個地攤年代,無論哪裏,都難得有一個乾乾淨淨、滿滿意意的場地供給擺地攤,水泥三合土地面、石板地面、瀝青公路面是好場地,還有泥濘地面、碳渣地面、斜坡路面等等,爲了找一塊好位置,往往費盡心機,不辭託請。還得準備擺放貨物的墊子,一般用普通膠布,用幾天洗一次。一塊大大的膠布往地上一放,什麼東西都可以擺。

地攤擺放東西可謂千姿百態,百花齊放,沒有標準,沒有統一要求,攤子大小、橫着豎着、堆着亮着、掛着躺着,隨心所欲。一擺就是一小時或更多時間。地攤的東西大多是小而雜的,賣衣服各式各樣,賣百貨的五花八門,擺起來費時費力,還得考慮怎麼方便收攤。擺攤的形象,往往體現了攤主的智慧和精明,生意做得好的攤子擺得大方整潔,“西施婦人”攤子總是亂糟糟的,加上顧客一攪和,更是湯圓下鍋。攤子擺好了,喝一下水,壓住疲勞,開始幺喝,犯困的身體被光顧的人激靈,又精神振奮了。

轉轉攤。擺地攤就得趕轉轉場。川南淺丘,地攤流行。因地成集,集市一般相隔十華里到十五華里,最遠不過三十里。相鄰三個集市輪着逢集,一旬中輪一回。我老家一四七日逢廟壩場,二五八日逢黃家場,三六九日逢雙鳳驛,雙鳳驛是我的老家,祖祖輩輩的油鹽場。經營地攤也隨之輪流擺,只有逢十才休擺。這樣一輪,幾乎天天都在攤攤上琢磨,天天都計劃,天天都忙乎。逢十了該休息一下吧,不呢,進貨去。他們怎麼進貨呢?小場鎮到大場鎮進貨,大場鎮到縣市城裏進貨。各地又興起專門對地攤的批發商,哪裏價格低就去哪裏進貨,哪裏有新鮮玩意兒就去哪裏進貨,進貨的日子是最新奇的日子,懷着滿滿的希望,豪邁的決心,早已忘記辛苦。

三、心酸的地攤

地攤與塵土爲伍,地攤經營者,農村無知勞力是主力軍,他們文化少,技能低,底子薄,擺地攤成爲首選。幾乎對衛生、健康、形象沒有什麼明明白白的要求,那個年代許多人也不興講這些個沒有“利益”的東西。攤位條件和農村場鎮形成的老習慣使然,地攤與塵土同在,擺一次地攤,塵灰滿面,黑白分明,而經營者又習以爲常,完完全全沒有想到健康或者影響健康的問題,一切以攤子收益爲樂。

搶攤。搶攤位是地攤經營者苦惱的事,一切準備好了,只欠東風,沒有攤位,白忙乎。八十年代,有個什麼親戚、熟人在場鎮就能夠落實一個地方擺攤子。九十年代,經營地攤隊伍越來越大,除了找“關係”,還得費心機,要搶攤位。關係再好,有人先佔位子,再想還給你,難。市場管理是不管這個,只管攤位費,自己沒有搶到攤位,交“地壩費”的資格都沒有。爲了佔攤位得起早,得有人守候。我岳母在太平鋪場擺地攤,有個親戚家在街上,門口有個位子。天不見亮,親戚就把地攤膠布墊子放在攤位上。天一放亮,我就去守着,免得別人挪動或者搶佔。我出了力,地攤有收入,就經常改善伙食。搶攤位是關鍵一步,因爲攤位,生出許許多多地攤故事,吵架扯皮,打架傷人,相互擠兌,說來是又氣又好笑。

擠車。擺地攤要趕早,客車有班點,一趟趕不上,耽擱時間起碼半小時,攤位可能被搶,生意也耽誤了。擠車既要勞力也要勞神還要受氣。擺地攤的東西多,大包小包,手提肩扛,客車都不喜歡,上車費時間,乘車佔位寬,司機是上帝似的,大呼小叫,粗話野話,出口成髒。地攤者忍氣吞聲,只顧往車上擠吧。幾個相好的老鄉,相互幫助,一人先上車,後面的人遞送貨物上,車門口堵得水泄不通,一件件、一包包不停往車上遞送,實在太擠,推的推,拽的拽,門口送不進去,車窗遞送,上到車上就成功!然後售票員一聲吆喝關車門。車上全是貨,貨是乘車主,人是附屬品,不能坐,要看好自己的貨,丟了就慘了。他們本來就沒有想到要坐,能夠上車已經長長地舒口氣,阿彌陀佛!有年齡小的農村女孩,爲此不知哭過多少回。

卷攤。地攤日曬雨淋,經常被風雨席捲。颳風下雨,可憐的地攤,希望和美好雨打風吹散!剛進的新貨物浸染雨水泥污,來不及收拾的地攤一片狼藉,忙乎一大早的攤主望攤興嘆!他們沮喪得想哭,雨水、汗水、淚水匯聚在臉上,他們哭不出聲,沒有人聽他們哭。亂哄哄的地攤市場,橫七豎八,吶喊聲、尖叫聲、雷雨聲,匯合成了一曲命運交響曲!地攤風裏來雨裏去,免不了虧本還天天防着小偷,地攤人嚐盡酸甜苦辣。

四、快樂的地攤

農民上街擺地攤,雖然是在街邊路邊,但上了街進了城,感到地位上升了,與城鎮居民一樣,有了一席之地,心裏多多少少總有一點點揚眉吐氣的感受,鎮上的人見到的,城裏人見識的,“他們”可以有!好不快活!擺地攤,對農村人還有走南闖北的豪邁,一些新潮流,不再是城鎮人的獨享。地攤使他們增長了不少見識。在做買賣的同時,自己也可以享受,吃的、穿的、用的、化妝的,好多農村女孩塗口紅劃眉毛,從地攤開始,而且不管他質量怎麼樣,還自己享受批發價,真快樂!

起早貪黑,吆喝廣告,每一次交易成功,每一次賣了好價錢,他們都喜在心裏,笑在臉上,忘了勞累和疲憊。賺了,手邊錢活動了,改善生活,武裝自己。辦嫁裝,取媳婦,都有盼頭了。有時三五人一起,下飯館,喝啤酒。子女讀書,學費有來源,希望在前頭,明天更美好。年輕人進OK廳放歌一曲,穿喇叭褲,着”洋裝,留長髮,燙“爆炸式”,是地攤最早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在農民的心裏,這就是改革開放,可以說地攤與改革開放同行,改革一開始,地攤就興起,改革往前推進,地攤就熱鬧,興旺。後來,他們不再滿足於地攤,開始租市場上的攤位、買門面商鋪,地攤推着他們真正走入城鎮。一天比一天腰包更鼓,一天比一天更有信心。到新世紀,城鎮化推進,城鄉統籌,農民不再是純粹的農民。

五、地攤走向新生活

地攤經過一段時間的沉默和修煉,在今天驟然走紅大江南北。今之地攤,非過去的地攤,此一時彼一時,再次顯示地攤的生命力。過去地攤把農民帶入城鎮,今天地攤把農村和城鎮一起帶入小康社會。

在中國大地上,地攤是一種情懷,地攤是一種象徵。久違的地攤,正在走向新生活!走向5.0!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