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服飾搭配 > 服裝搭配 > 中國最早的耳環

中國最早的耳環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最早的耳環,如今很多人都有耳洞,不管是女性還是女性都是可以戴耳環的,戴耳環在很久之前就開始流行,戴耳釘可以佩戴很多很好看的耳環,以下爲大家分享中國最早的耳環。

中國最早的耳環1

一、玦

這是迄今爲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耳飾。外形似環但有缺,大多是用玉石做的。主要流行於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玦的紋樣開始趨向華麗,漢代時期僅在西南邊陲少數民族地區流行。佩戴玉珏,既可以雙耳也可以單耳,沒有性別和年齡的區別。

中國最早的耳環

二、瑱(tian,二聲)

這是誕生於秦朝時期的一種禮儀耳飾,它也叫“充耳”,最初是用來堵耳眼的,後來就被用來懸掛於人的耳畔,是一種禮儀用品,用於提醒佩戴者謹慎自重,勿聽妄言,成爲一種極具華夏禮制特色的耳飾。

男子使用時,一般是作爲冠冕的配件,女子使用時一般是系在簪首,主要流行於晉漢時期。這種耳飾的流行,其實體現了中國古人尊禮、尚禮,將禮視爲一切習俗的行爲準則的文化特質。

中國最早的耳環 第2張

三、耳璫(dang)

專門指的是嵌入耳垂穿孔中的飾物,主要流行於漢魏時期,以玉石和琉璃材質居多。其形狀有收腰圓筒形、釘頭型和穿系珠珥形。佩戴方式最初是穿耳式,後來隨着中原禮文化的興起,又出現了簪耳式和繫於耳部兩種方式。在漢代,上流階層的女性主要以簪耳式爲主。

中國最早的耳環 第3張

中國最早的耳環 第4張

四、耳環

耳環,最初是以金屬爲主體材料製作而成的換裝耳飾,宋遼時期,變成帶有環腳的樣式。環腳是用作簪戴的細彎鉤,宋代的耳環環腳較短,到明代時在耳後會伸出很長的環腳,有約束行爲、使人端莊之意。

耳環在史籍中出現較晚,在衆多的記載中,耳環的佩戴對象多爲南北各地的少數民族,且不分男女,均可戴之。在漢族,男子不崇尚穿耳洞,也不喜歡佩戴耳飾,直到宋代,漢族的女子纔開始普遍佩戴耳環。

中國最早的耳環 第5張

五、耳墜

這是在耳環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一種耳飾。它的上半部分大多是圓形的耳環,環下在懸掛若干墜飾,人在行動時,墜飾可以來回晃動,頗顯得婀娜多姿,故名耳墜。

但也由於耳墜不若耳環莊重,所以在宋元時期,女子耳飾多以耳環爲主。到了明代晚期,耳墜才相對多見一些,但款式還是有所限制,大多比較簡約、介質,沒有過長、繁縟的流蘇。到了清朝,耳墜開始大面積流行開來。

中國最早的耳環 第6張

六、丁香

又叫“耳塞”,是一種小型金屬耳釘,也可在釘頭鑲嵌珠玉裝飾,在清朝時期非常流行。它小巧輕便,適合家常佩戴,材質上多以金銀爲主,富貴者多嵌有珠寶,窮人多以銅錫爲主。

中國最早的耳環 第7張

七、耳鉗

耳鉗原是滿族人對耳飾的代稱。清代有“一耳三鉗”,其實最開始說的就是一隻耳朵戴三件耳飾,可以是環,可以是墜。

到了晚清,就出現了一種特指夾鉗的耳飾,它無需穿耳洞,不會破壞身體的全形,流行於20世紀30年代新女性崛起之時,也是當代女性在特殊場合需要盛裝穿戴而不得不佩戴耳飾的一種方便之選。

中國最早的耳環2

耳環作爲一種極普通的日常飾物,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曆史。不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耳環還不叫耳環,也不叫耳釘或耳線。它們叫做玦、瑱、璫、環等等。

玦是指有缺口的環形玉石。仔細一想,玦可能是史上最早的開頭戒指。玦也有多種形態,有的素面無紋,有的雕琢紋飾。此外,玦還分大小,小的作耳飾,大的是佩飾。

瑱字略生僻,先注個音。瑱,音tiàn。是古人冠冕上垂在兩側以塞耳的玉,通常用絲繩系、掛於耳旁,或者直接掛於耳上。

璫則是直接穿掛於耳垂的耳飾。璫的.形制多爲圓柱狀,兩端大,中間略收,以便卡在耳孔之中。《孔雀東南飛》中描寫劉蘭芝服飾髮型中那一名句“耳著明月璫”,想來正是說劉蘭芝戴着明月形狀的耳飾。

最後要說到環了。環爲圈狀耳飾,屬於和近現代流行的耳環最接近的一種古代耳飾。

玦、瑱、璫、環等耳飾流傳到漢以後,一千多年過去了。人們可能終於發現耳飾名稱太多,讓人傻傻分不清。於是,給耳飾家族取了個統一的名字,叫做耳璫。

說完名稱,接下來聊一下古代佩戴耳飾的人羣。其實,遠在商周之時,哪些人可以佩戴耳飾,並無制度禮法規定。就好像最初“朕”的稱呼不是皇帝專屬一樣,耳飾也是人人可以佩戴的。

到了秦漢,皇帝的大老婆皇后,皇帝的小老婆們,也即嬪妃,還有朝廷重臣的老婆命婦是不能穿耳的。既然連耳洞也沒有,何談耳飾?而其他的士庶之家的女子就必須穿耳。也就是說,秦漢時期,是否有耳洞,是區分貴賤的標記。

這一貴賤標準一直延續至六朝以及之後的隋唐時期。直到社會風氣開放的唐代,婦女穿耳之習俗才被廢止。只有優伶娼妓等人羣中,纔會偶然出現穿耳和佩戴耳飾的現象。

中國最早的耳環 第8張

關於這一習俗,五代歐陽炯《花間集》中的《南鄉子》一詞有明確記載,曰:“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蓮,耳墜金環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頭招遠客。”

所以,耳飾作爲一種日常飾品,開始爲中國古代女子大範圍佩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這自然是從封建禮法嚴苛,統治者大肆鼓吹封建倫理綱常,強調閨範禮數的宋代、明代盛行的。宋明之後,不僅僅是普通婦人,即便是貴爲皇后、嬪妃、命婦,也統統都要穿耳,即打耳洞。

然而,清朝時,已經被無非貴賤“一刀切”的穿耳又起了新變化。因爲滿漢有別。這時候,漢族婦女耳飾仍然沿襲宋明舊制。而滿族婦女的耳飾卻爲“一耳三鉗”。沒錯,正是和清宮劇《延禧攻略》裏演的一個樣。鉗指穿耳孔式的耳環,“一耳三鉗”即一隻耳朵上戴三件耳飾。

最後,普及一下古代耳飾的分類。就性質而言,古代耳飾主要耳環、耳珠、耳墜三大類。

耳環多是金屬材質。出土的商周時期的耳環多爲青銅製品,金質耳環也出土了不少。宋代穿耳之風盛行後,耳環風格多樣,材質擴充到銅、金、銀、玉等等。

耳珠是鑲嵌在耳垂上的小耳飾,多以圓形或橢圓爲主,常見的材質有金、銀、珠玉等等清代李漁《閒情偶寄》中說:“飾耳之環,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銀一點,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這裏,李漁所說的“丁香”便是耳珠的一種。

耳環下的墜飾物則被稱爲耳墜。《金瓶梅詞話》中就提到過許多耳墜名稱,比如“金籠墜子”、“銀鑲墜兒”、“金鑲假青石頭墜子”、“寶石墜子”、“銀鑲墜兒”等等。

而《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寫道:“當時芳官滿口嚷熱……右耳眼內只塞着米粒大小的一個小玉塞子”則是指玉質的耳珠。

發展到今天,耳飾已經成了愛美女士們的出街必需品。常見形態有耳釘、耳墜、耳線等。

中國最早的耳環3

耳環的由來

佩戴耳環、耳環的由來,說法各異。有人認爲它最早源於北方民族用於出嫁的金屬耳套,但比較可信的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認爲耳環、耳環的出現,是人們對美的追求所產生的;另一種說法是,耳環、耳環最初是用於醫療治病的目的而出現的。

傳說古代有位姑娘,父母雙亡,孤苦伶仃,終日啼哭不止,天長日久,視力逐漸減弱,終致雙目失明。這時來了一位神醫,手拿銀針在姑娘兩耳垂各刺一下,姑娘當即重見光明。

爲了紀念神醫的恩德,姑娘請人制作了一副銀環,朝暮佩戴在耳朵上。此事傳開之後,姑娘們在發生眼病時,便在耳垂上穿孔,墜上一個美麗的小環,這就是戴耳環的由來。

中國最早的耳環 第9張

耳環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耳環是婦女耳墜上特有的飾品。據史書記載,我國婦女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經佩戴耳環了。耳環從古至今,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歷史階段。開始戴耳環講究越大越好

爲了顯示高貴、莊重,有的耳環競長達20釐米之多,從耳垂掛到胸前,有人甚至由於耳環過重而把耳朵眼墜破了,使耳朵缺損而畸形。後來,耳環逐漸轉向小巧精緻。耳環在選材上除了金銀珠寶之外,又逐漸增添了琥珀、翡翠、瑪瑙、鑽石、水晶、玻璃、玉石等。

耳環的款式也越來越豐富多樣,有無穗、單圓、雙穗等多種樣式。無穗式有大圓、橢圓、葡萄形、花朵形、麥穗形等、雙穗式有菱形、鍍金珠、鑽石珠、水晶珠等等。

從70年代起世界各國都在研製和起用非貴金屬的合金材料,80年代使用的材料範圍進一步擴大,有陶瓷、高級塑料、玻璃、貝殼、木料等等。

目前耳環的款式除了一些高檔的產品仍沿用古典形式和傳統技術外,中低檔產品向奇、新、究的方向發展,各種社會藝術思潮無不都在耳環的款式上反映出來。

服裝搭配
服裝單品
明星裝扮
時尚街拍
奢華品質
秀場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