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O型腿是什麼樣的

O型腿是什麼樣的

來源:時髦谷    閱讀: 5.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知道O型腿是什麼樣的?O型腿怎樣矯治?相信這個問題大家都想知道,畢竟擁有一雙又長又細的腿,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啊。下面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O型腿是什麼樣的,希望對你有用!

O型腿是什麼樣的
O型腿是什麼樣的1

O型腿是什麼樣的先檢查自己是否有O型腿

可能會有人覺得自己沒有O型腿,但事實卻是有O型腿也說不定哦?!

首先,就先check自己是否有O型腿吧!

請先站直且腳後跟併攏~

兩腿的大腿間有着大空隙,膝蓋合不起來。

兩腳腳踝的內側有空隙。

若以上兩點都有的話,那就是有O型腿。

另外,若是兩腿的大腿肉之間有些許的空隙或兩腳腳踝內有空隙的話,那麼就是O型腿的預備軍哦!(舉黃旗)

已經檢查過自己是否沒問題了!可不能因此而掉以輕心。

有可能會有隱性的O型腿哦

1、站着時一隻腳的腳踝是分開的。

2、腳的食指從正面看約有15度向外側展開。

3、深蹲時身體朝向正面,腰部些微比較低。

4、這時若膝蓋是向外伸展,則有隱性的O型腿,相反的若膝蓋是向內的話,則有隱性X腿喲?

若是有輕度的O型腿,則是可以不用太在意。

在還沒發展惡化成真正的O型腿前,先將它給治療好吧?

目標就是要美腿!

O型腿怎樣矯治正確姿勢

形成O型腿的原因主要是來於生活習慣。

也就是說,「正確的姿勢」是最重要的事?

站着時,身體的重心是否傾向於一邊?

請下意識地使用腳指的力量來支撐身體的體重哦?

然後走路時也需要注意☆

兩腿不用伸到最長(自然狀態),稍微用到膝蓋。

和站着時一樣,用腳指的力量來支撐全身,請讓腳跟和腳指全部貼着地面上來走路吧?

若走路時總是習慣用膝蓋來支撐的話,就是形成O型腿的原因哦!

鍛鍊方法

(1)直立,兩腳併攏,兩手扶膝做兩膝向正前方的下蹲起立運動,做20~3o次。

(2)彎腰,兩手扶膝做向左的和向右的繞環運動,做20~30次。

(3)兩腳開立稍大,彎腰,兩手扶膝做兩膝向內相靠停耗練習,每次停耗10秒鐘,做5~10次。

(4)兩腳平行站立。o型腿鍛鍊的矯正方法要先以腳跟爲軸,做腳尖外展和內旋運動;再以腳尖爲軸,做腳跟外展和內旋運動,各做20~30次。

(5)坐在椅子上,盡力用小腿夾住書,堅持一定時間。如果用橡皮帶將兩膝捆住做o型腿鍛鍊的矯正方法,效果更加顯著。

(6)跪坐在腿上,塌腰,兩腳慢慢向外向前移動,腰部隨之也逐漸直起來。做15~20次。

(7)下蹲,雙手叉腰,上身保持直立,雙腿張開15—20釐米,腳尖略微向外,吸氣時兩膝靠攏慢慢下蹲,儘可能深蹲並停留片刻,感到腿部肌肉緊繃。呼氣時慢慢打開雙膝,伸直站立,重複10次。o型腿鍛鍊的矯正方法在下蹲時膝蓋和大腿靠攏,對於矯正o型腿很有效。儘可能的下腰深蹲效果會更好。

(8)略微改變一下站立姿態,便可應用腿部肌肉不同的部位,這是下蹲運動的最大特點。下蹲時膝蓋和大腿靠攏,關於矯正o型腿很有效。儘可能的下腰深蹲效果會更好。這種o型腿的矯正比較有效。

(9)並腿蹲起。兩腳及兩腿併攏,俯身站立,雙手扶膝,做往裏推夾的動作(兩腿不要分開),接着做下蹲與起立動作1次,再做向左與向右轉動膝蓋的練習1次,如此反覆,每15次爲1組,共做3組。這也屬於o型腿的矯正措施。

(10)槓鈴夾腿深蹲。肩負中等重量的槓鈴,兩腿分開約同肩寬,慢慢下蹲至全蹲(膝角小於90度),然後快速夾腿樹立,1組做8~10次,共做4~6組。這也是o型腿的矯正方法之一。

(11)兩腿夾書本,坐在椅子上,兩腿伸直、夾緊,在踝關節上部(小腿下部)夾一本厚薄適宜的書,堅持在數分鐘內不讓書本落下。練習時可在膝關節下部扎一根繩子,矯正o型腿的效果更好。

(12)雙手叉腰,上身保持直立,腿開15—20釐米,腳尖略微向外,吸氣時兩膝靠攏慢慢下蹲,儘可能深蹲並停留片刻,感到腿部肌肉緊繃,同樣屬於矯正o型腿的方法。呼氣時慢慢打開雙膝,伸直站立,重複10次。

O型腿是什麼樣的2

我不喜歡這個名稱,因爲腿是用來走的,不是用來看的,極少人的腿真的長得像個O。大多數所謂的O型腿,其實只是小腿向外多移了一些而已。但是很多女孩,把這個當成自己身體的一個恥辱印記,讓自己的自信大打折扣。也因爲如此,市場上催生了很多所謂矯正O型腿的攻略,和靠此騙錢爲生的“矯正大師”。

總結目前所有的O型腿矯正方式,主要有三種思路:

強化小腿內側肌肉力量,因爲內側肌肉力量弱;

拉伸放鬆小腿外側肌肉,因爲外側太緊了;

進行局部運動,因爲局部運動不夠。

但是有一個前提,我們怎麼知道這些思路是對的?如果一開始的思路就錯了,方法也一定是錯的。

我們的小腿,從來就沒有內側和外側之分,它更像是一根火腿腸。你告訴我,哪裏纔是火腿腸的內側,哪裏纔是外側?

我們的身體,也不應該分爲各個局部來看待,它始終是一個整體。小腿的問題,和大腿有關,和膝蓋有關,和腳踝、腳掌有關,和腰、臀部有關,甚至和頭頸也有關。

當我們矯正O型腿的時候,不能只盯着局部下手,應該有一個整體的視角。就像你玩抽積木,抽走積木的同時,要確保不倒塌才行。

很多矯正O型腿的方法,看似能讓小腿變直一些,卻帶來了更大的.代價。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O型腿的成因。

很多人對身體的使用方式一無所知,認爲保持直立和走路,需要很大的肌肉力量,所以她們往往把身體繃得緊緊的。一個典型的問題就是膝超伸,多數人膝蓋挺得很直,但是人卻是歪的,而且很累。

肌肉緊了,你就有力了,你就直了嗎?

當然不是,身體維持姿勢靠的是全身各處拉力的均衡,只需要微微發力,就能讓身體挺拔。一旦你讓某處的肌肉過分繃緊,那麼其它地方就需要繃緊或者鬆弛來滿足新的拉力平衡。日積月累之後,身體的姿勢就會慢慢變成另一個新的樣子。

在這個過程中,你不會發覺任何事情,你會覺得這個新的姿勢很舒服,但是肉眼你又能看到自己的背駝了,腿O了,脖子伸長了。你覺得問題出在了缺乏鍛鍊上,專家也會說問題這些地方的力量不足。

但是,我們是不知不覺形成新的使用身體的習慣的,根本不知道怎麼改。即使你運動鍛鍊,你還是用錯誤的方式在運動,只會強化原來的習慣。你可以知道自己走路的方式不對,你可以選擇要不要走路,但是你不能改變自己的走路方式。

O型腿的形成,就是這套身體使用機制產生的結果。爲了解決問題,我們必須重新發現自己的身體,知道一切是怎麼形成的。

我把這個過程稱爲,身體的自覺。

我原先也有腿部的問題,但不是O型腿,而是膝蓋痛、腳掌痛,而且小腿走路久了很容易累。後面去找了專業的運動康復醫生做檢查,一下子給我全身上下找出幾十個毛病,我居然一直以爲自己只有膝蓋和腳掌的問題!

不過這種方式還是太繁雜,因爲每個局部的問題可能是連鎖反應,也一定有關鍵的地方。

我就這麼一路研究,最終找到了關鍵——還是在腰這個地方。

所有四足動物都會用腰發力,但是我們人不會了。本來是會的,嬰兒時期還能用腰在地面蛇行,但是站起來就慢慢不會了。很多人練腰,其實就只會前後屈伸、側拉,根本不會用腰發力。

腰的力量有多大?

一隻發飆的小狗,二三十斤,但是一個一百五六十斤的人,拉都拉不住。因爲狗是全身發力的,而成人只會用手臂的力。而小狗全身的力,就是靠這腰來傳導的。所以,練功夫的人都知道“腰爲一身之主宰”,練好了腰,就能使出龍虎之力。

本來腰這個地方應該是靈活的,但現在它僵硬無力了,腿部就必須承受更大的責任。如果腰的問題,爲了達成新的力學平衡,恰好讓髖關節、膝關節發生了移位,那麼就會造成肉眼可見的O型腿。如果關節位置正常,那麼可能就會有腿粗的問題發生。

一句話,解決O型腿的問題,就必須練腰、鬆腰。但是鬆開這個腰,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事,因爲它本來就弱,你一折騰不是更壞了?

所以,我的思路,就是先把其它弱的地方補起來,最後再來補腰。

比如O型腿不是喜歡小腿外側用力,內側不用力了嗎?內側當然用力啊,現在360°維持一個均衡的狀態,不痛不癢,你硬要打破平衡,說不定膝蓋就痛了,或者更O了都有可能。

小腿以下有什麼?

有腳踝,有腳掌,有腳趾。我敢打賭,幾乎100%O型腿或者腿粗的人,這些地方都是荒廢的,沒用上。如果荒廢的情況比較不均勻,造成腳掌平時發力偏外側,那麼就會有O型腿;偏向內側,就會有X型腿。但不管怎麼偏都好,要把這個弱的地方補上,就像你把身體的地基補強了,小腿的情況自然就能改善了。

同時,我們要繼續往上走,考慮腰部以下這個地方。

這裏有個很大的屁股,那麼一大塊肉,但是你摸摸,很多人都是塌的、平的、外擴的,一點彈性都沒有。不好看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它不幹活啊,這不就是給下面的大腿和小腿添堵嗎?這大腿能不粗嗎?這小腿能不使勁往外O嗎?

再往上就是背和頭,因爲腰已經卡緊了,所以其實和腿部關係已經不太大了。這裏的問題,更多是和駝背、頭前傾有關的,可以等下面的問題解決了再來完善這邊。

關於矯正這個O型腿的問題,思路應該講得很清晰了。但在實際操作的時候,需要相當多的步驟,也需要不斷地調整,更需要耐心。

畢竟,O型腿是非常多年的習慣導致的,要突然改回去不太可能。除非有那種特別厲害的學武之人,幫你把筋骨調一調,會快一些,但起碼也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我們鄉下有個從少林寺回來的人,他幫一個長短腳的小孩矯正,每天手法處理,都足足用了三個月才把小孩的筋骨理順了。

網上那種說快速見效的祕訣,百分百騙人的,不用懷疑。

某些健身App上的O型腿矯正訓練,就是坑。還有那種給你分析做得頭頭是道的,看起來非常專業的“體態大師”,我就直說,這東西沒有多大技術含量;所謂的矯正訓練也基本都是一些普通的拉伸、筋膜訓練動作,沒什麼特別的。

我相信這套理論分析沒有問題,因爲腿粗已經能解決了,100%有效。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