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這時候很多學生也都會開始製作清明節的手抄報了,下面爲大家介紹清明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1

清明茶

茶中寵兒,就是“清明茶”,特指頭茬新茶。清代《隴蜀餘聞》中有這樣的文字:“蒙頂貢茶從唐至清,同千多年裏歲歲入官,年年進貢,以供皇室‘清明會’祭天祀祖之用。”

不過,現在已不大聽到 “清明茶”的提法了。不知何時,它已變身成爲人人追捧的“明前茶”。其實,“明前茶”仍指新春的第一齣茶,只不過將採摘時間提到了清明之前。

入春後氣溫適中,此時新採之茶色澤綠翠,葉質柔軟;又經過冬季休眠,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略豐富,口感鮮爽;且春茶一般無病蟲危害,不必施用農藥,茶葉未受污染。

除此,“明前茶”之所以最金貴,還有另一重原因。

要知道,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採摘標準的產量很少,“物以稀爲貴”確爲真實寫照。

是否清明節前採摘加工的茶葉都叫“明前茶”呢?

原來,我國產茶區域廣,可分爲西南茶區、華南茶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海南等)、江南茶區和江北茶區。

西南茶區和華南茶區地處中國南部,春天來得更早。每年春節,這些地區業已開始採茶,待到清明,距離頭茶採摘已逾兩月餘。而江北茶區卻不然。雖時令已到清明,卻還未真正開採。

因此,能真正稱的上“明前茶”的,只有江南茶區的第一茬綠茶。因爲青茶(烏龍茶)要等到鮮葉半成熟纔開採,基本上無所謂“清明茶”了。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古代詩人爲何對清明節情有獨鍾?

我國古代有許多以清明爲題材的詩篇,爲人們所傳誦。

爲何清明節能引得詩人興致勃發?爲何清明詩歌能在二十四節氣詩歌中獨佔鰲頭?學者認爲原因有三:

一是清明是傳統的祭祖掃墓、追思故人的日子,許多詩人因此吟詠,留下了千古佳句。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明代詩人高啓寫過一首詩,則反映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悲痛:“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二是清明節氣,北方乍暖還寒,南方春意盎然,詩人當然也要引吭高歌。宋代著名詞人蘇軾有一首《南歌子》寫得有滋有味:“日薄花房綻,風和麥浪輕,夜來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另一著名詞人辛棄疾在一首《臨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寫得惟妙惟肖:“風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邊喚渡柳邊行。花飛蝴蝶亂,桑嫩野蠶生。”

三是清明又是一個郊遊踏青、健身娛樂的狂歡節,這也亢奮了詩人的情緒。五代花蕊夫人有一首詩,專詠鬥雞樂趣:“寒食清明小殿旁,綵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賭紅羅被十牀。”宋代吳惟信的'詩:“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則表現了萬人郊遊、盡興方歸的宏大場景。

拓展:清明節與清明節氣的小故事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爲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爲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衆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就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就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就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就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就是一個節氣,不就是節日。

此外,清明時處早春三月,春光明媚,萬物復甦,氣候宜人而到處生機勃勃,就是春遊和郊外娛樂的好時光,所以清明前後自然成爲人們樂於到戶外、郊野嬉遊的的好時光。

清明節主要指節日而不就是節氣,但就是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爲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應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2

一、清明節的簡介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爲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2)。

二、傳統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鍊身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第2張

三、祭祀掃墓

清明節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鬼節”即是悼念亡人之節,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節日相對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於歸鄉掃墓。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

參加掃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數,往往傾家出動。這樣清明前後的掃墓活動常成爲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羣往來不絕,規模極盛。

四、清明節節日諺語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魯)

◇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桂)

◇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魯)

◇ 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黑)

◇ 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黑)

◇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 清明宜晴,穀雨宜雨(贛)

◇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華東、華中、華南、四川及雲貴高原)

◇ 清明斷雪不斷雪,穀雨斷霜不斷霜(冀、晉)

◇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蘇、鄂)

五、關於清明節的古詩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清明日曲江懷友》

【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遊,我於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3

清明節吃什麼養生

清明節前後雨水比較多,可以吃一些祛溼氣的養生湯來養生,減少時期,人的精神會更好一些。在清明節前後,飲食應以祛溼爲主,飲食宜清淡。清明前後氣溫也會高一些,注意不要貪涼,少吃涼性果蔬及生冷食物,脾胃溫養爲主。

清明節祛溼氣養生湯

清明節期間雨水多,溼氣中,可以多喝一些祛溼氣的湯,例如健脾祛溼湯、鵪鶉去溼湯、荷葉薏米煲瘦肉湯、玉米排骨湯等都不錯,祛溼氣,而且味道還非常好。很多薏米、紅豆等食材都有祛溼氣的作用,也可以單獨煮粥也有不錯的效果。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第3張

1、健脾祛溼湯

材料:淮山(幹品),土茯苓,溪黃草,豬胰(豬橫月利)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月利洗淨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後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適合脾胃差者飲用。

2、荷葉薏米煲瘦肉湯

材料:荷葉、薏米、瘦肉、蓮子、扁豆、幹淮山適量;

做法:將蓮子、薏米、扁豆和幹淮山洗淨,浸泡一個小時;瘦肉洗淨,切塊,焯水撈出;煮開清水,把所有材料放入,煮沸後轉中小火煲一個小時;

功效:升發陽氣,健脾祛溼

3、玉米排骨湯

材料:玉米、豬肋排 、蔥、姜、鹽。

做法:將排骨剁成塊狀,玉米去皮、切成小段,蔥切段,薑切片。砂鍋內放水,放入排骨,待水滾了以後,撈出排骨; 鍋裏倒油,爆炒一下排骨,倒水,沒過排骨(若想排骨湯更鮮,可滴兩滴醋或加2顆山楂)加玉米,姜(無需太多一兩片即可)一起放入鍋中,滴入少許白酒,大約煮40分鐘。加入少許鹽調味即可。

4、鵪鶉去溼湯

由清熱去溼,潤肺化痰的功效。

材料:鵪鶉4只,薏米、百合各50克,姜3片。

做法:鵪鶉、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煲1個半小時即可。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