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爲什麼我越是生氣越想吃東西

爲什麼我越是生氣越想吃東西

來源:時髦谷    閱讀: 9.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我越是生氣越想吃東西,常言道“化悲憤爲食慾”,很多人生氣的時候就想吃東西,吃完東西以後情緒就緩解了,情緒和腸胃有什麼關係呢,爲什麼我越是生氣越想吃東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爲什麼我越是生氣越想吃東西1

情志與腸胃的關係

情志和大腦密切相關不假,但不是專利。人體不但有大腦,還有第二大腦,第二大腦位於胃腸道,所以又被稱爲“腹腦”、“腸腦”。

其實最早提出“腹腦”的概念並非格爾鬆,中國有句成語叫“滿腹經綸”,用來稱讚一個人很有學問和智慧。我們的老祖先很早之前就知道肚子可以裝學問。肚子真的會學習、記憶、思考和指揮嗎?在人體胃腸道組織的皺褶中有一個組織機構,即“神經細胞綜合體”,該綜合體能獨立於大腦進行感知、接受信號,並作出反應,使人產生愉快和不適感覺,甚至還能像大腦一樣參加學習等智力活動。

“腹腦”其實就是腸道內的神經系統。19世紀中期,德國精神病醫生萊奧波德·奧爾巴赫用顯微鏡在腸壁上看到兩層由神經組織構成的薄如蟬翼的網狀物,這些神經組織就是“腹腦”的核心。這也再次驗證中國人的先見之明,“滿腹經綸”中的.“經綸”原意是指整理後的蠶絲,而這蠶絲就是奧爾巴赫發現的“網狀物”。

腸道在身體的地位雖不高,但腸道神經卻有着極高的地位,從起源和形成過程看,它和大腦中樞神經可謂一脈相承,論“輩分”的話,它與大腦平輩。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稱它爲“第二大腦”也完全有理由。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古老生物的早期神經系統一方面逐漸演變成大腦中樞神經,而其殘餘部分則轉變成腸神經。這一過程也可以在胚胎髮育上觀察到。胚胎神經系統形成早期,細胞開始分裂,一部分形成腦中樞神經,另一部份落入胃腸道系統,在這裏轉變成獨立的神經系統。後來隨着胚胎的發育,在迷走神經作用下,才和腦中樞神經建立起聯繫。人體內的兩個大腦,是隨着生物進化的歷程而形成的。

爲什麼我越是生氣越想吃東西

“腹腦”的作用首先是獨立的。前面介紹肛門時,我們知道內括約肌的作用是不受大腦控制的,其實它是在“腹腦”控制下發揮作用的,不僅如此,整個消化、吸收、排泄過程,都是在“腹腦”控制下獨立進行的。

強調“腹腦”的獨立作用,並不否認它和大腦的對應作用,兩個大腦有時又像是一對雙胞胎,腦腸相通,一個受到刺激出現不適,另一個也會出現同樣的感受。最常見的例子是,當某個部位出現疼痛使用止痛藥,往往是疼痛緩解了,但出現了頭暈、噁心、嘔吐,頭暈時大腦的反應,而噁心和嘔吐則是胃腸道的反應。

“腹腦”的提出可以很好解釋過去我們無法解釋的一些生理現象。

吃爲何和心情有關?餓了會脾氣大發,而一旦吃得好則心情愉快。

研究證實,人的心情好壞與一些物質有關,多巴胺和五羥色胺就是其中兩種最重要的物質。毒品之所以會讓人產生妄想、興奮、躁動和幻覺幻視等,是因爲毒品中的苯丙 胺成分是多巴胺的激動劑,可促進多巴胺過多釋放。如果體內多巴胺水平過低,就會使人的情緒低落,產生厭世、對事物沒興趣、提不起精神等壞情緒。五羥色胺作用更廣泛,幾乎參與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所有功能,支配臟器功能、精神狀態以及感覺的調節。抑鬱症患者,除了多巴胺低外,五羥色胺也低,而且主要是五羥色胺低的作用。因此,給患者補充五羥色胺對於改善抑鬱症有促進作用。如此重要的五羥色胺只有5%從大腦分泌,而95%是在腸道合成的。所以腸道又被稱爲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

爲什麼我越是生氣越想吃東西2

怎麼才能不生氣

學會釋放。

第一時間深呼吸數次,倒數16秒,也可以是自己喜歡的數字,再問自己是否真的要爆發。如若氣還是消不下去,那就讓小宇宙爆發吧。憋着肯定難受。

學會理解。

記得有一句話說得好:如果不是自己,沒有人可以讓你生氣。試着理解讓你生氣的人和事,換一個角度思考,或許你就沒有那麼生氣了。

學會轉移。

實在是生氣了,也不要讓時間過長。我們都知道,氣大傷神傷身,什麼東西都可能是別人的,唯有健康屬於你。這時候可以離開讓你生氣的氛圍(環境),出去散散步,如果天晚了不適合出行,你也可以聽一首喜歡的歌,如果怕熟悉的旋律勾起回憶也可以聽一首新歌,或者有閱讀習慣的朋友可以看幾頁書等等。總之不要一直沉浸在生氣中不可自拔。

學會安慰。

安慰自己也比較實用。告訴自己我很棒,我不會爲這些瑣事生氣。即使生氣了也會很快好起來,不會讓自己陷在情緒中做傷害自己的事。船到橋頭自然直,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像沒有不死的人一樣。

學會莫生氣。

這算我的終極武器啦!每當生氣後(尤其是那股氣很囂張久久不肯離去的時候),我都會讓自己讀一邊莫生氣。久而久之還能全篇背誦了。別說,對我而言還相當管用,朋友們可以試一試哦。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