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爲什麼現在不過下元節

爲什麼現在不過下元節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現在不過下元節,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元節,卻很少人知道下元節,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的,那下面小編分享一篇關於爲什麼現在不過下元節的相關內容。

爲什麼現在不過下元節1

下元節就是指每年農曆十月十五的宗教節日,目的是爲了祭祀神靈和先祖,民國時期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合併,此後民間不在過下元節,只過正月十五上元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了。

下元節是什麼

下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爲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農曆十月十五,是中國古老的“下元節”。此時,正值農村收穫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糰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民國以後,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爲什麼現在不過下元節

下元節的起源來歷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上元九炁賜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爲農曆的正月十五天官賜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這三天被稱爲“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下元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爲人解厄。”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

下元節的民俗活動

修齋設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爲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修齋的方法大致分兩類:一類略有三種,一設供齋。即設壇供齋蘸神,藉以求福免災。

享祭祖先

隨着日月的流逝,下元節在民間逐步演化爲多備豐盛菜餚,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的傳統祭祀節日。享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人類對祖先的信仰,是人類對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靈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爲了祈求祖先庇佑於後代。祖先崇拜的產生與古老的靈魂信仰觀念有關。

祈願神靈

從祭祀內容與對象的演變來看,下元節又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爲一個祭祀神靈、祈禳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福建省莆田一帶,下元這天傍晚,各家各戶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在乾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祭祀時,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插在田埂上,以示虔誠。

莆仙民間

每逢農曆十月十五,莆仙民間許多人家會在房前空地上排案供食品,燒香貢銀,並讓小孩子用燒着的香枝均勻地插成一片小方塊,叫“布田”。這種習俗據說是祭“亡靈”,俗稱“普孤”,就是普渡孤魂。

爲什麼現在不過下元節2

下元節在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也被稱爲“下元日”。下元節的由來與道教有關。道教奉祀天、地、水三神,稱爲三官,即天官、地官和水官;又稱三元,即上元、中元和下元。這三官的誕辰分別是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於是這三天被稱爲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是爲道教節日。

按道家的說法,天官於正月十五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稱天官賜福;地官於七月十五來人間釋放幽冥業滿之靈,稱地官赦罪;水官於十月十五來人間爲人消災減厄、解救危難,稱水官解厄。下元節,就是水官來人間解厄的日子。

下元節是紀念水官的日子,水官就是治水的“夏禹”,這一天是“夏禹”的誕辰日,會舉行祭拜禹的祭祀活動。並舉行祭拜水官、祖先、祈福等祭祀活動。

爲什麼現在不過下元節 第2張

《中華風俗志》中記載:“十月望爲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十月十五也是祭拜祖先的日子,在祭拜中要焚“金銀包”,民間折紅綠紙爲仙衣,折錫箔爲銀錠,裝入白紙糊的袋中,正面寫“謹言冥寶一封、綵衣一身上獻某某受納”,下書“子孫某某百拜”,背面寫“某年、某月、某日謹封”,俗稱“金銀包”,叩拜後焚化。祭拜祖先後在祭拜下元水官,以祈求水官消解困厄,在祭拜時要在正廳掛燈籠。

爲什麼現在不過下元節3

下元節起源於道教,而它被遺忘的原因恰恰也是源於道教在中國的衰落。同源而起的元宵節的興盛,有着傳統文化美好精神的'支撐,背後除卻道教文化、更有儒家文化的支撐。中元節在佛教、道教、儒家幾種文化的聯合加持下,這個以“孝”爲精神基礎的“鬼節”也是民衆頗爲重視的節日,與之相反,下元節,只有道教文化支撐,隨着道教文化在中國發展的衰退,慢慢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下元節的獨特的民俗活動

修齋設醮:修齋是與道衆進行供齋的集合,與佛教的供僧儀軌類似;設醮是結壇向神進行祈福、懺悔、除災去厄,超度逝者的儀式,在古代這種結壇還會按國家、君臣、百姓進行分類。但在祭祀前都不飲酒食葷,還得沐浴更衣,以求自己內外清淨不染塵垢,以示自己的虔誠與尊敬。

道家之祖,老子

祭祀祖先:如今在大城市已經看到這種民間的習俗了,但在沿海或其他一些城鎮還是可見這種祭祖的習俗。於宗祠集會,大家由族裏長者或德高望重之人的帶領下,集體祈求所有先輩的庇護,保佑宗族子孫能不受災禍,能平安成長、傳承。古時候,國有宗廟,族有家祠,當天全國各地都會如此,並且還要專門設宴,或是舉行迎神等習俗。

下元節的獨特飲食食俗

米果

下元節,也是五穀主的生日,俗稱“五穀主生”(也稱“五穀母生”)。潮汕地區祭祀五穀主,要蒸制“五穀主偶像”和一些象徵農具、五穀的“尖擔”、“粟穗”等食品。

“五穀主偶像”是用米粉加開水搓捏,做成像古代人那樣頭盤髮髻,有眉目嘴鼻和耳朵,身綴以豆、麥的人形狀,除了個別做技藝較高,有包以少量的餡料外,一般是沒有包餡料的。

“尖擔”狀的米果也是用米粉加開水揉搓成皮的,不過要將皮捏成圓餅形,且要包上適量的餡料,再將圓餅形的?皮對摺成爲半圓形,並在其邊緣抹上水,用手指將半圓的邊緣捏緊,使其粘貼後,纔可在中間處捏下去,捏成像“尖擔”一樣的形狀。

“粟穗”狀既可用米粉加開水,並配以煮八九成熟的黃豆,或花生米、烏豆及鹽等佐料,搓捏成柔塊,再做成穀穗狀;也可用?皮料直接搓捏成像穀穗般的形狀,再在其上面綴以煮熟的上述豆類。這些與其它年節所做的不同,均不用印模,而是用手捏製而成。

麻腐包子

閩西客家地區下元節也稱爲“完冬節”。農村常做餈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戲之俗。

吃麻腐包子,據說這是紀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貞氣節。麻腐包子象徵送寒衣的包袱。下元節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時間點麻腐。

麻腐的製做方法是將麻籽碾細,用水攪拌成糊狀,以籮過濾去皮,摻上黃米煎熬成稠糊狀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蘿蔔或洋芋、葫蘆爲餡,蒸成麻腐包子或餃子,這種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細軟的自然口味。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