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春節的主要民俗

春節的主要民俗

來源:時髦谷    閱讀: 9.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節的主要民俗,中國的民族非常多,風俗也是有所不同的。我們歷史悠久的中國,每個地區都流傳着自己的一些民俗,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些春節的主要民俗,一起來了解一下相關內容。

春節的主要民俗1

春節主要民俗活動

春節來臨,民間有祭拜的傳統,祭祖、拜神,對祖先和神靈表達敬意,祈求保佑。

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以圖吉祥喜慶,這是我國由來已久的風俗。

壓歲錢也叫“壓祟錢”,原本意在壓邪驅鬼,後來逐漸形成春節的風俗習慣。

春節吃水餃,吃湯圓,吃年糕,圖吉利,圖團圓,圖年年升高。

舞龍活動最初主要用於春節祀神、娛神,後來發展成爲民間文藝活動。

燃放爆竹是春節由來已久的習俗,意在驅逐瘟邪,得吉利平安,迎新賀歲。

春節的主要民俗

吃湯圓、元宵

湯圓和元宵外形相似,但製作工藝不同,湯圓是包出來的,元宵是搖出來的。浙江紹興初一早餐,是除夕夜供奉神祇和祖先的湯糰,含有“團團圓圓”的意思。江蘇淮安這天早晨吃的歡喜糰子,就是湯糰。在河南開封一帶,春節這天五更時候既吃餃子又吃元宵。

吃年糕

春節家家吃年糕,主要是因爲年糕諧音“年高”,再加上美味可口,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山西、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一帶喜歡使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京人採用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北方的年糕以甜爲主,或蒸或炸,南方的年糕甜鹹兼具,例如江蘇蘇州和浙江寧波的年糕,使用粳米制作,味道清淡。年糕除了蒸、炸製作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多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等原料製作,並且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守歲、給壓歲錢、燃放爆竹——迎新賀歲

守歲

除夕守歲,有的地方(豫西)叫“熬年”,也是最重要的春節活動之一,守歲含有兩層意思:年長者守歲爲“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爲延長父母壽命。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叫“饋歲”;酒食相邀,叫“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叫“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叫“守歲”。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全國多數地方守歲,女的包餃子、洗菜、準備大年初一的飯菜,或者準備全家的新衣服,男的打撲克牌、麻將,或者喝酒娛樂至天亮,或者一家人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節目。

(2)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春節前晚輩及小孩子夢寐以求的大事。壓歲錢也叫“壓歲錢”“壓祟錢”“壓勝錢”“壓腰錢”。除夕吃完年夜飯,由尊長或一家之主向晚輩分贈錢幣,並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兒胸前,說是能夠壓邪驅鬼。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說:“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這個習俗自漢魏六朝開始流行。《宣和博古圖錄》中記載:“錢形長而方,上面龍馬並著,俗謂佩此能驅邪鎮魅。”因爲“歲”與“祟”諧音,“壓歲”即“壓祟”,所以稱爲“壓歲錢”。因爲是守歲夜給錢,所以又稱“守歲錢”。

(3)燃放爆竹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朝政治家王安石的這首詩也提到了春節燃放爆竹,可見春節燃放爆竹的習俗由來已久了。

在春節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裏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炮仗”“鞭炮”“炮”等。

拜年、逛廟會、舞龍、舞獅、踩高蹺——歡慶豐年、祈求吉祥。

(1)拜年

大年初一清早,大人小孩穿着節日的盛裝,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牀後,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家中拜完年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相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四季平安”等吉言。

今天,隨着科技的進步,拜年形式也與時俱進,人們互相用電話、手機短信、電子郵件、QQ、飛信拜年等。

(2)逛廟會

一提起逛廟會,就會想起北京春節的廟會,廠甸廟會、白雲觀廟會、蓮花池廟會,人們蜂擁而至,處處交通堵塞,鬧市區實行交通管制。廟會又叫“妙會”“廟市”或“節場”。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隨着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豐富多彩的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就成爲人們不可或缺的娛樂活動。部分地區,每年的廟會宗教色彩越來越淡化,只有娛樂性的仿祭祀活動表演,更多的是“有會無廟”,公園、體育場、商場等都成了廟會的舉辦場所。廟會也就漸漸地演化成爲集娛樂和短期的集市交易爲一體的民間活動。

春節的主要民俗2

春節,傳統名稱爲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爲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爲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爲新年。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的主要民俗 第2張

解釋:猶春季。《後漢書·楊震傳》:“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燋心。” 南朝梁元帝《春日》詩:“春還春節美,春日春風過。” 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效張協<苦雨>》:“有弇興春節,愁霖貫秋序。”宋代王安石《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節名:古指立春。今指農曆正月初一,是新一農曆年的開始,是中國的傳統盛大節日(也包括除夕與初二初三)。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王起》:“既遇春節,難阻良遊,三五人自爲宴樂,並無所禁。” 宋文天祥《獄中》詩:“春節前三日,江鄉正小年。”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火線春節夜》:“在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裏,誰會想到這一天就是春節呢。”

爲農曆正月初一日。公曆日期不固定,一般是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清以前的2000多年,是以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爲歲首(相當於現在春節),意思就是春天從這天開始。直到1913年7月,當時的國 民 政 府正式下了一個文件,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爲春節,次年實施。故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春節是1914年元月26日。

“最早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整30天。

什麼叫閏春節?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裏,農曆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最近一次要到2262年,我們這一代人無緣得見。

農曆新年指中國及其他漢字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傳統上稱爲元旦(與中國現行的公曆元旦不同)、歲首、正旦,現在一般稱爲新年、大年,口頭上亦稱爲過年、度歲、慶新歲;是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慶祝新年的主要節日。越南語稱爲“T?t Nguyên ?án”(節元旦)、日語稱爲“正月”(明治維新後改稱舊正月)、韓語稱爲“??”(此乃固有詞,即新年之意)。

現時除了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日本之外,蒙古、老撾、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都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一般認爲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完畢爲止。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爲30日,月小29日),稱之爲“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曆上一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幾十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節的主要民俗3

中國春節最重要的風俗有哪些

貼春聯

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亦稱春聯。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千家萬戶都會換上一幅新的對聯貼在自家的大門上。據說這一習俗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節的主要民俗 第3張

祭祖與團年

祭祖是在除夕之夜團年之前祭奠祖先。飲水思源,過年時不能忘記已故的先人。祭祖儀式非常隆重,祭品有三牲大禮,即豬頭、豬尾(表示全豬一頭、公雞- -只、頭或免子- -只,再加祭酒;現在的祭品一般爲水果、鮮花、祭酒。然後由家長率領兒孫一起端_上祭品,在祖先靈位前跪拜或行禮、莫酒、焚香化錢,並祈願祖先保佑子孫福祿壽喜、安康吉祥。 祭祖的形式或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身處在他鄉的遊子們也要在這天趕回家中和家人一起吃這頓團圓飯,這是華夏民族一個難解的團圓心結。

壓歲錢

壓歲錢,春節習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家中的小孩子們,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健健康康的成大成人。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爲人們認爲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春節的名稱隨着時間而變化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爲“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爲“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爲“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1年12月3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在發佈的《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中,明確將年節稱爲“春節”。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進一步明確農曆正月初一稱爲“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歷史上的不同朝代,春節的時間也不一樣。夏代以一月爲一年之首;商代以十二月爲歲首,周代以十一月爲歲首,秦代以十月爲歲首。西漢時,漢武帝下詔推行太初曆,才明確規定一月初一爲歲首,以之爲夏曆新年。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