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好家教可以濃縮爲話

好家教可以濃縮爲話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好家教可以濃縮爲話,我們能從一個人行爲舉止看到這個人的家教是怎麼樣的,好家教的人是很受大家歡迎的,人們還能從她們身上學到許多。下面是好家教可以濃縮爲話的內容!

好家教可以濃縮爲話1

一、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自我學習提高的結果。我接觸過這麼多傑出的父母,沒有一個是輕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

一位優秀的母親甚至說:很多人都認爲我很輕鬆,說你的孩子那麼優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連晚上睡覺其實都有一個眼睛是睜着的!

好母親防患於未然,而不合格的母親是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甚至老師都已經找孩子談話了,她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全國首屆十大傑出母親沈麗萍同志是個畫家。她說爲了學畫,不僅上了大學,而且還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

不僅買了許多書籍,而且還參觀了數不盡的畫展,聽了數不盡的學術報告。可是卻從沒有意識到培養孩子也應該花時間,直到孩子因爲空難導致身體嚴重的殘疾之後。

她纔開始真正學做母親,並且由於自己的努力,最終幫助孩子戰勝殘疾,成爲被挪威人民讚譽的“中國英雄”。

進入了21世紀,信息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任何崗位都要求培訓、考覈,但似乎只有生養、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訓,好像自動就會上崗而且永遠不會下崗,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每一個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學習相關的知識,關於怎樣做父母的意識和知識準備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二、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

我接觸過數百位優秀父母,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就像沈麗萍同志所做的那樣,如果不是由她親口所說,人們是不會想到她在兒子王嘉鵬的成長背後付出了那麼多的心血。

她的同事、朋友們都說:你除了當時飛機掉下來沒辦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極致,你沒有耽誤這孩子。可是要做到這一點又是多麼不容易啊!

有些人可能會說,有那麼多父母大字不識一個,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嗎?其實,文盲並非不會教育,這些父母同樣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點訪談》節目曾介紹過世界中學生數學奧數競賽金牌獲得者安金鵬的事蹟。他家裏極窮,考取了重點中學沒錢上,父親說讓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學還找不到工作,更何況你能不能上大學都還不知道。

但母親堅決不同意,將家裏唯一的一頭毛驢賣了。

孩子在中學裏是唯一一位連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連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說這樣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

當面一問才知道,雖然這位母親初中都沒畢業,但她卻讓孩子上小學之前就把四則運算做得滾瓜爛熟。僅此一點又有幾個大學畢業的父母能做到呢?

三、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老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是我們做父母的有意無意培養出來的。就像上海人說上海話吃上海菜,四川人說四川話吃四川菜一樣,彷彿生來就會不需培養,而事實並非如此!

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以至於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在教,這就是“潛教育”,比“顯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質的教育。

優秀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製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者。

當務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學好的孩子;

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天下無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罵孩子之前罵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改變自己。

好家教可以濃縮爲話

四、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

關於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全社會都要有正確認識。應試教育是學校和家長都回避不了的問題,需要學校和家長們共同適應。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並不矛盾,沒有應試能力的素質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據統計,我國有近1000萬“閒散”的未成年人。所謂閒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應在學校讀書而不願讀書選擇輟學的孩子,這其中94%是學業失敗的結果,學業落後、厭學、逃學、離家出走成爲當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幫助孩子適應應試教育也就成了我們父母的一份應盡的義務,而幫助孩子減負的最好辦法是我們父母增負,就是我們父母能夠成爲孩子學習上的導師。

好成績當然是學校老師帶出來的,但在應試教育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這些好成績正越來越多地浸透着父母們的汗水。

五、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對於孩子進入初、高中的父母,普遍都有一種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進入更年期的母親衝突更多,不僅是因爲處於內在的心理動盪期,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母親面臨的是事業(有的是下崗)的壓力,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

優秀的父母在這些方面大都做得較好,他們的良好溝通來源於自覺地遵守了這樣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並且聽懂孩子話裏的真實意思。

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結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個步驟是建議,就是有道理孩子並不一定就能採取正確的行動,因此父母這時應該給以建議。

在這三個步驟中,傾聽是父母們做得最差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伴隨着問題成長的,每一個父母也都是伴隨着問題成長的,不碰到問題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問題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關鍵是要像那些優秀的父母們那樣能靜下心來找到解決的辦法。

六、好成就都是化出來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胸襟和抱負。

遺憾的是,現在對品德重視的人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了,對父母們談品德教育等於不合時宜。至於說到一個人的胸襟和抱負,更是我們父母們不願聽的海外奇談,因爲與當下的考試分數無關!

而其實這些正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我們在看人物傳記時常常都會對傳主幼年時的不同凡響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這種成就動機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

意志、品德、胸襟等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等“顯教育”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爲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裏的。

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遠,孩子就能走多遠,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讓孩子養成大襟懷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讓孩子多讀名著,多讀偉人的傳記,讓孩子從小學會用偉人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和自己。

好家教可以濃縮爲話2

作爲父母,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但其實,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做成功的父母其實並不難,但你需要找準自己自己的定位,選擇對方向,然後在對的位置做正確的事。

教育孩子這件事,誰都不能當甩手掌櫃,父愛不缺席,母愛不氾濫,孩子纔有力量過好自己的人生。

一、父愛不缺席,孩子的.教育才會不留遺憾

在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報告中顯示,在40歲以下被訪爸爸中:

最近一年從不或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佔到70%,從不或很少輔導孩子功課的佔到47%,而媽媽在這兩項的表現分別爲7%和20%。

這意味着,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在媽媽的照顧和教育下長大的,而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陪伴中和教育中是缺失的。

《奇葩說》中有段採訪,問孩子眼中爸爸是什麼樣的,孩子的回答是:

“他經常對我發火。”

“他每天都打遊戲,打到深夜。”

但被問到“最愛的玩具和爸爸陪你玩一天,你選哪一個?”的時候,孩子卻給出了一致的答案“我選爸爸”。

爸爸們總以爲自己努力掙錢,爲孩子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愛。

殊不知,對孩子來說,昂貴的玩具比不上爸爸的陪玩,可口的美食和精緻的衣物比不上爸爸的陪伴。

再多的金錢與物質,也替代不了爸爸在孩子成長中應該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再多的理由與藉口,也比不過孩子教育失敗的遺憾。

孩子的成長需要媽媽的溫柔愛護,也需要爸爸教予規則和紀律。

爸爸童年時缺位,錯失的不僅是陪伴的時光,更錯過了成爲孩子榜樣、塑造孩子人格的時機。

二、母愛不氾濫,孩子的未來纔有無限可能

日本小說家山本有三曾說:

“女人變成母親,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這種差事,是任何女人都做得了的,但是要當好母親可就不容易了。”

如果說大多數爸爸的問題是給孩子的愛和時間太少了,那麼大多數媽媽的問題則是給孩子的愛和時間太氾濫了。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了一段視頻:女兒因爲坐過站而對媽媽拳打腳踢,被打的媽媽不但沒有制止教育,反而安慰女兒不要生氣了。

就如歌詞裏唱的:“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對孩子的愛也是如此,太過溺愛,只會讓孩子把媽媽的付出看做理所應當,仗着被溺愛有恃無恐,甚至得寸進尺。

另外一則新聞裏的媽媽,則是母愛氾濫的另一種形式。

一位45歲的單親律師媽媽,在家中被15歲的女兒勒死。

好家教可以濃縮爲話 第2張

後來女兒向警方供述,說媽媽對她管教特別嚴厲,自己早就想殺死她。

女孩曾對媽媽說:“你雖然給了我這麼多,但從不考慮我的精神感受,不考慮我是怎麼想的,你讓我不快樂。”

可媽媽置若罔聞,仍然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覺得“你是我的女兒,你必須聽我的”。

於是釀造了這樣的悲劇。

真正的母愛應該是有溫度且有分寸的,不縱容孩子,也控制孩子,給予孩子力量,然後慢慢退出孩子的世界,才能讓孩子真正成長。

三、教育的平衡,需要父母共同出力

家庭教育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單打獨鬥,在孩子的成長中,爸爸和媽媽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說媽媽的陪伴能給孩子安全感,照顧孩子的生活,培養孩子的細膩和善良。

那麼爸爸的陪伴更多的給了孩子獨立、堅強,解決問題的主動性,面對挫折的樂觀性。

更不是爸爸和媽媽的針鋒相對、各執一詞,父母不同的聲音只會讓孩子迷失方向。

正如黃磊說的那樣:

“如果小孩子知道父母有不同的立場,她就會鑽空子,知道在爸爸這不行,就去媽媽那,這樣不好。”

父母一條心纔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礎,所謂的“父母一條心”,體現在教育孩子的目的、爲孩子建立的規矩規則上,尤其是雙方處理分歧的方式上。

在一期《天天向上》中,專家這樣建議我們處理分歧:

根據父母雙方的特點,兩個人可以明確分工,父母雙方盡力要做好自己分工的內容。

如果某些方面不同意對方的處理方式,可私下溝通商議,共同尋求最佳的教育方法,達成一致。

切不可當孩子面,一方在教育孩子,另一方插手干涉。

孩子的教育是場漫長的馬拉松,父愛不缺失,母愛不氾濫,才能成爲照亮孩子未來的光。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