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關起門來爲孩子鼓掌

關起門來爲孩子鼓掌

來源:時髦谷    閱讀: 6.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起門來爲孩子鼓掌,掌聲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大的鼓勵,關起門來爲孩子鼓掌是父母的一種悉心體諒,也是一種讓孩子勇敢走出去的策略。下面是關起門來爲孩子鼓掌懂得內容!

關起門來爲孩子鼓掌1

無論是世界偉人,還是普通民衆,抑或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嬰兒,都不能缺少肯定、欣賞和喝彩的感受。因爲這些感受是使人奮進的催化劑,是人克服挫折的安慰劑,是激勵孩子不斷進步的橋樑。

“你瞧人家!”這是很多父母最愛對孩子說的話,也是孩子最不喜歡聽的話。因爲這句話表露了父母對孩子的不滿,帶有攀比之意,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惹得孩子很不高興。

有位母親經常對孩子抱怨:“你瞧瞧人家能考90分,你卻只考70分;人家當班長,你卻當組長;人家比賽得第一名,你卻什麼獎也得不到。我怎麼生了你這個不爭氣的兒子?”

終於有一天,兒子忍無可忍了,衝媽媽喊道:“媽媽,你瞧李阿姨當經理,你卻當部門組長;張阿姨每月掙5000元,你卻掙2000元;隔壁王嬸嬸家有電腦,咱們家只有電視。我怎麼有你這樣的媽媽?”

媽媽被兒子的話觸動了,無奈地說:“兒子,跟人家比,永遠會氣死你。”

兒子笑着說:“是啊,那以後不要再拿我和別人比了。”

媽媽啞口無言,終於明白了自己的過錯。

生活中,像這位媽媽一樣的父母真不少,他們不懂得爲孩子的成績喝彩,只知道拿自己孩子與那些更優秀的孩子作比較,比來比去,總是把孩子比下來,然後批評孩子,希望以此刺激孩子繼續努力。

家長的這種想法值得理解,不就是希望孩子更進一步嗎?那麼何不把批評換作鼓勵和讚揚呢?要知道,鼓勵和讚揚更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和學習的勁頭,孩子更容易取得進步。

身爲家長,要知道你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就像天下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人間也沒有一模一樣的孩子。

因此,你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優勢,所創造的成績,都值得你去肯定和喝彩,這樣才能給孩子信心和力量。有一位童話大師說:“信心是希望之橋,經常肯定孩子,爲孩子喝彩,可以激勵孩子不斷上進。”所以說,爲孩子喝彩,真的很重要。

有一個美國男人娶了一個俄羅斯女人當老婆,他們有了一個兒子。妻子不懂英語,看不懂兒子的作業,可是每次兒子把做完的作業給她看時,她總是對兒子讚賞有加。

關起門來爲孩子鼓掌

然後把作業掛在客廳裏,等有客人來時,她就會很自豪地向客人介紹兒子的作業,誇讚兒子的字寫得很工整。

客人很配合地誇獎,使一旁的兒子聽得信心大增,發誓以後更認真地寫作業。就這樣,兒子的作業一天比一天寫得好,不但完成的質量高,字也寫得越來越好,後來還在書法比賽中獲得了好成績。

天下所有的孩子,個性不同,能力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渴望父母爲他喝彩。父母說他行,他就會“行”給父母看;父母說他不行,他就會“不行”給父母看。

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給你創造一個又一個驚喜,就要多給孩子掌聲和喝彩,讓孩子在你的激勵中不斷進步。

從細節處賞識你的孩子

我們經常提倡賞識教育,那麼,真正的賞識是怎樣的呢?有些家長並不瞭解,他們認爲賞識就是誇獎,一有機會就誇獎孩子,看到孩子寫完作業,就誇孩子:“你真懂事,真棒。”

看到孩子主動收拾玩具,也誇孩子:“你真懂事,真棒。”看到孩子按時起牀了,依然誇孩子:“你真懂事,真棒。”

殊不知,這些家長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對孩子的誇獎太籠統,沒有針對性,使孩子感到迷糊,甚至厭煩。其實誇獎是有技巧的,要有針對性,要讓孩子明白父母因什麼而誇獎他,從細微之處去誇獎,這樣更容易打動孩子。

比如,看到孩子按時寫完作業,父母可以對孩子說:“作業完成得很及時啊,真不錯,好習慣要保持下去哦。”

看到孩子主動收拾玩具,父母可以對孩子說:“主動收拾玩具是有責任心的表現,媽媽爲你感到高興。”要把孩子好的行爲表現指出來,讓孩子明白父母因爲什麼而讚賞他。這樣孩子下次就會繼續好的行爲。

給孩子創造安全的表揚環境

有句話叫“關起門來爲孩子鼓掌”,這樣做不僅表現出對孩子的賞識,還表現出對孩子的呵護和保護。爲什麼要關起門來呢?首先,可能是因爲孩子膽小羞怯,不敢當衆表演,關起門來是爲了鼓勵孩子更放鬆地表演節目。

其次,關起門來,是爲了不讓別人聽到孩子受到的表揚,讓孩子沉浸在親情的關切之中,讓孩子感受父母的愛,這樣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幫助的。

因此,父母要多給孩子創造安全的表揚環境,鼓勵孩子在祥和的氛圍中展現自己的才華。

喝彩之餘不忘指出孩子的不足

再優秀的孩子也有不足的地方,父母在爲孩子好的表現喝彩的時候,不要盲目地誇讚孩子。

當你發現孩子的不足之處時,完全有必要指出來,引導孩子朝更好的方向發展,這樣孩子纔會變得更加優秀。比如說,父母鼓勵孩子畫畫,孩子也畫了。

畫完之後,父母可以先肯定孩子的畫,指出畫中的“亮點”,然後指出欠缺的地方。這樣孩子纔不會沉迷在表揚聲中,而會懂得虛心地改進不足。

關起門來爲孩子鼓掌2

看到這麼一段小視頻:

一位媽媽從兒子亂七八糟的書包裏翻出各種“紙片書”,幾乎每本書都被卷得不成樣子。

媽媽嫌棄地翻開其中一本書的背面,發現上面赫然寫着“目標是清華北大”。

媽媽扭頭看看兒子翹着二郎腿坐在桌前悠閒地啃咬着筆桿的樣子,哭笑不得,她有些嘲諷地說道:

“你平時那麼不聽話,目標還這麼遠大,我簡直不敢相信。

你要是能考上清華北大,你老孃我就圍着鎮子裸奔一圈。”

讓我格外注意的是,這位媽媽對兒子的調侃,竟然意外勾起了很多網友痛苦的回憶:

“真是同款爸媽,在他們眼裏,你的夢想就是個笑話。”

“他們不相信你能把一件事做好。

即使你真的做好了,也會帶着懷疑嘲諷你:

‘這真的是你自己考的?沒抄別人的吧?

就你這小身板,長跑還能跑第一,你蒙我的吧。’”

“我爸媽也這樣,不相信我,還經常打擊諷刺我,就好像我不配擁有夢想,不可能變好變優秀……”

記得《小王子》有句話說:

“只要你一句肯定,我就足夠勇敢。”

每一個孩子都無比渴望父母的肯定和讚美。

父母的肯定和讚美,就像是一雙具有魔法的命運之手,能給孩子開一扇窗,也能給孩子關一扇門。

所以,好的父母,一定要懂得爲孩子“捧場”。

01

你越打擊,孩子越差勁

一檔節目中有一個叫做葫蘆娃的小男孩

他每次參加比賽都是第一名,可他的爸爸媽媽從來沒有表揚過他,更沒有在衆人面前誇過他。

他在節目中很沮喪地說道:

“我有些厲害了的話,媽媽都說我離別人遠着呢。”

當歌手汪蘇瀧問他:

“沒有得到應有的誇獎,你覺得委屈嗎?”

他立刻用雙臂捂着眼睛哭了起來。

《父母成熟了,孩子就成才》中寫道:

“孩子的心靈是稚嫩的,可能因爲父母一句鼓勵的話而奮發向上,也可能因爲父母一個厭煩的眼神而黯然神傷,喪失信心。”

孩子最在乎的人是父母。

父母的一言一語都是孩子尋找自我、確定自我的力量和依據。

很多時候,父母的貶低、打擊、潑冷水,不但不會讓孩子“知恥而後勇”,反而會摧毀孩子的自信,斬斷孩子的潛力。

《心理訪談》曾講過“資深啃老族”範成金的故事

範成金小的時候,父母對她期望很高,希望她能夠成爲一塊“閃閃發光的金子”。

爲了讓範成金更上進,更有出息,父母經常批評她、打壓她、挑剔她。

她剛學會寫字的時候,爸爸會指着作業本說:

“你寫的什麼玩意?醜得要死?快擦了重寫。”

她上小學的時候思維活躍,喜歡在作業本上畫一些自己的發明創造,媽媽批評她:

“不務正業,偷奸耍滑。”

後來,她喜歡上服裝設計,她把自己的作品拿給媽媽看,希望得到媽媽的支持和誇獎,可媽媽卻不以爲然道:

“這啥,有啥用?看書去!”

她好不容易考了80分,爸爸不僅不會誇獎她,反而挖苦她:

“你們班那麼多考90多分的,還有考100分的,你咋不能考高一點。”

她大專畢業剛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媽媽指着鼻子罵她:

“高中畢業都能幹的活,我們的辛苦白費了。

你將來成事了,我給你跪下。

你成事了,狗都能成事。”

就這樣,在父母積年累月的打擊批評下,範成金越來越自卑,越來越牴觸“讓父母滿意”這件事。

她選擇徹底放棄自己,不找工作不幹活,一路啃老啃了10年。

面對父母的失望和不滿,她在鏡頭前憤怒地控訴父母:

“你們剪斷了我的翅膀,還想讓我飛?

我之所以變成這樣,都是你們害的。”

正如心理學上的“吸引力法則”所說得那樣:

你想什麼,關注什麼,擔心什麼,什麼就會降臨。

父母總是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優點,總是提醒孩子的不足,只會讓孩子輕視自己,否定自己,放棄自己,變得越來越差勁。

孩子的信心和自我價值,都來源於父母的肯定、鼓舞和讚美。

父母越會“捧場”,孩子纔會越自信,越優秀。

02

你越打擊,孩子離你越遠

你知道爲什麼有些孩子跟父母不親嗎?

很重要的兩個原因就是父母的忽視和打擊。

因《愛情神話》翻紅的倪虹潔跟父母的關係很僵硬。

她在採訪中講到:

她從小就很漂亮,但她的父母從沒有誇過她漂亮。

她拍了婷美廣告,成爲“中國第一美胸模特”,父母感到很丟人。

她出演《武林外傳》裏的“祝無雙”,父母就像沒這事兒一樣,什麼也沒說。

有一次,她看到爸爸在看電視,就試探性地對爸爸說,那個什麼臺好像正在播我演的《雙刺》,她的爸爸也只是很冷漠地迴應了一聲“哦”。

父母的漠不關心讓倪虹潔大受打擊,也讓倪虹潔和父母之間產生了一道永遠也跨不過去的鴻溝。

前陣子,倪虹潔在採訪中分享了一件小事。

那天她工作完順路回家放琴,回家時,爸爸正好在埋頭吃飯,但爸爸自始至終也沒有問倪虹潔一句“你餓不餓”。

倪虹潔深感尷尬,放下琴沒待幾分鐘就以“樓下有工作人員在等”的藉口開溜。

關起門來爲孩子鼓掌 第2張

上了電梯,倪虹潔的眼淚就再也忍不住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慢性共情失敗”的概念,是指父母在孩子成長期間,長期對孩子情感的不聞不問。

不管孩子想要什麼,父母都是“無迴應”、“潑冷水”的狀態,這會讓孩子產生深深的被拋棄感,覺得“父母不愛自己”。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就會在一次次的失望和心灰意冷中離父母越來越遠。

捷爾任斯基說:

“孩子最喜歡愛他的人……也只有愛才能培養他,當孩子看到並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愛的時候,他纔會努力聽話,不惹父母生氣。”

每個孩子都渴望父母的愛與關注。

只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孩子纔會相信自己被愛,才能學會愛父母。

很久之前,看過一個保送清華的大學生視頻。

他在視頻裏說道:

“我成長在一個歡樂型的家庭,父母對我的教育方式也多以鼓勵爲主。

我的成績剛開始也不理想,甚至可以用很糟糕來形容。

但是我的父母總是能看到我的一點點很微小的進步,並不斷地給我打氣、鼓勵、和支持。

是他們對我無條件的愛,持續的關注和信任,給了我無限的溫暖和動力,把我送進了清華。

我想對我的父母說:

‘謝謝你們,我愛你們。’”

孩子內心最想要的,就是父母的理解、欣賞和鼓勵。

一個“會捧場”父母 ,不僅能夠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讓孩子更有動力繼續努力,也能讓親子關係更加美滿。

03

再好的教育

也敵不過會捧場的父母

曾看過這麼一段視頻。

音樂大師Zander指導一個10歲的亞裔小女孩拉小提琴。

小女孩琴拉得很流暢,但她看起來卻很緊張。

她的眼睛一直盯着自己的手指,臉上始終看不見笑容。

大師問小女孩:“你能笑一笑嗎?”

女孩尷尬地笑了笑。

大師又問:“你能跳一跳嗎?”

女孩不自然地跳了跳。

無奈,大師只好像個“大孩子“似的,親自帶着小女孩在臺上蹦蹦跳跳。

並不斷地鼓勵小女孩放鬆,稱讚小女孩很棒,讓小女孩想象自己正在冰面上優雅地滑冰……

在大師耐心、和善的鼓勵下,小女孩終於露出了真心的笑容,自信地彈出了一首充滿感情的樂曲。

輔導結束,大師問小女孩的媽媽:

“你認爲你的孩子漂亮嗎?”

媽媽搖了搖頭。

大師又問:“你覺得她拉得好嗎?”

媽媽又搖了搖頭。

大師很認真地看着女孩的`媽媽,對女孩的媽媽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孩子的演奏沒有問題,但是她很難擠出笑容。

你要知道一件重要的事情,你的擔憂正在孩子身上蔓延。

如果你總是擔心孩子做不好,她真的會變成一個讓人擔心的人。

今天這堂課真正的轉變不在孩子,而是在您身上……”

大師的這番話,不僅給小女孩的媽媽上了一課,也給所有的父母都上了一課:

再好的教育,也敵不過一個會捧場的父母。

夏丏尊也曾說過:

“教育不能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

沒有水就沒有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世界上最偉大的教育,莫過於愛的教育。

父母總是習慣性地否定孩子,不會讓孩子變得強大,只會讓孩子的內心乾涸、枯萎、黯淡。

孩子需要鼓勵、讚美,就像植物需要水。

只有父母發自內心的相信孩子,看見孩子,給孩子真誠的鼓勵和讚美,才能滋養孩子的心田,讓孩子有信心和勇氣去做好眼前的事情,去面對更大的挑戰。

鍾南山院士,小的時候成績很差,還很愛逃學。

有一次考試,他破天荒的考了高分。

他的媽媽沒有質疑他,嘲諷他,而是發自內心地、高興地誇讚他:

“南山,你還是行的啊!”

一句褒獎,讓鍾南山的內心充滿能量,他開始下定決心認真讀書,一直到成爲今天的“國士無雙”鍾南山。

所以你看,父母期望孩子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會成爲什麼樣的人。

就像那句歌詞所唱得那樣:

“你鼓舞了我,我能傲立羣山之巔。

你鼓舞了我,我敢勇闖海暴之險。

我變得更強,只因藉助了您的肩。

你鼓舞了我,我超越了從前的自己。”

父母學會了爲孩子“捧場”,孩子才能“不負衆望”。

04

《父母的覺醒》中說:

“每個孩子都有成爲優秀人的潛質,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方式,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做一個會捧場的父母,是你家孩子的一生之幸。

因爲,那些被父母諷刺、挖苦、潑冷水的孩子,常常是自卑的、不安的、怯懦的。

而那些被父母捧場,鼓勵的孩子,永遠不缺向上的膽量,和向前的勇氣。

願我們都能做一個爲孩子盡情鼓掌的捧場觀衆。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在愛與欣賞的照耀下,茁壯成長。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