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子女教育始於結婚對象的選擇

子女教育始於結婚對象的選擇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子女教育始於結婚對象的選擇,我們都知道,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性格和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的影響的,其實,真正的子女教育始於結婚對象的選擇,以下朵朵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子女教育始於結婚對象的選擇

子女教育始於結婚對象的選擇1

爲了自己和後代的幸福選擇結婚對象也是很重要的是事。我們一定要選擇身休健康、內秀、善良的女人做妻子。卡爾威特認爲,只要對方沒有家庭病症和衆所側口的缺陷,大可不必爲了某種目的去選擇配偶。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的影晌是不言而喻的,這一觀點已爲大多數人所認可。縱觀孩子的一生.父母毋承擔的角色可以形象地比喻爲老師與摯友,除此而外還有什麼更貼切的嗎?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配偶的選擇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所以.是否可以這樣說.子女的教育始於結婚對象的選擇呢?答案是肯定的。

卡爾威特的妻子不是那種非常漂亮的女人,但他們非常相愛。老威特之所以選她,是因爲她有一顆善良的心。她勤勞,知書達理.並且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理解和支持老威特。雖然他是一個清貧的牧師.沒有豐裕的物質生活.但從來沒有聽到過妻子任何的抱怨.他們總是能夠如此的互相安慰、體諒。而在對於兒子的培養上,卡爾威特曾遭到無數困難,這些困難其實從兒子誕生起就已經存在了。可是,最終他成功地逾越了這些困難,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歸功於他的妻子。

好的伴侶不但可以相濡以沫,對孩了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想象一下,如果夫妻兩人經常吵架對於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形響呢?

在召開的“上海國際兒科論壇“上,專家呼籲:家長要爲子女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應該從身心兩方面考慮.不要忽視心理健康。

當年對上海市初中和高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中,子女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爲31.68%,主要包括焦慮、抑鬱、恍惚等.個別的甚至患上梢神分裂症、狂賺仲鬱症等嚴重心理疾病。而離婚家庭中,子女的心理問題槍出率爲28.33%.父毋和睦家庭中.子女的心理問題檢出率僅爲11.24%。

復且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童保鍵康復中心主任徐秀介紹說.調查中還發現.經常面對家庭“戰火“的未成年人.容易陷入人際交往的障礙,焦慮、多疑、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尤其容易對將來婚姻產生恐懼感。徐秀認爲,與離婚相比,子女對父母吵架的心理體驗更爲明顯,受到的直接傷害更大。個別初中生還告訴調查者,看見父母不斷地吵架.再聯想到班級同學們的幸福家庭,甚至多次產生了厭世的念頭。爲此專家提出.夫妻間如有矛後需要解決,應考慮子女的心理感受,儘量控制情緒,不要隨意發泄。

一且選擇錯了結婚對象,嬌姻生活很容易就會出現不穩定的狀況,共至導致離異。

在父母離嬌事情上,子女是最大的受害者。有研究顯示,10位孩子中平均有4位會在父母離婚後10年內出現憂慮、學業低落、憤怒及自我形象低落等問題。具體來說,在情緒方面孩子會失去安全感,感情上覺得不安,被拒絕、寂寞、傷感及混亂。亦會因父毋不在一起而感到羞恥、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事才導致父毋離婚,而形成自疚感及質疑自己的`價值。這些情緒可能短期影響孩子的睡眠習慣,或未能專注學習。而在行爲方面父毋離異的子女,會有無能爲力的感覺,可能導致一些孩子傾向有攻擊性的行爲.例如打架.以表現自己的能力;或藉此吸引別人的注意。此外,有些孩子會變得沉默,不聽話、學習時不集中.成績下降,難以融人羣休等。

所以,結婚對象的選擇對於孩子的將來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來源於父母的良好關係。

子女教育始於結婚對象的選擇2

對孩子教育堅持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如果成人對孩子的教育堅持一致性,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堅決性,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家庭由於成人之間彼此不一致,爲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常常引起大人之間不愉快,甚至爭吵不休。我國有句諺語“吵鬧多的家庭孩子也會變壞。”所以家長應互相尊重,有分歧也不可當着孩子面前表露出來,事後再商討統一認識,這樣有助於增進父母感情,在孩子面前沒有感情的家長,是無法教育孩子的。

家庭成員對孩子的要求。態度前後也要一致。此一時、彼一時,不能高興時就無原則,一味寬容,不高興時就無原則,一味寬容,不高興時就一概禁止,斥責。不能說話不算數,前後矛盾,家長說錯了。應當認錯,甚至道歉,爲孩子樹立知錯改的好榜樣。家長的威信會更高,教育效果也就強了。

擺正獨生子女與成人的關係

獨生子女的許多不良習慣是由於以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

許多獨生子女感到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處於獨一無二的優越地位,理應是家中的“特權者”。所以,從孩子一出生,家長就要注意,千萬不要將孩子置於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讓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爲中心”的意識,做父母的要在思想上深深的銘記這一點。平時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儘量不要使孩子產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雖然是家中的獨子,但是沒有獨特的地位和特殊的權利,和家庭的其他成員一樣處於平等地位。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從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裏吃飯,要使孩子懂得讓大人先坐,吃東西時,要讓孩子養成分份的習慣;看電視時,不要讓孩子一人獨佔座位;家裏來了小朋友,應教育孩子把玩具給大家一起玩……,長期堅持,就會使孩子養成與別人相處的習慣,使孩子不會感到自己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了。

用羣的功能彌補“獨”的缺陷

鼓勵孩子到兒童社會中去。兒童社會性的發展,不是靠成人說教,而是通過他們相互交往發展的。兒童良好行爲是從“模仿開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對象是兒童夥伴“,這種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因爲成人的許多言行是孩子難以理解的,因此成人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孩子與同齡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兒童夥伴的孤獨感。

大多數的孩子是好羣體生活的。特別是遊戲。通過集體教育他們尊重他人,不執拗任性,與小朋友友好相處,互相商量、謙讓、分享玩具,關心小弟弟、小妹妹,家長切不要因愛子太深,怕孩子吃虧,將孩子封閉起來,或者偏袒孩子去責怪別人,這樣做只能害了自己的孩子。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