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放手教育的真諦

放手教育的真諦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放手教育的真諦,孩子總是需要家人的用心呵護的,成長的過程中有快樂也會有煩惱,寶寶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有些父母總是不捨得放開孩子的雙手,下面小編分享放手教育的真諦給大家學習。

放手教育的真諦1

放手教育的真諦

過度保護孩子的危害

從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出過度保護孩子的壞處:

一、孩子動手能力變差

現代化社會,科技高度發達,機械化在各個領域都已普及,計算機更是能代替人完成許多工作,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只要自己經濟條件允許,父母都想把最好的東西捧到孩子面前,所以,家家都有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MP3、MP4、MP5或許都過時了,現在的孩子都把IPAD當玩具,我們當年玩的剪紙、積木也許都淹沒在了時光的長河裏,所以,孩子的動手能力變差可想而知。

二、獨立性不強

父母在生活上過度保護孩子,小到喂孩子吃飯、替孩子穿衣、送孩子上學,大到讓孩子享受優質教育、爲孩子掃平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這樣一來,孩子就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一點都不懂得生活疾苦,不能獨立自主,稍微遇到點困難,就想依靠父母,讓父母幫忙解決,久而久之,獨立性就變差了。

三、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顯示出獨特的創造性,比如說,爲了探索一本書,他們會把它塞到嘴裏啃一啃,嘗一嘗;爲了探索紙張的質地,他們會用雙手配合把紙給撕的粉碎;爲了確認自己動作的影響力,他們會不停地把積木扔出去……在父母眼裏,這可能是破壞性的行爲了,通常會阻止孩子。但這樣的阻止會打擊孩子探索的熱情,間接地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

過度保護孩子的具體表現

總的來說,現實中父母過度保護孩子的行爲,可以歸納爲兩種:

一、包辦代替

例如,孩子在自己完全有能力使用筷子和湯勺時,父母爲了讓孩子快點吃飯,以及避免餐具可能造成的危險,而剝奪了孩子嘗試使用餐具吃飯的權利。穿衣、穿鞋、簡單收拾家務等都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但是家長們認爲,每天時間很緊張,沒必要讓孩子磨磨蹭蹭地幹那些事,於是就幫他們穿衣服、穿鞋,基本代替所有事。

表面上看,包辦代替似乎對孩子有好處,節省了父母等侯的時間,但從長遠看,對孩子卻非常不利。因爲父母的包辦,剝奪了孩子實踐的機會,使孩子的身心得不到鍛鍊,阻礙了孩子的成長,即使孩子有能力完成這些事,孩子也不願自己去做,更沒有養成自己完成的習慣,更不願去嘗試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了。

二、過分控制

例如,孩子想到戶外遊戲或到鄰居家找同齡人玩耍,總是不被允許。這樣,來自家庭以外的一切影響就被切斷了。即使外出,家長總是喜歡牽着孩子,絕不撒手。不讓孩子跟其他孩子接觸和遊戲,唯恐孩子受人欺負和受到不良影響。有些家長還習慣對孩子發佈指示和禁令,如不許調皮、不許鬧、不許跑、不許跳等等,不要動這不要動那,應該怎樣怎樣。。。。。。

給父母的建議

一、家長需要改變觀念

時代在變化,人的思想觀念也應該變化,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所以,家長不能墨守陳規,總是用老觀念看待孩子,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正確理解放手教育的內涵——放手並不是不管孩子,而是在合適的情況下不約束孩子,進行放手教育。

二、給孩子空間,讓他/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俗話說得好:距離產生美。父母和孩子之間零距離並不是一件好事,有時候“親密有間”纔是親子之間相處的最佳模式。所以,父母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要給孩子一定的自我空間,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一來,既能節省父母的時間,還能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豈不是兩全其美?

三、允許孩子提出不同的看法,鼓勵他嘗試新鮮事物。

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就是人會思考,而動物不會,如果父母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說難聽點,孩子和動物又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當遇到某個問題時,父母要尊重孩子,允許孩子提出和自己的看法,並鼓勵他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嘗試新鮮的事物,當然,孩子畢竟經驗匱乏,父母在這時候就要指導孩子,不要讓他們走彎路或者誤入歧途。

最後我們只能這麼總結,如果你是想將來你的孩子能有所作爲,並且將來能給你一定的照顧,甚至有一天爲你擋風遮雨,那麼就從小從孩子的能力培養爲重吧,如果你對孩子管控太多,那麼孩子將失去獨立性和創造性,這樣的孩子你覺得將來能指望爲你擋風遮雨嘛,那麼父母們都應該知道怎麼做了。

放手教育的真諦2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這件事,是早晚的事情。

可是,家長們總覺得時間還早“孩子無論多大在父母眼裏都是孩子”,並且,在老一輩的眼中,他們往往認爲放手就是放棄,如果家長們提前放手讓孩子去面對,常常老一輩就會先出聲譴責家長們。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們的“提前放手”。

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其實孩子們已經擁有了面對具體問題的解決能力,但是因爲家長的不忍心,什麼都替他做了,結果孩子由起初的“我能做”,慢慢的就會變成“因爲我不行,所以還是需要父母”的想法。

對於家長而言,這就是典型的好心辦了壞事。

那家長應該怎麼快速的從“忍不住”插手替孩子去做這個思維,跳躍到“放手”呢?

《王霄老師的5堂幸福課》是這麼說的:放手不是放棄,爲了讓孩子成爲一個有用的人,你要儘快讓孩子早點自己獨立成長和麪對,在一步步的放手中構建屬於他的能力和抗挫力,這樣他能夠最終在社會中立足。

應該怎麼做呢

1、 首先,家長需要問一下自己:爲什麼不敢放手?是真的不能放手嗎?

很多情況下,家長有很多理由對自己的不敢放手:

孩子握筷子還不是很利索,如果自己不喂他吃飯,他可能會把菜撒的滿桌子都是孩子沒有自制能力,不認真複習,如果沒有自己的督促,可能在下次考試中不會及格;孩子很愛睡懶覺,如果自己早上不叫他,他可能就會上班遲到;其實,上面這些都是孩子和真實社會打交道的一點一滴,孩子第一次使用筷子不利索,多使用幾次就會熟練了;孩子考試不及格,根據卷子進行反思,下一次就會做好認真複習考試;孩子如果愛睡懶覺,如果自己定好鬧鐘,也能做到準時起牀。

看到了麼?其實孩子每一個微小的獨立都會帶給他們信心,家長如果一開始不放心,可以做一個微小的過渡,循序漸進,與孩子討論用什麼措施可以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的包辦,孩子也會從自己的成功中獲得自信。

2、要做好放手前的準備

在《王霄老師的5堂幸福課》中,她指出,其實造成家長不願意放手的原因主要是因爲孩子缺乏這兩類技能:自我管理能力和與人相處的能力。

如何幫助孩子能夠獲得自我管理能力呢?

家長可以通過給孩子創建一個自由的環境,通過身體力行做榜樣進行言傳身教,並且要做到陪伴而不是包辦,有時候明明孩子願意做,就因爲家長在一邊,他產生了懶惰心理,結果到最後家長往往會選擇出手相助。家長這個時候就要適當“狠心”,可以選擇要求他一起做,做完之後適當的進行表揚,讓孩子產生“我能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那如何讓孩子獲得與人相處的能力呢?

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在這兒我們化繁爲簡,先讓孩子認識自我,認識周邊的人,接受大家的相同之處;之後讓孩子思考自己與別人的不同處,並且進行引導,有時候人沒有對錯好壞只分,在不觸發法律的情況之下,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只是來源於各人的不同,要學會包容。最後,要告訴孩子,任何時候,面對困難,要學會說出來,只有說出來纔會有辦法。因爲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就是溝通,只有把你的想法告訴對方,對方纔會願意換位思考,並且一起想辦法去解決衝突。

3、要做好放手後的淡定

無論之前的心理建設多麼充足,之前做的物質準備多麼豐富,但是放手之後,孩子的生活並不會就會一帆風順。家長們這個時候就要學會淡定:

不要擔心孩子會吃苦;

不要擔心孩子會犯錯誤;

家長們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長,在孩子面對生活不斷試錯的過程中,你們也要學會:

面對孩子的錯誤,不要雪上加霜,進行責備;

面對孩子的錯誤,要教他學會承擔後果,而不是逃避隱瞞;

面對孩子的失敗,要學會看到他的努力,讚美過程;但也要和他一起分析,爲什麼這次失敗,下次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達到目的?

其實,家長們沒有意識到,你們對孩子發生錯誤之後的反應,也對孩子有着巨大的影響,他們會因爲你們的責備感到沮喪,從而產生心理落差,但是如果你們能夠淡定,即使只是表面淡定,你們的態度你們的努力就會增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而他們犯的錯誤就像接種的疫苗,讓他們能夠開開心心活蹦亂跳的成長。

作爲家長,誰不希望孩子能夠一輩子順順利利的成長呢?但是誰都知道,這是不現實的。但是,當你用上面的三步強迫自己提前對孩子放手,然後你發現,即使自己內心牽掛,但是孩子因爲自己的提前放手摔了大大小小的跟頭,但最後能夠活蹦亂跳的心大的完成困難的挑戰。

你的心也會大了。你也隨着孩子成長了。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