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小孩不開心怎麼哄

小孩不開心怎麼哄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孩不開心怎麼哄,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無論是自己的孩子還是你親戚家的孩子,不開心的時候都不知道該怎麼哄的,小編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小孩不開心怎麼哄的相關資料。

小孩不開心怎麼哄1

要保證一直和孩子聊天,說話,用非常和藹的語氣,非常友好的語氣,讓他感受到你的友好,如果他不是特別不開心的話,相信過一段時間他會與你交談的。

唱兒歌給他聽,無論是多大的年齡段,音樂永遠都是個神奇的東西,他有着特殊的功效。所以,多給他唱歌聽,他會逐漸的開心起來。

把小娃娃遞給他,幼兒期是很單純的,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看到可愛的東西,他就會立刻產生興趣。因此,給他一個可愛的娃娃,會讓他不開心的心情瞬間好受一些。

小孩不開心怎麼哄

小孩子,尤其是幼兒時期的孩子,特別喜歡看上去很神奇的東西,你只要給他將一張紙疊成不同的形狀,就會引起他極大的關注,他就會瞬間笑逐顏開。

帶着他看一些色彩鮮豔的東西,曬曬太陽,摘摘水果,相信你的單位裏或者周邊一定有差不多的小院子,帶他去散散步,他會非常開心。

陪他一起玩耍,要親自示範,讓他覺得你做的事情非常的有意思,把他的注意力吸引過來,這樣他的煩惱就會少很多哦。

與他一起玩遊戲,其實幼兒的快樂很簡單,你只要陪着他,哪怕堆堆積木,玩玩小遊戲,他就會很開心。

陪着小孩子一起看動畫片,尤其是那種幼稚的動畫片,因爲小孩子看的不是情節,不是內容深度,而是單純的角色。你陪着他,並且與他講解,那麼他會變得開心起來的。

要適當的陪他瘋鬧一下,不要以爲你比他大好多,就必須不幼稚,像孩子一樣陪他瘋玩,有的時候甚至也可以讓你顯得年輕,更有朝氣。

小孩不開心怎麼哄2

0 1、避免誤區

威脅孩子

在聽孩子哭鬧時,許多家長會顯得非常不耐煩,說出一系列威脅的話,:“別哭了!再哭就把你……”這種方式不但不會解決問題,還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重大的傷害。

小孩不開心怎麼哄 第2張

單純提供物質,不關心孩子

還有些家長,企圖利用物質上東西,來讓孩子不再哭泣:“別哭了乖,不哭就給你買那個零食!”這種方法短期可能會起到一定效果,但是長期看來,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也不會加深家長們對孩子的理解,等到孩子年齡繼續增長,家長們會發現自己對孩子的心情仍然是一無所知。

0 2、認真傾聽

孩子哭鬧,其實是想傳達出一種情緒。他很難過,而難過的原因可能是某種需求沒有被滿足。可能是想吃某個好吃的沒有吃到,可能是在學校沒有受到同學的尊重,也可能只是,他希望你多陪陪他。

在孩子發泄情緒時,我們可以認真地進行傾聽,洞察孩子不開心的真正邏輯,從而體會孩子的情緒。這裏需要注意的是,重點應該是體察孩子的情緒,讓他感覺到被理解,而不是本末倒置,爲了分析而去分析。

0 3、適當反饋

在聽孩子講話時,家長的反饋也非常重要。許多家長以爲,孩子還小,隨便敷衍一下就可以了,其實事情不是這樣的。

小孩對大人的情緒非常敏感,你的`不耐煩,你的厭倦,都可能通過的眼神和肢體動作傳達出去。漸漸的,孩子就會逐漸封閉自己的內心,有什麼事情都不會和你講。

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認真的看着他,給他一些積極的反饋,如一些肯定的答覆:“原來是這樣啊”,“嗯嗯,我在聽”,諸如此類的話,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是認真在聽他講話,從而纔會對你敞開心扉。

0 4、提供幫助

適時提供幫助,更利於孩子成長。當孩子的心情得到理解,他的負面情緒其實就已經被疏通了一大半了。在這個時候,家長在適當地幫孩子一把,問題就很好解決了。很多時候家長會覺得,不就是這一點小事嗎,有必要小題大做嗎?其實你以爲孩子的“小事”,其實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如果孩子是因爲學習上的一些問題,家長要積極地引導孩子思考問題所在,並制定解決方案,必要時應出面與老師及學校溝通,幫助孩子解決困難

小孩不開心怎麼哄3

1、 媽媽,他這是幹什麼?

前兩天,派媽帶小葉子去逛街,路過一家玩具店,看到一個小孩坐在地上放聲大哭。

看他坐在地上熟練地撒潑蹬腿、發脾氣的樣子,纔不過三四歲。

他年輕的媽媽一臉不知所措地蹲在旁邊,幫孩子擦眼淚也不是,把他抱起來也不是。

小葉子見狀,擡頭問我,“媽媽,他這是幹什麼?”

小孩子難得表現出好奇,派媽便抓住這個機會,告訴他“發脾氣”的“真諦”:

“他這是在表達自己的需求,看到他手裏攥着的變形金剛了嗎?”

“如果你有想要的東西,就好好跟媽媽說,合情合理的話,都會滿足你的。”

2、瞭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著名心理專家於東輝認爲,其實,大哭大鬧是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表現,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反應

(1)小孩子發脾氣,多是出於生理需求

所謂生理需求也就是吃喝拉撒,這個時期的孩子很難正確表達自己想要什麼。

但很多有經驗的父母,比如我們的父母輩或者是生育過頭胎的媽媽們,帶孩子都有了經驗,這種時候,我們要多多向這些有經驗的人取經纔是。

(2)小孩子發脾氣,還可能因爲物質需求得不到滿足

前文提到的那個攥着變形金剛不肯撒手的小男孩,正是處於這個階段,無法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意願,只知道用行動來達到目的。

小孩不開心怎麼哄 第3張

小孩子思想相比行動發展要緩慢一些,這時父母要多多理解,用詢問、分析等方法瞭解孩子的需求,幫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3)小孩子發脾氣,最有可能就是精神需求被忽視

孩子剛剛來到這個世界,對你有依賴性,在他的世界,你就是最可靠的權威,也是最親密的家人。

如果連你都沒辦法陪伴他、幫助他,那他可能就會變得易怒、自閉,很難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也很難與他人友好相處。

3. 孩子發脾氣怎麼辦?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幾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又代表了孩子有不同的需求。

來跟派媽一起看看,當你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應該如何處理吧!

(1)0-2歲,教孩子認識情緒

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情緒就像無法控制又揮之不去的夢魘,他們很難說清楚夢裏有什麼,也很難表達出他們需要什麼。

寶寶0-2歲的心理髮展,有年齡階段穩定性和可塑性的特徵。

在這個階段,父母應該教孩子認識各種情緒,充分利用可塑性培養孩子,只有你懂了他,他纔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

當孩子餓了,要告訴他,嘴裏空空的,是餓的感覺,可以通過手指敲擊奶瓶來告訴媽媽,自己想吃東西了;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要仔細詢問孩子不開心的原因,這個時候的孩子很難說出一句話,那就試探性提問,提出幾個選項讓孩子點頭或者搖頭來選擇;

當孩子大聲尖叫,要告訴他他已經取得了父母的關注,可以開始表達自己想要什麼了......

只有父母試着去理解了孩子的“語言”,並且給他搭建了成長的橋樑,讓他與父母的世界建立起聯繫,孩子纔會感覺到自己是被重視了,認識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也就會減少發脾氣的次數了。

(2)2-3歲,教孩子與情緒共處

2-3歲的孩子,還很難獨立行走,連說話也只是隻言片語,一個字一個詞往外蹦。但是這個時候的孩子一旦得不到理解,就會放聲大哭,或者揮動小手臂以示憤怒,告訴你他正在發脾氣。

雖然行動和語言尚未發展完全,可從這個時候起,他們就已經有了“自我意識”。

對他們來說,明令禁止不是關上大門,而是豎起了一根半身長的門檻,發個脾氣說不定就能跨過去,實在不行,撒潑打滾,怎麼也要跨過這道坎。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發脾氣,就會心軟,丟失了原本的原則,本來說不買的東西,看到孩子發脾氣,爲了安撫他,就給買了。

這個時候派媽要說,絕對不能一味滿足他!

給孩子定下的規矩,就應該始終遵守,一旦孩子碰壁,想發脾氣,就讓他去發,告訴他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靠發脾氣解決。

教會他與自己的壞情緒和諧相處。

當你這麼做了,孩子纔不會覺得發生什麼不合心意的事情就無法接受,大發脾氣。在長大後,也能成爲一個通情達理,從容不迫的人。

(3)3-6歲,教孩子正確處理情緒

3歲起,孩子們就能夠表達自己的需要了,很多家長看孩子長大了,能聽懂話了,就開始“以暴制暴”,面對發脾氣的孩子大聲呵斥。

派媽原來的同學阿剛就是個“暴脾氣”,孩子一頂嘴他就會惡狠狠地罵回去,直到把孩子吼得不敢說話爲止。

他還曾經沾沾自喜地給我們分析他的育兒經,“我兒子這麼乖,都是罵出來的。”

但是小葉子放學回來卻告訴我,阿剛叔叔的孩子在學校可不是這樣的“乖孩子”,他欺凌弱小,一言不合就跟人對罵,還曾經在課堂上指着老師罵。

作爲“家長的影子”的孩子,在與父母的交往中,只學會了這樣粗暴的解決方式。這種粗暴的方式只會加深孩子的“怨憤”,讓他們胸口裏的不滿之情發酵,最終讓孩子變成易怒、敏感的人。

孩子不是我們的仇人,家長也不是孩子的牢籠。

換種思路,讓孩子有更好的發展。

其實這個時候的孩子雖然鬧,也最好教。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可以試着站在孩子的位置想一下,如果他的要求是在無理取鬧,那麼可以等他發完脾氣,再詢問他發脾氣的原因,問問他這樣是否恰當。

充分重視他,給他主動權,讓他自己做出選擇,處理情緒。

並且給予他適時的引導。

當家長主動與孩子“共情”,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主動權,孩子就會認爲自己得到了重視,精神需求得到滿足,也會慢慢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家長再對孩子的價值觀加之正確引導,就能幫助孩子很好地處理自己愛發脾氣的壞毛病了。

4、說

孩子發脾氣,其實是正在向我們傳遞信息,而這些信息也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瞭解孩子,教育孩子。

希望父母們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積極引導,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在給予孩子關愛的同時,也兼顧孩子情緒的解決,這樣才能讓孩子們減少發脾氣的次數,學會正確的處理自己的情緒,樹立正確三觀,成長爲一個優秀的人。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