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孩子心理受到傷害要怎麼補救

孩子心理受到傷害要怎麼補救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心理受到傷害要怎麼補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心理創傷,那麼你知道孩子心理受到傷害要怎麼補救嗎, 下面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孩子心理受到傷害要怎麼補救吧。

孩子心理受到傷害要怎麼補救1

如何修復與彌補孩子童年心理創傷?

這不是你的錯:

孩子內心的創傷不僅來自於外界的原因也有來一次內在的原因。如果孩子受傷時,往往伴隨的更多的是恐懼、悲傷、自責等負面情緒,而且往往容易將矛頭指向自身,認爲自己糟糕透頂,家長會嚴懲自己,不再愛自己。這樣會讓孩子陷入一個誤區,會讓事情感到憂鬱活在痛苦的生活裏。如果你在這時說出“這不是你的錯”。會讓孩子感到很欣慰,家長們還是愛我的。從而也解決了負面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孩子說一些鼓勵性的言語,效果會更好。讓孩子充滿向上的積極心和樂觀的態度。

理性向孩子解釋:

至於如何向孩子解釋吵架這件事,寶爸寶媽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靈活處理,在孩子能理解的範圍內,簡單概述一下大致的問題,適當時候可以做出一定的取捨。

孩子心理受到傷害要怎麼補救

此外,還可以適當跟孩子說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難以完美的,如果有了矛盾,應該如何解決矛盾,確實是需要好好學習的,父母之間的吵架有時候反而也是一種溝通,或許以後的溝通會更加理性纔好。讓孩子對真實的生活有更多的瞭解,當然這是針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的,如果孩子還太小,則不宜解釋太多。

對孩子解釋,不是跟孩子訴苦,因爲孩子無法提供幫助,還有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另一方的壞話,否則會讓孩子兩難,並生出無力感,反而會加劇孩子的不安。

對不起:

一句簡單的對不起是多少孩子期盼得兒?不管孩子的年齡有多大,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尤其是當你誤會孩子的時候,一句簡單的對不起!它可以撫平孩子的創傷,至少可以得到家長的認可。如果你的孩子心事比較重,這一聲對不起,可就太值錢了。不然的話,孩子受到的委屈和誤解它會在孩子的心裏面日積月累,後果是不可設想的。

表達愛意:

最後跟孩子說“我愛你”,讓孩子明白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爸爸媽媽永遠都會愛着寶寶,吵架不會影響家庭的和諧。

修補孩子心理創傷,最難的地方不在於孩子,而是自己。絕大多數孩子,都對自己的父母有無法割捨的感情,即使他們傷害自己也一樣。只要有一句真誠的道歉,我相信,絕大多數孩子都願意原諒父母。

孩子心理受到傷害要怎麼補救2

1、生理反應

在創傷時間後,孩子會出現各種身體不適的反應。孩子的吃飯、睡眠都可能會出現問題,比如吃不下飯,噁心,嘔吐,腹瀉,體重減輕,睡不好覺,做惡夢。可能會出現肌肉發顫、出汗的現象,容易哭鬧。有的孩子會頭疼,肚子疼,或抱怨總是很疲乏。有的皮膚會出現反應,如起皮疹。如果孩子曾經受到來自背後的攻擊,身後一有動靜可能就會有驚跳的反應。

2、情緒反應

遇到傷害性的事件,孩子一般都會產生恐懼情緒。像電影閃回一樣的“插入式回憶”也很常見,傷害的場面會剋制不住地突然出現在腦海中,並引發負面情緒。有的孩子會易激惹,容易發脾氣,情緒憤怒。有的孩子情緒會很低落,表現就是“發蔫”,甚至躲藏起來。也有的孩子會很孤獨,不哭不鬧,處於麻木狀態,這是一種“情緒休克”,是遇到過度強烈刺激後的一種自我保護的反應。而年齡大一些的孩子,還可能會產生內疚情緒,覺得自己應該阻止事情發生但卻沒有。

3、認知方面的反應

孩子可能會出現記憶力下降,容易忘事。有的會出現定向力下降,對時間、空間的感知變差。高級的認知能力,如思考和決策的能力也可能變差,不能像往常一樣思考問題以及做決定。孩子可能會一時失去目標,沒有了願望。

4、行爲反應

受到創傷的孩子會對親人極度依戀,寸步不離,如果不在親人身邊就坐立不安。很多孩子會出現交流的困難,對人不信任。有的孩子是對所有人不信任;有的則是對一些人,比如如果傷害他的人是老人,他就對所有老人都不信任。一些孩子到陌生環境會高度警覺,比如遭遇了火災的孩子,到了封閉空間就會很緊張,會首先找出口。還可能會暫時出現社會功能退縮,比如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不能上幼兒園、上學。也有不少孩子會出現“退化”的行爲,即退回到自己更小時候的表現,如吃手指,尿牀。

二、如何撫平孩子創傷後的心理

1、第一時間進行評估和創傷處理

父母發現事情的當時,如果孩子的身體受到傷害,父母要帶孩子在第一時間進行醫療評估和創傷處理,醫療評估可以作爲控告罪犯的證據之一。收集能夠證明罪犯有罪的相關證據並及時報案。

同時父母要以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和語言,向孩子解釋身體受到的傷害,並同時告訴孩子身體很快就能夠康復。

孩子心理受到傷害要怎麼補救 第2張

2、消除孩子的懼怕心理

父母要態度平靜地詢問孩子事情發生的具體細節,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憤怒或吃驚等情緒,那會使孩子被驚嚇,不敢說出實情和具體細節,這樣父母就瞭解不到孩子受到的具體傷害。

要鼓勵孩子將全部細節講出來,消除孩子懼怕被父母責備和打罵的心理,父母要抱着孩子對他說:“寶貝,你能夠將這件事情告訴爸爸媽媽,我們非常感謝你,說明你信任我們!”

但是,如果父母多次重複地詢問事情經過會使孩子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給孩子帶來精神壓力,所以,在第一次詢問孩子的時候要儘量仔細。

3、不要讓孩子反覆講述被傷害的過程

父母可以讓孩子配合公安機關的調查取證,但不要讓孩子對公安機關或其他機構或媒體多次敘述被性 侵害的過程,這會帶來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傷害,加重孩子創傷後的痛苦。

大範圍的媒體報道會使孩子陷入同伴關係的困難中,被同伴孤立或被嘲弄,或將此事作爲攻擊孩子的材料。

4、做好安慰工作

對於已經明白這是一場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災難的孩子,身體形象受到了破壞,孩子會擔心父母不再愛自己。所以,父母一定要經常抱着孩子,告訴他:“你永遠是爸爸媽媽的寶貝,我們永遠都會愛你!”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永遠不會拋棄他。

父母更要讓孩子從父母的擁抱和言語中感受到堅定不移的愛,這是孩子修復心靈創傷的精神力量源泉。父母儘量不要當着孩子的面發泄情緒和議論此事的處理方式,也不要因此事而顯得緊張不安,這會使孩子感覺自己做了什麼錯誤的.事情使父母如此不開心。

5、不要“追究”孩子的責任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這不是他造成的錯誤。父母不可以責備孩子沒有保護好自己,不可以以打罵受害孩子的方式發泄自己的憤怒,不可以帶着孩子上門討 說法,不可以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因此事而丟臉,這會讓孩子感到失去最後的保護之地而陷入絕望的深淵。

6、及時與心理醫生溝通

父母要尋求專業心理醫生來幫助孩子,及時與心理醫生交流孩子的狀況,配合心理醫生幫助孩子進行心理康復,這對孩子的心理康復非常重要。

三、溫馨提示

童年的經歷可能會隨着時間的流逝漸漸淡化,但它們卻會隱藏到人的潛意識裏,並慢慢滲透到性格形成之中。隨着青春期的到來,部分自我控制力不強的人遇到一些問題,就有可能激活那些原本就存在的內在心理問題,導致疾病。

因而,兒童時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最佳時期,“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影響一個人的美好未來”。

孩子心理受到傷害要怎麼補救3

什麼事情會讓孩子產生心理創傷?

有一句話大概說的是,我所經歷的一切,成就了現在的我。我們成長中每走過的一步都會對我們的心理上留下痕跡。而這些痕跡是好是壞,是一件很主觀的事,評判標準是根據孩子自己是如何看待來決定的。

因此,家長們要記住的第一點:去了解孩子是如何看待的,而不是你是如何看待的!

你有撫養權,你有決定權,但是你不能取代孩子的感情!

如何判斷孩子對某件事的看法?

大多數孩子都會很直觀的表達的情緒和感受,尤其是3歲左右的孩子。喜歡就會開心,不喜歡就會哭鬧。喜怒形於色,家長不要疏忽對於孩子的觀察。一般的哭鬧,可能還是比較平常的事件,家長可以參考參考來了解如何處理。

這裏要說的是,如果你發現孩子對某件事或人產生了恐懼、迴避的情況,那麼請重視起來。

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其實剛到這個世界,對很多事物都是抱着好奇心的。如果沒有遇到特殊事件,是不會產生這樣的表現的。

比如特別迴避或者害怕某些人,不管這個人是親戚也好,朋友也好,請一定要私下和孩子交流,是什麼原因害怕。千萬不要以爲孩子只是膽小怕生而已。這一點在一些本身性格內向的孩子身上會特別不明顯,所以家長要特別注意。

孩子心理受到傷害要怎麼補救 第3張

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更懂得如何隱藏自己。這就需要家長去和孩子多做交流,瞭解孩子的情況。

如何處理孩子的創傷,幫助孩子走出陰影?

當我們發現孩子受到傷害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是憤怒。而因爲當下你還在孩子面前,你無法找到適合的發泄對象,你的情緒很可能就會不小心發泄到孩子身上,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所以,在這裏,家長需要先了解自己的脾氣,如果你不能很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請暫時遠離孩子,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來幫助孩子。

幫助孩子最重要的一點是,你要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受到支持,感受到愛。而其中家長可以做的幾件事:

給到孩子擁抱,讓孩子可以安心的宣泄自己的情緒。

無條件的相信孩子說的話。在你瞭解到真實情況之前,請堅定的站在孩子一方保護孩子。

告訴孩子真實情況,真誠的去回答孩子的問題。不要總以爲孩子太小,就閉口不談。

最後一點,大多數的我們不會遇到這樣的危險,這樣的毫無人性,所以大多數傷害都是來自孩子最親近的人。可能你的一句話,一個冷漠,一個巴掌,就讓孩子深深的記在了心理。但是這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孩子找不到自己情緒的出口,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因此最後的建議是,做一個讓孩子信任和敢於去述說的家長。我們無法讓孩子永遠不受傷害,但是我們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去面對黑暗,做孩子永遠的後盾。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