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過動兒的特徵和家長如何協助過動兒

過動兒的特徵和家長如何協助過動兒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過動兒的特徵和家長如何協助過動兒,過動兒是孩子易動難以平息的稱呼,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過動兒的特徵和家長如何協助過動兒。本文針對這個問題,詳細整理相關資料信息,快來學習一下吧。

過動兒的特徵和家長如何協助過動兒1

過動兒的行爲模式及特徵

過動兒的行爲模式,常造成人際上產生許多問題,也可能被排擠,無法與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動,或是無法與人建立長久穩定的親密關係,長期下來,也使得他們受挫,容易沮喪,常常產生負面情緒,衍生許多心理及精神的困擾。

過動兒行爲三大特徵

特徵1:注意力欠缺

無法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件工作或遊戲,例如上課不專心聽講,一有聲音或刺激,馬上分心被吸引;或做功課拖拖拉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忘記該做的事,或需要帶的東西等。也常粗心大意、容易犯錯;並且很難持續專注在某樣工作或活動上,例如:玩玩具時,每個玩具只玩數分鐘,就轉移注意力了。

特徵2:過動

在任何時候及場合, 手腳總是動來動去、爬上爬下,很難安靜下來;而且話很多…等。例如:無論過馬路或在沙發上,總是跳上跳下, 有消耗不完的精力。他們無法好好地靜坐在椅子上,不是動手動腳,扭動身體,就是坐立不安、干擾他人,或跑來跑去、跳上跳下,嚴重者靜不下來,不能從事靜態活動,上課時會離開座位等。

特徵3:衝動

常不經思考就行動,不考慮是否適當或危險,想做就做,例如搶着說話或插話、不停打斷別人做事、無法乖乖排隊等候、突然出手碰人、擅自拿取他人物品或爬到危險的地方等。

藝術治療的協助

對於過動兒的治療, 除了藥物治療外, “藝術治療”也是一項合併輔助治療,可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美國的藝術治療師戴安娜斯坦瑟芬(Diane SteinS a f r an),她有超過二十年將藝術治療應用於過動兒的經驗。

其着作《藝術治療與AD/HD》(Arttherapy and AD/HD)一書中很實用性的描述如何藉由八週的藝術治療分享團體,來幫助孩子們增加專心度、提升自尊、對抗衝動與增加社會人際技巧等等。

過動兒最大的挑戰, 即是心理及情感問題,除了自身的衝動、敏感、憤怒、憂慮、焦慮和沮喪之外,也要面對外在的異樣眼光,被排擠、被標籤化等。在藝術治療的過程中,透過藝療師的觀察和引導,幫助父母瞭解過動兒的心理狀態,協助孩子建立穩定情緒來面對生理上的障礙。

好處:沒有威脅性的藝術治療室裏,讓過動兒在這個無壓力的空間內,經由創作,抒發、撫平內心情緒,並穩定其衝動的行爲。

運用:藉由不同藝術媒材(如繪畫、遊戲、塗鴉等),釋放心中的負面情緒,也藉着沒有教條,自由發揮的創作,穩定衝動行爲。

方式:除了一對一,也有一對多的小團體,鼓勵分享與討論,藉此使過動兒學習與人好好相處,達到人際關係的改進,以及建立遵守規矩的觀念。

過動兒的特徵和家長如何協助過動兒

作法:藝術治療會依據不同階段、不同過動兒的狀況,而有不一樣的媒材運用及做法。

成效:讓孩子擁有滿足感及成就感,以達到提升自信心,並在創作過程中,同時訓練專注力。

父母的態度與協助

家中如有過動兒, 相信孩子本身及父母都承受着極大的壓力,同時身心方面也感到疲備與挫折,父母該如何對待以及着手教養一事?朱聿穗表示:“父母應先了解並接納過動兒,調整心態後再去學習如何客觀處理。”

1、尋求醫院專科的協助。

2、生活中給予更多的包容與鼓勵,避免責備及體罰。

3、訂定簡單的.規則,在雙親每次一致的態度與堅定教導,讓孩子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4、正向增強做法,如:給笑臉貼紙、讚美等來取代負面言詞。

5、在家中讓過動兒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或活動。

6、給予單純乾淨的環境,減少雜物干擾,訓練專注力的集中,促使學習效果提高。

過動兒的特徵和家長如何協助過動兒2

“過動兒”通常有反應強烈、固執己見而又不願放棄,對聲音、光線、氣味或肢體的觸摸敏感,較易分心及缺乏適應力,喜怒無常等特徵。茜迪女士指出,父母的工作應該是幫助孩子認清自己性格中潛在的不穩定性,以便協助“過動兒”自我約束,當他們出現激怒、沮喪或焦慮的徵兆時,可用提醒的方式,讓孩子瞭解自我,進而控制自我。“過動兒”需要父母耐心的、長時間接觸,有助於緩和他們多變的情緒。

過動兒的特徵和家長如何協助過動兒 第2張

所以,建議不妨以想象或戲劇性的遊戲完成親子間的溝通。例如,孩子要盛裝出門做客時,你可利用手指接觸身體的動作爲他洗頭、打領帶、配服飾或整理衣服。研究結果發現,這一類的肢體語言對“過動兒”的心理具有安定作用,並能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她還建議,你可以用“停止”的口令停止正在進行的動作,在孩子情緒即將爆發之際,幫助他控制情緒。但切記這種方式旨在給孩子一個緩衝的空間,而不要用於處罰。當孩子的情緒恢復平靜後,再繼續做未完的事情。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