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有沒有必要讀四書五經

有沒有必要讀四書五經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沒有必要讀四書五經?相信大家對四書五經並不陌生,四書五經是我們國家古人留下來的智慧結晶。接下來就由小編帶大家詳細的瞭解有沒有必要讀四書五經的相關內容。

有沒有必要讀四書五經1

想要知道研讀這些經典還有沒有必要,我們首先得知道這些書寫的都是什麼。“四書”《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大家瞭解的比較多一些。咱們就先從“五經”說一說吧。

“五經”裏面的第一部是《詩經》。

它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俗稱“詩三百”。詩經在內容上分爲《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包括了周代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類似於現在所說的“宮廷音樂”,分《小雅》和《大雅》共31篇。《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分爲《周頌》、《魯頌》和《商頌》共有40篇。

有沒有必要讀四書五經

孔子曾經說過“不知詩,無以言。”可見學習《詩經》能曾加我們的文學修養,談吐變的文雅、得體。不過孔子同時也說過這樣一段話:“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說明學習《詩經》未必能夠提高具體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它只是一部詩歌總集,現代人如果想要研究詩歌、文學的話,應該說很有“必要”學一學。其他人唐詩、宋詞就夠你學的,《詩經》就沒什麼必要了吧?

第二部是《書經》,也就是《尚書》。

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以及《古文尚書》25篇 。2018年11月,清華大學戰國竹簡研究成果發佈,證實其中《古文尚書》系後人僞作。不管真與僞它的主要內容就是作爲一部上古歷史文獻資料,研究中國古代史的朋友很有“必要”學一學,其他人不學也罷!

有沒有必要讀四書五經 第2張

第三部是《禮記》

《禮記》成書於漢代,爲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它按照所述內容可分爲四類:⑴記禮節條文。⑵闡述周禮的意義。⑶解釋《儀禮》之專篇。⑷專記某項制度和政令。可見,它是古代的一部“行爲規範準則和禮儀準則”。孔子雖然說過:“不知禮,無以立。”但考慮到現代社會有現代社會的禮儀規範,除了專門研究古代禮儀及古代規章制度的學者外,其他人研讀它我覺得沒有什麼“必要”。

有沒有必要讀四書五經 第3張

第四部是《易經》

它被譽爲“羣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中華文明的源頭。它以“卜筮”的形式,對自然規律與人事法則,進行了歸納與總結。以“陰陽、剛柔”的理念,對天地萬物進行了辯證的思維。司馬遷說它“本隱之以顯”,就是說它將隱藏的萬事萬物中的規律、道理提煉了出來,讓人們能夠看到。這種“提煉”、“抽象”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形而上學”。所以說它本質上是一部古典的哲學理論書籍。考慮到“哲學”在指導任何人事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它的理念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理念,所以這本書我們很有“必要”讀一讀。

有沒有必要讀四書五經 第4張

第五部是《春秋》

《春秋》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傳說由孔子修訂而成。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春秋》雖然是一部“史書”,但它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爲簡練,而且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爲“春秋筆法、微言大義”。正因如此,這部“史書”就蘊含了太多的政治理念與價值導向,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思想政治”方面的書籍。司馬遷說它“推顯至隱”,就是說它把這些具體的歷史事件都賦予了深刻的思想內涵。如果對思想政治、歷史經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研讀它一下,普通人沒有這個必要,學好課本上的政治學就行了。

有沒有必要讀四書五經 第5張

最後我們再談一談《四書》:《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這四部經典是對儒家思想一個完整、系統地闡述。由南宋的學者朱熹首先把它們編撰到了一起。朱熹的本意是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可見這四書有一個循序漸進闡釋儒家思想的過程。介於儒家思想千百年來對中國人思維模式、生活習慣、行爲理念的影響,每個中國人的頭腦中都或多或少有儒家思想的影子,所以我們很有“必要”把這四書認真讀一讀。最重要的是,這“四書”的篇幅都不長(除了《孟子》略厚之外),裏頭有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格言警句,蘊含着豐富的人生智慧,而且它不像佛經一樣空洞、抽象,是實實在在的爲人處事的方式、方法,學了這“四書”可以讓你“脫俗而不超凡”,是真正的“中國式貴族修養”。非常有“必要”學一學。

有沒有必要讀四書五經2

讀四書五經的好處

1、“四書五經”翔實的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興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爲官從政之道、爲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

2、四書五經在社會規範、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其影響播於海內外,福廕子孫萬代。四書五經延續中華文化的千古名篇,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作爲中國人,好的東西不能丟。

有沒有必要讀四書五經 第6張

3、讀聖人書,想聖人事,修身養性,知古今中外,懂道德倫理。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

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爲“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後來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經。《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

有沒有必要讀四書五經3

四書五經名言名句賞析

1、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譯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終,明確它們的先後次序,那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2、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譯文:古時候想要使天下人都發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養自己的身心;想要修養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證實自己的誠意;想要證實自己的誠意,就要豐富自己的知識;豐富知識就在於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釋文: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

有沒有必要讀四書五經 第7張

4、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譯文:有錢的人房間裝飾得很華麗,有仁德的人心裏寬暢,身體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譯文:君子有個大原則,就是必須用忠誠信義來爭取民心,驕橫奢侈就會失去民心。

6、生財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爲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譯文:創造財富有個大原則: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創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緩,這樣國家財富就可以經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譯文:喜好人們所厭惡的,厭惡人們所喜好的,這就叫做違揹人的本性,災害必定會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譯文:君子對於優點,要自己身上擁有以後再去要求別人;對於缺點,要自己身上沒有以後再去批評別人。自己身上所擁有的不是恕道,卻能夠去教導別人的,是從來沒有的。

9、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釋文;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10、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譯文:天下和國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祿是可以推辭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卻是很難做到的。

1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譯文:天賦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養遵循道就叫做“教”。

12、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譯文:喜歡向別人請教,而且喜歡體察人們淺近的話語;消除消極的東西,而宣揚人們的善行;善於把握事情的兩個極端,採用恰當的做法施行於人民。

1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譯文:廣泛地學習知識,詳細地詢問事物發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確地辨別是非,踏實地去實踐。

14、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譯文:由於誠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由於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果。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1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譯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規律。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