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一視同仁的名人事例

一視同仁的名人事例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視同仁的名人事例,一視同仁是一個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漢語成語,其意思原指聖人對百姓一樣看待,同施仁愛。關於一視同仁的相關事例是有很多的,下面介紹一視同仁的名人事例。

一視同仁的名人事例1

公元196年,曹操將逃避在洛陽的漢獻帝接往許昌,許昌便成爲東漢臨時的都城。從此,曹操實際上掌握了東漢王朝的軍政大權。接着,曹操又努力加快恢復和發展北方的農業生產,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兵強馬壯。

當時,離許昌城不遠,有一路軍閥由張繡所統率,揚言要攻打許昌,搶走漢獻帝。曹操爲了在統一北方的道路上掃平障礙,決定首先征服張繡。第二年,曹操率領大軍對張繡發動進攻。由於張繡陰險狡猾,沒打幾個回合便假裝投降曹操,曹操一時識不透張繡的奸詐,便信以爲真。半夜裏,張繡來了個裏應外合,偷襲了曹營,曹操措手不及,被打得潰不成軍,大兒子曹昂戰死,大將典韋陣亡,曹操自己也受了傷。

一視同仁的名人事例

曹操打了敗仗之後,心中悶悶不樂,他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認爲這一仗完全敗在麻痹輕敵和軍紀不嚴方面。於是,曹操決定從嚴整治軍紀,重新頒佈各種軍令戰令,規定軍中不論何人都必須嚴格遵守,違者將受到嚴厲懲處。

又過了一年,曹操繼續出兵討伐張繡,當時,正值麥子成熟季節,曹操下令:“行軍途中不得踐踏百姓的麥子,違者斬首!”在他的嚴厲命令下,全軍將士行軍時路過麥地,格外小心謹慎。有時,騎兵們下馬步行,或繞道行進,曹操更是以身作則,倍加小心,生怕踏壞麥子。半路上,曹操率領着大軍朝前挺進,當行至一塊麥地時,突然從地裏飛出一隻野雞,這時,曹操的馬受了驚,又踢又跳,進入麥地,他連忙收住繮繩,可是,受驚的馬仍然踏壞一片麥子,曹操看了心疼不已,馬上下令:“停止前進!”曹操面對士兵,臉色陰沉、嚴肅地說:“將士們,我的馬踏壞了麥子,請按軍令處置我吧!”這時,一位大將連忙說:“您是全軍之主,怎能受刑罰呢?”其他將士也議論紛紛說:“麥子是因馬受驚後被踏壞的,並非大王有意。”曹操嚴厲地說:“軍令面前,一視同仁,我是全軍統帥,怎能帶頭不執行呢?”他拔出劍來想自殺,這時,全軍將士都一齊跪下說道:“大王!您是全軍主帥,不能自殺啊!”

曹操見衆將士跪在地上不肯起身,便“刷”地一劍,割下一把頭髮,扔在地上,以發代首。這樣,全軍將士才站了起來,一個個都很佩服曹操執法嚴明,以身作則。

一視同仁的名人事例2

怎樣做到一視同仁

我們在學習《道德經》第八章時,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白話意思是,最上等的善如同水的德性,利益萬物而不爭名利。處在衆人所厭惡的卑下的地方,這就是它最接近道的作爲了。無論居住在什麼地方,都能隨處而安,貞靜自守。善德淵深沉靜,能和合萬物。施予萬物,都出於仁愛的心。所說的話,都誠信真實。滋潤萬物,就好比處理政治一樣(無爲而治)。在行事方面,又能盡其所長。在舉動方面,很合乎自然的天時。水不與他物相爭,涵養和氣,自然不會有錯誤的紛爭。

我們看到,水的德行除了不爭和處下外,水還有一項好的品德就是“善利萬物”,即“與善仁”,施予萬物,都出於仁愛的心。不厚此薄彼,不偏不倚、天公地道。

我想到一個成語叫一視同仁,是不是從這裏產生的呢?查了一下詞典,一視同仁出自唐韓愈的文章《原人》:“是故聖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指聖人對百姓一樣看待,同施仁愛。現在意思是,不分厚薄,同樣看待。但是,人類生來就有好惡之分,人與人相處有遠近親疏,怎麼樣做到一視同仁呢?

孔子在《論語》中曾多次提到要厚待親族,如在《論語學而篇第一一三》,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意思是,有子說:“所守的約言符合義,說的話就能兌現。態度容貌的莊矜合於禮,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關係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在《論語微子篇第十八一○》章,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意思是,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會疏忽慢待他的親族;不會讓大臣抱怨沒有受到重視;長期追隨的屬下沒有嚴重過失,就不要棄之不用;不要對一個人要求十全十美。

在《論語泰伯篇第八二》,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蒽。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意思是,孔子說:“注重容貌態度的端莊,卻不知禮,就未免勞倦;只知謹慎,卻不知禮,就流於畏葸懦弱;專憑敢作敢爲的膽量,卻不知禮,就會盲動闖禍;心直口快,卻不知禮,就會尖刻刺人。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對待親族,老百姓就會走向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遺棄他的老同事、老朋友,那老百姓就不致對人冷淡無情。

如果對親屬、親族和關係近、關係深的人特別厚待,特別關照的話,那怎麼能一視同仁呢?我們知道,孔子倡導的理念是天下爲公,世界大同,他不可能只“厚其親”,我們要找到儒家人一直孜孜以求的東西。

一視同仁的名人事例 第2張

還是在《論語泰伯篇第八二》,孔子說“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對待親族,那麼民衆就會走向仁德。很顯然,這不就是儒家追求的“德治”思想嗎?用德行來治理國家,纔是衆望所歸、人心所向。爲政以德和無爲而治的意義相近,儒家和道家都希望通過人民素質的提高來實現無爲而治的理想,都希望增加人的主觀能動性來實現人人向善,社會和諧。

要實現德治,別無他路,唯有加強修養,提升自身的德行,努力成爲一個君子,成爲一個仁者。《論語里仁篇第四三》,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意思是,孔子說:“只有行仁者能夠做到喜愛好人,厭惡壞人。”一般的人有好惡,但是以個人利益、目的出發,但仁者不一樣,能夠心底無私,好自己所好,惡自己所惡。

在《子路篇第十三二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孔子說:“君子協調差異,而不強求一致;小人強求一致,而不協調差異。”

我們翻翻《易經》,會發現有一個同人卦與此意思非常接近。同人卦的卦象:下離上乾。同人卦卦辭: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同人卦彖辭: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什麼意思啊?就是,稟性文明而又強健,行爲持中正直而又互相應和,這就是君子的正道。只有君子才能溝通天下人的意志。也就是說,只有君子才能一視同仁。

這個卦告訴我們,做一個人,你要由近推到遠,由親推到疏,一步一步地去一視同仁,你才做得到。做任何事情,它有一個過程,慢慢地往外推,是比較容易的。一下子要把天下人都看成一樣的,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平時我們要注意,就是每個人,都要犧牲一點,把自己要放在公共的利益上面來多考慮,這樣就叫做通天下之志。只有君子的所作所爲,才能夠促進天下爲公,世界大同。這個就是同人卦提供給我們的一個主要思想。因此,要做到一視同仁,無他,惟取君子和仁人。

那最後問一下,這個成語的形成是歸功於道家呢,還是歸功於儒家呢?這個簡單了,這個成語由韓愈首先提出,而他恰恰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而古文運動其實就是復興儒學的重要手段,你說,這應該歸功哪個!

一視同仁的名人事例3

換個角度去理解“一視同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如果能真正做到一視同仁,那麼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解決掉。所以有必要認真地解釋下這個成語的意思。

“仁”是關愛他人的意思,從字上看,單人旁加一個二,兩個人,從心裏出發,由己顧他的一種感受。雖然每個人所在的環境,所受的教育,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但人類有一個共性的,那就是有“愛”的這種情感在。這是我們天性當中存在的事情,比方說,我們看到不相識的小孩子掉到井裏會產生一種同情心,會聯想到自己的'孩子。看到別國打戰,流離失所的老弱病殘會心生惻隱之心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與外界的一種聯繫,不分種族,不分國籍,不分地域,不分膚色。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說對待別人要一視同仁,不要因爲別人的出身,長相,能力,智商等因素而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即使是這種簡單的理解也很少有人做到,尤其是現代社會,這個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社會。

“仁”是一種從心裏出發的感同身受,是關愛他人,但絕不是對誰的態度都一樣,那樣子是假仁假義,是鄉愿,是道德最大的敵人,就是虛假的,對自己認知這個世界有很大的阻礙。所以要真正達到一視同仁這種境界是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也是有好幾步的過程,最開始是從外界知道這樣的話,心裏有了這樣一個概念,這是最初的一種狀態。嘴上說着,心裏想着,可就是沒有行動起來,還是與我有利的親近,與我無利的遠離,那算真正理解這個成語嗎?顯然沒有,所以得仔細思考其中原因,做出一些行動。

我從生活當中看到的現象是,很多人都處在第一步,心裏有這樣一個概念,但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時候就是像是忘掉了這個成語,變得自私自利,所以說,天下無煩事,庸人自擾之。最好的道理就在那裏,解決的方法有了,大家就是不用,自己在走彎路,還一個勁地抱怨老天爺不公平。老天爺是一視同仁的,老天爺只有公正,沒有公平。我們也因該清楚,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公平是人類社會用法律約束起來的,公正是大自然的規律,對任何事物都是一樣的。《道德經》裏有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這個不仁就是最大的仁,最大的愛,因爲老天爺是沒有私心的,萬物依照規律運作,不會對某個事物搞特殊化,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所以說老天爺很公正,是一視同仁的。

一視同仁的名人事例 第3張

我們畢竟是凡人,沒有老天爺那樣的胸襟,但也可以嘗試着過渡到第二步。第一步是我們有了“仁”的概念,我們對身邊的人會有一顆“關愛的心”,但是呢,“仁”是兩個人的事情,對方的態度決定了我用什麼樣方式與之相處。我願意主動示好,對任何人都這樣,但是對方接下來的態度決定了我之後用什麼樣的方式和他相處,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他。這個的過程是長期的,在此期間還要不斷地去修正自身,提高自己的知識,昇華爲智慧。並且事物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個變化的週期因人而異,所以不斷的學習,感悟是很有必要的,活到老學到老,這樣走下來,纔有可能領悟到關於“仁”的第二步。

明白“仁”對我們生活有什麼幫助呢?生活是由各種各樣的問題組成的,一個是外在的物質生存問題,另一個是內在的精神情感問題。無論什麼樣的問題都離不開與身邊的事物打交道,“仁”一個是自己,另一個是身邊的人事物,能真正的理解這個字,由內到外,再由外到內,能把問題合理的解決掉,這樣的幫助還不夠嗎,不能做到,心靜不下來,心裏當然煩躁了。

所以,想想大自然是怎麼一視同仁的,在看看自己,比較下,會有自己的答案。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