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保護生態環境論文

保護生態環境論文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保護生態環境論文,暴雨頻繁、盲目開荒、徒坡耕種和露天開礦等,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保護生態環境一直都很重要,如今更是常常出現,寫論文需要大量資料,以下陳列保護生態環境論文範文

保護生態環境論文1

1美國中西部農業開發概要

在美國開發中西部進程中,有兩個大規模集中開發的時期:一是1860-1890年,這一時期開發西部的主要動力來源於皮貨貿易、土地投機以及奴隸主莊園的擴張。二是1930-1970年,在大規模開發時期內,美國聯邦政府陸續出臺了有關中、西部開發的法律和政策,極大地加快了美國中西部地區的農業開發的速度。

保護生態環境論文

19世紀中葉,美國聯邦政府爲了鼓勵西部農業開發者,除制定了靈活多樣的土地開發政策外,還陸續頒發了《沙漠土地法》、《鼓勵西部植樹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確了只要在西部地區植樹、種草或修築灌溉溝渠達到一定面積和一定時間,就可以免費或低價獲得一定面積的土地。這些法律和政策的實施,促進了美國西部的土地開墾和農業的發展。從1836年到1985年,美國中西部新開墾的耕地面積爲2.45億英畝,相當於原有耕地面積(1.6億英畝)的1.53倍。隨着耕地的增加,糧食產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間的平均每年1061.3萬t,增加到1【9】89年的1億9120萬t,增加了約17倍;小麥由1934~1938年期間的平均每年389.5萬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萬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間的平均每年23.3萬t,增加到1【9】89年的5244萬t,增加了224倍。使美國成爲世界主要的糧食出口國;美國主要畜產品的平均年產量:1961~1965年期間,肉類335.28萬t,牛奶1139.9萬t,雞蛋78.4萬t。到了1【9】89年,肉類(不含雞肉)、牛奶、雞蛋的平均年產量,分別增加到1818.9萬t、6543.2萬t、397.4萬t,分別比1961~1965年期間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規模的墾荒活動,在中、西部開發初期,一些農場主爲了獲得更加豐厚的農牧業利潤,對那裏進行了掠奪式的開發,使該地區的農地、水等自然資源遭到破壞,土地荒漠化加劇,生態失去平衡。

2農業生產與資源、生態環境問題

在美國,由於農業的開發而引起的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如,土壤侵蝕,水資源枯竭,鹽害,水質污染,生態系統失衡,等等。

下面討論在美國由於農業開發引起的土壤侵蝕、水資源枯竭、鹽害、水質污染4個方面的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

2.1土壤侵蝕

美國聯邦農業部的最新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引起農業生產力低下的土壤侵蝕面積達6900萬英畝,約佔耕地總面積3億4500萬英畝的20%。土壤侵蝕主要發生在:長期不斷地種植較單一的農作物的耕地,即不實行輪作、不實行休耕的農地,機械化大農場。此外,美國政府以往的農產品價格扶持政策、增加農戶收入的各項優惠政策,導致農戶以墾荒的途徑擴大種植面積,增加農產品產量,維持較高水平的收入。

由於對土地、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由於受風和水的侵蝕,美國全國的農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達27億-31億t;造成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耕地面積達1億1800萬英畝。

2.2一些主要農業生產地區水資源枯竭

根據美國聯邦農業部的統計資料:1949年美國可灌溉耕地面積爲2500萬英畝,到了1978年則增加到了5000萬英畝,稍後減少到了現在的4500萬英畝,其中包括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1200萬英畝可灌溉耕地和1340萬英畝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佈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區、太平洋沿岸的17個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中央的溪谷地區,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爲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另據美國聯邦農業部的調查,1980-1984年,有1400萬英畝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鹽害

美國西部的乾旱地區,是“灌溉農業區”,引起鹽害的危險性極高。在這裏不但有鈉鹽,還有鈣鹽、鎂鹽等各種鹽類。加利福尼亞州受鹽害最嚴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國峽谷等主要農業區,降水極少,在那裏若不進行灌溉,進行農業生產是不可能的。那裏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聖禮河水、科羅拉多河水。因爲科羅拉多河水含鹽,加州中部、南部地區的土壤也含鹽,所以,用含鹽的水灌溉農田導致了耕地表面鹽分過度積累,農作物因受鹽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漸變成了荒漠。現在,對此採取的對策是:用自動撒水器撒大量的水來希釋鹽分,使鹽分流入地下。但是,這樣做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爲時間一長,地下水鹽分含量增高,當鹽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農作物的根系部位時,就會導致農作物枯死;或用鹽分較高的地下水灌溉農田使農作物枯死。爲解決這些問題,也曾採用抽水機抽取地下水的方法,來降低地下水位。但是,鹽分較高的水,向何處排放?這一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例如,爲降低地下水位,曾將鹽分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發生了水鳥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動、植物生長畸形,以水生動物爲食的水鳥因吃了這裏的畸形動物也生長畸形,水鳥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鳥。由於發生了這類事件,排水處於被禁止狀態。如果在今後的10年中,這裏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隨着含鹽分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將有100萬英畝的耕作,因鹽害而充耕,變爲荒漠。到目前爲止,含鹽分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問題仍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

2.4水質污染

由於農業開發、生產活動而引起的水質污染,是衆多損害大而且涉及範圍廣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之一。水質污染主要是由於農業生產活動而產生的地表土流失,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積在湖底或河底,惡化有關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此外,美國的農民爲擴大耕作面積,將溼地轉化爲農田,也使那裏的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就農業生產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隨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產生富營養化問題,給動植物的生存帶來負面影響;殺蟲劑會使水生動、植物產生畸形,乃至死亡。據美國聯邦農業部的調查資料顯示:在美國,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質污染物約有50%來自農業生產活動,主要是由土壤侵蝕、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爲氮和磷,主要來源於耕地上的化肥與圍欄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糞便。水質污染不僅使地表水質惡化,而且對地下水資源的水質也有重大影響。如果農業生產上使用的化學物質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會污染整個地下水水脈。地下水質污染,危及着農業生產地區人口總數的97%,佔美國總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爲,這些居民要飲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問題的嚴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美國的農業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面對農業生產、開發資源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美國聯邦政府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注重與農業生產、開發相關的資源、生態、環境的保護,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護耕地、水等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的法規和長期計劃,特別是聯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農地保護計劃”,大規模地實施退耕還草、退耕植樹、或休耕;到1990年共將1億1800萬英畝的農地納入,發揮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1農業立法與資源、生態環境保護

美國聯邦政府於1985年修訂了農業法,修訂後的農業法的主要內容是:①爲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出口,政府對農民支付農產品出口補助金;②爲減少農產品庫存積壓,擴大農戶對農產品市場的選擇權(交易條件、方式等);③通過實施農地保護計劃(CRP),貫徹對農地進行保護的方針。此外,該法還包含了有關資源、環境保護的條款、草地保護、沼澤地保護等條款,制定這些條款的目標是:持續地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保護土地和水等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爲實現該目標,政府制定了長期性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計劃,即與該法相輔相成。

1990年美國聯邦政府再次修訂了農業法。修訂後的農業法的目標是:通過實施農地、水等資源的保護及水質改善、溼地的生態環境系統保護、食品安全性保障對策,以保證農業生產力的持續提高,保證向消費者供給“綠色”的農產品。爲實現上述目標,在農業法中還增添了關於“持續農業”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條款。

修訂後的《農業法》,沿襲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針,增加了對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該法的主要政策目標是:市場理論的應用;提高美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農地、水資源)。該法由9項條款組成,有關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條款是第2項和第7項。

3.2農地保護計劃

就其內容來看,可以說是荒漠化防治計劃。其主要內容是:針對農業生產給土地、水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帶來的破壞,在容易發生荒漠化的地區,實行有計劃的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及休耕(如種植以改良土壤爲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國聯邦農業部的監督下,對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耕地,實行爲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同時,作爲補償,由聯邦農業部每年向該計劃的參加者(農戶),支付一定數量的補助金(按每英畝一定的單價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積的方法計算,並被稱爲地租,下同):聯邦農業部退耕還草或退耕還林的農民支付樹木和草的種植費用總額一半的補助金(一次性的補助)。

農地保護計劃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農地土壤侵蝕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還有以下五個較具體的目的:①通過農地保護計劃的實施,長期保持美國農業的食品及天然纖維的生產能力;②減少由農業生產而產生的環境污染物質的數量;③改善水資源質量;④保護野生動、植物;⑤通過減少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方法,抑制農產品生產過剩,通過總量控制來保證農戶增加收入(穩定和提高農產品價格)。

根據聯邦政府統計,1【9】89年聯邦農業部對大約6300萬英畝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耕地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管理,每年減少土壤侵蝕量達8億t;到1990年,聯邦農業部對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1億1800萬英畝耕地,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管理。

在美國,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管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常常會遇到阻力。例如,是參加會減少收入的農地保護計劃(CRP)、還是維持以前那種較大耕作面積的農業生產活動之間進行選擇時,農民更偏好後者。

在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的區域內,如果農戶不參加農地保護計劃,則取消該農戶享受政府扶持及參加聯邦農業部“農產品計劃”的資格。

到了1996年,最初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的耕地(休耕、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已經過了10年的保護期,也就是說已經失去了向農業部領取地租的資格,一部分休耕的農地可以從新進行農作物種植了。但是,擁有這些耕地的主人,必須嚴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後的農業法中有關農地保護的條款來耕作。否則,他們將不得不同農業部的“農產品計劃”說“再見”了。那些退耕還草、退耕還林的農地,則永久地退出農作物的生產。

3.3防止水質污染對策

1987年美國頒佈並實施的《水質法》、《水質淨化法》,根據該法的規定,各地方(州)政府有義務每年向聯邦政府報告關於緩解農業水源水質污染問題的對策及成果。1988年美國聯邦農業部公佈了“土壤、水資源保護全國計劃”及“區域水資源水質淨化計劃”,並通過該計劃的落實,管理着全國22個區域性水資源水質淨化計劃的實施。現在看來,全國各地的農地、水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證明,上述各項法律和計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資源、環境保護對策

3.4.1可持續農業

所謂“可持續農業”,一般是指“能夠持續地利用資源進行農業再生產或能夠進行資源的再利用,把農藥、化學廢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實現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生產安全農產品(食品)的同時,保持較高水平的農業生產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農業管理體系。”

實現可持續農業的手段是:①改革現行的農業種植、養殖體系中不利於農地、水等資源保護的部分;②採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方式;③促進家畜糞尿等農家有機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綠肥的利用;④實施保護農地、水資源的保護性耕作方式;⑤採用種植業和畜牧業相結合的複合經營模式。

通過上述手段來防止土壤侵蝕、荒漠化蔓延、水資源水質污染的目的,並且在保護農地、水等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農業生產,提供安全的(衛生的)農產品。

3.4.2關於“保護性耕作方法”

集約型持續單作經營方式農業,容易發生土壤侵蝕,導致農藥使用量的不斷增加、水質污染。

土壤中的有機物,可以提高土壤的孔隙率,增進水的滲透性,促進微生物的活動,提高土壤的肥力。但是,採用傳統的農業耕作方法,會使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下降,從而導致土壤的保水能力下降,容易發生土壤的侵蝕,造成農地的荒漠化。

在明確了集約型持續單作經營方式及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的弊端之後,有針對性的導入“保護性耕作方法”。這種方法的主要內容是:利用農作物秸稈、根莖葉等剩餘物覆蓋地表,或將秸稈粉碎後還田;在坡地上修建保持水土的水平梯田;儘可能地減少農地的耕翻次數,提倡免耕法等。

保護生態環境論文2

生態環境的論文1

我國的國土面積廣闊,在世界上排名第三,在廣闊的國土下,森林資源的佔地面積非常少,我國的人均森林資源佔有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資源佔有量的5%,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森林資源佔比需要進一步優化,通過。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而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在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的情況下,人類子孫後代的繁衍生息將會遇到難題,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國應大力支持林業發展,同時應提高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重視程度,通過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構建和諧家園,爲子孫後代的繁衍生息打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1、因地制宜開展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

在林業生態環境與建設工作開展過程中,森林資源是非常關鍵的因素,而我國的森林資源分佈並不均勻,東北地區的森林資源較爲充足,而西北地區的森林資源十分匱乏,面對這樣的情況,在落實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過程中,就應因地制宜開展這一工作。在東北地區等林業資源豐富的地區,應側重於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而在西北等森林資源匱乏的地區,則應側重於林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先增加森林資源,然後進行環境保護,這纔是正確的策略。因此,在森林資源匱乏地區,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等選擇合適的樹種進行培育,育樹成林,之後再落實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

保護生態環境論文 第2張

2、拓展林業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建設工作資金籌集渠道

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工作在開展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而此方面工作的落實資金主要來源與國家財政撥款。近幾年來,我國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國家財政收入逐年增加,因此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資金也相應的增加,以進一步彌補資金與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工作所需要的資金的資金缺口,避免由於資金不充足導致了這一工作的落實受到了束縛。與此同時,在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開展過程中,資金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素,爲了有充足的資金來開展這一工作,就應拓展資金的來源渠道。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的主要資金來源與國家財政撥款,在財政撥款有限的情況下,林業部門可以與林業企業進行合作,由企業投資,然後每年適當地爲其提供部分樹木資源,以此來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在適當砍伐樹木之後及時的進行栽種,以此來確保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對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

3、在開發林區資源的情況進行林區保護建設

創新管護途徑,尋求管用並行,是解決目前森林生態建設和林業發展難題的主要方法。林業部門在開展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工作過程中,不應該侷限思維、只從單純的保護方面入手,應轉變思維,從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的角度入手。林區資源的利用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對這些資源進行利用,我國林業市場才能發展下去,因此在利用過程中落實保護與建設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利用林業資源中,探索如何對資源進行更加充分徹底、更加多元化的利用,以此來提高固定資源的利用價值,創造最大化的經濟收益。而與此同時,在林業資源利用,還應思考如何在不破壞森林資源的基礎上實現其利用價值,這樣方向都是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過程中可以探索的,從這些方面入手開展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能夠取得更好地效果。

除此之外,我國是法治國家,堅持走依法治國道路,因此,在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法律政策也要不斷健全,使普通羣衆認識到林業生態建設的重要性,避免羣衆破壞林業資源、大肆砍伐的情況發生。另外,在政策健全的情況下,林業部門在開展這一工作過程中也會具有一定的積極性,這一工作的開展效果得到進一步的優化[2]。

4、結語

在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國家應在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畢竟生態環境是人們生存過程中不能缺少的存在。爲了促使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取得更好地效果,在此工作落實中,應增加資金,創新技術,從不同角度入手思考對林業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以此來提高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的落實質量,促使這一工作的作用能夠充分地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陳愛民。解析林業科技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C]。軟科學論壇——工程管理與技術應用研討會,20xx:4。

[2]蔡小芳,婁志方。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的關係探析[J]。經濟,20xx(6):297。

生態環境的論文2

中國是世界範圍內城市化進程最快的一個發展中國家,其中伴隨着過度消耗資源、加速環境污染、嚴重破壞生態等嚴峻的環境問題,加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是必然選擇。下面從加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入手,探究提出若干具體的保護措施,希望能對提高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有所幫助。

生態環境是支撐城市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石,良好的生態環境不但對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還能幫助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面對當前因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而阻礙城市發展進程的嚴峻形勢,城市生態問題在社會各界引起廣泛關注,如何加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值得探究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1、加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自世界走進工業文明時代以後,城市在工業化進程的推動下有了飛速的發展,城市數量大幅增加、規模越來越大,成爲開展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活動的中心。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功能越來越完善,有效推動區域經濟繁榮與社會文明。然而城市化在爲發展經濟與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帶來諸多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導致城市建設與發展遭遇巨大的生態威脅,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自然生態系統均遭受諸多消極影響,如何加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值得人們思考。因此,在城市化進程中不但要保護好既有的生態環境現狀,還要解決生態危機問題,在建設和發展城市的過程中科學利用自然資源,有效維護其再生能力,從而最大限度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下去。

2、加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

2.1合理開發城市空間,建立生態安全格局

一是在城市建設中,須依據人口、資源、環境均衡發展以及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相互統一的基本原則,進一步對開發城市空間的強度進行適當的調整,優化城市空間職能結構,推動城市生產空間的集約與高效發展,使城市生活空間保持宜居、山清水秀等優勢特徵。

二是有機結合城市的生態空間分佈,圍繞山地、水系等主體,用城市綠地、景觀廊道等作爲補充,與城市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溼地、水源地、森林公園、生態功能區等串聯起來,建立城市生態保護戰略格局,形成保障城市生態環境安全的景觀格局與生態屏障。

三是對應城市產業空間佈局、生態安全格局,對開發產業的強度進行嚴格控制,保證城市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統一。

2.2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建設城市生態體系

一是促進城市低碳發展,在快速發展產業的同時保持較低水平的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耗,實現污染低、能耗低的低碳經濟,建立低碳城市;依託科技手段對環保型產業給予大力的扶持,倡導低耗清潔的生產工藝,推進城市工業企業節能降耗,圍繞工業零排放目標的實現倡導循環利用資源,並倡導上下游產業之間的合作,充分利用工業副產品,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經濟。

二是建立健全環境評價體系,設立環境入境標準,併合理劃分城市開發強度不同的區域;針對在建設中被破壞的土地以及荒地實施植被恢復、生態保育等措施;在引進項目時要堅決放棄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等項目以及佔據較大面積土地的、單位面積產出率較低的項目,嚴禁環保不達標的、高污染的企業進入城市。

三是保護好城市的溼地資源、水源地,加大保護森林資源的力度,嚴格控制林木採伐;積極建設城市的水源地保護林,建設重點防護林、交通線綠化帶等,推進建設城市的綠化林網,從而全面提高城市森林的覆蓋率,完善城市生態體系建設。

2.3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優化城市產業佈局

一是對城市的工業用地進行集中規劃,建立新型環保工業組團,鼓勵城市的各個企業集聚到工業組團裏。組團內不能超標建設廣場、道路等,進入的企業務必要嚴格遵循集約與節約用地的基本原則,利用閒置土地來提高單位建設用地面積的.投資強度;依託綜合交通網絡對倉儲用地進行統籌安排,在城市高速公路、地鐵出口周邊等建設綜合性的貨場、倉庫,以構建城市的倉儲物流中心,促進城市產業佈局的優化。

二是科學佈局生活設施及服務設施的用地,按照城市的產業空間佈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規劃建設居住地組團,使市民的工作、生活以及出行等需求得到滿足;規劃公共服務設施的用地,整合辦公用地,並建設商業中心,形成集聚效益,提高經營效益;對商業中心區、行政區等優勢明顯的城市地段實施土地拍賣、招標等策略,引入良性的土地競爭機制,開展土地使用權抵押、轉讓以及授權經營、作價入股等業務,將城市的土地資產盤活;進一步規範管理土地價格,推行土地資源儲備制度。

三是保證城市的生態用地、農業用地,積極建設城市周邊的環境綠化事業,打造城市外圍的綠色生態圈,併科學規劃城市公共綠地,保證綠化的整體覆蓋率;有效保護溼地、林地、河湖等生態用地,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的特徵落實環境的綠化、淨化、美化等工作;切實保護好城市的基本農田用地,嚴格執行耕地佔用補償機制,保持耕地佔補的平衡;確保農業用地、生態用地之間的比例合理,並從城市土地經營收益中撥出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生態建設與土地整治,形成開發和保護城市土地的良性循環機制。

2.4治理城市環境污染,提升城市生態水平

一是調整能源結構、控制大氣污染。

在建設城市的過程中要以改善能源結構爲入手點,積極倡導使用電力、液化氣、天然氣等優質清潔能源,並發展核供熱,鼓勵開發、生產、使用太陽能、潮汐能、風能等清潔能源,逐步推廣綠色生物質能的使用;大力發展集中供熱,及時將10t以下的燃煤裝置拆除,積極推進潔淨煤技術、燃煤過程脫硫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改變落後的煤炭使用方式。同時,要重新定位煤、電、氣等能源的價格,通過經濟槓桿推動清潔能源的使用,降低煤炭消耗;覈定城市各個單位及部門的燃煤指標,供應要限量;加快用清潔能源取代煤炭的速度[3]。

二是處理、回用城市污水。

城市要進一步加快建設污水處理廠的步伐,陸續建設二級污水處理廠,使污水的日處理量有所增加;鼓勵各單位、部門、市民節約用水,提高重複利用水資源的效率,全面落實污水回用工作,即城市的每一家污水處理廠都要充分考慮中水回用,新建的居住區、公共設施等要配建中水回用裝置,大型的賓館、酒店等都要回用中水;不斷加強排水管理,逐漸將城市的舊區改造成截流式河流制,新建區則建設成分流制,儘快完成城市所有排污河道以及明溝的整治工作,做到截流污水,清查排瘀河牀,且須處理截流污水之後再排海。

三是處理固體廢棄物,使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

城市要針對工業固體廢棄物嚴格實行申報登記制度,控制排放有毒有害的固體廢棄物,並進行綜合利用,提高利用率;建立健全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在當下城市逐步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清運以及集裝箱式中轉的基礎上加強對生活垃圾的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及時將對水體造成潛在污染的各個垃圾場關掉,遏制白色污染;大力營造城市再生品消費市場,推廣對產品的綜合利用。

3、結語

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的支撐,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離不開城市良好的生態環境,加強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尤其是促進城市健康發展,這不僅是大力建設基礎設施更是推動城市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內容,只有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才能確保城市取得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的論文3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人們一直在對實現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方式進行研究和分析,這項工作卻始終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在進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就需要將環境作爲代價。但是爲了解決這種,就需要我們在進行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特別是草原環境對我們經濟建設和發展所產生的重要意義和積極影響,通過採用更爲有效的策略對問題進行合理解決,最終更好的實現草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給人們更舒適的生活和發展環境。因此,對草原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就是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

1、對草原生態環境進行保護的重要性

草原作爲一種環境的天然屏障和保護傘,它的存在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我國經濟和畜牧業的發展,同時草原的存在還將有效預防或減少自然災害出現的可能性,對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將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和幫助。因此處於這種特殊的意義和作用下,怎樣更好的將草原建設工作進行開展,做好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就將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探索工作。只有將草原生態環境進行良好保護,才能更好的對我國草原畜牧業發展提供有效幫助,從而對我國廣大人民羣衆生活水平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

同時,由於草原中的植被根系相對發達,因此其對土壤有着極強的穩固作用。在草原中,茂盛的葉子能將風雨對土壤的侵蝕進行阻擋。而土壤中的動物和微生物由於頻繁活動,因此土壤會由於其運動而變得疏鬆,對於雨水的吸收效果良好,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減少地表中水分的流失,更好的保持水土平衡。但是如果在長期的人類發展過程中,這種有序的生態系統結構遭到破壞,就將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嚴重的威脅,最終將產生草原退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和環境問題,對人類將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由此可見,對草原生態環境進行保護是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

2、對草原生態環境進行保護的對策

2.1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宣傳,提升認識

理念是行動的先知環節,同時也對行動有着明顯的主導作用。因此,要想將草原生態環境工作進行有效開展,首先需要對宣傳工作進行加強,通過這種方式加強人們對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認識,充分了解這項工作開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後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加強對草原生態保護工作的宣傳,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增強這項工作對人們生活的積極作用和影響。以此更好的激發羣衆投入這項工作,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加強對相關措施的應用,從而加強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系統的健全和提升。

2.2進一步加強對草原建設的資金投入和建設投入

在對草原建設的投入進行加大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當前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做到因地制宜,採用分類指導的方式,對出現退化的草場進行改良和治理,對人工草場進行大力興建,通過這種方式對生產條件和環境進行改進和完善。此外,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將傳統的生產方式進行更改,通過科學的生產方式,加強對放牧方式的更新和完善。牲畜的飼養必須按照相關的國家規定或是地區規定,適當的運用增草或是減畜的方式,儘可能實現草原和牲畜共同發展的目的。

3、結語

綜上所述,對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當前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這項工作要想得到完善和發展也不是在一夜之間能實現的。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更需要對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引起重視,充分做到自身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儘可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通過這種方式更好的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希望通過上文的研究,對當前的生態環境問題能做到更合理的解決,最終實現草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還給人們更舒適的生活和發展環境,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良好幫助。

保護生態環境論文3

一、澳大利亞保護生態環境的主要舉措

澳大利亞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最大特點是起步較早。這與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不同。澳大利亞保護生態環境的主要舉措如下:

保護生態環境論文 第3張

(一)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國家戰略澳大利亞政府在現代化進程中吸取了一些老牌發達國家的教訓,從20世紀30年代起,聯邦政府就出臺了一些環境保護政策,提倡在發展經濟時注重對環境的保護。20世紀60年代開始制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並不斷完善,在處理髮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關係上採取環境保護優先的發展戰略。如特別注意從歐洲帶來的有蹄動物對資源的破壞以及草場的退化,注意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注意保護文化遺產和生物多樣性等。從20世紀90年代起,澳大利亞政府每5年對全國生態環境開展一次全面普查,做出系統評估,並向議會提交詳細的環境評估報告。由於環境保護起步早,在澳大利亞因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相對負債少,遺留問題不多,從而大大降低了發展成本。儘管在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環境污染問題,但國家不斷採取措施進行治理,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進入21世紀,爲減輕環保給就業帶來的壓力,政府制定稅收優惠政策,推動企業加快向現代服務業轉型,積極鼓勵環保產業的發展。目前,澳大利亞政府已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了國家戰略。聯邦政府、州政府與市政府之間建立了體系健全的機構和職能,三級政府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不遺餘力,職責明確,分工協作。聯邦政府主要從國家層面進行生態環境的統籌規劃和綜合治理,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主要職責由州政府承擔,市政府受州政府的指導和干預,在州政府發展框架下制定和執行本市範圍內的環保規劃。各級各地政府之間密切合作,制定規劃,強化措施,確保政府生態環保職能的履行和生態環保權益的實現。近年來,澳大利亞政府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每年的環保投資都接近100億美元,其中,聯邦政府每年用於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佔全年財政預算的10%以上,州一級政府【財政】投入佔到了20%以上。政府的高度重視,爲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可靠保障。從1836年開始到現在,澳大利亞建有世界自然遺產2處,國家公園600多處,自然保護區1000多處。此外,還有自然遺蹟保護地、古蹟保護地、天然動物園等277處。受到保護的國土總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約佔國土總面積的3%。澳大利亞服務業發展很快,服務業佔GDP比重超過70%。環保產業發展迅猛,已成爲澳洲的新興產業。許多環保公司擁有世界先進環保技術。一大批環保和清潔生產服務公司活躍在世界各地,併成功進入中國市場。澳大利亞經濟發展基本上完成了從傳統工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轉型,城鄉差距縮小,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基本達到了良性循環,協調發展。

(二)建構完善的法律體系,依法保護生態環境澳大利亞環境保護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依法治理。澳大利亞環境保護立法始於20世紀60年代,是世界上最早出臺環境保護法律的國家之一。經過多年的積累,環境保護的立法比較完善,理念先進,自成體系。既有單項立法,又有綜合立法;既有聯邦法,又有地方法。澳大利亞的聯邦、州、市三級政府都有相應的法律法規。聯邦的環境保護立法有50多個,如“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持法”、“碳稅法”、“國家公園和野生生物保護法”、“大堡礁海洋公園法”等。聯邦政府還有20多個專門行政法規,如“清潔空氣法規”、“輻射控制法規”等。各州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則多達100餘個,如維多利亞州的“規劃與環境法”、新南威爾士州的“環境運營保護法”、昆士蘭州的“規劃法”、“石油天燃氣法”等。通過立法,澳大利亞基本上把涉及環境保護的各個行業和領域納入了法治軌道。澳大利亞生態環保立法大多以預防爲主,每個法律法規的條款規定得非常細,便於掌握,操作性強。比如新南威爾士州的環境保護法律,有17章201條,加上附件共有約15萬字。澳大利亞環境保護執法是十分嚴格的,無論任何個人、企業或政府部門,只要違反了有關環保法律法規,都要受到最嚴厲的查處。工程開發項目如果不符合環境保護的法規要求,就會受到若干處罰。工廠違法排污將會受到重罰。在澳大利亞如果對原住民的文化進行破壞,就是最大的犯罪。對古建築物進行改造必須符合遺產保護法。在動物保護區私自餵食野生動物都屬違法行爲。在澳大利亞很少見到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擔心,因爲食品安全的立法和執法非常嚴格。企業發生食品安全事故,輕者關門停業,並終身不得從事食品行業。重者要承擔刑事責任。澳大利亞各州都設有“環保警察”,負責環保執法。環境保護執法人員有很大的環境執法和處置權。

(三)倡導多元治理,擴大社會參與澳大利亞環境保護的全民參與程度是非常高的。公民生態環保意識比較強,維護公共環境衛生的自覺性高,參與環保活動積極主動。各級政府非常重視公民在環保中的作用。通過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鼓勵公民參與環保。通過購買服務、合作開發等多種形式,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構建互動機制,實現政府、企業、中間組織和個人的相互合作和良性互動。特別是注重公民對環保立法的參與,在制定有關環保政策和法律法規時,都要把有關法律法規草案散發給公衆,廣泛徵求意見。環保部門還開辦了一些輔導課程,幫助居民普及環保知識和技術。很多州都有系統完整的環保網絡系統,介紹各州的自然生態系統、環保政策和法律法規以及環保知識技術等。澳大利亞城市綠化和園林管理是開放式的。學校、社區、民間組織、志願者團體都廣泛參與到各種環保活動中。城鄉居民都自覺參與植樹、綠化、清理垃圾、維護園林等活動。城市居民房前屋後的花園和綠地,都按政府的統一規劃和要求,由居民負責種植、管理和維護。政府爲居民維護園林提供必要的設備,並有專人負責指導。在澳大利亞學習期間,昆士蘭大學GregSiepen教授給我們介紹,在城市園林維護和管理上,澳大利亞很多地方政府專門規劃了一些學校園林作爲中學生的實踐課堂,專門開闢了一些城市園林供退休後的老年人種養花草蔬果和社交休閒場所。而且在近10年中,澳大利亞這種市政園林有很大增長。很多學校不但把這種園林管理作爲學生生物、自然、美術課的實踐課堂,而且作爲籌集辦學經費的一個重要渠道。很多老年人則把園林維護作爲一種重要的社交休閒方式。澳大利亞還有人數衆多的志願者參加各種環保行動。如布里斯班近年實施的兩百萬棵植樹造林計劃,很多任務都是志願者完成的。澳大利亞政府在城市園林的管理和維護上,特別重視發揮企業的作用。政府制定了很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環保,加大生態環保投入力度。在很多環保項目上,政府注重與企業開展合作,共同開發。在澳大利亞,企業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程度是相當高的。如布里斯班南岸公園,就是在1988年世博會結束後,政府與企業利用世博會的場地合作開發的項目,該項目嚴格執行環保標準。2000年悉尼奧運會場館建設和後期開發所產生的大量建築垃圾污水,也都是由企業負責處理的。

(四)推進城市建設管理生態化澳大利亞城市建設有嚴格的規劃。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通過規劃把各部門統一起來,分工負責,協調一致。城市規劃堅持以人爲本,以社區爲單元來進行城市的功能佈局和空間設計,圍繞社區建設和居民生活需要來展開,而不是圍繞產業佈局來制定規劃,儘量滿足人的多層次、全方位的需求。如墨爾本致力打造20分鐘生活圈。總體規劃超前並執行嚴格,有的堅持百年不變。社區詳規在充分調查和了解民意的基礎上,根據人口變化情況每兩年調整一次,完善功能佈局,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各項城市規劃和管理政策、法律出臺,都有廣泛的民意基礎。城市新開發項目,必須符合規劃要求,履行嚴格的審批手續。澳大利亞的城市建築嚴格執行綠色建築標準,規定可持續性指標,由第三方機構綠色建築委員會負責評估。近幾年來,隨着移民的涌入和人口的迅速增加,澳大利亞居民住房需求量增加,房地產不斷升溫,建築業發展很快,大量的建築垃圾、噪音和揚塵成爲新的環境問題。爲了減少城市建設對環境帶來的影響,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新南威爾士、昆士蘭等州都將房屋建築的施工許可由政府轉到議會,提高門檻。澳大利亞政府出臺了建築可持續發展規範,強力推行工業化建築作業,有效解決環保難題。任何單位和個人建房,必須按照該規範提出申請,報州議會審批。申請表內容涉及建築規模、地點、格調、性質、功能、工期以及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鄰居的態度、第三方機構的評估意見等,稍有不實,就會被否決。目前,澳大利亞的建築工地基本上都採取鋼架結構,改變了傳統的混凝土結構,建築垃圾大大減少,建築噪音也比較小。在澳大利亞,基本沒有見到城市大拆大建情況,城市都保留了不少舊建築,檔次雖不高,但留有城市記憶。澳大利亞城市公共設施功能配套,簡單實用。城市街道不寬,但乾淨整潔、四通八達、人車分流、公交先行、設自行車道。政府通過對停車場建設的高稅收,鼓勵居民多坐公交出行等。城市排水系統非常完善,基本做到雨污分流,飲用分開。在很多城市都建起了規模化和現代化的污水處理廠。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分“白、灰、黑”三級,實行分級管理,在澳大利亞很多建築物上和地下都有雨水回收系統。一般的建築物和單位沒有圍牆,辦公、購物、休閒融爲一體,遍佈花草的綠地隨處可見,開放式的公園古樹參天。鄉村建設基本與城市接軌,綠樹成蔭,路網發達,出行極爲便利。

(五)尊重自然規律在生態環境保護上,澳大利亞非常注重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注重對自然生態鏈的維護,注重保護生物多樣性,注重對外來物種入侵的防範,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按照自然生態鏈進行環境治理,尊重自然規律,是澳大利亞近年來環境保護的一個鮮明的做法和特點。如在再造林、河道修復、植被管護等工程項目中,他們根據不同的土壤環境、氣候條件、水文地質和生態系統,選擇不同的樹種,強調樹種和生物的多樣性,並模擬自然界植物的生態系統進行整體修復和改造。比如布里斯班市近些年推出了200萬株造林計劃,就是根據不同土壤、水文條件,栽種不同的樹種,並形成生物鏈,以保證造林效果。在河道修復方面,澳大利亞很少見到水泥河岸與堤壩,基本上是保持了自然生態系統和生態鏈條的特徵,考慮的主要是如何保持河岸的自然特性,如何有利於動植物繁衍和生長。在維護自然生態性措施方面十分有力,對本土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力度很大,對防止外來物種入侵十分重視,動植物檢驗檢疫極其嚴格。近年來非常重視新能源的開發,提倡家居安裝太陽能,州政府給予補貼。當然,澳大利亞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也存在一些狹隘的利己主義,比如澳大利亞環保技術較爲先進,但往往以知識產權保護爲名,對向發展中國家轉讓環保技術設置種種障礙。近年來,澳大利亞推動產業升級,把落後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沉重的環境負擔。澳大利亞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多產自中國和越南等國。尤其是,澳大利亞的生活用紙浪費很大。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桉樹最多的國家,生活用紙都用桉樹製造,但澳大利亞不直接生產桉樹紙,而是出口桉樹到發展中國家造紙,再進口生活用紙。澳洲糧食種植和畜牧業發展較快,已成爲農畜產品出口大國,爲了提高產品品質,澳洲大量使用太平洋島國的鳥糞作爲肥料,給這些島國帶來了生態危機。這種狹隘的做法,對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是不利的。

二、經驗借鑑

生態文明建設重在保護環境。在環境保護問題上,雖然我國國情與澳大利亞不同,但澳大利亞很多好的做法和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第一,要實施環境保護優先的發展戰略。澳大利亞環境保護的一個最大亮點是起步早。因爲起步早,在環境保護問題上負債少,經濟發展成本低,這與世界上不少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是不同的。與澳大利亞相比,我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但環境問題卻十分嚴重。這種反差說明,我們在發展經濟上所付出的環境代價是很大的,而且生態環境一旦破壞,恢復代價很大甚至不可逆轉。因此,必須下決心走出以犧牲環境爲代價的舊發展路子。指出:“現在不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將來付出的代價必然更大。”政府要牢固樹立環境保護優先的發展理念,把環境保護納入國家戰略,承擔起環境保護責任。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形成環境保護優先的觀念導向、政策導向和工作導向,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降低發展成本。

第二,要構建全員參與的環境保護機制。環境保護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全員參與的環境治理體制,明確主體責任,協調利益關係,形成互動機制。“政府作爲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的最大掌控者,如何科學定位其職責擔當規範其施政行爲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在環境保護上應承擔主要責任。要把環境保護的考覈指標納入政府考覈體系,落實政府責任,實行責任追究。同時,應樹立大環保理念,擴大公民參與環境保護,推動環境保護的社會化進程。要按照“誰使用誰付費、誰破壞誰賠償”的原則,確立企業在環境保護上的主體責任。要採取多種形式,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環保。要把環境保護教育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持久的生態環境教育,逐步把生態環境知識列爲中小學的一門課程。環境保護離不開教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反思人的觀念,提供人的素質,改變人的行爲”,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教育。要在社區、鄉村開展生態環境教育和宣傳,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氛圍。要發揮民間組織在保護環境上的作用,促進環境保護新興主體的成長。

第三,要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統籌發展。澳大利亞在生態環境保護統籌發展方面是做得較爲成功的。政府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有基本的政策對接、統一的規劃和良好的合作關係。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生態理念和科學發展意識進一步增強,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更加重視,但在生態建設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統籌發展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特別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還存在不銜接、不協調的狀況,影響了環境保護的統一秩序和工作效率。因此,要增強生態建設的科學性和前瞻性,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的系統性和協調性。要堅持以人爲本,尊重自然規律,按照城鄉統籌、合理佈局、因地制宜、適度超前的原則,科學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真正做到規劃先行,以科學規劃統領科學發展。要在堅持生態建設規劃的科學性、創新性、系統性的基礎上,力求生態建設規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處理好近期建設和長遠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要重視生產、生活、生態互動共贏體系的建設,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良性循環與協調發展。要形成統一、協調、高效的聯動機制,確保生態建設的區域統籌。

第四,要建設生態城市。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與澳大利亞相比,我們在城市建設規劃起點、規格、標準等都相對較高,但在綠色城市、生態城市的建設標準上,則相對較低,與澳大利亞存在很大差距。隨着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深入實施和各級政府工程建設投入大幅增長,我們必須深刻反思和深入研究城市建設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要認真處理好工程建設與生態平衡之間的關係,在工程規劃設計、工程建設施工、運行管理等各個階段都要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措施。要積極探索工程建設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調度和使用模式,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營效益的同步提高。要嚴格執行城市建設規劃,實行城市精準管理,減少重複建設、盲目發展和資源浪費等問題。建設生態城市關鍵在人,關鍵在人的生活方式。“激發公衆參與生態城市建設的核心動力是市民自身生活方式不斷生態化生出的內在需要。”要通過轉變市民生活方式,充分激發廣大市民參與生態城市建設。

第五,要堅持依法治理。我國已制定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對推進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已有法律體系還不健全,執行也不到位。因此,要強化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堅持依法治理環境。要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使之更具科學性、前瞻性和操作性。完善執法體制,加強基層執法力度,嚴格環境執法。特別是要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的立法和執法。必須嚴厲打擊捕獵、盜伐、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行爲,嚴厲禁止捕殺和販運野生動物,切實管住市場,管住餐桌。保護好野生動植物資源,就能維護生物鏈條,促進生態平衡。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