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十三陵長陵是誰的墓

十三陵長陵是誰的墓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十三陵長陵是誰的墓,皇家陵墓一直是盜墓賊光顧的首選對象,歷朝歷代的皇陵都沒有躲過盜墓賊的魔爪,聽說裏面豐厚的寶藏,,而明朝的十三陵卻是一個例外。以下分享十三陵長陵是誰的墓?

十三陵長陵是誰的墓1

1、十三陵是誰的墓地,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明十三陵是北京市境內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景點有長陵、定陵、古神道、德陵,適宜遊玩季節3月--5月、9月--11月,面積有四十平方公里;

2、十三陵是誰的墓地被挖了,定陵。十三陵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園,裏面葬在明朝的十三位皇帝,據說長陵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卻是定陵,因爲在這十三座黃陵當中,定陵是唯一一座被允許進行考古發掘的陵墓。

十三陵長陵是誰的墓

1956年吳晗提出發掘十三陵之一長陵的建議,建議得到中科院院長郭沫若的贊同,經過反覆討論最終獲得了國務院的批准。起初提議先從最小的陵墓開始挖掘於是選擇了定陵,定陵的發掘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3、十三陵是誰的墓地哪個陵比較好,說法不一。有導遊表示很多人對於十三陵有誤解,認爲買一張票可以看十三個陵墓,因爲太多不知道去哪個比較多,其實現在開放的只有三個陵墓和一個神道。

如果對地宮比較感興趣就推薦去萬曆黃帝的定陵地下部分面積非常大,如果對金絲楠木大殿感興趣就推薦去明成祖朱棣的長陵遊客也最多,如果想看地面上保留比較好的建築就可以去昭陵,一般團隊遊會選擇去定陵和長陵,昭陵很適合散步懷古;

4、十三陵是誰的墓地信息來源,“十三陵是誰的墓地”內容源自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不具備參考性。如您對“十三陵是誰的墓地,十三陵景區需要預約嗎,十三陵開放的是哪個陵。

十三陵長陵是誰的墓2

明十三陵——長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爲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朱允炆出家當了和尚、還有人說朱允炆是被大火燒死化爲灰燼了、也有人說朱允炆早就被他的叔叔暗殺了,總之是下落不明,在明朝歷史上就成了一個懸案,所以朱允炆就沒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

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羣山環抱,中部爲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樂七年(公元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目前整個十三陵景區只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對遊客開放,其他十個陵墓不對外開放。除了當地的百姓和相關歷史專業的人士,普通人對明十三陵的瞭解很有限,從今天起呢,我就爲大家逐一介紹一下十三個陵墓的大概情況,讓大家對明十三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首先爲大家介紹的就是朱棣(永樂皇帝)明成祖的陵墓;長陵。

明長陵爲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主峯南麓,建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陵宮建築佔地約12萬平方米。

明長陵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陵園規模宏大,平面佈局呈前方後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後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明長陵用料嚴格考究,施工精細,工程浩繁,營建時日曠久,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明長陵是朱棣皇帝在營建北京皇宮的同時,選擇的陵址,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成,地面上建築至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3月完工。

明長陵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爲完好,配殿、明樓、寶頂俱存。 明長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樂帝后的場所,建築在漢白玉雕刻成的三層臺基上,金磚鋪地。殿面闊九間(66.56米),進深五間(29.12米),象徵着皇帝“九五”之位。

明成祖朱棣奪得皇位之後十分重視北方的防務,並有意遷都北京,最重要的是在北京爲自己選擇陵址。明朝皇帝建陵選址最講“風水”,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仁孝徐皇后去世之後,明成祖朱棣並未在南京選擇陵址而是去北京選擇陵址,江西術士廖均卿說昌平北有“吉壤”,叫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風水寶地。

寥均卿當年在選長陵的時候,給永樂皇帝上了一道奏摺,他就說長陵的水流“天門山拱震垣,地戶水流囚謝。”因爲在風水裏東南方向是地戶口,這個東北方向叫鬼門,西南方向叫人門,西北方向叫天門。

朱棣聽了術士廖均卿的建議之後,就決定在此建造陵墓,並改黃土山爲天壽山,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6月20日開始修建長陵。

明長陵陵園營建時,四周因山勢築圍牆,總長達12公里,圍牆險要處設十幾個關口,並建城關、敵樓,駐軍把守。設口駐軍,除保衛陵園之外,還有捍衛京師的重要意義。

明長陵是明朝歷代皇帝陵寢中建築規模最大,原古建築保護最完整的一座。歷經近600年,仍然金碧輝煌。工程浩大繁瑣,用料極其嚴格講究,動用了全國的人力、財力。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成。

地面上建築至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3月完工。 陵園的先導是一座雕琢精細的大石牌坊,建於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五門六柱,額枋上有11座帶檐的小石樓。院內,明朝時建有神廚(居左)、神庫(居右)各五間,神廚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廚、神庫均毀於清代中期,碑亭則保存至今。

明長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境內,距北京故宮五十公里。陵區南起石牌

坊,北倚天壽山主峯。南距昌平縣城約12公里。海拔559米,屬軍都山。山麓一帶黃土深厚,原名黃土山,明建十三陵後改名天壽山。地勢險要,上陡下緩,南臨十三陵盆地;東、西扼山口,古爲軍事要地。

十三陵長陵是誰的墓 第2張

陵區自然環境具有青山環抱、明堂開闊、水流屈曲橫過的特點,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處於左右護山的環抱之中。 明長陵所在地區四面環山,綠樹叢叢。南面又有龍虎兩山左右對峙,勢如門戶。陵區平面均呈長方形,後面有圓形(或橢圓形)的寶城。建築自石橋起,依次分列陵門、碑亭、祾恩門、祾恩殿、明樓、寶城等。

明長陵的整體佈局爲“前方後圓”,整個陵宮建築南向偏西9度。長陵的陵宮建築,佔地約12萬平方米。包括陵門、神庫、神廚、碑亭、祾恩門、祾恩殿、櫺星門、寶城、明樓等。寶城磚砌,圓形,直徑約340米,周長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內爲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宮的位置。

寶城南面中央有門,可沿磴道上達明樓。樓呈方形,四面闢券門,中貫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頂爲黃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榜額書“長陵”二字。樓正中有碑一座,額篆書“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

除陵園本身外,還有東西二墳,東墳在德陵饅頭山南,西墳在定陵西北,墳內分別埋葬十六個爲朱棣殉葬的宮妃,因其墳形如深井,故名東井、西井。

明長陵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後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

第一進院落,前設陵門一座。其製爲單檐歇山頂的宮門式建築,面闊顯五間,檐下額枋、飛子、檐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件;其下闢有三個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臺,左右建有隨牆式角門。

院內,明朝時建有神廚(居左)、神庫(居右)各五間,神廚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廚、神庫均毀於清代中期,碑亭則保存至今。

第二進院落,前面設殿門一座,名爲祾恩門。據《太常續考》等文獻記載,天壽山諸陵陵殿名爲“祾恩殿”,殿門名之爲“祾恩門”,始於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

第三進院落,前設紅券門制如陵門,爲陵寢第三重門。院內沿中軸線方向建有兩柱牌樓門和石几筵。

明長陵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

我國的古建技術,宋代有《營造法式》,清代有《工部工程做法則例》,都是官修的建築工程用書。但處於宋、清兩代之間的元、明兩代卻都沒有官修建築用讀書。因此,元明二代遺留下來的古建,就成爲建築史學界研究元明兩代建築法式、特點的基本素材。特別是像明長陵的祾恩殿這樣的高等級的明代官式建築,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

長陵的大殿從結構上看,屬疊樑式構架體系,不推山。宋元時期的叉手、託腳等構件已不採用,宋元時期的襻間斗拱也按照“檁、墊、彷”的組合方式由墊板代替。整體結構更趨簡化,節點更趨牢固。由於樑的外端做成巨大的耍頭伸出鬥失之外,柱頭科斗拱的機能發生了變化。但如果挑檐檁因受力向下彎曲,平身科斗拱仍能起到懸挑的作用。平身科斗拱的形制

十三陵長陵是誰的墓3

明十三陵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峯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長陵是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爲完好的皇家陵寢。長陵是十三陵中的祖陵,體系完整、氣勢磅礴,從內到外都透着一種帝王風範與皇家威嚴。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境內的天壽山麓,是明朝(1368—1644年)13位皇帝的陵墓羣,並葬有23位皇后和1位貴妃。明十三陵是中國現存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皇陵建築羣。明十三陵於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營建,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建成,工程前後歷經200餘年。

十三陵長陵是誰的墓 第3張

陵區三面環山,蟒山、虎峪雄踞兩側,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體現了“天造地設”和“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2003年,明十三陵作爲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明十三陵作爲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十三陵神道,也稱神道,起於北京昌平城西北約2公里處,起點是石牌坊,中經大紅門、神功聖德碑、石像生、龍鳳門,過五孔橋、七孔橋等建築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氣勢恢宏。此神道原爲長陵而築,因各陵神道均從此道分出,後來就成了全陵區的總神道了。神道南北全長7.3公里,沿線設有一系列建築物,錯落有致,蔚爲壯觀。

採用了宋元兩代都沒有的落金式鎏金斗拱。斗拱後尾部分均呈30°角斜向上伸,真假昂並用。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