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中國以前的領土有多大

中國以前的領土有多大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以前的領土有多大,相信大家對於我國的歷史都有一定的瞭解,在歷史當中記載着很多的歷史文化,在每一個歷史階段中也會有不一樣的特色,以下了解中國以前的領土有多大。

中國以前的領土有多大1

中國曆朝歷代的國土面積有多大?何時面積最大, 何時面積最小?

晚清時期,由於慈禧統治下的清政府懦弱腐敗,導致我們簽訂了許多割地賠償的條款,以前屬於清朝的領土,現在有一部分已經不屬於中國的。那麼我國曆史上領土面積最大的時期是什麼時候呢,中國曆朝歷代領土面積的大小又是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

上古三朝,夏朝時期的先人的活動範圍在如今的華北和華東一帶,所佔有的領土面積約是210萬平方公里,這便是最小領土的時候。商朝通過對其他部落的征戰,向四周擴大了領土面積,除了那些從夏朝繼承的疆域外,還將實行了擴張,國土面積達到320萬平方公里左右。周朝基本是建立在了商朝的基礎之上,雖然由於分封制,諸侯國之間常有戰事,但是國土面積並沒有太大的擴張,約是350萬平方公里。

中國以前的領土有多大

到了秦始皇的時候,他用秦朝的虎狼之軍兼併了六國,實現了全國統一,還讓寧夏,西南三省在兵戈之下成爲了帝國的版圖。秦始皇劍指南荒,秦朝雄兵除海南之外,南部的江山基本都打下來了,奠定了中國近代疆的基礎,國土面積達到460萬平方公里,不愧是千古一帝。

到了三國時期,雖是混戰割據,但是三國的君主也一直在開疆擴土,不過由於東漢末年領土的縮水,三國總的面積達到930萬平方公里。西晉雖然實現三國時期的統一,但是領土面積卻不如三國,僅有545萬平方公里,不過這還不算最差的局面,最差的當屬東晉時期了,這時候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領土第二小,縮水到280萬平方公里,都快縮水到夏朝那邊去了。再看宋朝,宋朝偏居一偶,最鼎盛時期也就460萬平方公里。

漢朝時期的國土面積急劇膨脹,最鼎盛的時候達到了第四大的1020萬平方公里,從東邊來看,整個朝鮮半島曾在漢朝統治之下,漢朝所設立的西域都護,直接將整個新疆及中亞的大部分面積納入漢朝的統治之下。

唐朝繼承了隋朝的8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還進行了擴張。向西看,唐朝將大量的中亞土地納入唐朝的版圖之中,向北看,連如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都是唐朝的,領土達到了1240萬平方公里,成爲了第三大。

中國以前的領土有多大 第2張

元朝,就是個巨無霸帝國,是歷史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帝國,高達3325萬平方公里。蒙古鐵騎橫掃中歐大陸,整個中國、如今的外蒙古和大部分的俄羅斯、中亞、東南亞的大片土地都在元朝的統治之下。

元朝滅亡後,這些龐大的土地資產也隨之分離崩兮,明朝的土地僅有710萬平方公里,那些不是中國的領土都丟光了,連着能控制到的新疆和西藏的面積也銳減,還曾經將臺灣地區弄丟。清朝將明朝沒能控制的新疆、西藏、青海、外蒙古等重新納入控制中,達到1380萬平方公里,是第二大的。

中國以前的領土有多大2

清朝對中國領土貢獻有多大?疆域史上最大,奠定近代中國版圖基礎

朝代的更替,是歷史的必然,清朝的落後,是沒有跟上世界發展的'步伐,正所謂落後就要捱打。但清朝最終給我們留下了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實屬不易,有人說明朝版圖很大,但那都是表面現象,明朝真正的有效統治區域,和清朝是無法相比的。

中國以前的領土有多大 第3張

鴉片戰爭

也有人說元朝疆域史上最大,但元朝統一的時間很短,受歷史條件影響,元朝疆域變化較大,且北部疆域沒有明確的說法,所以,史學家一般認爲,清朝的疆域是空前的,除了實際控制區域史上最大,國內的統一程度,也是空前的,因此說,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國版圖基礎。

中國以前的領土有多大 第4張

清朝版圖

我們都知道,清朝建國時才350萬平方公里土地,盛世時有1300萬平方公里土地,雖然晚晴的時候丟失了幾百萬平方公里土地,但就連最硬氣的明朝也從盛世的1000萬平方公里土地到崇禎皇帝也丟失了三分之二的土地。

中國以前的領土有多大 第5張

崇禎皇帝

很多人都把清朝說得啥也不是,事實上,清朝每一任皇帝都有他的貢獻,就是貢獻大與小的問題,就說順治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乾隆皇帝,這幾位皇帝就爲中國做了不少的貢獻,尤其是康熙皇帝,收復了臺灣,打敗了葛爾丹,鎮壓了三藩之亂

這是康熙皇帝最大貢獻,雍正皇帝更厲害,滅了天下一切的貪官,乾隆還好點,從乾隆皇帝以後,嘉慶皇帝以後慢慢就不行了,尤其是慈禧太后,她的所作所爲導致清朝很快滅亡。

康熙平定三藩

清朝滅亡後,前輩們依然給我們留下很多遺產,我們可以看晚清自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改革都是不斷地在探索不斷地在摸索,中國人也是一點一點纔開始覺醒開始反思的。

在我們被迫打開國門,被侵略的同時,西方的很多東西才能進來。這些東西也不斷在瓦解人們的封建思想。而面對這些,清朝也抵抗過,也改變過,只是不徹底罷了,問題是你讓一個維持了兩千年的封建體系去革自己的命,是一件容易的事嗎?

在不斷抵抗當中纔會有新的認識,新的改變。開始學習西方的技術,後來發現只學習技術是不行的,是要學習政治體制,後來發現還是不行,要推翻整個封建制度,這個認識是一步一步來的,並不是說今天晚上睡個覺,明天我就腦子裏沒有封建思想了。

中國以前的領土有多大 第6張

所以說,晚清雖然留下了一地雞毛,但也留下了復興的種子。清亡以後,各個政府對各地尤其邊遠地區的統治法理從哪裏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新軍都是哪裏來的?不論實力統治力的強弱,那都是清末新政晚清政府開始訓練出來的,至於聽不聽調動那是統治系統的問題,至少清滅亡之際是留下了一些東西的,洋務運動的部分成果,新軍等等。這些纔是北洋政府和民國時代與列國討價還價的本錢。沒有這些本錢,拿什麼去恢復榮光?

至於說晚清政府沒有骨氣,賠款割地什麼的,個人認爲並不都是壞事。首先落後捱打並不是晚清的鍋,就拿第二次鴉片戰爭來說,太平天國如火如荼,英法打進北京,沙俄虎視眈眈,不割地賠款怎麼辦?不妨我們換一個結果,不割地給沙俄,結果它自己打進來,肯定沒有力量防禦,或許會索要更多的土地,英法聯軍打過來了,不拋棄首都,像崇禎那樣吊死在煤山,那樣會如何?只怕會更慘!

中國以前的領土有多大3

中國爲什麼稱之爲中國?作爲中國人,你知道“中國”的由來嗎?

中國即“中華”、古稱“華夏”。我們作爲中國人,如果只知道自己的祖國叫“中國”,卻不知道爲什麼叫中國,這多少有點尷尬,也有些說不過去。那麼我們的祖國爲什麼會稱爲“中國”呢?

“夫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中國”是指“居天地中心的國家”,在我國古代最初是指中原大地的中心地帶。我們祖先最初在建立國家時,範圍大多都選在中原地區,國都一般又建於中原地帶的中心區域(黃河流域一帶),因地理位置在四方之中,且文化美盛,所以稱之爲“中華”。

後來隨着時間推移、王朝更替,漢民族建立的國家控制的疆土越來越多,範圍也越來越廣,“中華”一詞便不再僅限於中原大地的中心地區,凡是漢民族所統轄之地,皆稱爲中華,亦稱爲“中國”,泛指漢民族建立起來的國家全境(其他民族建立的中原政權也以“中國”自居)。

中國以前的領土有多大 第7張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我國曆史上的王朝並沒有把“中國”作爲正式國名。古代所說的“中國”,基本都不是指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多是指“國中”(古代王朝的中央區域),即古代君主、帝王能實際控制的王畿之地、京師之地,或是中原地區。直到近現代,“中國”才逐漸以國家概念成爲我國的正式國名。

“中國”得名,始於西周

現今我們祖國的全稱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雖然中國以正式國名是在近現代纔出現,但“中國”一詞在我國曆史上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就已經出現。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距今約3000年前,西周初年所鑄造的一尊青銅器(何尊)上的銘文中,銘文原文“宅茲中國”爲“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載。“何尊”於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

尊內底部鑄有銘文122字,記述了周成王繼承父親周武王遺訓,在成周營建都城、舉行祭祀、賞賜臣子的一系列活動。其中“餘其宅茲中或(國),自之乂民。”的意思是說:以此地作爲天下的中心,統治民衆。

成周作爲西周王朝的都城在建成後,周成王將象徵王權的九鼎安放在成周城中的明堂之中,並親自主持祭禮,寓意定鼎中原,用以震懾天下。此時的“中國”便是指京師成周及附近的王畿之地(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初義爲“中央之城”。

“中國”一詞在古代爲“國中”之意

在我國古代,“國”字的本義是“邦國”、“封邑”,商周時期將人們聚居的地方稱爲“邑”,“邑”就是國,是指古代王、侯的封地,或是天子直接統治的區域,而“中國”就是指“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在周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的含義:一是指京師、王畿之地,即國家的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是指中原地區;四是指國內、內地;五是指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最初的“中國”並沒有具有國家概念,基本上是指國都,或者是中原地區。如上文中所說的成周,和周王室直接統治的王畿之地。

並且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漢民族前身)爲區別居住在中原以外地區的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也稱自己爲“中華”,中原地區也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

“中華”在古時又稱爲“華夏”,因古籍中“華”和“夏”是指中原,兩字同義反復,曾經相互通用,所以“華”即是“夏”,大約從春秋時期起,古籍中便將“華”與“夏”連用,所以“中華”又稱爲“華夏”。而“華夏”一詞不僅指地理層面,還有更深層面的文化、民族方面。

中國以前的領土有多大 第8張

《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意思是說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爲“夏”(有高雅之意),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稱爲“華”(比如華服的本意就是指華麗的服裝)。在春秋時期,華夏族與四方蠻夷的區別標準便是以文化爲首要因素,文化指的就是禮俗和服飾等,所以“華夏”和“中華”代表不僅是地理層面,還有文化、民族方面的意義。

此時的“中國”實爲“國中”,還不是指國家概念的國家名,至於華夏民族將居住地和建立的國家稱爲“中國”,還是之後的事情。

中國王朝所統轄地區皆稱爲“中國”

在春秋戰國時期,以東周王室及分封的諸侯爲代表的華夏族日益衰落,最終秦國推翻了以周王室爲代表的華夏諸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漢族也以先秦華夏爲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統一的民族。秦朝在建立後又不斷開疆拓土(南征百越、北擊匈奴、開拓西南),使疆域進一步擴大。

除了擴張疆域外,華夏族又逐漸採用文化形式促使各民族與華夏族之間的融合,如秦軍攻佔百越、打通西南地區後,給當地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文化,以此促進百越、西南和中原之間的融合,政治勢力一度深入到雲貴高原。

自秦之後,中原王朝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天下一統”的觀念,之後各朝時期不斷擴張疆土,“中國”一詞不再僅指京師和中原地區,而是指中原政權其下的所有統轄地區。在漢代以後,人們通常將中華民族建立的王朝稱爲“中國”,各個朝代除制定國號爲天下之號外,都稱自己爲“中國”。

明太祖首次對外稱呼“中國”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對外官方文件上,首次使用自稱爲“中國”的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賜給日本的國書中寫道:

“朕本中國指舊家,恥前王辱,興師振旅,掃蕩胡番。宵衣旰食,垂二十年。自去歲以來,殄絕北夷,以主中國,惟四夷未報。”——《明太祖實錄卷三十九》

詔書中多次以“中國”自居,之後萬曆皇帝給豐成秀吉(日本戰國時代人物)的詔書中也對外稱爲“中國”。

詔書部分內容:“諮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西馳一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萬里之關,肯求內附。情既堅於恭順,恩可靳於柔懷。茲特封爾爲日本國王,賜之誥命。”

詔書的大致意思是說,要封豐臣秀吉爲日本國王(萬曆皇帝之所以下詔給豐臣秀吉,起因是一個名叫沈惟敬的明朝使臣先僞造了一封豐臣秀吉的《關白降表》),同時期入華的外國傳教士利瑪竇(天主教,意大利人),他所寫的《札記》中也將明朝稱之爲“中國”或是“中華”。

中國在近現代後成爲具有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

在辛亥革命之後,“中國”才逐漸成爲了具有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以國家概念作爲我國的正式國名是在民國時期。

中國以前的領土有多大 第9張

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把“中華民國”的國號簡稱爲“中國”,中國以現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才首次被廣泛使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就正式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爲“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的各民族統稱爲中華民族。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