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關於親情的故事集合15篇

關於親情的故事集合15篇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親情的故事1

世界上最偉大的愛,而親情卻就是從點點滴滴中傳遞,溫暖着我們的心。

關於親情的故事集合15篇

這天中午,我和來上學,姬旦、馬丹走進大廳時,我們看到了一個東張西望的老爺爺,它的頭上帶了一頂灰色的帽子,身上穿這一件很普通的衣服,腳上穿着一雙布鞋,顯得很蒼老。老爺爺的手裏還拿着一個水瓶,很顯然他就是來給孫子送水的。我們沒有在意,有說有笑地上着樓梯,我無意中往後看了一眼,那位老爺爺就走在我們的後面,他粗糙的手抓着樓梯的扶手,他一步一個臺階地上着,此時每邁一級臺階,都顯得那麼無力。讓人看着很難受。當老爺爺快爬到二樓時,一個男孩來到老爺爺的前面,用力地拿過了水瓶,我心想:這下好了,老爺爺不用那麼累地上樓梯了,他的孫子必須會很感謝爺爺的。而眼前的情景卻讓我們驚呆了,小男孩不但沒有多謝爺爺,反而對爺爺大呼小叫的說:“上個樓梯那麼慢,渴死我了。”然後就和同學跑回教室了。老爺爺一臉的無奈,慢慢地下了樓。看到這,我的心裏像就是吞進了鉛塊,難受極了。

我此刻想起白天的那一幕,心裏就很難受,老爺爺對孫子的愛讓我感動。而那個男孩的行爲卻讓我有了很多感悟。孫子認爲爺爺對他好就是就應的,他就像家裏的“小皇帝”全家人都圍着他轉。而他在親情和關愛的環境下,一點都不爲所動,俗話說的好“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我想等他當爺爺時他也不想讓孫子這樣對待他吧!其實在我們這個年齡段裏這樣的狀況不勝枚舉,而我們就應從小事中學會做人、做事。

爺爺對孫子的親情就是骨肉相連的濃情,就是無私的愛的奉獻。我們要以感恩之心去回報他們的愛。

關於親情的故事2

爸爸是甘肅天水人,解放前就從軍參加革命,1959年他從原單位農業部抽調來虞城縣貫徹中央人民公社60條精神,從此在虞城落地生根。

因爲爺爺奶奶死的早,爸爸又少小離家一直在外闖蕩,年輕時,他總是特別想念家鄉的父老鄉親、一草一木,經常給我的鄉下姑媽寫信,說他想吃家鄉的涼皮、漿水面、蘭州拉麪、油兒饃。

記得兒時,或在大雪瀰漫的隆冬,或在赤日炎炎的盛夏,姑媽、姑父就從老家做火車風塵僕僕地趕來,大包小包帶些松子,辣椒、酒柿子、山棗等老家土特產。

然後,直到姑媽返鄉前,在那十天半月的快樂日子裏,我家的廚房就成了姑媽的天下。

姑媽每天一早就在廚房裏揎拳捋袖,忙裏忙外,一日三頓,不厭其煩地爲爸爸也爲我們一家調製舌尖上的美味。

那時,七八十年代,我們這兒還不知西北名吃爲何物,我已經吃上了又薄又韌、正宗筋道的甘肅涼皮、蘭州拉麪。

姑媽做飯時喜愛放一些老家帶來的辣椒麪 ,爸爸酒足飯飽後,喜歡慵懶的坐在圈椅上,抹着油光光的嘴頭, 總是誇獎:還是老家的辣椒好吃,回味醇香,不像這兒的辣椒傻辣不拐彎。

姑媽就笑眯眯地附合說,你忘啦,咱西北寶貝多着呀,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甘肅天水的辣椒麪。

我長大後,活潑、勤快的姑媽來虞城有三、四次,每次她老人家在我家住下,我們姊妹兄弟也隨後聚嘯而來,說說笑笑,一起品嚐她精心製作的美味佳餚,忙碌之餘,她就和爸爸簌簌叨叨,好像有說不完的陳年話題

一旦姑媽走後,我家很快又回覆了往日的平靜,每天聚餐一處的家人們又開始各奔東西,忙忙碌碌,而爸爸好長一段時間也變得神情落魄、沉默寡言。

今年3月20日,姑媽的大兒子忽然從老家打電話給我,說姑媽當日已經心梗病故,請我不要告訴爸爸,因爲爸爸是家裏的老大,免得他傷心受不了打擊。

瞞了爸爸一個月,說姑媽中風了不會說話,哪料爸爸天天給姑媽的兒子打電話,仔仔細細問候病情,老表不勝其擾,只好告訴他,姑媽已於四月18日心梗去世。

第二天清晨,我給爸爸送飯,看見眼花耳聾,已近耄耋之年的老父親正伏案哆哆嗦嗦地寫着什麼,近瞧,原來他艱難地寫着姑媽的生平簡歷:

“ 倪彩菊 ,1943年8月15日生,20xx年4月18日卒,當過小學教師,一生育有兩男三女,長子姓名。。。。。”

老話說,下沿水不往上沿流 ,爸爸父母早喪,在那饑饉、動盪、戰亂的舊社會裏他們兄妹相依爲命,能真正記住姑媽和他們苦難經歷的,大概只有她的兄長了。

關於親情的故事3

著名演員傅彪是個孝子,在外邊拍戲,只要一聽說父母生病,無論多遠都會趕回來。說來你也許不信,連他買車都是因爲親情所致。

1997年,爲了照顧長期臥牀的父母,傅彪才忍痛買了一輛便宜的捷達。買完車後,傅彪手裏就只剩三千塊錢。早在傅彪患病前,其年邁老父就一直抱病在院。傅彪二次肝移植手術失敗後,身體每況愈下,媒體給予了大量關注和報道。爲了不讓老人擔心,傅彪不得不把老人轉移到別的醫院,並時時小心翼翼,避免讓老人看到電視和報紙。就連自己生命到了最後一刻,他都堅持不通知父母。

關於親情的故事4

從我記事起,他就是一個愛佔便宜的人。每一次去買東西,他跟人討價還價半天,買好後總是會再拿人家一根蔥兩頭蒜。有一次他去買雞蛋,臨走時他一手提着雞蛋袋子,一手在下面託着。其他人沒發現,但是我清楚地看見,趁店主找錢之際,他又從籃子裏拿出兩個雞蛋握在手裏。因爲這隻手在袋子下面託着雞蛋,任何人都看不出來。我看不起他這種行爲,我鄙視他,我曾不止一次對他說,你這是在偷知道嗎?是違法犯罪。他總嘿嘿一笑,哪有那麼嚴重?不就是隨手順點東西嗎?

我無語。

他順東西也可能有他的原因。他兄弟姐妹七個,他老小,生在20世紀50年代,穿不暖吃不飽,所以他對一丁點兒的東西都看得很重。聽母親說,年輕時他就喜歡順人家的東西,有一次買粉條時多拿了一袋,被人發現了,沒報警,但把他抓起來了,關在一個小黑屋裏。後來他翻窗逃走了。不知捱打沒有,對這一次失手以後每一次說起他總是輕描淡寫。

其實,他也很不容易。

年輕時他賣過麥藥,販過雞蛋和豆子,給人家打過針看過病。後來他開始賣豆芽,一賣賣了三十多年。賣豆芽是一個很繁瑣很吃苦的活,每一天泡豆子,三次澆水,早上兩三點就起來淘菜。最初是用兩個筐挑着賣,後來推板車,再後來騎腳蹬三輪車。無論颳風下雨,他每一天都要去賣豆芽,一年365天沒睡過幾個囫圇覺。

他給我講過一次他賣豆芽的經歷。那是冬天,下了整整一夜的雪,外面天地一片白,他挑着二百多斤豆芽往集市趕。路上沒有腳印,他是第一個行人,分不清哪是路那是溝子。挑子太沉,壓得他渾身出熱汗。後來實在走不動了,他就數地頭。走過一地頭,他心裏記下一個,記下一下,他就更接近集市一點。他對我說,從家裏到集市,總共13里路,經過283個地頭,要走13408步。

爲了趕時間,他每一天早上走之前在家簡單吃點東西。他不捨得在集市上花一元錢買兩根油條或兩個包子。他的早飯一般是泡一包北京方便麪,這樣能節省時間,面泡在那裏,他去收拾豆芽。等活忙完了,再過來吃方便麪。有時這中間隔了半個小時。泡了半個小時的方便麪,還能好吃嗎?並且是早上五六點鐘。但他就這樣吃了好幾年。

他也曾出去打過工,那是在他實在不想賣豆芽時。拿了一輩子秤桿子,他厭煩了。

他去遼寧營口收破爛,但只收了一天,掙了14塊錢,因水土不服,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他病倒了,上吐下瀉,還發燒。同村一塊去的人給他買了張火車票讓他回來。回來時要在北京轉車。因買不到票,他昏昏沉沉地在北京西站候車室裏睡了一天一夜。

他去上海賣饅頭。每一天下午三四點出發,騎一輛破自行車,去郊外吆喝,每一天要跑三四十里路。在上海兩個月,他帶回來1800元錢。

他還去過天津,在濱海新區空港附近打井,在野外,冬天零下十幾度,夜裏睡在集裝箱裏住。他還在一個工地上給人家看攤,就是工地上收工後,由照看挖掘機、水泵之類的設備。夜晚要看一整夜,不能睡覺。

這一輩子,除了在家裏之外,他就去過這三個地方。

他之所以要外出打工掙錢,還是爲了我和哥哥。

在農村,家裏有兩個上學的,並且兩個都上到大學畢業,不欠賬,很不容易。這一方面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因爲每到秋季開學時,我和哥哥都要帶走家裏一年的積蓄。哥哥學的是美術專業,學費貴。而我的幾年大學學費,也不少。算下來,如果我和哥哥不上學,我們家在當地能評上富裕戶了。另一方面,我和哥哥上大學,也給了父親足夠的榮耀和麪子,他感覺累得值了。村裏的人都說,他用兩個賣豆芽的筐,一個筐挑出來一個大學生。

哥哥大學畢業後,去了南方,在一家服裝廠做服裝設計,而我留在了本地,通過招考做了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後來我和哥哥分別買了房,成了家,又都有了自己的孩子。

至此,他似乎可以休息了。

可他不休息,他還繼續賣豆芽。他說,我賣豆芽掙些零花錢,至少不找你們兄弟兩個要錢花了。你們兩個剛畢業沒幾年,纔買了房安了家,手頭也緊。

直到58歲那年,他終於必須停下了。

20xx年9月份,他開始肚子痛,疼得夜晚睡不着覺。同時便血,血把馬桶的水都染得通紅。當時他仍堅持賣豆芽,肚子疼得他受不了,他蹲在地上,或趴在車子上,用車把頂着肚子。

他一個人去縣醫院檢查,做了胃鏡,說是胃黏膜出血。醫生給開了藥,讓回家服用。可一週後,肚子疼痛絲毫不減,便去市醫院檢查。做了腸鏡,結果是結腸癌,中晚期。

10月4日,他做手術。當導管突然生生地從鼻孔插進胃裏,他開始劇烈地打噴嚏。他雙手被控制着,無力掙扎,眼淚也嗆了出來,他不停地乾嘔,像有無數蟲子在鼻子和喉嚨裏蠕動。他說不出話。看着他被推進手術室,我躲在角落裏第一次爲他落淚。

這一次手術在他肚子上留下了28個針孔。隨後是每月一次的化療。術後第一年,他連續化療6次。這讓他十分痛苦。他說,得這病,我料想會有苦要受,但沒想到竟然這麼多!

那幾天,學校事多,也顧不得回家吃飯,餓了泡方便麪吃,連續吃了幾頓。有天早上,不想出去吃早餐,我又便泡了兩包方便麪,是北京方便麪。但是,當我去吃時,突然很反胃,一聞到方便麪味就想吐。

就在那一刻,手捧方便麪,我想起了父親,淚如泉涌。

我吃了幾頓方便麪,就吃得如此反胃,而父親卻吃了幾年。爲了節省時間,爲了省錢,在那幾年裏,他的早飯就是泡了很久的方便麪,他是如何吃進去的啊!

我不忍想象。

不錯,他身上有很多缺點,也讓我鄙視,讓我討厭,但是,他是我的父親。無論他對他人怎麼樣,無論他的脾氣多壞,但他從來沒有虧待過我。他不捨得吃,不捨得穿,他在乎蠅頭小利,他把積攢的錢都留給他的兒子交學費。他不曾罵打過我們,也從不對我們有絲毫的保留。他愛吃肉,但每一次吃飯都把碗裏的肉挑給我和哥哥;他愛享受,但爲了掙錢他挑着豆芽筐在冰天雪地裏數地頭;他膽小怕黑,但他卻拖着帶病的身子一個人在北京西站睡了一天一夜;他愛佔小便宜,但對我們從來都大方得很,只要說一聲,他總會滿足。

他的癌症還在化療當中,是吉是兇還無法預料。可能他會戰勝病魔從此好起來,也可能一兩年後的某天他病情惡化離我們而去。但無論怎樣,他都是我的父親,是我獨一無二的父親。在他活着的日子裏,我要給他看病,給他買好吃的,給他享受,給他書看,陪他出去走走,讓他高興。

因爲,他是我的父親!

關於親情的故事5

剛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響起一陣敲門聲。從貓眼裏往外看:一個陌生人。他的頭髮蓬亂,臉上的灰塵和着汗水,眼裏露出一種焦灼和茫然。我警惕地將門打開一條縫,問道:“你找誰?”只見那人的臉一下子漲得通紅,他從口袋裏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皺巴巴的香菸遞過來,用一種近似乞求的語氣說:“同志,我是在您住的這片小區幹活的民工。我想請您幫個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什麼事,你說吧?”我推開他遞過來的香菸,一臉狐疑地看着他。

見我態度緩和,他一激動,臉漲得更紅了,語速急促地說道“是這樣的,我的兒子馬上就要放寒假了,他就要從老家到城裏來看我了。孩子說,他想親眼看看自己的父親在城裏蓋的漂亮房子。我想,孩子來了後,我能帶他到您家看看嗎?房子蓋了許多,可我從來不知城裏人住在裏面的情況,我很難對孩子說清楚。”這個民工一口氣把話說完,然後,一臉企盼地望着我。

我恍然大悟。原來。這位民工父親是爲了讓鄉下的孩子親眼目睹自己在城裏的“傑作”,真是一個心細的父親!我點頭答應了。

他見我爽快地答應了,激動地說:“謝謝!謝謝!您可真是個大好人啊!我問了好幾家,人家一聽我要帶孩子來看看他們家,有的一句話也不說就將門關上了,有的說我腦子有問題,還有的跟蹤我,以爲我是壞人。一直看着我走進民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他的臉上滿是喜悅,眼神裏也盪漾出一種快樂。

幾天後,他果然帶着一個小男孩來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歲的樣子,皮膚黝黑,身體結實,還有一雙很亮的眼睛。見到我,小男孩有一種怯怯的神情。

父子倆套上我遞過來的鞋套,小心翼翼地邁着步子。也許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們的步子邁得格外輕緩。我看到一隻大手和一隻小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兩人的目光中有一種扭捏的拘謹。做父親的好像在努力顯示出一種老練和成熟,只見他邊彎下腰,邊對兒子講:“叔叔家住的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築公司蓋的。當時蓋這這棟樓房時,我負責砌牆,你別小看了這砌牆的活,必須做到心細、手細、眼細,不能有絲毫的偏差。你看。這面牆上原來還留有一個洞口,爲的就是運送磚塊、水泥方便,待房屋建好後,再將這洞口堵上。哦,對了,我的中級工考試也通過了,現在,我也是有文憑的建築工人了。”

他竭力地想向孩子描繪出自己在城裏打拼時的細節,讓兒子感受到自己在城裏工作的情景。兒子聽了,不停地望著他的父親,眼睛裏流露着一種自豪和驕傲的神色,同時他又用另一隻手握了握父親的手,父親的腰板瞬間直了許多。

一會兒,這對父子看完了我的新居,他們幾乎是一步步挪着遇到門邊向我告別。突然,這位民工父親一下子緊緊地握住了我的手,激動地說:“今天,是我進城打工以來過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進入城裏人家,感受到了一種城裏人家的溫暖,這種幸福我一輩子也忘不了。”我看到這位民工父親的眼睛裏一片晶瑩。

沒想到,在我看來一件簡單、普通的事。只不過讓這對父子進了我的新房看了看,竟讓這位民工父親這麼激動。就這一下子,我感到,我和這位民工父親心的距離拉近了許多。周遭氤氳着一種溫暖。

關於親情的故事6

孩子,當我老了,希望做兒女的不要嫌棄我,現在需要你們照顧了,就如同在你們小的時候,我照顧你們那樣,對我多一些耐心。當我老了,手經常發抖,吃鈑時常把菜湯灑在衣服上,別嫌棄我,對我一些耐心,就如你小時候,就如你小時候吃飯也經常把菜湯灑在衣服上一下。當我老了,走路蹣跚行動不便,也想出去曬曬太陽,就如你小時候,我用小車推著你出去曬太陽一樣,多一些耐心給我,少一些煩躁。當我老了,說話時常忘記了說到那裏,於是我把話在從頭說一遍,請多給我一些時間,讓我好好想想,然後把我沒有說完的話再繼續說完。其實我談論什麼並不重要,請多一些耐心待我。

當我老了,每當夜晚,我一遍又遍的重複你早已聽膩的話時,希望你不要打斷我的思路,就像你小時候我給你講上百遍小白兔的故事,直到你微笑著進入夢鄉爲止,請多一些耐心對我。雖然我老了,可是生活的磨難並沒把我的棱角磨圓,我還會像教訓小孩子那樣待你,請原諒我,這都是我的多年的習慣。

孩子,當我老了,沒有機會和你們嘮叨,當我永遠地閉上眼睛的那一刻,你們不要爲我哭泣,人生都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孝順的兒女不會在我的靈前悲傷的哭泣,由於我在世時你們爲我做了應該做的一切,沒有什麼可遺憾的。我走了,帶走了你們的一片孝心。這樣我會安息的,在天堂爲我的兒女們祈禱。

我們都是父母生而養大的,可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正由於有很多問題,就成了很多人不願意孝順父母的理由。有的父母脾氣暴躁,有的父母厚此薄彼,有的父母愚笨貧窮,有的父母觀念落後,有的父母可能由於種種原因拋棄了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身體不健全,有的父母可能也不孝敬他們的父母,特別是父母年老了,頭腦不好用了,髒了、臭了、屎尿都拉牀上了、脾氣更壞了,等等等等不一一列舉。

父母是我們修行的最初對象,我們每個人,要從父母這裏開始,學會包容與愛。無論父母如何,我們都要去愛他,孝敬他,尊重他。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試想,一個連父母也不能包容的人,哪來氣量包容兄弟姐妹、伴侶、伴侶的父母、朋友、同事、同修……

一個連父母都不肯包容的人,肯定是一位斤斤計較、眥牙必報、不大氣的“小人”。沒有大氣,何以成大事?因此以前皇帝選撥官員會把有孝心放在第一位。那麼,正在選擇伴侶的人,一定要把是否有孝心放在第一位,男孩對父母是否有責任感,女孩對父母是否溫順,對父母是索取還是報恩。否則,連父母都不包容的人,將來不可能會包容你的缺點、你父母的缺點,在社會上,他(她)的人緣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爲人父母的都會愛自己的孩子,無論孩子什麼樣,都會去愛他,養他,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一生平安順利快樂幸福。然而,假如做父母的連包容自己父母的心都沒有,自己養的孩子耳濡目染,又哪來一顆寬廣的心?沒有寬廣的心胸,人生處處皆障礙,又哪來的出息?哪來快樂幸福?將來孩子大了,父母年邁需要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跟父母斤斤計較了……

佛經中的《地藏經》教人孝道,這就是改變命運的第一步。由於我們做人,父母都容不得,何以容天下?爲人父母的,假如想要孩子擁有幸福快樂、順利的人生,自己就要好好孝敬年邁的父母;胸懷大志的人,首先要從容得下自己的父母開始做起;修行的人,要容得下父母的固執,耐心細緻的照顧好父母,這是修行的第一步。

孩子從一生下來,他們沒被染污的心很清靜。然而真正的修行人不是把這一生停留在孩子階段,每個人的這一生不是白白經歷的,要從經歷中,把各種各樣的煩惱痛苦轉爲菩提,也就是智慧。生活是我們最好的老師,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我們修行的助緣,是我們進步的重要因素。那麼,我們就去快樂的生活、快樂的經歷吧,人生的每一刻都是那麼奇妙、充滿生命的魅力。

關於親情的故事7

不知什麼時候,那張動人心絃的畫像又出現在我眼前。瞧!淡淡的眉毛下,一雙似醉的雙眼深深陷入眼眶,充滿了慈祥和藹;那雙曾有傷的腳,用紗布緊緊地包着,頓時,以前的往事像電影一樣歷歷在目……

期末考試剛結束,我就拖着爸媽去看望奶奶。一進門,奶奶便邁着蹣跚的步子來到我的跟前,笑眯眯的說:“小旎呀,今天難得來,奶奶給你燒幾道你愛吃的菜。”我想,奶奶已經七十多歲了,腰和腳都不好,還是清淡、普通一點好。我正想說,奶奶已經走進廚房。

突然,一股熱氣撲面而來,本來這三伏天坐着都渾身冒汗,更何況在廚房呢?悶熱得簡直像個大蒸籠,叫人喘不過氣。

奶奶扭頭一看,便說:“小旎啊,出去吧,這而熱得很。”我擡頭看那奶奶蒼老的臉上,已滲出許多汗珠,白布衫也早已被汗水浸透了。我無可奈何,只得退出廚房,透過玻璃望着奶奶的身影,我說不出什麼滋味。

突然聽見“砰”的一聲,走進廚房,只見奶奶滑倒在地,我心裏一驚,馬上扶起奶奶,但是奶奶卻說:“沒事,剛纔不小心滑了一跤……”就這樣,奶奶的腳受了傷,也許在別人眼裏,摔跤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我眼裏,摔跤卻是給我奶奶一個重大的打擊!

這張畫像我沒有給奶奶看過,也許是自認爲不好吧,但這是用心作筆,用感情作線條,描繪成的畫像。啊,我再一次端詳您的眼睛,多麼慈祥,多麼醉人心絃啊!

關於親情的故事8

我小的時候,總聽到母親叨嘮說管男孩子比管女孩子要省心得多,所以我一直認爲母親寵着弟弟,而不愛我。所以我對母親,感情上總是覺得和她有些疏遠。

隨着年齡的增長,從別人的目光中,我能感覺到我是一個漂亮的女孩。爲了使我“不走彎路”,母親對我管教很嚴:在學校不能夠和男同學有過多來往;在外面不能夠和男人說話;每天放學就回家;連週日想和同學出去玩玩都要讓同學先到我家來找我,目的是讓她先過一下目,驗明正身,是女孩纔可以,而且得是她“看得上”的那種講文明、懂禮貌的女孩;每次學校組織春遊秋遊,如果是當天來回還可以考慮,如果說要在外面過夜,那絕對免談。所以,我中學時代的朋友並不多。

在大學期間,我和一個家在外地的男生相戀了,母親說他家庭條件不好,極力反對。我不明白從小教導我們不要嫌貧愛富的母親,對於我的婚姻爲什麼會這樣。雖然母親反對,但我堅持着自己的愛情。

畢業後,我和男友結婚了。我們住在租來的遠離市區的一間9平方米的小屋裏,而我家裏的三室一廳卻空着一間。母親不讓我們住在家裏,她要讓我的丈夫靠自己的能力“養活”我。我們倆一個月工資加起來五六百元,除去房租,所剩無幾。吃着最簡單的飯菜,看着別人淘汰下來的黑白電視,用着別人不要的、外殼生滿鐵鏽的舊冰箱。那段時間,我的心中充滿了對母親的仇恨。我想,我和母親的關係是越來越疏遠,並且生疏了。

後來,丈夫去了一家外企,企業老總很賞識他的能力,將他重用。我們的收入一下增多了起來,生活也改善了許多。後來,我們又貸款買了房。這時母親開始經常打電話要我們多回家看看,她對我丈夫的態度也變得客氣多了。但我卻很少回去,故意和母親“僵持”着。直到有一天我和弟弟聊天,弟弟說:“其實你應該感謝媽,要不是她死活不同意你們住在家裏,你們能自立?要不是她逼着姐夫努力奮鬥,你們能夠有今天這樣?其實,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過上好日子。”聽了弟弟的話,我對母親的記恨,才減淡了許多。

在剛結婚時,我曾幻想着不要孩子,然而,我終究沒經住“做個完整女人”的誘惑,在即將步入高齡產婦的行列之際,我懷孕了。母親知道後比我丈夫還要興奮,又是殺雞又是買魚。她執意讓我回孃家住,說是爲了方便照顧我。

肚裏的寶寶一天天地長大,我還是沒有搬到孃家去住,但我的心裏,已經沒有對母親的敵意了。也許自己也快要做媽媽了,這時我卻時常想起母親,想起和她一起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母親現在每天都要給我打電話來,說着重複的話:你現在身體怎麼樣?小寶貝沒事吧?聽着母親電話那頭的話語,我的淚水終於奪眶而出:其實在母親的內心深處,我一直也是她的最愛……

關於親情的故事9

現在談到茅草屋煤油燈很有戲劇性或是娛樂性,真真切切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我們感受就大不一樣咯!……

五八年爸爸被錯劃成右派來到某農場勞動改造,不離不棄的我的媽媽在某些領導的威逼下毅然選擇了寧願丟掉國家教師的工作也不跟爸爸離婚的決定,告別了依依不捨的十年講臺,告別了朝夕相處的同事朋友,告別了喧譁的城市,開始了茅草屋煤油燈的生活……

從我記事開始,我的媽媽每天晚上都在油燈下飛針走線,直至深夜……

六十年代中期,師資力量缺乏,像我的媽媽這樣資歷的老師實屬不多。所以,時常有學校來請我的媽媽代課。當時的代課費很低很低,我的媽媽爲了能讓我們過得好點,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幫人做衣服。家窮買不起縫紉機,我的媽媽就手工縫製。

記得我家隔壁有個張阿姨,她在農場服裝廠工作,很同情我我的媽媽,找了很多關係終於幫我我的媽媽找到一份在服裝廠做下手的工作(下手工作就是鎖釦眼,釘釦子,縫褲腳邊,男女便裝縫邊,盤便裝扣)。張阿姨爲了能讓我我的媽媽多賺一點錢,每天下班收集好幾個師傅的半成品衣帶回家(大多數是我們放了學去接)。不管有多少件第二天早晨必須全部按要求做好交給服裝廠。幾乎每天都有幾十件,一件衣服只算五個扣,加起來就是上百的概念了。但我的媽媽從不偷工減料(從小我的媽媽就教育我們,做人要講誠信。直到現在我們姐妹四謹記我的媽媽的教誨),每件都是認認真真。針腳走得勻勻得,釦子釘得牢牢的,隱線針腳從正面一點也看不出來。縫啊釘啊。!釘啊縫啊!……

雞都叫三遍了辛勤的我的媽媽還在油燈下飛針走線…… 困了洗把涼水臉,疲了用清涼油提提神…… 不知多少次由於太乏無情的針尖刺進了我的媽媽的指尖……

每次我的媽媽都能如質如量地完成任務。頓時找我的媽媽做下手的師傅越來越多,這可樂壞了我的媽媽也愁壞了我的媽媽,只有一雙手,就是通宵不睡也趕不出來呀!不是還有我們嗎?我和二姐(當時大姐在長沙讀書,由舅舅負擔,妹妹太小)甜甜地望着我的媽媽…… 從那以後,我們放了學就趕緊回家,先把作業做好,吃了晚飯開始幫我的媽媽幹針線活。姐姐大我兩歲,幹起活來麻利多了,合格率也比我高多了,笨笨的我老是返工。“我的媽媽求求你,這個釦子只少訂了一針,不是我偷懶是這根線沒了,就這麼着吧!”我的媽媽狠狠瞪了我一眼,從我的媽媽的眼神裏我知道了該怎麼做……

那年月煤油是計劃供應的,我的媽媽怕我和姐姐弄壞眼睛,給我們點了一盞大油燈,把光線好的地方給我和姐姐,等我們睡下之後我的媽媽又換成了小油燈。久而久之我的媽媽的視力下降了,夜晚做針線活更困難了……

有一年的年三十傍晚,同隊的叔叔拿來一段藍卡嘰(那年月是最好的布料)要我我的媽媽給他做件中山裝,大年初一他要穿這件新衣走親戚。大家都知道中山裝稱之爲“國服”,做工比較考究,四個口袋都是明擺着的,而且走的都是明線(教扎珠子),用縫紉機“蹬蹬”很快就可以做好,但要用手工一針一針地扎是何等的不易啊!我的媽媽知道叔叔是在照顧她,她不能讓叔叔失望。晚飯前我的媽媽把衣服裁好,全家吃完了團圓飯我的媽媽就開始做了…… 年三十啊!整整一夜…… 我的媽媽熬幹了整整一盞燈油…… 初一早晨叔叔高興地穿上了新衣。給了我的媽媽八角錢的手工費(當時做一件中山裝五角錢,他爲了感謝我的媽媽多給了三角)……

好心的張阿姨和好心的叔叔都相繼離開了人世,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油燈下的我的媽媽用她堅強的毅力,用她博大的胸懷,用她真誠與善良和爸爸一道繼續支撐着這個家……

關於親情的故事10

正是夏天炎熱之際,天雖在下雨,可是這雨也不是炎熱的對手,人們依然大汗淋漓。

這天,是我三年級時參加遠安外校招生考試的一天。通往外校的那條小巷子早已堵得水泄不通。兩堵紅色老牆的中間,幾十輛汽車排成了兩條長龍,長龍一側還擠着各式各樣的摩托車。長龍時時鳴叫,間雜着人們的叫喊聲。這裏簡直成了鬧市。

我和母親等了一刻鐘也不見通車,兩個人急得團團轉,生怕耽誤了考試。忽然,母親作了一個果斷的決定——揹我從汽車縫裏擠過去!

天依舊下着雨,母親背起我就走。我趴在母親的背上,打着傘,生怕母親淋溼了。母親在車輛中左繞右繞,每一步都如履薄冰。路上有大大小小、深深淺淺的水窪,母親都毫無顧忌的過去了。好不容易快到盡頭時,兩輛車和摩托車搶道,結果三輛車都動彈不得,原本的空隙更小了。

這段很短的路,母親竟走了差不多二十分鐘。到了考試地點,母親便囑咐我考試應該注意的事情,這時我才發現,母親的鞋子、褲管和上衣的袖子都溼透了,額頭上也冒出豆大的汗珠。母親自己卻渾然不覺,只是專注的關心着我。

親愛的母親,我會將感激化爲綿綿的愛心回報您,讓您成爲世界上最幸福的母親!

關於親情的故事11

親情像一杯咖啡,滿溢着濃郁的芳香,喝一口,使人神情氣爽,沁人心脾,讓人感到溫暖。

親情是一隻拉着,永不放開的手。在你成功時鼓掌,當你失敗時,也會毫不猶豫地向你伸出援手,親情揮之不去,拂之再來。我打開舊相冊,發現一張照片,照片上的人滿頭銀髮,身材矮小,體格瘦弱,彷彿風一吹就會摔倒似的。她,就是我的祖母,在她身上充滿親情。

祖母是一個節約的人,父母送去的補品不肯吃,買菜“斤斤計較”,也不浪費水和電。可是祖母對我異常“大方”,我想吃什麼了,總是給我買來,也不計較價格。小學的時候,我天天去祖母家,祖母待我周到得的像一位服務員。

記得有一天,祖母到我家來吃飯,菜很豐盛,其中有一碗紅燒豬蹄,我不喜歡吃肥肉,由於吃飯過程中,我碰也不碰這碗菜,祖母見了,對我說飲食全面的好處,又夾了一大塊肥肉放在我碗裏說:“吃了它,給你2塊錢!”我說:“才2塊錢,還不夠我塞牙縫呢,20塊還差不多!”

祖母聽了,二話沒說,掏出20元的紙幣,“啪”地放在桌子上說:“吃!”沒想到一句玩笑話,祖母卻當了真,說過的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再收回了,無奈之下,我只好吃這塊肥肉。祖母果然說話算話,把錢給我了,祖母只是希望我吃下一塊肥肉嗎?不是的,我從小偏食,祖母想我改掉這個毛病,健康成長。

小小的一件事,滿溢着濃濃的親情,牽着我駛向幸福的彼岸。

關於親情的故事12

某縣某村,發生了一件再新奇不過的事情,法院的兩個女法官,把審判廳搬到了某老太太的牀跟前。八十多歲的老人,穿着皺皺巴巴的髒棉衣,蓋着被子躺在牀上。她的兒子,也就是被告,就坐在她腳下的牀沿邊上。

老太太起訴的理由,是要兒子給自己贍養費,糧和油。還要自己的`房子。兒子呢,拒絕這些的理由是自己沒有錢。房子呢,雖然是父母的,只有三間,但是已經不存在了,那房子是自己找人,花錢,重新翻蓋的。老太太也有三個女兒,都已經出嫁了。身邊這個兒子常年在外面打工。兒媳和孫女住在原本屬於自己的房子裏,卻不肯給老人起碼的照顧。沒有錢,糧又不夠吃,老人只好自己到外面撿垃圾。

八十多歲了,靠撿垃圾的錢也難已度日,實在無奈,把兒子告到了法院,只希望得到兒子的同情和幫助。沒想到積怨更深,兒子聲稱自己沒錢,又離了婚,房子給了前妻和女兒,不能履行任何義務。法官們苦口婆心,幫他分析利害,重拾親情,終於換來了他的讓步,答應每月給母親十元錢。十元呀,村民都咂嘴,剛夠買一斤豬肉。法官再做工作,這個兒子不得不咬牙,又增加到二十五元。當地的人均生活水平,至少是一百多塊呢,令人想不到的是,這時老太太說話了,她答應就要這些吧,她跟記者和法官說,也可以了,我不吃肉,偶爾買點兒豆腐吃就算了。

一場官司,就這樣結束了。不知道老人的兒子,是否履行了他的諾言,每月從工資裏拿出二十五元來,給生他、養他的母親。

關於親情的故事13

在最無助的人生路上,親情是最持久的動力,給予我們無私的幫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親情是最真誠的陪伴,讓我們感受到無比的溫馨和安慰;在最無奈的十字路口,親情是最清晰的路標,指引我們成功到達目標。

那天,是星期一,晚上數學課,快上課了,我連忙拿起茶杯跑去喝茶,在門口,我的額頭和楊浩傑的牙齒撞到了一起,我額頭的上裂開了一道小縫,血不停的流着,那時,媽媽是多麼的緊張,馬上開車來學校。媽媽一來,就把我緊緊的抱起來,這時一股暖流流進了我的心田,我的心中馬上騰起了一句真真實實的話“:可憐天下父母心!”這話沒有一點錯,難道不是這回事呀?當媽媽聽到這件事時她是多麼得緊張!當我來到醫院時,我安靜地躺在病牀,媽媽靜靜的在我身邊陪着我,當醫生給我打麻時,看着我那血淋淋的傷口,媽媽昏倒了!她叫爸爸來,在門外傷心地哭着,雖然我被打了麻醉針,但我的腦中不斷地迴盪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當我走出病房時,媽媽的眼睛都哭腫了,我馬上跑過去和媽媽緊緊地抱在一起!

父母辛苦十幾年,只爲一朝我們成爲人上人,所以我們現在應該好好學習,以後報答父母。

關於親情的故事14

一羣來登山的旅友發現了這裏,也發現了她。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婦人。衣着破爛不堪,臉上滿是污穢,更可怕的是雙眼混濁紅腫,周邊尚有小蟲蟲在飛。老人身邊只有一鋪炕,上面還有餘溫。荒涼的山脈上淒涼的一個小屋,不知道老人家是怎樣維持生命。經過了詢問,大家才知道,老婦人本來是六個孩子的母親。三個女兒出嫁,二個兒子倒插門,只有大兒子曾經在身邊,也住在這山上的大屋子裏。後來兒子搬下了山,卻沒有帶母親同去。只是定期上山來送一些吃的。老人家早年患了眼疾,去醫院檢查過一次,聽說是白內障,因爲沒有錢做手術,一直拖到今天,兩隻眼已經全部看不見了。

老人聽到有人來,非常地興奮,又要抱柴又要燒水,而這些陌生人哪裏有心思坐下來喝水。他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又無不感到痛心,想要幫助老人擺脫困境。下山之後他們多方聯繫,四處尋找,終於在半年後有了進展,一家醫院的眼科主任,願意給老人的眼疾提供一些治療的方便。驢友們籌措了足夠的費用,帶着醫院派來的汽車,接老人下山。

幸虧老人能平安地等到這一天。在醫院接受了手術,並且一次成功,右眼重見了光明。驢友們又主動聯繫了老人的大兒子,他答應母親出院後就住到山下,和他們生活在一起。

故事到這兒,就算是結局了。沒有人說到老人的那六個子女。他們姓甚名誰,爲什麼一樣都不理睬年邁的母親;也沒有人知道,爲什麼搬到山下的大兒子,能狠下心把年邁失明的母親一個人留在山上,過着非人道的日子。

他,他們,僅僅是沒有錢嗎?

關於親情的故事15

1963年的冬天,農村的冬夜,窗外是無盡的寒冷,一盞正在燃燒的桐油燈散發出黃豆般大小的微光。微光映在低頭納鞋的母親臉上,母親緊皺的眉頭突然舒展開來,充滿渴望地說:“要是能買一臺縫紉機,多好啊!”

“買縫紉機?買啥買哩!”爺爺聽說母親想買臺縫紉機,而且只是“想買”,就第一個站出來表示反對了。

母親擡眼望望爺爺,有點驚詫。不過,她也知道,爺爺的反對是有道理的。在20世紀60年代初,城裏有錢人家才能買得起縫紉機。一個山村農家,哪買得起這號奢侈品。何況,當時母親還拉扯着四個年紀尚小的孩子,家裏地裏都要她照應。買臺縫紉機,斗大的字不認得一升的母親也不一定玩得轉哩。

但是,母親想買臺縫紉機的“奇思妙想”卻得到了父親的支持。因爲,父親見過縫紉機,那玩意,無論是做衣服縫補衣服,“噠噠噠”響着,針頭可比雞叼米粒快多了,十個手腳麻利的女人也趕不上。父親想,要是給母親買上一臺縫紉機,那肯定能減輕她不小的負擔,值得!

就這樣,父親東拼西湊。終於買回了一臺上海牌縫紉機。

買回縫紉機那天,母親笑靨如花,不停地摸摸這兒,動動那兒,嘴上連連唸叨着:“這下可好了,這下可好了!”

當時,縫紉機在我們那個山村是稀罕物,雖說買回來了,母親卻犯了愁,不知道如何操作。於是,她帶上襁褓中的孩子,就去到距離家十幾公里的鎮上四處打聽,幾經周折才找到一家縫紉機店,拜師學藝的條件是給人家幹雜活,裁縫師傅閒下來才教她剪裁技術及縫紉機使用方法。母親呢,做事勤快,人很隨和,很快得到了師傅的賞識。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母親懷揣裁剪縫紉常識,帶着無限的感激和對未來的憧憬回到了家。

爲了鞏固熟悉業務,母親把父親的衣服拆了,琢磨裁剪手法和尺寸,然後再上機縫合好。這樣反覆操練,逐漸掌握了做衣服的要領。

爺爺第一次穿上母親做的衣服,喜悅之情無法言表,由衷地感嘆:“沒想到嶽姑娘真中,真學會啦!”

“嶽姑娘會做衣服啦!”這消息在村子裏不脛而走。原本母親只是想買臺縫紉機爲一家老小縫製衣物的,讓她沒想到的是,她很快就成了鄉親們眼中很有才藝的“嶽裁縫”。

以前,村裏人想穿一件新衣服,多是帶上布料走20多公里去城裏做,不但往返路程遠而且要等好多天,自從母親成了“嶽裁縫”後,村裏人穿時新衣服就便利多了。母親善於仿製,竟連當時很流行的比較有難度的“四個兜”上衣都能做,由此,更是贏得了鄉親們的嘖嘖稱讚。

母親的記憶力也叫人佩服。她不會寫字,而送來做衣服的布料常常在案頭堆積如山。但凡新顧客送來布料,總見她在牆上簡單地畫幾下,待衣服做好後,從來沒有搞錯過。

母親還是位生性善良的人。村裏有幾位“五保戶”老人,平時都是穿得破破爛爛的。母親就利用晚上做完其他衣服的空閒,找些邊角餘料,爲他們做成新衣送過去,從不計任何報酬。鄰居“五保戶”馬寨老奶奶不愛說話,可一見到母親,總喜歡攥着母親的手嘮叨幾句,說的盡是感謝的話。而每逢春節,前後村莊的鄉鄰,好多都帶上雞蛋鴨蛋或自己種的青菜、雜糧、乾果,登門感謝。可是都被母親謝絕了。

母親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不僅贏得了鄉親們的敬重,還改變了我家的面貌。隨着母親做裁縫的口碑越來越好,生產隊裏的幹部們開會決定,不再讓母親參加地裏的集體勞動,而且每做一件衣服給她計件記“工分”。當時,我家人口多,但缺少勞動力,年年掙的工分偏少,只好吃“統銷糧”,自從有了縫紉機,在母親的辛勤努力下,我們家逐漸摘掉了“統銷戶”的帽子,再不用在村裏分糧食時站在最後面,領那些“下等糧食”了。

母親自從與縫紉機結下不解之緣後,付出了極大的辛勞,可她從來不抱怨生活的艱辛。而她自己,也猶如一臺縫紉機在不停地運轉着。她用一生的心血,不但讓我家豐衣足食,還把五個孩子撫養成人,其中,四個孩子大學畢業後都走上了工作崗位。而母親,也隨着那臺上海牌縫紉機的老化,日漸蒼老了。

20xx年,我家從農村搬到了縣城,臨近搬家之際,母親一再要求帶上她那臺心愛的縫紉機。此時,母親已經八十多歲了,老眼昏花,且長年被病痛折磨,再也不能上機做活了,但她仍經常時不時地去看看那臺縫紉機,把機器擦拭一番,像保護一件珍貴的文物似的。

受了母親的感染,我們幾個兄弟儘管在外工作,也把母親這臺縫紉機視爲“傳家寶”,而且都沒忘對愛人和孩子們講述母親與縫紉機的故事,以圖傳承母親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教給家裏的新成員奉獻愛心的傳統美德。

而今,每次回家,看到那臺縫紉機,我就想起了過去,彷彿又看到母親在機器上縫製衣服的背影,那“噠噠噠”的熟悉的聲音又在耳邊響起。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