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張仲景爲窮人治病的故事

張仲景爲窮人治病的故事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仲景的歷史最遠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它是我國曆史文化長河中的一

張仲景爲窮人治病的故事

顆璀璨的明珠。中醫的魅力與光輝並不僅僅來源於她神奇的療效和獨特的理論體系,還有就是歷代中醫大家們身上閃爍着人性光輝的醫德!醫德的發展是與醫術一起發展,傳承至今的。縱觀古今中醫各家,大凡有所建樹者,無一不是德藝雙馨之醫家,他們用自己的言行舉止詮釋着醫乃仁術,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捍衛着醫道尊嚴!我們從以下五位相對具有代表性的醫家中便能淺析出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醫德內涵。

唐代名醫藥王孫思邈不但熱愛中醫,而且喜好經史佛老之學。他認爲

“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冤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這是何等高尚的醫德,何等景仰的修爲。在孫思邈所言中,我們明顯地感受到他視患者如至親的接診態度。我想這裏面有兩個重要的原因:第一,醫學是一門救人的學問,醫生是一個救人的職業,如果你不把患者視爲至親,那麼你何以會竭盡全力地去進行救治而心底無私呢?其二,我們的收入來源於患者,從這個層面上理解,患者無疑堪稱我們醫務工作者的衣食父母。晉代名醫葛洪鑑於以往“諸家各作備急,既不能窮諸病狀,兼多珍貴之藥,豈貧家野居所能立辦”的情況,決心“率多易得之藥,其不獲已,須買之者,亦皆賤價草石,所在皆有”。由此可見,葛洪作爲一名醫生是很關注貧困、低薪階層人民的,能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況,從他們的經濟利益出發,不辭勞苦,編著成《肘後備急方》,裏面的方藥物美價廉,文字樸實易懂,從現在的角度看也不失爲一本家庭用藥手冊。這種處處爲方便貧苦患者着想的精神很值得我們讚許。喻昌:對患者誠心、耐心,患者纔會與你交心

醫患關係不和諧的因素有很多,醫生爲患者診療時誠心不足、耐心不夠,而造成患者及其家屬對醫生有戒備甚至敵對心理的情況是其中

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雖然患者有時在接受醫生診療期間會因爲種種原因而不和醫生配合,但是明代名醫喻昌認爲,“然敬設誠致問,明告以如此則善,如彼則敗,誰甘死亡,而不降心以從耶?

”“此宜委屈開導,如對君父,未可飄然自外也。”從喻昌所言中,我們不難看出,對病人如果誠心,盡責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地爲病人服務,病人怎麼可能不與你交心,不配合你工作呢?所以在自身修養方面,行醫之人應該好好領會喻昌之言的深意!

明朝末年,戰爭連綿,災荒不斷,疫病流行。崇禎辛巳(公元1641

年),山東、河南、河北、浙江等地疫情猖獗,延門闔戶,感染者往往相率倒斃。一般醫者以傷寒論治,難以取效。“不死於病,乃死於醫”,身處那種情況下的吳有性認爲“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方,原無明論,是以投劑不效。”吳氏因此係統地鑽研古代醫書,認爲歷代醫書研究溫病的太少,故而不揣固陋,大膽設想,深入觀察,“格其所感之氣,所入之門,所受之處及其傳變之體”。結合臨牀實踐經驗編寫了《瘟疫論》,成爲我國醫學發展史上繼《傷寒論》之後又一部論述急性外感傳染病的專著,在外感病學及傳染病學領域均佔有重要的地位。吳氏的醫學成就與其不顧個人安危,親臨疫區尋求疾病之因、探求治疾病之法,奮不顧身地爲患者着想的精神與舉動是分不開的!在他看來,患者的生死纔是大事。只要自己所爲有利於患者便行,怎麼能夠因爲自己的福禍而左右探求爲民療疾方法的步伐呢!真可謂:苟利患者生死矣,豈因禍福趨避之!世人都只看到名醫的光環與偉大,卻很少知曉名醫的難處。孰不知學醫難,行醫更難,做名醫尤其難。這裏的“難”不僅是說成爲名醫的過程艱難,而是如徐大椿所言:凡求治於名醫者“必病勢危篤,近醫束手,舉家以爲危,然後求之”,“其病必遷延日久,屢易醫家,廣試藥石,一誤再誤,病情數變,已成壞症”。可見病人及患者家屬對名醫所寄予的希望很大,要求很高,有的病雖然遷延日久,但若經過積極救治還能轉危爲安,但是很多患者被一些庸醫折騰過久,即便華佗再世,也束手無策!然而病家常常又不會理性看待,甚至責怨名醫。徐氏以上所言便是告誡名醫不可過高地看待自己,名醫說到底是人而不是仙,同時也是對患者及其家屬們的肺腑之言。名醫如此,普通的醫生更應該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徐氏所言名醫也諷指一些徒有虛名的“名醫”,

他直言道:“獲虛名之時醫,到處誤人病家反雲此人治之而不愈,是命也。有殺人之實而無殺人之名。”

醫德、醫術佳聯妙對在古今聯苑中,有不少讚頌名醫之醫德、醫術的佳聯妙對,耐人品味,久傳不衰。醫生的職業關乎人們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和益壽延年。在古今聯苑中,有不少讚頌名醫之醫德、醫術的佳聯妙對,耐人品味,久傳不衰。

立論活人,當年無愧諡醫聖;

善書妙說,今日有情頌良方。

一位造福一方百姓的湖南長沙太守,又是懸壺濟世、萬民稱讚的神醫。

志在救人,劑溫涼寒暖,而萬姓感德;

心欲濟世,診沉浮遲數,乃千古揚庥。

這是陝西藥王山中藥王廟內的一副對聯。通俗易懂的聯語,對唐代一錢罄矣還栽菊;

四壁蕭然不賣琴。

相傳明代安徽休寧縣吳士彪,醫名振鄉里,他仗義疏財,扶貧濟困,雖生活清苦,但情懷高雅,曾自撰此聯,表現一生行醫志向,可見

其醫德高尚。

著手成春,萬家生佛;

婆心濟世,一路福星。這是道光皇帝賞賜名醫費伯雄的一副御聯。據說清代江蘇孟河醫派奠基人費伯雄,學養宏深,醫術高超,求治者日逾百人。他曾兩次被召入京,爲皇太后治療肺癰和爲道光皇帝治療失音,均獲良效。因此,道光皇帝特撰此聯以讚頌之。

但願人常健;

何妨我獨貧。這是清代名醫範文甫題於其醫館的一副門聯。此聯別具一格,以聯明志,慷慨大方,濟貧扶困不吝錢財,盡力盡職爲病人服務,其高尚醫德難能可貴。

只願世間人無病;

何愁架上藥生塵。這是湖南湘鄉一位名醫的一副門聯。該聯的字裏行間,無不體現其高尚的醫德醫風,耐人品味。

通過這一句句言語真誠和期盼衆生平安的話語,我們可以看出那些

心中,醫德,即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是醫務人員在醫務活動中的職業心理素質、職業精神品質和職業傳統習慣,是以善惡標準評價醫務人員

品質和依靠社會輿論、內在信念、傳統習慣來調整醫患之間、醫務人員之間、醫務人員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爲規範總和。醫德也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禮記·樂記》曰:“德成而上,藝成而下”。意思是說道德修養的成就居於先,技藝的成就處於後。《省心論·論醫》中說:“無恆德者,不可作醫”。《徐靈胎先生傳》又強調:“德成而先,藝成而後,似乎德重而藝輕,不知藝也者,德之精華也。德之不存,藝於何有?”祖國醫學傳統醫德則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閃耀着人性與理性的光芒。它崇尚“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道德信念,尊重生命,以人爲本,人道爲先,是醫者從業立術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礎;它倡導“醫乃仁術、濟人爲本”的“仁愛”思想,同情、關愛、尊重、保護和真誠善待病人,一視同仁,愛人如己,時時處處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的原則。我國曆代醫家對醫者應具備的道德情操皆有系統而精闢的論述,如唐代傑出醫家孫思邈在《千金方·大醫精誠》中說:“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爲至親之想。”而現今少數醫者把病人分爲三六九等,豈不是倒退嗎?

近代醫家陸淵雷先生曰:“自古學問與功名分兩途。狀元翰林有絕對不通學問者,大學問有終身布衣者。”歷代醫家都推崇輕權位、淡名利的高尚品質。醫者以解除病人的痛苦爲最大樂趣,別無所求。戰國時代名醫扁鵲,醫術高超,仍不辭勞苦,周遊天下,爲民間解除疾苦,深得羣衆敬愛。漢代名醫華佗,醫術凡超,淡於名利,不願做官,被曹操殺害便是一例。故《臨證指南醫案》華序中雲:“古人有三不朽之事,爲立德、立功、立言也。故良醫處世,不矜名,不計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痾,此其立功也;聞發蘊奧,韋着方書,其立言也。”

醫者是一項莊重、嚴謹的職業。歷代醫家都很重視嚴謹治學態度和注重自己的神態與一絲不苟的醫療作風。西漢名醫淳于意,名重一時,診斷疾病非常認真,並且極重視記錄書寫病案,以積累臨牀經驗,爲後世醫案的創始做出傑出的貢獻。在如北宋時一讀書人患疾數載,耗盡家資,求遍白醫無效。其妻決意讓名醫何澄一試,因家貧付不起診費,便瞞着丈夫,引何入密室,羞怯地說:“妾以良人抱病日久,典買殆盡,無以供醫藥,願以身酬。”何正色道:“娘子何出此言,但放心,當爲調治取效,切毋以此相污。”經過何澄力救,終起沉痾。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