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走進清源散文

走進清源散文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篇夢想中國:《人一生要去的55個地方》的文章,曾經讓我着實地夢遊了一番。我就像一個虔誠的記錄者,將美夢一點點移植,然後一遍遍流連忘返。2013年金秋九月的閩南之旅,原計劃去最美麗的小城-長汀,因交通不便,不得不忍痛放棄,轉而取道泉州,來到道教聖地清源山一探究竟。

走進清源散文

還未走到山門,在刻着“清源山”三個字的石刻下方,花圃中五顏六色的小花正在燦然綻放。雖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卻抵擋不住它們在朝陽的沐浴下,一簇簇的盛開、一朵朵的綻放,盡情展露着它們的笑顏。

沿坡道上行,路旁稀稀落落的商鋪,很安靜,默默的展現着此地與其他地方的喧譁截然不同的特色。道路兩旁的參天大樹,濃廕庇日,直插雲天。分立兩旁的木質櫥窗裏,圖文並茂的風光圖片對清源山做了詳盡的介紹。她地處福建東南部,晉江下游的東北岸,花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勢起伏、岩石突兀,主峯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着耀眼的光芒。歷史上因泉眼衆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雲又名“齊雲山”。她是國家自然與文化的'雙遺產,氣勢雄勃,絢麗多姿,林幽壑奇,頗爲壯觀,昔有36巖洞著稱,現有唐五代、宋、元大型石雕造像9尊,歷代摩崖石刻600方,這些彌足珍貴的人文勝蹟與秀冠東南的自然景色融爲一體,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素有“北有武夷,南有清源”之譽,自唐宋以來,聞名遐邇。

一路仔細觀賞着圖片,對清源山有了一些直觀的瞭解,不知不覺中已走到牌坊式的山門前。它面闊分三間,人車分流。主立面似“畫卷橫展”,寓意山川美景盡在畫卷之中。山門正面匾“清源山”、背面匾“閩海毓秀”。還未登山,心裏已有躍躍欲試的慾望。

入得山門,滿目皆是冠如傘蓋的榕樹,蔥鬱濃密,發達的根鬚順着長長的枝條深深地紮根在泥土下方,一根根的枝條又長成一棵新榕樹。在兩棵大樹之間,是一方孔子問禮於老子的石刻。他們分坐在石桌兩旁,形象神態栩栩如生。公元前523年,孔子跋涉千里拜訪老子,回到魯國後對其弟子說:“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個道教文化的鼻祖, 聖人問道,果然領悟高妙。

在石刻前方的一片空地上,就是雕於宋代,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又爲老君巖。石像頭戴風帽,額紋清晰,兩眼平視,鼻樑高突,右耳垂肩,蒼髯飛動,臉含笑容,左手依膝,右手憑几,食指與小指微前傾,似能彈物,背屏青山,巍然端坐,更顯空山幽谷,離絕塵世,獨具超塵脫俗、淡泊寧靜之神韻。這樣一位偉大的智者,雖"有眼無珠",但你卻似乎能看見他深邃睿智的目光,因爲他已經和大地緊緊地融爲一體,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一千多年的歷史沉澱,無可替代的老子思想、天人合一的意境,獲得“老子天下第一”的美譽,誰又能與之比擬? 整座石像看上去神態浩然,和藹可親,堪稱我國古代石雕藝術之瑰寶。

擡頭仰望老君石像,會自然憶起老子《道德經》中的名言“上善若水”,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應該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其實世間許多美好的東西亦如水:真情如水,智慧如水,文化如水,歷史如水。

沿古道拾級而上,山路越來越陡,由剛開始的步履輕盈直至氣喘吁吁、大汗淋漓。走十幾分鍾就不得不席地坐在冰涼的臺階上,讓山風輕輕拂去臉上的汗珠,稍事休息,繼續前行。峯迴路轉間,已經登上了半山腰。這裏空山寂靜,綠意盎然。站在那塊巨大的將軍石前,眺望美麗的泉州城,只見明淨的西湖,波光瀲灩,人們泛舟湖上,斷橋若隱若現,彷彿來到了西子湖畔,閩臺緣博物館屹立在西湖岸邊,“天圓地方”的構造,體現出一種人文精神和閩臺特色。在狹長的山道兩旁,兀自峭立的巨石上,歷代的摩崖石刻不時出現。大量的文物古蹟讓你置身其間,無不被這些珍貴的人文勝蹟所深深吸引。

經過振衣亭即到彌陀巖山門。進得山門,聞得彌陀瀑布,空谷傳聲,只見飛瀑如練,從峭壁上凌空而下,捲起千堆雪,濺落萬斛珠。這裏巨石峭立,古木參天,近旁的“天侶呈瑞”,是兩株不同的樹種緊緊地抱在一起,一棵爲重陽木、一棵是榕樹;樹根相盤,樹身相抱,樹丫纏繞,如膠似漆,歷經300多年,宛如一對忠貞不渝的戀人。一棵松樹的下方,一塊巨石上赫然刻着“無塵”二字,它與山水相伴,與青松爲伍,彷彿告誡芸芸衆生,要以一顆無塵的心,欣然每一個日出,用心感悟,釋然每一個日落,用心聆聽,抖落歲月的塵埃,還原生命的本真,以一顆感恩的心對待生活中的所有。

順着路牌的指引,穿過彌陀巖,就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師的舍利塔。

站在舍利塔前,駐足凝望、沉思。這是一座用白色花崗岩砌成的仿木結構方形石室。室中央安放着石構蓮花座卵型舍利塔,內牆正中央嵌有一幅豐子愷爲大師所作的淚墨畫。整座石塔與周圍空間、摩崖石刻、綠色的山林渾然一體,更顯得莊嚴、肅穆,使前來瞻仰的人們倍生懷念之情。弘一法師一生追求藝術,尤其擅長詩詞、書畫。他的許多精闢思想正是通過他的書法作品走進人們心中的。他的書法表達出一種簡潔、靜穆、無剛無美的審美感受,超脫中又含着不能超風入聖的精緻。舍利塔前大師的最後遺墨“悲欣交集”正是他一生最簡潔的評價和概括。大師生前多次登臨清源山,對悠然端坐於草木山川的老子讚美不已,他處世格言中的“自處超然,無事澄然”與老子的“居善地,心善焉,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舍利塔旁的弘一法師石像端立在一塊巨石之上,與山下的老君石像比鄰而居,雖佛道兩家,但相處和諧。源於對老子的尊崇,也源於心靈的某種默契,弘一法師選擇清源山彌陀巖作爲他的長眠之地。於是,中國兩位最富盛名的哲人在清源山時時釋放着誘人的思想氧氣,在山野林間飄蕩瀰漫,讓流連忘返的遊人盡情地吸納、慨嘆。

清源山的美,美在清涼,美在寧靜,也美在和諧。這兩位哲人的石像,就是對清源山最好的註釋。

在山下的櫥窗裏,那個波光粼粼的天湖一直印在腦海裏讓人念念不忘。找到去天湖的指示路牌時,忽然間有些猶豫。此時的體力已經透支到了極點,衣褲早已被汗水溼透,心臟砰砰直跳,只能大口地喘着粗氣。爲了不給清源山之行留下遺憾,還是抖擻精神沿着一級級陡峭的臺階,用了兩個小時,欣賞着滿山的綠色,終於爬到了位於頂峯谷地的天湖。

天湖大壩爲雙曲石拱,高30米、長140米、寬2.8米。大壩雄偉壯觀,如一弘彎月,映照在碧綠的水面上,一泓靜水倒映着木屋、小橋,還有美麗的黑天鵝在水面嬉戲。站在大壩的前方,眺望遠方,逶迤的山巒籠罩在一層薄薄的輕霧中,朦朧中不失神祕。沿着木質的棧道,繞着天湖走了一大圈,在青山綠水間,放鬆地擺着各種各樣的造型,鏡頭前留下滿心的喜悅,滿懷的笑聲。

走下大壩,在山路一側的平地上,一間古樸簡單的木屋裝點着這青綠的世界。店主人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來休息,爬了一個上午山路,這時早已飢腸轆轆,點幾盤清淡的山菜,任清風徐來,一掃征塵。

順着山路另一側的木質棧道走下天湖,很快來到了千手巖。它又名觀音巖,大殿供有宋代石雕釋迦牟尼和千手千眼觀音佛像。寺中晨鐘暮鼓,香火不絕。寺旁峯石嶙峋,滿山楓樹,嚴冬時節,層林盡染。寺宇東側,豎立一方石碑,上書“第一山”,系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手跡。

經“第一山”,過“慈暉亭”就是“石中居”。整座建築古樸典雅,與自然景觀融爲一體。具有明、清泉州古民居建築之特色。周圍綠樹翠竹、山花環繞,蟬鳴鳥吟,池中魚兒嬉戲,在此小憩品茗,別有一番情趣。

清源山雖秀冠東南,但它的外表卻那麼謙遜平和。這座泉山和它山下那個因它而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泉州一樣,似乎並不想過分地張揚自己。也許,只有那些願意深入其中的有心人,那些歷史文化虔誠的朝聖者,才能發現它無與倫比的獨特價值,讀懂它與衆不同的文化符號。它就像一個品味和心氣都很高的收藏家,輕易不肯展示自己價值連城的珍品。

走進清源山,你會和歷史文化撞個滿懷。如果說,泉州城“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那麼,清源山便“滿山都是文化,滿山都是歷史”。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