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38款App違規被通報具體名單

38款App違規被通報具體名單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38款App違規被通報具體名單,近年來,我國在規範個人資訊收集使用上做了一系列積極探索,現實中,保護個人資訊可能比想象中複雜。38款App違規被通報具體名單。

38款App違規被通報具體名單1

信部通報38款違規APP 騰訊新聞、QQ音樂、小紅書等在列

新京報快訊 據工信部微信公眾號訊息,工信部發布了關於APP超範圍索取許可權、過度收集使用者個人資訊等問題“回頭看”的通報。38款違規APP被通報,涉及超範圍索取許可權、過度收集使用者個人資訊等問題。通報全文如下:

38款App違規被通報具體名單

38款App違規被通報具體名單 第2張

使用者資訊被收集有哪些風險?

曲子龍說,隱私洩露之後被精準推送廣告並不是最大的風險,不良企業會通過大資料殺熟,甚至不法軟體裝入手機後獲取通訊錄及相簿許可權,經過分析提取用於實現“個人身份資訊盜用”、“定向網路詐騙”等用途。建議使用者不要輕易讓第三方軟體獲取通訊錄及相簿許可權,相簿中也儘量不要存放身份證、銀行卡等包含敏感資訊的照片內容。

曲子龍認為,必要許可權按照行業區分,法律上國家已經規定得很明確了,大部分產生爭議的是一些個性化的內容,比如支付寶是一個支付軟體,但是裡面加了小程式後就變成了“公眾應用平臺”,屬性發生變化獲取的許可權也自然跟著發生變化,最好的方式是應用內的第三方服務如果僅是偶爾使用的應用,都採用二次授權,並且即用即授權原則,如果長期使用的應用則制定許可權開關,使用者隨時可以手動關閉停止授權,可能會是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案。

38款App違規被通報具體名單2

收集個人資訊,應當限於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範圍

“為了提高體驗,完善產品,一些APP必然要求獲得許可權,用資料來服務消費者。”安全專家、綠盟科技集團副總裁曹嘉說,由於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場景往往比較複雜,資料收集、使用範圍的邊界並不清晰。

圍繞規範個人資訊處理活動、保障個人資訊權益,個人資訊保護法構建了“告知—同意”的個人資訊處理規則。

專家表示,個人資訊保護法明確,處理個人資訊應當具有明確、合理的目的,並應當與處理目的直接相關,採取對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方式。收集個人資訊,應當限於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範圍。

同時,對於人們反映強烈的一攬子授權、強制同意等問題,個人資訊保護法特別要求,個人資訊處理者在處理敏感個人資訊、向他人提供或公開個人資訊、跨境轉移個人資訊等環節應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明確個人資訊處理者不得過度收集個人資訊,不得以個人不同意為由拒絕提供產品或者服務,並賦予個人撤回同意的權利,在個人撤回同意後,個人資訊處理者應當停止處理或及時刪除其個人資訊。

38款App違規被通報具體名單 第3張

近年來,我國在規範個人資訊收集使用上做了一系列積極探索。針對公眾反映突出的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問題,2019年開始,中央網信辦聯合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持續開展了專項治理行動。統籌制定APP個人資訊保護系列規範,先後釋出了《資訊保安技術個人資訊保安規範》《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行為認定方法》《常見型別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必要個人資訊範圍規定》,明確個人資訊收集、儲存、使用、共享、轉讓、公開披露等行為規範,界定了6類31種個人資訊收集使用違法違規情形,明確了39類常見型別APP的必要個人資訊範圍。比如,地圖導航類應用,必要個人資訊包括位置資訊、出發地、到達地。超出部分則屬於違法違規範圍。

針對“大資料殺熟”,個人資訊保護法明確規定:個人資訊處理者利用個人資訊進行自動化決策,應當保證決策的透明度和結果公平、公正,不得對個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不合理的差別待遇。

個人資訊保護法將生物識別、特定身份、醫療健康、金融賬戶、行蹤軌跡等資訊列為敏感個人資訊。該法要求,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並採取嚴格保護措施的情形下,方可處理敏感個人資訊,同時應事前進行影響評估,並向個人告知處理的必要性以及對個人權益的影響。

38款App違規被通報具體名單 第4張

為保護未成年人的`個人資訊權益和身心健康,個人資訊保護法特別將不滿14週歲未成年人的個人資訊確定為敏感個人資訊予以嚴格保護。獲取這類資訊應當取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同意,並應當對此制定專門的個人資訊處理規則。

現實中,保護個人資訊可能比想象中複雜。“個人資訊與非個人資訊的界限並非如想象的那樣清晰。收集行為是否合法等,也就不那麼容易判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丁曉東說。

比如,個性化推薦、使用者畫像等收集的資料屬於個人資訊嗎?通常,企業在收集了使用者瀏覽網頁、搜尋記錄等資訊後,會將此類資訊做匿名化處理。丁曉東表示,這些匿名化處理後的資訊,是否屬於個人資訊,是否納入個人資訊的範疇來管理,學界尚無定論。此外,個人資訊的範圍因時代而改變,針對不同的個人資訊的型別,應該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