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

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

來源:時髦谷    閱讀: 3.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在這一天,民間會舉辦賽龍舟,家家戶戶也會一起包粽子,煮鹹鴨蛋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下面為大家分享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

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1

眾所周知,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吃粽子成了不可避免的傳統習慣,要增添生活的美好感,有時候形式感還是必須得有的。

還記得我第一次吃粽子還是非常小的時候,大概只有幾歲吧,在我外婆家吃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粽子。粽子的外觀感覺很是Q萌,棕葉獨特的包裹方法,至今都沒有學會,當時只是覺得非常神奇,食物還可以這樣包著吃。很有和大自然親切的感覺,有點像竹筒飯,利用自然界中的植物來進行加熱食物,吃起來美味有趣。

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

剝開外面一層層的粽葉後就可以看到飽滿鮮嫩的粽子了,熱騰騰的香氣裡面撲鼻而來。但是現在都非常不喜歡剝開粽葉黏糊糊的感覺,容易把手弄髒,但不妨礙它成為童年回憶的一部分,非常的有親切感。在外婆家,端午節圍繞著一群家人,一起吃著粽子,非常美好的記憶。

我依稀記得第一次吃的粽子是蜜棗味,也是一款非常經典的粽子口味了。蜜棗味的粽子吃著很甜,吃多了會有點感覺油膩,糯米包裹著裡面的各種餡,不咬下去你永遠不知道是什麼口味,阿甘說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我覺得粽子也像極了生活。要問我第一次吃到粽子現在回憶起來是什麼感覺,我覺得就是童年時代幸福快樂的感覺。

隨著現在生活條件的提高,人們對普通的食物已經越來越不滿足了,什麼消費都在升級,不僅要食物營養健康還要飯店裝修豪華環境好,美食需要色香味俱全,什麼都需要上檔次。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吃什麼,最重要的是和誰吃,以及當時的心情。

這樣好的美食不僅好吃美味還賞心悅目,遇到中國的傳統節日,比如端午節,就應該一家人團團圓圓坐下來一起吃飯,一起吃粽子,這樣不管你吃到什麼餡的粽子,都是最美味的。

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2

對粽子寓意的看法

1、來歷:

紀念屈原

端午吃粽子,現在人們普遍公認的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

老百姓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知體,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一“筒粽”的由來。

早在春秋時期粽子就出現了,到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 第2張

2、寓意:

而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靈的,因道為古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必須在每年的五月五日舉行祭祀活動,以除瘟、驅邪、求吉祥。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變,人們過端午節吃粽子都是承襲傳統的表現。不同的地區粽子的種類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義都是一樣的。

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3

一、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端午節吃粽子主要是為了紀念屈原。當年屈原因為秦攻打楚都,它悲憤交加、對國家徹底死心,於是就投江自盡。村民們為了紀念和保護他的軀體,不讓江中的魚侵蝕屈原的屍體,於是就向江中投入一些食物。

但是這些食物很快就會被魚兒吃光,又一次開始侵蝕屈原的屍體。於是大家想出了一個辦法,就用粽葉和糯米裹在一起,然後投入江中,這樣魚兒吃起來比較困難,吃的`非常慢,所以就很好的保護了屈原的軀體。因此這個習俗延續到現在,到了端午節的時候,大家都會吃粽子,主要就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

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 第3張

二、粽子的口味兒有哪些

1、肉粽

在南方地區端午節的時候,家家都戶戶都會包肉粽。肉粽主要是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來包的,肉需要先提前醃製一下,然後將切好的五花肉放入到糯米當中一起包裹。煮出來的肉粽,吃上去肥而不膩,精肉軟爛,非常的好吃。尤其是浙江嘉興的肉粽在全國都是非常有名的。

2、蜜棗粽

北方人比較喜歡吃甜的粽子,所以在包的粽子裡面會加入蜜棗,這樣煮出來之後,蜜棗的香甜味就會滲入到糯米當中,一口咬下去可以吃到蜜棗的香甜以及蜜棗的軟糯口感,這在北方也是非常受歡迎的一種口味的粽子。

3、白米粽

白米粽其實就是普通的糯米包裹而成的,裡面沒有放任何的餡料,所以煮出來之後,除了有粽葉的清香之外,沒有其他的味道。但是它的吃法有很多,可以蘸著白糖吃,可以把它切成片,放在油鍋裡面炸著吃,也可以在上面淋上一些紅糖汁來吃,特別的好吃。

這種從古傳到今的文化習俗,也是被大家尊重和傳承的。所以現在到了端午節,全國各地的人們都會開始包粽子,吃粽子,同時也會舉辦一些民俗活動來慶祝端午節,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4

粽子的寓意

古稱“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傳說是為祭投屈原而發明的。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粽”字本作“粽”,蘆葉裹米也;又名角黍或作粽。

人們對吃粽子的看法 第4張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屈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也就是所謂的竹筒飯。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