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美文 > 教給入學寶寶的5個人生哲理故事

教給入學寶寶的5個人生哲理故事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0分鐘的人生

教給入學寶寶的5個人生哲理故事

父親與兒子做遊戲:10分鐘代表一個人的一生,在這10分鐘裏,每人各翻一本書,從裏面找“黃金”這個詞,誰找得多誰就贏……

計時開始!

兒子雙目圓睜,父親逐頁尋找。房間裏很安靜,只聽見刷刷的翻書聲。

“找到一個!”一分鐘後兒子興奮地叫道。

“我也找到一個。”父親叫道。電子錶上的數字不緊不慢地跳着。

5分鐘後兒子蹦起來:“第3個找到了!”父親慌了:“我這裏的‘黃金’爲啥這麼少呢?”

兒子得意地說:“你不會找嘛!要細心!”

電子錶上的數字跳得好像更快了。

“第2個!”父親說。“第4個!”兒子蓋過父親的聲音。

到了第8分鐘,兒子又一連找到3個“黃金”。最後他一共找到10個,父親只找到4個。

“爸,你輸了。”兒子說。父親點點頭:“我承認我輸了。可是就這麼完了嗎?”

“還要幹什麼?”兒子問。“如何使用黃金,你想了嗎?”父親問。兒子考慮片刻說:“我要買一大堆巧克力、玩具,買一輛真正的賽車,還要去埃及看金字塔……”

父親指指電子錶:9分10秒。

兒子問:“又怎麼了?”父親笑道:“你那些願望都不現實。你已經老了,巧克力不敢吃,賽車開不動,金字塔也看不成了。你看,說着說着9分40秒了,10分鐘的一生很快就要結束了。”

兒子呆呆地望着父親。

父親說:“爲了尋找黃金,你花去了大半生的時間,卻難以享用它。其實黃金並不寶貴,時間纔是最寶貴的,它是每個人的終極資源。”

一個蘋果兩種人生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爲了研究母親對人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他們都在各自的行業中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寫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自己的影響。有兩封回信給心理學家的印象最深刻,一封來自白宮一位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獄一位服刑的犯人。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那位來自監獄的犯人在信中這樣寫道: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那個又紅又大,非常想要。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子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我剛想說要最紅最大的那個,這時弟弟搶先說出了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着自己。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最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就學會了說謊。

那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不同。我和弟弟們都爭着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紅最大最好吃,誰都想要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做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好,誰就有權利得到它!”我們三人比賽剪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她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家裏,你想要什麼好東西要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想要多少,就必須爲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

這個分蘋果的故事,對我們至少有三點啓示:一是教育我們不要違揹人的天性,去造就扭曲的人格;二是要利用孩子的需要,對孩子加以正確引導,使之懂得索取與付出之間的關係;三是要讓孩子懂得公平,即使是競爭也要講究公平,不要想歪點子。

習慣成就人生

美國標準石油公司裏,有一位小職員名叫阿基勃特。他遠行住旅館的時候,總是在自己簽名的下方寫上“每桶四元標準石油”字樣,在書信及收據上也不例外,簽了名,就一定寫上那幾個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四元”,而他真名倒沒有人叫了。公司董事長洛克菲勒知道這件事後,大感驚訝地說:“竟有職員如此努力宣揚公司的聲譽,我要見見他。”於是邀請阿基勃特一起晚餐。

後來,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長。

這實在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可在偌大的公司裏,只有阿基勃特一個人愉快地堅持着去做了。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才華、能力在他之上的人,可是最後只有他成了董事長。

成功是一種習慣。並不是非得要幹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才能獲得成功。從小事做起,而且堅定不移,樂此不疲,直到讓做好小事成爲你良好的習慣,你便具備了成功者的品質。

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每一位教師都必須學會的一項課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久了,當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現分化時,我們便會看到習慣在其中起到多大的作用。

建議教師在起始年級學生剛剛入校時,應該將良好習慣的養成作爲第一學期學生工作的重點。磨刀不誤砍柴功,有時候,一個小小的好習慣便能夠成就人,而同樣的一個小小的惡習足以讓人墜入深淵。

人生沒有不可能

數千年來,人類便一直認爲要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是件不可能的事,不過在一九五四年,羅傑?班尼斯特就打破了這個信念障礙。

他之能創造這項佳績,一來得歸功於體能上的苦練,二來是得力於精神上的突破。

在此之前他曾經在腦海中多次模擬以四分鐘時間跑完一英里,長久下來便形成極爲強烈的信念,因而對神經系統有如下了一道絕對命令,必須全力完成這項使命,果然他做到了大家都認爲不可能的事。

誰也沒想到班尼斯特的破紀錄,卻給其他的運動員帶來無比的影響,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打破四分鐘跑完一英里的紀錄,可是在隨後的一年裏竟然有三十七個人進榜,而再後面的一年裏更高達三百人之多。

之所以會有這個現象,乃是他的成就提供了其他人一個新的依據,大家所認爲的“不可能”實際上是可能的。

人們常常會對自己本身或自己的能力產生“自我設限”的信念,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爲過去曾經失敗過,因而對於未來也不敢寄望會有成功的一日,也有可能是沒有一個活生生的具體目標,對於願望能否實現心存疑慮。長久下來他們便開始學得務實,而終於平庸。

打破信念障礙——在學生們都很努力但是卻無法取得明顯進展的時候,教師可集中力量幫助其中一名學生取得突破。一個人的突破往往會帶動一大批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在一個班級裏,教師往往無法顧及到全體,班級裏總有極個別優秀的學生,也會有一些不上進的學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而更廣大的是中間一批不沉不浮可沉可浮的學生。這批學生有向上的願望,但離那些班級裏的頂尖高手有較多距離,無法望其項背。反而若是他們之中有一人取得成功,對其他人的促進作用將會是巨大的,大家必將羣起而效仿之。如此,教師的工作便可產生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效果。

不要讓人生兜圈子

新加坡名作家尤今有這樣一次經歷:

當記者時,筆是隨身工具,一日不可或缺。

一回,託一位同事爲我買圓珠筆,再三再四地囑他:“不要黑色的,記住,我不喜歡黑色,暗暗沉沉,肅肅殺殺。幹萬不要忘記呀,12支,全不要黑色。”

次日,同事把那一打筆交給我,天哪,我差點昏過去:12支,全是黑的。

責他、怪他,他振振有詞地反駁:你一再強調黑的,黑的,忙了一天,昏沉沉地走進商場時,腦子中只有印象最深的兩個詞:12支,黑色,於是就一心一意地只找黑的買。

言之成理,我啞口無言。

當時,我如果言簡意賅地說:“請爲我買12支筆,要藍色。”相信同事就不會買錯了。

從此以後,尤今無論說話、撰文,總是直入核心,直切要害,不去兜無謂的圈子。

有一些教師總是對學生說,你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卻從來不告訴學生,他應該怎麼做。

換一種思路,把指責改爲指導,把批評改爲鼓勵,我們的工作會簡潔高效的多。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