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元宵節的演變

元宵節的演變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宵節的演變,元宵節就是我們所說的正月十五,也是過完春節後一個很重大的節日,古人管它叫上元節,而普遍管它叫元宵節了,到底上元節是如何演變成元宵節呢?下面請看更多的元宵節的演變。

元宵節的演變

元宵節的演變1

一、元宵節的歷史發展變化

1、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2、宋朝,婦女們都是會有着出遊賞燈的時候,還有就是自夜達旦,男女混淆。而除了這些的活動之外,一些的官員都是會給身邊的百姓發紅包的。而在京城的君王和百姓們都會是有着一起上元宵的時候,而一些都是會有着恐怖的色彩起來,或者是直接給大家陳列獄具等。

3、元朝,假期基本被取消,因爲元朝時期的皇帝都認爲生命在於運動,工作就是等於休息一樣,所以就取消了假期。

2、明朝,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

3、清朝,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元宵節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二、元宵節的節俗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說明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猜燈謎。賞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着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

3、踩高蹺。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羣衆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每個朝代對元宵節的慶祝都根據帝皇的喜好不同而變化,唯一不變的是元宵節喜慶的節日氣氛。元宵節的節俗主要有吃元宵、猜燈謎、踩高蹺等,還有許多活動就不一一列舉了。

元宵節的演變2

(一)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的起源很古老,源於遠古人類在過節時以火把驅邪。這個節要祭祀天神,由於是夜裏進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後來就逐漸演變爲元宵節了。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就有了。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因漢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衆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

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衆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於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我國流傳下來。

此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擴展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即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達數萬人,從第一天黃昏始至第二天天黑爲止。

直至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

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的由來和傳說

(二)元宵節的傳說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一些傳說。

1、漢文帝爲平亂勝利而設 據傳,漢文帝在元月十五日平定了“諸呂之亂”,因此就將這一天定爲元宵節。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爲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呂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爲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劉囊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衆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

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即“元宵節”。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連續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地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

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時更加思念家人。她覺得不能在雙親身邊盡孝,不如一死了之。

東方朔瞭解了元宵姑娘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陷入一片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

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讖語給你們,可讓你們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

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

2、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

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

東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姑娘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宮女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並傳令京城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宮廷人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

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長安城裏家家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

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宮女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

因爲宮女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元宵節”。

3、祭祀泰一神 按照我國古代的習慣,“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所謂“三元”,即正月十五稱爲“上元”,七月十五稱爲“中元”,十月十五稱爲“下元”。因此元宵節亦稱爲“上元節”。

爲“下元”。因此元宵節亦稱爲“上元節”。

據考證,元宵節的來歷,有說與祭祀泰一神有關。泰一神亦稱太乙神,主宰人間的風雨、饑饉和瘟疫。

據說,漢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後竟奇蹟治癒,於是開始建太乙祠壇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達旦,以盛大的燈火祭祀。每到正月十五元宵夜,漢武帝就來到甘泉宮,主持祭祀泰一神的活動。這一活動後人被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節又稱燈火節,在南北朝時,燈火十分盛行。正月十五鬧花燈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氣洋洋的氣氛,被人們稱作良辰美景。無論男女老少,都會成羣結隊徜徉燈市,來領略“樓臺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的節日氛圍。

元宵節的由來和傳說

(三)元宵節張燈的由來

元宵節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關於張燈的由來有這樣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消滅它們。

據說當時有一隻神鳥因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掉。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於是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衆人聽說這個消息後,有如頭上了一個響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纔有個老人家想出了個法子。這位老人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於是心中大快。就這樣,人們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

從此,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燃放煙火,來表達對善良之人的感激之情。

此外,還有一些民俗專家認爲,元宵張燈俗起於佛家與道家的鬥法。說是東漢明帝的時候,攝摩騰和竺法蘭來中國傳教,遇到道家的責難。於是,攝摩騰和竺法蘭決定在宮廷與道士角試法力,一比高低。

攝摩騰和竺法蘭火燒經像,而經像絲毫無損,熠熠生輝。明帝見之,感佛法無量,於是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以表佛法大明。就此,佛家神燈火種在中國大地燃起,並逐漸燎原。

後來,佛教大興,佛僧積極勸導人們正月十五張燈,以爲張燈之舉功德無量。如此一來,佛家燈火逐漸遍佈於民間,遂成正月十五張燈之俗。

如此一來,佛家燈火逐漸遍佈於民間,遂成正月十五張燈之俗。

元宵節的由來和傳說

(四)元宵節張燈的發展

自從元宵節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爲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其中寫道:

南油俱滿,西漆爭燃。

蘇徵安息,蠟出龍川。

斜暉交映,倒影澄鮮。

辭賦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節張燈的盛況。

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都要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爲隆重,處處張燈結綵,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餘衆,奏樂者達近兩萬人,戲臺有四公里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數萬人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

到唐代,發展成爲盛況空前的燈市;在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爲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燈樓達二十多間,高約五十米,金光璀璨,極爲壯觀。

唐代是實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元宵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爲“放夜”。

據《大唐新語》記載,每逢元宵節之夜,長安城裏都要大放花燈三天。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燈綵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更加熱鬧。據《東京夢華錄》中記載:

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衆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

這時的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長明不絕。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後,爲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綵。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遊樂,喧鬧達旦,這是當時我國最長的燈節。

到了清代,花燈種類繁多,有形色俱佳的各種燈,其中有古樸典雅的宮燈,五彩繽紛的龍燈,結構精巧、借風旋轉的走馬燈,綾綢扎制、栩栩如生的人物燈等。清代,雖然宮廷不再辦燈會,但是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燈會的日期縮短爲五

清代,雖然宮廷不再辦燈會,但是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燈會的日期縮短爲五天。

宮燈,是我國馳名世界的特種手工花燈藝品。宮燈因多爲皇宮和官府製作和使用,故有此名。現存最早的宮燈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宮燈。

宮燈的製作十分複雜,主要用雕木、雕竹、鏤銅作骨架,然後鑲上紗絹、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繪山水、花鳥、魚蟲、人物等各種吉祥喜慶的題材。上品宮燈還嵌有翠玉或白玉。

宮燈的造型十分豐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圓珠、花籃、方勝、雙魚、葫蘆、盤長、艾葉、眼鏡、套環等許多品種,尤以六方宮燈爲代表。

1915年,北京宮燈首次被送到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榮獲金獎,受到國際好評。其後,宮燈逐漸向實用方向發展,出現各種吊燈、壁燈、檯燈和戳燈等。我國的宮燈製作以北京最爲著名,宮燈是觀賞性花燈主要品種之一。

歷朝歷代的張燈、觀燈盛事,充分表達了人們祈求五穀豐登,祝福人間太平的美好願望。

民間諺語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鬧元宵主要內容在燈,故又稱燈節,因此,其間蘊涵了濃郁的燈文化。

鰲山燈杆、火樹銀花,這是元宵節最突出的景觀,也最能概括此節的活動,即張燈、放火。張燈、放火是元宵最主要的節俗活動,其餘觀燈遊賞以及社火百戲,都是直接或間接由此發展、引申而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