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容護膚 > 護膚養顏 > 請您做做心理美容

請您做做心理美容

來源:時髦谷    閱讀: 8.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心理美容方法大分享

請您做做心理美容

1、幽默:醫學家認爲,幽默是人的一種健康機能,是心理美容的良方。幽默和風趣的言行不僅可以給人帶來歡快的情緒,而且能緩解生活中的矛盾和衝突,是生活的調味品和潤滑劑。它能使沉重的心境變得豁達、開朗和輕鬆,具有維持心理平衡的功能。幽默既可縮短親朋同事之間的距離,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又能使人們在歡聲笑語中忘卻憂愁,獲得樂趣。

2、樂觀:這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特徵。它能排遣和挫敗人的痛苦與煩惱,給我們增添生活的勇氣、信心和力量。心理學家認爲,愉快的情緒能使人處於怡然自得的狀態,有益於人體各種激素的正常分泌,利於調節大腦功能和血液循環。

3、傾訴:這既是一種感情排遣方式,也是一種自我心理調節方法。生活從來不會把“十全十美”賜給人們,“人人都有難唱的曲,家家都有難唸的經”。當人們心頭鬱積着苦悶和煩惱,尤其是處於“心理梗塞”時,若能及時向親友、同事、心理醫生傾訴,便可以排淤化結,使受挫的心靈得到撫慰,感情的傷口得到癒合。學會傾訴,可以獲得他人的理解和勸導,掃除心靈上的陰霾,重獲心理的平衡和人生的支點。

4、學會寬容:寬容的心態可以釀造生活的美酒,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是溝通感情的法寶。人生活在社會中,難免有矛盾和煩惱,如夫妻、鄰里、同事之間不和等因素,均會使人陷入感情的沼澤,出現負性情緒,甚至形成仇恨心理。特別是在被人曲解和傷害時,有些人本能的反應就是報復。然而,報復雖然可以發泄怒氣,減輕心中的負荷,求得一時痛快,但更會激化矛盾,甚至造成可怕的後果。退一步海闊天空,此時,人們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寬容。

但在現代生活中,要保持平和、恬淡、安詳的心態,沒有修身養性的功夫,恐怕大多數人是不易做到的。你可以試着意念美容法它會產生很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每晚於臨睡之前盤腿端坐於牀上,深呼吸三次,然後全身放鬆,自然呼吸。意念想像自己置身於一清澈的湖水旁,湖畔綠草如茵,頭頂明月當空。恍恍惚惚置身於這個仙境中,想像自己的皮膚如月亮般皎潔,清澈的湖水滋養着皮膚。面部有雀斑者,可想像雀斑點點消退,皮膚變得光滑、細嫩。每次一刻鐘左右,約二週即可見效。

  健康源自好心態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健康的定義包括三個層面:生理、心理及社會關係。唯有這三個層面都達到平衡狀態,才能夠達到“健康”的標準。其實,健康不僅是身體上是否有病痛的問題,心理上的健康問題更爲重要。

我在就讀醫學院時開始探索疾病與人類心靈之間的關係,陸續接觸了不少有關身心靈研究的資料。我深深認識到,若醫生只救助病人的肉體,而不能從心靈的根源解除其痛苦,就並不算真正的療愈。

還在當實習醫生的時候,我曾急救過一位被厚鋼板撞擊腹部的男人,當時情況十分危急,剖開他的胸腔後,我必須用整隻手探入其中按摩他的心臟,才能挽回其性命。這次急救病人的經驗極大地震撼了我,促使我進一步思索生命的存在與價值、本質與意義。

人類身體上的病痛,往往都是心靈痛苦的呈現。若只是把人體器官當作機器中的零件一樣,以爲藉助現代醫療儀器或高科技,以舊換新後就能解決健康問題,那就不過是表相層次的治病。其實再好的換心手術也救不回一個無心活下去的人。因爲人體並非單純的機器,而是與心靈互動的智慧體。治療任何疾病時,如果不去覺察、瞭解內在情緒在心理層次發生的變化,只一味從物質性角度思考,治療就會出現很大的盲點。

回顧人類的疾病史,我們發現如今的疾病類型已有了很大的改變,人們很少因爲營養不良或病毒傳染而患病,卻被高血壓、痛風、糖尿病、癌症或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困擾。根據“能量形成物質”的理論,心是主導能量變化的關鍵角色,那肉體就是心靈的一種呈現。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從完全不同的思考點出發,去了解身心一體的觀點,亦即身就是心,心就是身,兩者的關係密不可分。

事實上,身體承載了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經歷,也體驗過所有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所以身體上的病變常常伴隨着或明顯或幽微難察的心理變化。人在生病前,內心其實已發出警訊,若依循傳統以藥物治療爲基礎的醫療觀,充其量是沿用過去那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模式,只能暫時緩解病人肉體的痛苦,但卻無法真正探本溯源地找出癥結所在。

許多癌症患者在被檢查出病症前,便已出現所謂的“前驅症狀”。這不是指醫療診斷手冊上提到的體重無端驟減之類的生理徵兆,而是病人心理上出現的煩躁或沮喪等現象。

新時代理論認爲,真正讓人的生理機能開始退化的,是陳舊的思考方式、社會習俗與僵化的年齡觀,還有人們頑固的執念。所以在現代醫學遭遇極大瓶頸的今天,結合身心治療來幫助人類找回健康的新時代醫療觀念,必然是未來醫療研究的新趨勢。它將幫助人們認識自我、調節情緒,堅定生活信念、以全新思維煥發生命活力。

  過於關注外貌有損心理健康

據路透社日前報道,紐約布法羅大學的洛拉·帕克博士建立了ARS衡量標準,以評判人們對因自己的外貌而遭到別人拒絕的敏感焦慮程度。

她對242名大學生進行了測試,發現ARS得分高的學生很可能把外貌作爲其判斷自身價值的基礎。他們往往缺乏自尊心、神經過敏、沮喪、沒有安全感,還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帕克在布法羅大學發表的聲明中說:“對因自己的外貌而遭到拒絕敏感的人,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非常關注自己的身體和體重,甚至到了不健康的程度。他們餓的時候不吃東西,經常強迫性運動,然後狂吃狂減肥。不管是體重、身高、臉上的粉刺還是身體的其他特徵,都足以讓ARS得分高的人感到孤獨、不受歡迎、遭到拒絕和受到孤立。”

相反,ARS得分低的人在想到自己外表的缺點時不會受到消極影響。

另一項研究顯示,這種外貌焦慮帶來的影響是有辦法減輕的。當帕克讓ARS得分高的研究對象關注自己的優點或與他人的親密關係時,他們對自己的感覺就好多了。

  拍照祕籍:左臉更好看

藝術家愛左臉

什麼是“左臉原則”?就是原則上要儘量多暴露自己的左臉。蒙娜麗莎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標準的左臉原則範本。

心理學家早就觀察到,並不只有蒙娜麗莎一個人喜歡將左側臉呈現給我們,西歐的大部分肖像畫都會這樣。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麥克馬納斯(McManus)和漢弗萊(Humphrey)於 1973年在《自然》(Natur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檢驗了1474幅14世紀到20世紀的西歐肖像畫(單人),發現891幅人像(約佔60%)都展現其左側臉,而只有583幅人像(約佔40%)的人像展現的是其右側臉。也就是說,藝術家們傾向於將肖像畫的左側臉呈現給我們看。更有趣的是,他們還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展現其左側臉。在左側臉的肖像畫中,68%的女性肖像呈現的是左側臉,而只有56%的男性肖像呈現其左側臉。

藝術家爲什麼愛左臉?

左臉到底有什麼特別,會被藝術家如此鍾愛?

有三種猜想:

第一種猜想將原因歸結到畫家身上,認爲右利手畫家更容易畫左側臉。

右利手畫家都是右手拿畫筆,這樣容易將肖像畫的左側臉畫出來。但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心理學家尼科爾斯(Nicholls)等人在1999年發現,以拉斐爾(Raphael)爲代表的左撇子畫家也喜歡畫左側臉。另一方面,有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偏好展現左側臉,然而女性中的左利手並不比男性更多。

第二種猜想將原因歸結到觀看者身上,認爲觀看者的知覺存在左側視野偏好。

人們更喜歡看左側視野的東西,所以畫家投我們所好,將肖像的左側臉展現在人們的左側視野。可是,我們爲什麼會更喜歡看左側視野的東西呢?因爲人的右半球大腦在對情緒信息的感知上具有優勢,而根據左右交叉的原理,右半球大腦掌管着左側視野,所以我們更容易感知左側臉的情緒信息。可是這種解釋同樣也解釋不了性別差異。

第三種猜想將原因歸結到肖像畫中的人,肖像畫中的人偏好展現其左側臉。

上面提到了右半球大腦掌控情緒的假設,分析的是觀看者,這次是用這個假設來分析肖像畫中的人。左側臉的情緒信息更多,心理學家假定肖像畫中的人自發地懂得這一點,因而偏好展現其左側臉,這樣可以更好地表現自己。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爲什麼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展現其左側臉。社會文化要求男性更加理性隱忍,不能隨便表現出自己的情緒,因而男性並不想在肖像畫中展現自己左側的情緒臉;而女性是情感動物,更傾向於表現自己的情緒,因而更多地在肖像畫中展現左側的情緒臉。

爲什麼人們更喜歡左臉?

布萊克本(K. Blackburn)和斯基裏洛(J. Schirillo)認爲,這個研究結果支持了大腦右半球情緒優勢假說。因爲右半球控制的左側臉有着更強烈的情緒,不管左側臉是向左還是向右,我們都更可能認爲它更美。因爲當你喜歡一張冷酷的臉時,左側的臉會比右側的臉看起來更冷酷;當你喜歡一張充滿笑容的臉時,左側的臉也會比右側的臉看起來笑容更多。看來之前的三種猜想都錯了。

不管原因是什麼,總之你現在知道了:再拍照片時把你們的左臉挺出來,像蒙娜麗莎一樣面對鏡頭,你會更美。(在ta面前同樣適用哦!)

  負面思想可能給你生活帶來心理魔法

正面思考的迷思

你是否也像我一樣的個性,曾經委曲求承攬所有事情,累得自己不得喘氣,卻也無法獲得其他人認可的眼光,並且經常感到受困、挫折感重,或許這是你重新檢討與調整的好時機。最近,在國外有三本具啓發性的新書提出了一些聰明、好用的方法,可以用來度過人生無可避免的失望,又不會感到壓力過大。

身爲《衛報》的心理衛生專欄作家Burkeman,因爲懷疑他辦公桌上的自我成長書籍,不禁思考長期的正面思考潮流,究竟帶給人們什麼啓示?難道我們從幸福大師得到的大多數改善人生的忠告,都只是廢話?於是,他開始研究起這一波流行的自我改善計劃。

先從最著名的正面思考方法“保持快樂的想法”開始實驗。一段時間後,許多研究顯示:被要求不斷肯定或沉溺在理想未來中的人,實驗後,心中的感覺經常比一開始更糟。這是爲什麼呢?因爲,當你爲了保持一個快樂的想法,你必須不斷掃瞄腦中所產生的負面想法,Burkeman解釋,但是這種掃瞄必然“對負面想法的.存在加倍注意”。這種練習法並不能完全地幫助我們變得“更好”,甚至在無形中會形成壓力,讓你覺得自己付出再多的努力卻怎麼也做不到,幸福變成遙不可及的夢想。

Burkeman在實驗過後認爲,人類除了要有保持樂觀的想法外,更重要的是面對自己的痛苦、不愉快等負面想法:“即使處理不愉快的體驗時,無論有多麼的不理性,但只要我們能自己看清楚箇中的問題,卻又不傷害他人,就可以從中找到前所未見的好處。”

注意痛苦也有治癒力

心理學家Sonja Lyubomirsky也推薦多注意痛苦,把痛苦放在生活大架構裏面觀察,而不是指過度於專注痛苦之中。她跟很多人都發現明確書寫出內心可怕的念頭和負面經驗,能夠降低其心理傷害:懂得記錄自己深層想法的人,通常免疫功能較佳、較少沮喪,也比其他人能夠較快復原。她表示是因爲書寫過程本身“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瞭解、接納併合理化自我的創傷。”

雖然我有共鳴,我倒很驚訝看到Lyubomirsky暗示許多婦女,光是交換生活中雞毛蒜皮問題的心得便可以獲益,我一直認爲這種習慣很不妥。但根據Lyubomirsky說法,社交孤立會造成僵化、不必要的黑暗想法,她說:“我們被小事困擾的主因之一,就是我們不尋求社會支持─—有時候我們覺得抱怨很蠢,例如‘喔,我被迫排隊排好久!’”但是,當抱怨過後獲得同情經常讓人們想起自己“還有資源與體力去應付”——光是這個訊息就能幫助解決日常的小問題。

Lyubomirsky希望大家多溝通,更加熟悉日常挫折的本質,因爲作好心理準備讓我們踢到鐵板時,比較不容易失控。她提供這個例子:“當單身時期,我們會跟女性朋友談我們戀情中的每個細節,當感到戀情不順利時,會找朋友一起解決。但是從結婚那一刻開始,討論婚姻中的私事就幾乎變成禁忌,”Lyubomirsky本身已婚有三個小孩,一邊嘆氣着一邊告訴我。

婚姻所激發的幸福感通常只持續約兩年,當激情褪去,許多婦女情緒低落,想象自己或自己的婚姻出了什麼特殊問題。當能得知大多數婚姻都會經歷這個階段,可以防止婦女反應過度,衝動地跑去訴請離婚、或者去動“她們其實不需要的整型手術”,也可提供別人用過的各種模式去因應問題。

生活中來點魔法是沒有壞處的

彈性思考對心理復原能力很重要,這通常被定義成從逆境“彈回來”的能力。但是根據Marc Schoen的說法,如今許多人在某種隨時存在“過度彈性”的壓力反應下運作,他稱之爲“激動抗拒”。也就是說,一有壓力,身體就本能地反彈爆發。造成這種現象主因不是單獨的創傷事件,而是日常生活不斷刺激,與我們內心對無法處理順利的事情所產生的不耐煩。

在他的《你的生存本能可能害死你》一書中,Schoen認爲暴食、濫用藥物、性愛成癮與多種醫療問題(心臟病、憂鬱症、癌症等)都跟“激動抗拒”的現象相關。他解釋,因爲在苦惱狀態,光是可怕的想法就可能在大腦內部引發巨大壓力與嚴重反應,如同當週遭有獅子逼近時的結果。在慢性壓力下,我們的判斷力減弱,給了“情緒”大腦更多主導權,一旦藉由食物、藥物、性愛、互傳簡訊等方式,尋求分泌多巴胺解壓的模式在下腦區紮根,就很難再恢復冷靜了。

天啊,“激動抗拒”的現象就是在說我。我對禮儀超敏感,會因爲亂丟的褲子和玩具卡車發脾氣。而我發現,這些事情都可能因爲10秒鐘的不如意,就成爲我自己的壓力。

爲了自我教育去容忍痛苦而非本能地把它反彈回去,Schoen提出一個練習用來顯示如何可以經歷某種程度的不適又同時感到相對放鬆。我照着Schoen的指示回想我對某個體驗充滿感激(最近到舊金山出差,我認識了很多聊得很輕鬆愉快的人),然後刻意深呼吸放鬆再回想我感覺特別不舒服的時候(最近跟丈夫因爲一件小事爭吵之後迅速惡化)。

我刻意培養的冷靜似乎緩和了爭吵的痛苦,讓我心平氣和地回想。我不再堅信我的焦慮是嚴重慢性的問題,我相信能夠經常找回我友善心態的魅力,來寬大地解決問題。這正是Schoen的目標:“別把這種練習視爲某種用來漂白現實的新潮流療法,這很重要”;相反地,把它想成“鍛鍊大腦的肌肉”會有幫助。我懂他的意思。但我仍然認爲這像魔法,生活中來點魔法總是沒有壞處。

  蠶是被自己的絲裹住的

當我們說到悲劇的時候,不由自主地持了一種觀望的態度。也許,是“劇”這個詞,將我們引入歧途。以爲他人是演員,而我們只是包廂裏遙遠的安全的看客。其實,作繭自縛的情況,絕不如想像的那樣罕見,它們廣泛地存在於我們周圍,空氣中到處都飄蕩着紛飛的亂絲。

逢到這種時候,我們常常表現得很無奈很無助,甚至還有一點點敝帚自珍的狡辯。常常可以聽到有人說,我也知道自己的毛病,也不是不想改,可就是改不掉。我就是這樣一個人了……當他說完這些話的時候,就好像對自己和對衆人都有了一個交待,然後臉上就顯出安坦無辜的樣子,彷彿合上了牛皮紙封面的卷宗。

每當這種時候,我在悲哀的同時,也升起怒火。你明知你的繭,是你自己吐的絲凝成的,你掙扎在繭中,你想突圍而出。你遇到了困難,這是一種必然。但你卻爲自己找了種種的藉口,你向你的絲退卻了。你一面吃力地咬斷包圍你的絲,一面更洶涌地吐出你的絲,你是一個作繭自縛的高手,你比推石頭的西西弗斯還慘。他的石頭只是滾下又滾下,起碼並沒有變得更大更沉重。你的絲卻在這種突圍和分泌的交替中,汲取了你的氣力,蠶食了你的信心,它令你變得越來越不喜愛自己,退縮着,在繭中藏得更深更嚴密更閉鎖更乾癟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繭。這些繭揹負在我們的身上,吸取着我們的熱量,讓我們寒冷,令前進的速度受限。撕碎這繭,沒有外力和機械可供支援,只有靠自己的心和爪。

繭破裂的時候,是痛苦的。繭是我們親手營造的小世界。繭的空間雖是狹窄的,也是相對安全的。甚至一些不良的嗜好,當我們沉浸其中的時候,感受到的也是習慣成自然的熟絡。打破了繭的蠶,被鮮冷的空氣,閃亮的陽光,新銳的聲音,陌生的場景……刺激着,擾動着,緊張的挑戰接踵而來。這種時刻的不安,極易誘發退縮。但它是正常和難以避免的,是有益和富於建設性的。你會在這種變化當中,感受到生命充滿爆發的張力,你知道你活着痛着並且成長着。

有很多人終身困頓在他們自己的繭裏。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當生命結束的時候,他們也許會恍然發覺,世界只是一個繭,而自己未曾真正地生活過。

護膚養顏
潮流彩妝
香水快訊
產品評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