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懷孕手冊 > 大姨媽推遲或是懷孕 如何預防生化妊娠

大姨媽推遲或是懷孕 如何預防生化妊娠

來源:時髦谷    閱讀: 8.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沒避孕卻一直沒懷孕?推遲來的大姨媽讓你對備孕幾乎失去信心,要知道,寶寶可能悄悄的來過哦!在媽咪不知道的情況下又悄悄流掉了,這種情況叫生化妊娠。

大姨媽推遲或是懷孕 如何預防生化妊娠

沒避孕卻一直沒懷孕?推遲來的大姨媽讓你對備孕幾乎失去信心,要知道,寶寶可能悄悄的來過哦!在媽咪不知道的情況下又悄悄流掉了,這種情況叫生化妊娠。

網友“散步魚兒”:這月13日開始出血以爲是例假來了,沒在意!結果第四天血量突然增多,持續到第八天還很多,用測孕紙測出弱陽,感覺有點害怕,就去醫院檢查,結果是HCG11.24,醫生說可能懷孕了,讓過一週再查!29日又去查,B超正常,子宮是乾淨的,HCG也正常了,所以醫生說是生化妊娠!

這位網友去了醫院檢查才知道自己原來懷過孕,如果就當成普通的月經,那也就這段孕育經歷也不會被她知道了。懷孕5周內就自然流產的,因爲出血時間與來月經時間、相差不大,所以經常會被誤認爲是月經,如果沒有做HCG監測,根本就不知道身體已經有過懷孕的經歷。

大姨媽推遲或是懷孕 如何預防生化妊娠 第2張

女人一生有多少次未知懷孕

大部分受精卵都能成功到達子宮,但其中約有40%的受精卵無法成功着牀,能夠着牀的部分,有60%會在着牀12天內死去。受精卵即使着牀成功併發育,也仍然有20%的可能會在懷孕3個月內流產。

在人類全部妊娠中,約75%是以自然流產而告終的,大部分胚胎在着牀以後就很快停止發育,僅表現爲月經或月經延期,這就是早早孕流產,也就是女性通常不知道的懷孕流產經歷,一生究竟有多少次並不能確切統計,只有個大約的概率。

姐妹們,如果你們在沒有避孕措施的情況下同房,當月月經推遲,突然月經就來了,有可能就是自然流產了。網友“莉莉安”:我上個月22日來的月經,昨天30日月經還沒來,就用驗孕棒測,有兩條槓但是顏色很淺很淺。今天突然月經就來了,去醫院問了醫生,醫生會說是懷孕又自己流掉了,我還不知道寶寶就與我擦肩而過了。

大姨媽推遲或是懷孕 如何預防生化妊娠 第3張

爲什麼有些懷孕歷程剛剛開始就結束

1、遺傳因素導致的胚胎髮育不良

由於遺傳因素導致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異常,導致胚胎髮育不良,發育不良的胚胎會自然流產掉。胚胎髮育不良中,遺傳因素佔60%~70%。

2、精子問題

大約有10%~15%的男性精液中含有一定數量的細菌,爲無症狀的菌精症,這樣的精子與卵子雖然成功結合,結合後孕婦很容易流產。

3、卵巢黃體功能不好

黃體不好,導致黃體酮分泌不足,子宮內膜異常,影響受精卵在子宮內的着牀。

大姨媽推遲或是懷孕 如何預防生化妊娠 第4張

4、子宮異常

如果女性的生殖器官有問題,也會導致胎兒自然流產掉。子宮是受精卵發育的溫牀,如果子宮本身發育不良或者其他疾病,會使受精卵着牀發生異常,導致流產。

5、“孕媽”受外界因素影響

女性在不知道自己懷孕的情況下吸菸(包括吸二手菸)、飲酒、接觸化學性毒物、嚴重的噪聲和震動、情緒異常激動、高溫環境等,可導致胎盤和胎兒損傷,造成流產。

6、媽媽疾病

女性懷孕後生病,體內感染疾病病毒,病毒會對受精卵造成影響,影響其發育,會造成流產。

大姨媽推遲或是懷孕 如何預防生化妊娠 第5張

寶寶悄悄來又悄悄走怎麼辦

生化妊娠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專家認爲基本是不會的,一般不會造成感染,不必進行刮宮手術,也不用擔心影響日後的生育。

有些渴望孩子的夫妻備孕功課做足但還是沒成功,就一定要避免好不容易懷上又匆匆自然流產的發生,想要避免生化妊娠,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怎樣減少生化妊娠發生?

1、發生流產後半年以內要避孕,待半年以後再次懷孕,可減少流產的發生。

2、要做遺傳學檢查,夫婦雙方同時接受染色體的檢查。

3、做血型鑑定,包括Rh血型鑑定。

大姨媽推遲或是懷孕 如何預防生化妊娠 第6張

4、有子宮內口鬆弛的,可做內口縫扎術

5、針對黃體功能不全治療的藥物,使用時間要超過上次流產的妊娠期限,如上次是在孕3月流產,則治療時間不能少於從妊娠開始的3個月。

6、甲狀腺功能低下,要等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後再懷孕,孕期也要服用抗甲低的藥物。

7、注意休息,避免房事(尤其是在上次流產的妊娠期內),情緒穩定,生活規律。

8、男方要做生殖系統的檢查,有菌精症的要治療徹底後再使妻子受孕。

10、避免接觸有毒物質和放射性物質。

對備孕很久的姐妹們來說,寶寶自然流產的確可惜,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自然流產也未必不是好事,如果是發育不良的胚胎,自然流產可以減少畸形兒的出生,如果是女性本身的條件不適合孕育,也不能勉強胎兒在裏面發育。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