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早教不能一味的只注重教育

早教不能一味的只注重教育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教不能一味的只注重教育,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對於教育的認知和態度也在不斷地更新和發展。早教這一詞彙在現代家庭中早已不再陌生,以下解釋早教不能一味的只注重教育。

早教不能一味的只注重教育1

早教的教育方法未必都要上興趣班

在一些家長看來,好的早期教育就是把孩子送到各類專業培訓機構。“其實親子同樂的過程就是很好的早期教育。”國內曾有心理學家對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孩子學習成績的關係進行研究,發現優等生與差等生的父母在教養方式上有明顯差異:前者偏愛溫暖與理解,後者偏愛懲罰與干涉。而這種差異引起的結果是,優等生有信任與安全感,並形成良好的個性與學習習慣,而差等生有逆反與自卑心理,他們更多厭學和缺乏自信,這就是早教的教育方法。

早教不能一味的只注重教育

早教的教育方法不應只把目光停留在學習結果上

鋼琴、珠心算、英語、識字,是最受家長歡迎的早教項目,這些項目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教育效果明顯,家長們很容易因此獲得鼓勵,於是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家長“隨波逐流”。家長們不應只把目光停留在學習的結果上,而應當更關注兒童在早期教育過程中的感悟與體驗。他以孩子學習鋼琴爲例,良好的早期教育應着眼於孩子對音樂的感悟及音樂素養的培養,如果只關注彈琴的技能、技巧訓練,而忽視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那很可能會使孩子“痛苦地彈奏《歡樂頌》”。

早教不能一味的只注重教育2

趙蓓說,兒童早期(6歲以前)的發展是全面的。保障兒童健康的身體發育和心智成長所需要的很多條件都可以視爲兒童早期接受的教育,如家庭環境、養育方式、父母性格、生活態度等,都對孩子有着重要影響。

很多家長的誤區是,早期教育就是給孩子報上各種學習班,安排孩子學習不同的知識和技能,如英語、鋼琴、繪畫等。對於3歲前的嬰幼兒早教,很多家長也認爲是帶孩子去上課,學點什麼。其實,學齡前,特別是3歲前,兒童大腦還處於發育關鍵期,最需要自然、寬鬆的環境以豐富感知和自由探索,建立起對世界的好奇與信任。過度的知識灌輸、記憶背誦,往往抑制了孩子的感知、探索能力和興趣,過早地奠定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喪失了主動性,是不利於後期的學習能力發展的。將小學階段的課程提前拿到幼兒園大班或學前班學習,更是弊多利少。

早教不能一味的只注重教育 第2張

家長的另一個誤區是,有的家長以爲把孩子送去上了早教班就是完成了任務,甚至盲目跟風攀比,花了錢、花了時間也就心安理得,效果很少思考。

對兒童早教效果的好壞,父母如何做很重要。首先,父母應給與孩子最大的關愛,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不僅需要吃飽穿暖,還需要父母的陪伴與關注。孩子還不懂得危險,父母應當創造環境,保障安全,而不是控制孩子的行爲。當孩子犯了錯誤,應當把孩子做的事與孩子本身區分開來。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應當完全接納孩子的所有方面,順應他的個性,不輕易把自己的孩子和他人作比較。對於不同類型的'孩子,關鍵是以恰當的方式與之互動,讓孩子以自己感到舒適、適宜的方式成長。

父母要掌握孩子生長髮育的規律,關注孩子發育的敏感期。出生後是視覺、聽覺發育的敏感期,7—10個月是爬行的敏感期,10—12個月是站立、行走的敏感期,1歲以內是對母親依戀情感的敏感期,1—3歲是模仿能力、自我意識的敏感期,2歲半是產生秩序感的敏感期。在孩子所處的每個發育敏感期中,都應該爲孩子提供相應的適宜條件,促進該項能力的發展,也不要在孩子沒有達到相應成熟度的時候強行提前訓練。父母還要懂得應該做的是爲孩子提供豐富、適宜的環境條件和機會。孩子自身具有發育的潛能和動力,到了一定時間,只要環境條件適宜,該項能力自然會體現出來。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