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留心應對孩子的各種不適

留心應對孩子的各種不適

來源:時髦谷    閱讀: 5.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留心應對孩子的各種不適,家長千萬不能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每一個問題的出現都在說明孩子成長的不足,寶寶在這個時候還沒辦法做到一些事情,爲大家分享留心應對孩子的各種不適。

留心應對孩子的各種不適1

前幾日,我開車收聽廣播,裏面介紹了這樣一封來信。

一位母親這樣寫道:“我家的孩子丟三落四,上學竟然忘了帶書包。孩子有活力當然是好事,可是想到孩子的將來,我就發愁。”

上學竟然忘了背書包,我忍不住笑出聲來。這時,我又想起偶爾聽到的另外一件發生在橫濱市的某個市立小學的事情。同一天,六年級165個人中,竟有50多個學生忘記帶書包。據說,這不是大家事先約好的,而是不約而同地都忘記了帶書包。

小小年紀,便得了如此的“健忘症”,的確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但是作爲孩子的家長,就不能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嗎?我們有必要對這種特殊的“健忘症”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層次的探討。我個人認爲,家長的“健忘”是其中一個原因。也就是說,在對孩子的健忘妄加指責之前,應該先想一想在父母的腦海裏是否有孩子的書包。更進一步說,是否還有孩子的存在。

另外,聽一位小學老師講,近來孩子發着燒仍放心讓孩子上學的母親呈上升趨勢。據這位老師講,有一次,一個學生課前就臉色不對,看上去非常疲憊。我想不會是發燒了吧,拿手一摸額頭,果然很燙,用體溫計一量,竟燒到了39.5℃。於是老師急忙給孩子的家裏掛電話,而孩子的母親卻恰好不在家,想送孩子回家也回不了。後來聽孩子講,媽媽知道他發燒。換句話講,媽媽在知道孩子發燒的情況下,仍然打發孩子去上學。

當然,學校裏面有牀,老師也有照看孩子的義務。真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學校也會叫救護車,把孩子送到醫院安頓好。也就是說,與其自己手忙腳亂的照顧孩子,不如把孩子放到一個更加安全的環境裏。

因爲這,就把發高燒的孩子送到學校嗎?要知道,學校不是醫生、護士兼備的醫院。這種把責任推給學校的做法,就等同於放棄了一個做父母應盡的義務。這跟孩子病了等着他自己去治,又有什麼兩樣呢?

留心應對孩子的各種不適

就孩子來講,生病的時候,是希望母親陪在身邊的。當然女性提倡勞動的權利也是無可厚非的,但照顧生病的孩子也是做母親義不容辭的.義務。如果孩子上學忘記帶書包,作爲家長,是否也應該做一下自我檢討,看看自己是否也把一些最最基本的事情丟到了腦後。

留心應對孩子的各種不適2

大孩子入全託增強主動性

兒童人格的發展形成需要經過幾個順序不變的階段,每一階段都有與之相應的發展任務。多項調查顯示,全託的孩子往往比同齡人更加獨立自主,也更加懂事和成熟。

孩子進了全託幼兒園,接受的第一個思想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被父母包辦的吃飯、穿衣等,都會在老師的指導下,一一學會並嘗試去做,因此比同齡人更早地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另外,孩子離開父母的庇護,和同齡人一起吃,一起睡,一起學習,一起玩耍,遇到困難自己解決,發生爭執自己和解,這能夠鍛鍊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使他們較早地融入社會。

留心應對孩子的各種不適 第2張

內向的孩子不宜入全託

但是,如果孩子小於三歲半,階段任務就不是培養主動性,而是讓他們感受關愛,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了,這個年齡的孩子就不適合入全託。很多家長都以爲,把孩子送全託,可以讓他們接受專業的生活護理、心理保健和基本行爲習慣的培養,同時自己週末也會把他們接回來好好“補償”,不會因此影響和孩子的關係。可實際上,再專業、再敬業的老師也無法滿足每個孩子個性化的心理需要和對親情的渴望,家長的這種做法,說嚴重了,是對孩子的情感剝奪。因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語言滯後,很難表達出自己的需要,但情感已經發展完全,對父母有強烈的依戀,如果一連五天見不到親人,他們會產生不安全感,萬一再受到委屈找不到合適的傾訴對象,對其身心發展更是不利。

另外,和性格外向的孩子相比,內向的孩子不宜入全託。實際上,天性害羞、膽怯的孩子因爲不善於表達自己,經常會潛意識地壓抑自己的需要,受了委屈、遇到不開心的事都會藏在心裏。而幼兒園的老師又不可能只把注意力放在某一個孩子身上,所以他們的心結很難被及時發現,長此以往,孩子會更壓抑,不利於將來個性的發展。

補償孩子得注意方式

不管家長是出於工作的壓力,無奈地選擇了全託,還是出於培養孩子的考慮,對全託寄予厚望,都得首先了解,全託幼兒園並不能替代家長的關愛和教育。尤其是兩三歲的孩子正處於心理第一反抗期,喜歡和父母對着幹,不好管教,這時父母千萬不能有“孩子太調皮,乾脆送幼兒園算了”的想法,因爲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耐心的教育和引導。

此外,父母必須在雙休日多花時間和精力關注孩子,補償對他們感情上的虧欠。不過,一些家長因爲送孩子全託,覺得內疚,所以一到週末就想方設法地滿足孩子,甚至縱容他們發脾氣、耍性子,這種做法也不可取。補償主要應針對情感,注意和孩子的溝通、交流,培育他們開朗的性格,幫他們建立起心理的安全網,而不應爲了求得自己的心理安慰,把補償變成溺愛。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