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親子關係緊張怎麼改變

親子關係緊張怎麼改變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親子關係緊張怎麼改變, 親子關係指父母與未成年子女的關係,這一階段的親子關係是孩子一生當中能否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關鍵時期。以下了解親子關係緊張怎麼改變。

親子關係緊張怎麼改變1

我想主要是父母和孩子在成長經歷、知識結構、興趣愛好和“三觀”等方面的內在差異造成的。

不管你承不承認,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是不可想象的。現代社會科技日新月異,生產力突飛猛進,觀念變化一日千里。

按照流行的”三年一代溝“算法,父母和孩子之間至少差了10代人。這是什麼概念?手機更新換代算快了吧,30年來從模擬、數字、智能發展到現在的3G、4G,再怎麼算也不會超過6代。在智能機的年代,我們已經無法想象早期像磚頭一樣的大哥大手機。所以,我們跟孩子之間的相互不理解,其實是很正常的事。

可如果作爲父母,不肯接受這個結論,老是忽視這種差異,總喜歡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親子關係不緊張纔怪。

親子關係緊張怎麼改變

還有些家長喜歡把“我小時候”掛在嘴邊,這就是典型的忽視親子內在差異的表現。比如思維上的強制,要求孩子按照我們的邏輯去生活,比如經驗主義,認爲我們的經驗防止四海皆准,孩子如果不按照我們的經驗來,肯定會失敗,等等。

大哥,和你們小時候比,時代早變了,咱別再拿30年前的事來說事了吧。社會發展是如此的迅速,我們的生存環境,我們的文化氛圍,我們的三觀都在高速發展。一切都在變,我們的觀念也要變。

其實,大部分的親子關係緊張,原因都在父母。很多父母根本就不瞭解,或者不想去了解孩子,也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更不知道他們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卻只會盲目地根據自己的偏好去進行所謂的親子溝通,交流,教育,這樣做會有效果纔怪。

親子關係緊張怎麼改變 第2張

所以,我們做好親子溝通,緩和親子關係的根本所在是要認識到自己跟孩子之間的這種巨大差異是切實存在的。

如果我們還是沉浸在自己的固有觀念中,陷入我們那時代的教育理念裏,那麼我們跟孩子之間根本就無法溝通,也談不上教育。我們小時候玩的是泥巴,現在的孩子玩的是高科技,根本沒可比性嘛。我們要有開放的思維和態度,要不斷提升自己,接軌社會發展,接受孩子與我們的不同,接納孩子的成長與我們想象中的不同。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中充滿了無數的變量和不可預測的情況。作爲家長,要想緩和親子矛盾,達到溝通順暢,下面四點很重要。

親子關係緊張怎麼改變 第3張

首先,要正確認識孩子的發展狀態。孩子還是顆種子,無論在身體還是心理上都還只是個不成熟的狀態。平心而論,現在就要他們接受我們成人的思維習慣和邏輯,不太科學。我們自己也不是天才,也不是生來就如此成熟,也都是從小時候的一個個錯誤,才成長到現在的狀態。

所以,正確認識孩子的發展狀態很重要。心理學上將孩子的心理髮展分爲新生兒期、嬰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徵,比如兩個叛逆期:孩子在3-5歲和12-13歲這兩個成長階段,容易出現逆反心理。

其次,要有耐心,要用寬容之心去對待孩子身上的種種問題。這樣,遇到事情,會更心平氣和,會試着去耐心溝通,寬容對待。而不是簡單地用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去裁決,這樣你永遠都無法滿意,對孩子來說,這也不公平。

親子關係緊張怎麼改變 第4張

再次,要以身作則。教養不僅體現在語言上,父母的實際行動是最好的'教養方式,平時在家裏以身作則,讓孩子耳濡目染,他們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自然而然養成好習慣。這比你千叮嚀,萬囑咐,比你耳提面命,比你諄諄教誨,都要有用的多。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一套,自己實際做的一套,孩子會聽進去纔怪。

最後,要有技巧地溝通。跟孩子的溝通也難,也簡單。如果,你沒找到溝通的點,那麼就會造成雞同鴨講,對牛彈琴的局面,根本無法有效溝通。很多家長領導和權威式的教育效果甚微的原因也在於此。但如果,你改變固有的思維和方式,去換種孩子喜歡的或容易接受的方式,溝通就會變得簡單有效。

親子關係緊張怎麼改變 第5張

女兒最近迷上了鄭淵潔,正抱着《十二生肖》讀得津津有味。於是,我也去重拾舊書,翻起小時候看過的《十二生肖》。遇到問題用書裏的理論和她交流,效果非常好。

兒子很喜歡黑貓警長,遇到吃飯挑食,我就會跟他講:“黑貓警長可不會挑食,它什麼菜都吃,這樣營養豐富,身強力壯,才能打得過一隻耳。”,很有效,小夥子當即乖乖坐好,好好吃飯。

吳曉波曾說:“我跟孩子之間,因爲客觀差異巨大,很難做到相互理解,只要能做到相互諒解就已經可以了。”

我想作爲父母,如果能抱有這種心態,那麼我們肯定能處理好跟孩子之間的關係。

親子關係緊張怎麼改變2

青少年親子關係緊張的原因及對策

在心理諮詢中,經常可以聽到來訪的家長抱怨自己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不聽話,變得越來越難以理解,相互關係極爲緊張,經常吵架,甚至有離家出走等過激行爲。在此過程中,父母和子女均感到非常痛苦,但又無法解脫。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親子之間的關係惡劣到如此程度呢?究其原因,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可能較爲重要。

首先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這段時期也被稱爲“第二反抗期”,意思是隨着青少年進入青春期,身體長得已經越來越接近他們的父母,第二性徵已開始出現,並且對周圍社會的瞭解已經具有相當的程度,因此,他們往往認爲自己已經長大了,不願意父母再把自己當成小孩子看待;而在父母的心目中,卻一般習慣於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們的實際年齡還要小些,還很不成熟,還需要保護。這時,經常會使孩子感到父母過分把自己當成小孩子,過多幹涉自己的事,因而會產生種種不滿情緒,與父母發生衝突。此外,他們過去都是通過父母或老師的眼睛去觀察社會,根據父母或老師的喜好來判斷事物,現在,則會突然轉變成對父母或老師的疑問和批評。

因爲,他們覺得,如果想脫離父母而獨立,就必須要首先擺脫養育自己的人,包括父母、老師等。這種從父母的保護和依賴中掙脫出來,開始獨立的過程也叫做心理上的“斷乳期”。這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必須經過的階段。在此階段,對父母所代表的成人世界的疑問或批評非常容易產生父母和孩子互相對立的緊張關係。在一些“家長制”氣氛較濃的傳統家庭中,這種緊張往往會衍化成親子之間的危機。有一對中年夫婦帶着女兒來到心理門診,希望心理醫師幫助他們解決女兒的心理障礙,經過諮詢後才知道其實這個女中學生是不滿父母對她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橫加干涉,爲了表現自己已經長大成人,竟決定採用“離家出走”作爲對父母“家長制”的反抗。對待這個案例,可以將重點轉到對父母的諮詢方面,幫助他們理解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實際原因,並檢查自己在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適當。

親子關係緊張怎麼改變 第6張

其次,是親子之間尚缺乏有效的溝通。

在一些傳統家庭中,家長,尤其是父親爲了維護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會刻意與孩子保持相當的距離,因此過去和孩子的交流就不多,現在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更加感到陌生,無法進行適當的溝通。另外,對於大多數現代家庭來說,家長對自己的獨生子女一般都照顧得無微不至,對他們的未來傾注了全部的希望。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能使他們獲得較好的教育,將來在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由於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而對他們的心理世界卻瞭解甚少,很少和他們談他們自己的內心感受,造成雙方心理上的溝通發生困難。此外,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除了希望擺脫成人的約束,要求自主、要求獨立之處,在心理上既有閉鎖性的一面,又有選擇性地向外開放的一面。因此,青少年渴望有一個不受干擾的自己的生活空間,在其中充分體驗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苦惱和快樂。爲此,他們有時也不願意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希望私下默默地收藏和品味自己的小祕密,這也是造成親子之間缺乏溝通的重要原因。對於這種類型的來訪者,最適宜的治療方法是家庭治療,而且可以採用“記花帳”的方法加強相互間的瞭解和溝通。

最後一個影響家長和孩子之間關係的重要問題是兒童早期的親子依戀。

親子依戀是指孩子和父母之間建立強烈而持久的情感聯繫。兒童早期的親子依戀是其情緒和情感發展的重要基礎,也可以稱爲個人情感發展的關鍵期。之所以說是“關鍵期”,是因爲,在0~2歲左右的兒童與看護者可以發展出非常密切的情感聯繫。兒童與父母若不能正常經歷這個階段,相互之間的這種親密聯繫就很難重新建立起來。有一個15歲的中學生,出生至4歲時,由於父母工作很忙,無暇照顧,就把他送到外地祖父母家撫養。這種情況在過去很普遍。這個男孩與祖父母建立了很深的情感關係。4歲後父母把他接回來一起生活,發現他和父母很少有感情溝通,並且對父母有很強的敵對情緒,親子關係經常處於緊張狀態。父母想盡一切辦法投其所好,均不成功。這個例子給我們的啓示是,父母應該高度重視兒童早期的親子依戀,儘可能增加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並且父母在兒童早期儘量避免和孩子長期分開。此外,在家庭方面,父母應該檢查以往的親子交往是否正常,堅持那些有助於親子交往的活動,和孩子一起討論怎樣改善家庭的氣氛,並制定相應的家庭計劃。在學校方面,教師應該儘可能地使親子關係緊張的學生增加成功的機會,減少挫折感,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另外,還可以舉辦適當的團體活動,協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親子關係緊張怎麼改變3

五種錯誤的家庭教育將造成親子關係緊張

有些家庭看起來關係非常融洽,可是有些家庭就能感受到氣氛很緊張,五種錯誤的家庭教育將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其中有你嗎?

親子間由於矛盾的潛伏和累積,更有甚者親子間會出現激化和對立的局面。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我們總會看見有個別家庭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極爲緊張,甚至有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之勢。那這種緊張的親子關係狀況是由哪些錯誤的家庭教育造成的呢?

家庭教育中最關鍵的問題不僅是溝通問題,還有愛、鼓勵、表揚都需要,但是我們要跳出來看到本質,家庭教育的最大關鍵就是——關係,心理學上叫親子關係。

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良性的,即:家長與孩子之間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學會無條件的愛孩子,學會感恩,家長與孩子相互信任。在這種良性的親子關係狀態下,不用怎麼教育,孩子會遙遙領先。反過來,如果關係是扭曲的,家長居高臨下、批評打罵孩子,不問孩子感受,孩子有心理話也不給家長說,家長與孩子之間相互牴觸、相互敵視、相互不信任,在這種關係狀態下,家長做什麼都沒有用,而且越努力教育孩子,孩子出毛病的機率越高。

親子間由於矛盾的潛伏和累積,更有甚者親子間會出現激化和對立的局面。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我們總會看見有個別家庭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極爲緊張,甚至有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之勢。

那這緊張的親子關係狀況是由哪些錯誤的家庭教育造成的呢?

親子關係緊張怎麼改變 第7張

1、親子間互動內容單一、貧乏

當代父母由於受功利主義和智能中心主義觀念的侵蝕和影響,被應試教育重重包圍,致使他們大多隻重視子女智力因素的發展,而忽視了其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有時,甚至全家人只圍着孩子的分數轉,隨着分數的高低起伏,而或喜或憂。因此學習與學習成績成爲父母在家中和孩子談論最多的內容,甚至成爲飯桌上的固定談話節目,而且父母只是一遍遍地嘮叨和說教。

除此之外,相當多的父母和子女的對話內容非常單調、貧乏,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間感到無話可說,無可交流。由於“話不投機”,青少年與父母之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情感障礙和理解不足。其實,生活本身是豐富多彩的:生活瑣事、自然奇聞、科學知識、倫理道德、國內外重大政治事件以及與孩子年齡相符合的性知識,都應該成爲父母和子女對話的內容。作爲正處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他們所需要的知識是多方面的。

2、親子之間溝通程度不高,溝通困難,代溝明顯

由於許多家長缺乏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再加上他們的文化素質水平有限,同時隨着工作節奏的不斷加快,競爭壓力的日益增大,許多家長不得不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他們無暇顧及甚至忽視對孩子尤其是處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指導。這已成爲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個社會現象。

兩代人由於生活的背景和生活經歷不同,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無話說,交流溝通出現障礙。有一項調查顯示,現在的孩子同自己的父母越來越疏遠,甚至從不與父母交談。該調查數據顯示,約有69%的學生感到無法與父母交流和溝通,對於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煩惱,42%的學生認爲難以與父母交流,27%學生表示從不與父母交流。

3、親子間“互動"的方式、方法上,重“懲罰”,輕“獎勵"

“不打不成才"和“棍棒之下出孝子”似乎已成爲放之四海皆準的古訓,打罵似乎成了孩子成才的法寶。時至今日,父母根本不考慮子女的人格尊嚴和心理狀態,野蠻、粗暴的體罰及訓誡性的言語仍爲廣大父母教育子女的一個主要手段。事實上,過多地使用體罰及惡語,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傷害,會挫傷他們探索世界、獲取知識的積極性,使父母希望子女接受的事物反而遭到他們的厭惡,長此以往,還會導致親子關係緊張。

不少家長認爲既然是教育,就必須採取訓導的方式,於是批評、指責、規勸整日不斷。家長的刻板、乏味、重複的說教模式,根本不給孩子思考和理解的時間,也不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們不止一次地看到聽到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變成了父母單方面對子女的說教,而子女只能低着頭聽,這種教育方式不但收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還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消極後果。這樣長期下去會使孩子出現逆反的心理,甚至對抗和我行我素的情緒,並使親子間情感疏遠。

4、親子間接觸不足,難以滿足青少年成長的需求

當今由於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日益激烈,迫於生計,不少父母不得不全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很少有時間管教孩子,親子間互動頻率較低。有的家長只是在飯桌上或睡覺前,甚至等到孩子出現問題時纔回過頭來對孩子進行教育,有的也只是家長煩惱情緒的發泄或對孩子出現問題的老生常談,更有廣大農村父母紛紛背起行囊加入城市農民工的行列,將孩子留給年邁的老人或親戚,使親子問的互動完全缺失。

還有一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比較淡薄,既不想知道孩子怎樣生活,也不想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對其放任自流。由於親子間接觸不足,互動頻率低,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關心,不能向父母傾訴自己成長中遇到的煩惱和疑惑,親子間感情得不到正常的溝通和交流,親子間的感情也易疏遠。

5、親子關係“邊緣一中心"格局極端化,甚至出現對立的緊張格局

一方面,相對於子女而言,父母佔有年齡、經濟、生活經驗等方面絕對優勢的資源,而處於中心、主控的地位,子女卻處於邊緣、被動地位,形成不對等的兩極。這樣,在片面追求升學等功利性動機的驅使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不斷地將自己的意志深化、發展。他們通常居高臨下,以自己的方式來審視孩子的境況,以自己的藍圖來規劃、設計孩子的生活、學習,強制性地輸出自己的指令,無視或忽視子女的現實需求和發展可能。

另一方面,由於夫婦雙方都參加勞動來維持生計,深深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和困苦,抱有“自己怎麼苦也不能苦可孩子"的樸素思想,結果便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成爲“小皇帝”、“小公主”。當然這種滿足大多都侷限在物質方面。這樣不講方式的過於溺愛孩子,將使孩子缺乏責任感和感恩的心。父母的巨大付出與子女的不知回報對照,也會使親子間的關係嚴重失衡。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