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6歲到12歲稱爲什麼

6歲到12歲稱爲什麼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6歲到12歲稱爲什麼,對於孩子,每個家長都關心的話題一定是孩子的成長階段問題,這也是現在社會的每個家長都有都重點關注的,他們都希望寶寶健康成長,那麼6歲到12歲稱爲什麼?

6歲到12歲稱爲什麼1

孩子在6-12歲年齡階段

稱爲兒童的中期和兒童後期

是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此階段,孩子的心理髮展處於關鍵時期,也是最易出現行爲問題的時期。面對行爲問題中常見的厭學、脾氣躁、逆返、任性、拖拉、膽怯、敵對、衝動等現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籌莫展。我在做子女教育諮詢中發現,父母反應(確切的說是母親在反應)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惱火的是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頭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我們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拖沓、任性問題時,他們明顯的情緒態度是“惱火”、“頭疼”!這就說明,父母在當時非常生氣,處在“拿他或她真沒辦法”的無奈中。

其實,兒童所有的行爲問題,不管是好的壞的都反映着我們父母的行爲方式。兒童自出生時,如果我們把他看着是一張白紙,那麼,最早在白紙上面繪製畫的是我們父母。白紙上逐漸增多起來的圖案,就是兒童逐漸表現出來的行爲現象。如果圖案很清晰、明朗,讓人喜愛,那說明繪畫人的藝術水平高;如果圖案看起來晦暗、紊亂,讓人心煩,那還是說明繪畫人的水平低。

因此,孩子種種行爲問題(白紙上的圖案),是我們成人制造(繪製)出來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從這個角度說明,要改變孩子不好的行爲,父母首先要找準你在“白紙”上繪製畫的過程中,問題出在哪裏?是落筆太輕、還是太重?是你情緒抑鬱時而選擇的色彩太灰暗、還是你脾氣暴躁時胡亂作畫……

我想從以下方面來分析,孩子的拖沓、任性與父母行爲模式的關係:

第一、孩子“拖沓”與“任性”之間的關聯和它們所表達的意義:

從詞義上理解,“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沒效率,“任性”是不聽別人意見、執坳。看起來這兩者有明顯區別,但這兩種現象有着相關性,即任性與拖沓是反映同一種教育方式下的兩個不同側面。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較“軟性”的對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較“生硬”的對抗。

雖然在有些孩子身上,這兩種現象都很明顯,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不過,看似只表現了其中之一問題的孩子身上,同時也隱含着另一種問題的性質。就是說看起來很拖沓的孩子,其實是在用脫沓的手段,說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說的那樣做!

很任性的孩子,總要以某種或多種方式來表達他的這種執坳個性:要麼不等父母話說完,他扭頭就走;要麼就是你說你的,我拖拉我的;要麼就發脾氣;要麼就是不吭聲……因此說,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來表現。

在孩子們言談舉動裏,經常有我們需要解讀的密碼。可惜,我們許多父母總以自己成人的見解去論說孩子的問題,說孩子有問題。但父母一點不清楚,孩子的問題往往隱藏着他們真實的擔憂、憤怒、失望、傷心等。

6歲到12歲稱爲什麼

孩子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受經驗和知識的侷限而很難用語言表明,他們主要是依靠行爲語言來表達。

比如說,性格孤僻的孩子偏愛獨自一人玩耍,但往往也產生生動的幻想,也會熱衷於電視和遊戲,因爲這裏面有他忠實的夥伴可免除他的`孤獨。

有些孩子常愛挖他的鼻孔、吸允拇指、咀咬指甲、玩弄性器官等,這些動作本身,說明與孩子嬰兒期(口脣期)滿足缺失有關。

有些孩子有偏食或拒絕吃飯的行爲,多半是通過這些行爲懲罰關係人:他們的父母,因爲他心裏有來自關係人某種方式或態度的傷害。

有些孩子總是表現出對玩具的破壞、惡作劇、搗亂等攻擊行爲,這說明孩子內心有憤怒和傷心,而造成憤怒和傷心的可能性卻很多:或許他在同伴中從沒得到過重要角色,或許遊戲中玩輸了,等等。

那麼,總表現得拖拉或任性的孩子,其內心是無助的、情緒是不愉快的,他這種行爲背後的無意識語言在說“我鬥不過你,我就要這樣才舒服。”拖沓的信息裏,隱藏有孩子對父母總是“催促”的不滿與報復;任性的種種表現的信息裏,隱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敵意,而敵意說明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沒有承認或接受過孩子的情感,而是對孩子過多的干涉。

第二、拖沓與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爲模式:

性格急躁、思維反應快、處事較果斷、高價值觀、高期望值、講究效率、喜歡操控和教導人。他們養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說教、給現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應該…”“你不應該…”等。在這種行爲模式下,孩子體驗的是:總有人爲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獨立思考。因而難以養成對自己行爲的責任能力。

嘮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爲標準要求孩子。有關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練地掌握技巧,他們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逐漸快速地穿衣服、吃飯、做手工、做上學前的準備工作。

對他們最好的幫助就是你的態度:耐心的等待,對任務的困難進行一點評價。如“收拾好牀鋪很不容易”、“一個小時做好這個模型很難”等。

這樣的評價對孩子有潛在的鼓勵,不管他們的努力是失敗了還是成功了。如果孩子成功了,他們知道一件很難的事情被征服了,會有滿足感;如果孩子失敗了,父母知道這件事很難,他們會感到安慰,這樣,孩子感覺到了理解和支持,這會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

而持成人觀念的父母,特別是嘮叨型的母親,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敗時,或孩子沒按她的時間要求做某件事情時,一般從來沒允許孩子說出他們的想法,而是以不停的嘮叨和不滿意的情緒態度,數落和要求孩子(此時的孩子,感覺到的是自己能力不夠)。如果重複的是這種行爲模式,孩子的“無能感”會導致退縮行爲。可以這樣說,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對效率的要求在“訓練”孩子。

但孩子的生活是不可能被大人對效率的需要所控制的,因爲效率對孩子來說,是束縛、是敵人。就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價很高,它可能耗損孩子的.才智、抑制興趣,可能會造成情感的壓抑和性格的極端任性。

因爲孩子需要試驗、探索、努力的機會,也需要耐性(耐性意味着給他人時間),需要在沒有催促和訓斥的情況下學習。所以,大多數孩子的動作慢,就是被大人對效率的一味要求弄出來的。

由此,我們看出,父母的行爲模式決定着孩子的行爲表現。因此,要改變孩子的拖沓與任性,父母首先應正視自己的行爲方式。如果你是容易激惹、看不慣孩子動作慢、難以自控情緒等,那麼,在要求孩子之前,先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態度,避免給予孩子不信任和不耐煩。其次,要學會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這意味着父母的行爲模式應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長的規律。

6歲到12歲稱爲什麼2

兒童指的是0-18歲,在18歲個體發育成熟之前,都稱之爲兒童,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特點,將兒童分成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和青春期。

剛剛出生到出生後28天之內,稱之爲新生兒期。一歲以前稱之爲嬰兒期,1-3歲稱之爲幼兒期。3-5歲,也就是入小學之前,稱之爲學齡前期。6-12歲,也就是兒童在小學學習期間,稱之爲學齡期。一般女孩到了9-11歲,男孩11-13歲,就進入到了青春前期。在16-18歲左右,青春期結束,標誌着個體發育成熟。

具體界定:

0週歲爲嬰兒。

1週歲-6週歲爲幼兒。

7週歲-12週歲爲兒童(與少年期重合,也可稱少年兒童或少兒)。

13週歲-17週歲爲少年(也可稱青少年)。

18週歲以下在聯合國兒童公約中屬於兒童。

6歲到12歲稱爲什麼 第2張

18週歲-65週歲爲青年。

66週歲-79週歲爲中年。

80週歲以上爲老年(也可稱晚年、暮年)。

培養

兒童時期處於人生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對兒童的培養直接影響着兒童以後的生長髮育過程,包括知識,思想,價值觀,世界觀等等在這個時期都是處於一個啓蒙的階段,所以對兒童的培養受到了家長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兒童的培養關乎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6歲到12歲稱爲什麼3

1、新生兒期。

從娩出到生後28天。

2、嬰兒期

指從出生到滿1週歲以前的一段時期。是出生後生長髮育最迅速的時期,嬰兒在是人一生中生長髮育最旺盛的階段,也是最短的一個階段。

3、幼兒期

兒童從1~3週歲末的這個時期稱爲幼兒期。這是學齡前期之前的時期,因此,也有人稱爲“先學前期”。

4、學齡前期

幼兒滿3歲後至7歲前的時期。這個時期是兒童進入幼兒園接受教育的時期,故稱學齡前期。此時體格生長髮育處於穩步增長狀態,智能發育較幼兒期更加迅速,與同齡兒童和社會事物有了廣泛的接觸,知識面能夠得以擴大,自理能力和初步社交能力能夠得到鍛鍊。

6歲到12歲稱爲什麼 第3張

5、學齡期

指6~7歲入小學起至12~14歲進入青春期爲止的一個年齡段。腦的形態已基本與成人相同,智能發育較前更成熟,控制、理解、分析、綜合能力增強,是長知識、接受文化科學教育的重要時期。

擴展資料:

兒童期是人生髮育的最重要階段。年齡越小,差別越大。生長表示身體和器官的量的增長。生長與發育關係密切,是身體在質和量兩方面進展的動態變化。

全身各系統發育的速度不同,一般按自上而下的次序進行。頭部發育最早,停止也早;下肢發育的開始及停止較遲;神經系統和淋巴系統的發育先快後慢。出生後第一年,腦的發育最快。幼兒期咽部淋巴組織和扁桃體增長較快,10歲以後發育減慢。生殖系統及肌肉到青春期後方迅速發育。身高及體重在乳幼兒期及青春期有兩次高速度增長。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