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幼兒園觀察教案

幼兒園觀察教案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觀察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觀察教案

幼兒園觀察教案1

活動目的:學習拓印作畫,感知多種材料拓印的不同效果,進一步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各種拓印材料若干

活動過程:

一 觀察春天的樹木,感受春天樹木的特徵。

教師:現在是什麼季節了?

對了,現在是春天,春姑娘來了,小草變綠了,小花也開了,我們來看看大樹媽媽的樹葉寶寶有沒有回來?(幼兒自由觀察)

教師:請小朋友說說這些樹葉寶寶長在什麼地方?是什麼顏色的?有多少?它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啓發幼兒說出行狀、大小、顏色的不同)

教師小結:小朋友看得真仔細,知道這些樹葉寶寶的顏色和大小不一樣,形狀也不一樣。大樹媽媽和這麼多可愛的樹葉寶寶在一起,她們高興嗎?(高興)但是,這裏還有幾個大樹媽媽正在傷心呢,她們的樹葉寶寶到現在還沒有回來,我們來幫她們找,好嗎?

二、幼兒拓印

1、認識拓印材料。

2、師簡單示範拓印的方法。

3、幼兒作畫。(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材料進行拓印)

三、教師講評

樹媽媽今天很開心,她說要謝謝我們小三班的小朋友呢,因爲我們幫她找到了這麼多的樹葉寶寶,我們小朋友應該怎麼說啊?(不用謝)引導幼兒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觀察教案2

 觀察時間:20xx年12月3——4日

觀察對象:劉璦寧

 觀察內容:

寧寧有段時間沒上幼兒園了,與她的媽媽通話中瞭解到是因爲要去繼續對牙齒進行治療。即使寧寧上幼兒園也是經常的遲到。自從幼兒園制定了新的方案,要求孩子在8:30之前都要到幼兒園,班上很多經常遲到的孩子也都能夠抓緊時間,早晨起牀不再磨磨蹭蹭,而是聽到媽媽的召喚,馬上穿衣服、刷牙、洗臉、吃飯。

週三的早晨,我去香坊區政府幼兒園參加教研活動,回到班裏,聽說寧寧早晨又遲到了。這次我好好地思考了一下,採取什麼方法才能使總是遲到的寧寧不再遲到呢?這樣她自己也是耽誤了很多學習內容的啊?下午起牀後,孩子們都選擇自己喜歡的區域去遊戲,寧寧也不例外,她在操作區《布口袋連起來》這裏停下來,插好進區卡,開始投入地探索。看到她這樣喜歡這個區域,我想:如果寧寧上幼兒園不遲到,可以讓她擔任操作區的管理員,那何嘗不是一個好辦法呢?晚上離園前,我就對寧寧說:“寧寧,如果過明天上幼兒園你不遲到,老師就讓你做操作區的管理員,好嗎?”寧寧聽後開心地點點頭。

今天早晨,還不到8點就看到寧寧站在班級的門口向我問好。看來我的辦法很見效。寧寧說:“老師,今天上幼兒園我沒遲到!”說完很自豪地走進操作區做起她的管理員。

 觀察反思:

看來我的這個辦法很見效,自從實行遲到管理制度後,很多班級基本上已經沒有遲到的孩子了。希望自己班的小朋友也都能夠早早的來幼兒園。上幼兒園多好,吃完早餐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區去遊戲了。區域活動深深地吸引着每一個孩子,希望寧寧這個小管理員能夠把她所負責的區域管理好,上幼兒園再也不遲到了。

幼兒園觀察教案3

活動目標

1、利用感知器官觀察沙子的組成結構,瞭解沙子細小容易塑造的特性。

2、發展幼兒的感知能力,誘發想象力和探索興趣。

活動準備

【自由選擇活動-科學領域】- Big eye small eye 活動紙- 觀察沙子(沙子是怎樣形成的?)

活動過程

【導入】

1. 觀看多媒體資料【觀察沙子】,推測一下沙子顏色不同的原因。

- 你見過沙子嗎?

- 你在哪兒見到過沙子?

- 沙子是什麼顏色的?

- 沙子是怎樣形成的呢?

- 爲什麼沙子有不同的顏色?

【展開】

2. 觀看實驗視頻【觀察沙子】,說說實驗目標,實驗順序以及備品。

-今天我們要做的實驗叫什麼?

- 做實驗的時候都需要哪些東西呢?

- 觀察一下我們周邊能看到的沙子。

- 看一看實驗順序 。

1)用眼睛觀察沙子。

2)用鼻子聞一聞沙子。

3)用耳朵聽一聽沙子的聲音。

4)用手摸一摸。

5) 用放大鏡仔細地觀察一下沙子。

【活動1:觀察沙子】

3. 用五感來觀察我們周邊收集來的沙子。

- 沙子是什麼顏色的?

- 沙子有什麼氣味?

- 用手抓一把沙子,然後讓沙子從指縫間漏掉,會有什麼聲音呢?

- 用放大鏡仔細地觀察一下沙子。

- 你看到了什麼?

【結束】

4. 實驗結束後,Big eye small eye活動紙- 觀察沙子(海邊有許多沙子)寫出實驗結果。

注意事項

- 不要讓幼兒把沙子放入口中。

活動評價

- 對於沙子的關心和是否積極地觀察進行評價。

教師活動相關信息

岩石碎成小石塊後,慢慢地小石塊就會變小,最後形成沙子。再變小的話就形成了土壤。沙子是由岩石演變而成的,由於岩石吸收太陽光不均勻,所以沙子的顏色也就不一樣了。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傳遞的

1、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積極的從不同途徑、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傳遞信息,

2)幼兒在活動中瞭解信息傳遞的不同渠道,學習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動準備:幼兒通過查詢、採訪等方式瞭解相關知識。

3、 活動過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傳遞的方式。可啓發幼兒從物體發信號、用聲音發信號、用文字發信號等幾個方面考慮。如:通過手勢、旗語、煙火等物體發信號;通過吹號、打鈴、敲鼓、廣播電話等聲音發信號;用信鴿捎帶、郵局傳遞、發傳真、發電子郵件等多種文字形式發信號。

2) 教師配圖講述有關人們傳遞信息的故事。如:古時候長城的烽火臺上燃煙火傳遞敵情;抗日戰爭時期,用放倒消息樹的辦法報告敵人的去向等。

3) 討論:現在人們怎樣傳遞信息?引導幼兒瞭解常用的通訊工具。

4) 組織幼兒玩通訊遊戲傳電話:教師將幼兒分爲兩組,分別向每組的第一個人說一句悄悄話,開始後,再一個一個的往後傳,各組最後一個報告電話內容,傳的又快又準的一組爲勝。

4、 活動延伸:

1) 組織幼兒自己操作電腦。

2) 在活動區內提供半成品材料,學習製作這些通訊工具,爲幼兒開展角色遊戲提供道具。

幼兒園觀察教案4

觀察背景:

佳興小朋友是個性格外向的男孩,活潑、聰明、能幹,最大的優點是發音清晰、口齒伶俐,語言表達能力特強,所以無論班裏有什麼事情,他就像小郵遞員。可自春節後開學不久,發現他與老師、同伴說話的時候,有口吃現象,每句話的某一個字音總是拉的很長,才能說下一個字,讓人聽起極不舒服。語言是人們交際和思維的工具,口語能力是發展幼兒智力的基礎。因此,從小培養孩子連貫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觀察實錄:

每天來到幼兒園,見到老師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好,我奶——奶送我來的”;每當與同伴交流時,一下就能辨出他與衆不同的聲音:“我——的繪畫完成了,你——看漂亮嗎?”爲此,經常引來孩子的笑聲,有的孩子還常問我:“老師,佳興怎麼總是這麼說話呢?”然後模仿着佳興的樣子,接着引來一陣笑聲,他們感到好奇,好玩。

觀察分析:

面對佳興的口吃現象,我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趕緊和家長進行了交流,佳興媽媽也非常着急。和他探討造成口吃的原因時,他媽媽回憶,前段時間講故事時,佳興不聽話,訓斥過他,還威脅過他。這樣就能口吃嗎?我陷入了沉思。並且查閱了有關口吃方面的知識,原來佳興的這種口吃現象屬於‘拖音性口吃’。造成口吃的原因很多,其中精神過渡緊張、着急,導致發音器官肌肉痙攣,使發出的音律受阻,是造成口吃的主要因素。是啊,前段時間,園裏搞了‘故事大王’比賽活動,佳興講了《沒有牙齒的大老虎》這個故事,當他講的不太熟練時,不知爲什麼對這個故事失去了興趣,每當讓他在班裏講述時,他總是找藉口,不願講。爲此,我告訴了他媽媽,讓他媽媽給孩子做做思想工作。沒想到會這樣,幸虧現在時間還短,口吃還未養成習慣,如果我們矯正及時,方法得當,相信一定會逐漸地、自然地得到矯正。

實施措施及效果:

找到了佳興造成口吃的原因,我便採取了“對症下藥”的保教措施:首先,以表揚、鼓勵爲主,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佳興回答問題非常積極,

答案總是和別人不一樣,我便利用這點,多給他機會,對他的回答加以肯定,引導別的孩子發現他的優點,時間一長,其它孩子就流露出佩服他的感覺。另外,每當完成一項作品,我會讓佳興展覽及講解自己的作品,爲他創造一切表現的機會。每當和佳興交流時,我都會叮囑他不要太用力,要放低音量,慢慢說,當說一句話的第一個字時,要進行誘導,也就是緩慢地、輕輕的誘導着發出音,並逐漸變響,然後過渡到第二個字。在日常生活中,我常教育其他孩子,要多幫助他,多和他交談。對佳興的口吃現象千萬不要嘲笑或模仿。

其次是家園配合,我告訴佳興媽媽,在家一定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愉快安定的環境,消除他的思想負擔,當孩子有口吃時,不要訓斥,引導孩子講話時放慢速度,隨心所欲,多給孩子安慰和鼓勵,要減少孩子口吃行爲的有意注意,多讓孩子聽故事,講故事,引導孩子樹立克服口吃的自信心。

在我們家園密切的配合下,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通過這些綜合保育措施,佳興的口吃現象慢慢的消失了,現在的他,又能像以前一樣流暢、連貫的講話了,爲此他媽媽非常的感激,我更是無比的欣慰。祝願佳興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幼兒園觀察教案5

案例背景:

大班孩子是搭建技能已經形成的階段,他們能夠根據主題內容,在兩人或多人合作的基礎上完成一件作品。在搭建的過程中,運用搭建技能,運用多種輔助材料創造性地進行搭建,並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操作。那麼面對搭建內容,如何引導幼兒綜合運用搭建技能,創造性的進行搭建呢?

環境材料:

搭建初期,孩子們運用最基本的搭建材料來進行搭建技能的訓練。如:塑料積木、木質積木。隨着搭建不斷地推進,又添加了一些輔助材料,如:紙箱、鞋盒等。

環境的佈置也是根據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由原來的堆放到讓孩子們分類整理。通過分類整理,集體評價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孩子們搭建的積極性,因爲集體整理和評價方式減少了孩子們整理的壓力,也給搭建的小朋友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

案例實錄:

案例一:最初的凌亂

最初的搭建區環境是比較簡陋的。表現爲搭建的材料比較少,只有小塊的木頭積木、中等的泡沫積木和塑料拼插的積木,沒有任何的輔助材料。材料是用收納盒裝着的,這樣一來,多個收納盒堆放在一起,顯得比較亂。不但材料不豐富,擺放的效果卻是很差的。隨着孩子們搭建技術的提高,我給他們增加了一些大型的輔助材料如:大型的紙箱、鞋盒、泡沫做的樹等。所以搭建區看起來非常凌亂。

思考與分析:

1.原因:收納盒太多,佔據了空間,而且每個盒子裏的積木多少不一,所以顯得非常的亂。

2.改進措施:用兩個分層的櫥子把木頭積木、泡沫積木分開,分別按照形狀擺放。爲了讓孩子們能更高效率的收區域,我把整理好地積木用圖片的方式貼在任務板上,解決了積木擺放亂的問題。經過跟我們班的老師們商量,把塑料積木的收納盒也分層放到櫥子上,大型的紙箱、鞋盒按照由大到小的順序壘高,這樣不僅解決了材料的存放問題,還讓搭建區看起來更加整齊。

案例二:積木不夠了,怎麼辦?

今天,恩希搭建了一個立交橋。

師:“恩希,你搭建的是立交橋嗎?怎麼搭建起來的?還挺好看的呢!”恩希是個平常不愛表達的孩子,我試圖讓他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表述。

恩希:“我下面用圓柱體當橋墩,上面用長木板當橋面,就搭成了,我的立交橋什麼樣的車都能走!”他很神氣的介紹着。

這時,文一淏對他的作品提出質疑:“恩希,你的立交橋有問題,走到這裏就斷開了!”恩希聽了,沒有說話,我想知道恩希爲什麼會斷開呢?

“因爲材料不夠了,沒有圓柱了。”恩希解釋道。

哦,我恍然大悟,原來是材料不夠用了,我非常想知道其他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樣,於是,我拋出了一個問題:“材料不夠了,怎麼辦呢?”

這時文一淏拿了一個長木板,搭在了斷面上,使得斷面經過斜坡與地面連接了起來,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恩希看到立交橋變得更完整了,高興地手舞足蹈。

思考與分析:

1.原因:恩希出現了材料不夠的狀況,我意識到,我投放的材料不夠豐富,應該投放一些稍微大型的輔助材料。當材料不夠時,有的孩子不能很好地解決,說明搭建技能還需要老師引導着運用。

2.改進措施:

我增加了一些大型的輔助材料,如紙箱、鞋盒、可比克桶等。

我經常在搭建區帶領孩子一起進行搭建技能的訓練。把主題和區域相結合,根據主題來搭建。如:搭建小動物的家、飛機、長城、天安門、馬路等。

3.呈現的效果: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操作,孩子們會自己不斷地調整搭建的方法,也特別注重細節。有的小朋友爲了能搭好一個小地方,能十幾分鐘的時間專注於那一個工作,不斷失敗,不厭其煩的嘗試。這樣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耐心,也能提高孩子們的專注力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到了這個階段,們在熟練利用技能搭建的基礎上,能讓作品變得更美觀,更具有個性,最重要的是樹立了自己的自信心。

案例總結:

參加搭建區有將近一年的時間了,通過自己對搭建區幼兒的觀察,我認爲對於開始有自我意識的大班幼兒來說,教師可以完全放手,通過一些活動讓他們自然地找到自己在“團體項目”中的位置,給予幼兒自然的學習環境。在這一年中,經過教研,經過閱讀相關的材料,跟孩子們一同探索,一同成長。讓每個孩子愛合作、樂遊戲、願分享。讓我們俯下身來,用心觀察,靜待花開!

幼兒園觀察教案6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他們會積極的對感興趣的東西用他們的方式進行探究,如撕呀、揉呀、踩呀等等,我班的孩子在觀看大班哥哥姐姐做操時,忽然就對走廊前茶花的葉子產生了興趣,他們趁着老師不注意,就採下葉子比大小,比多少,有的小朋友還爲此發生爭執,我發現口頭教育提醒幼兒的效果並不佳,他們仍然會去採葉子,所以設計了這次活動,除了起到教育作用之外,還能激發幼兒對植物的關注和興趣,感知葉子的世界。

活動目標:

1、對植物葉子的關注和觀察興趣。

2、以遊戲的形式嘗試按大小、顏色、形狀爲葉子分類。

3、知道不隨便採摘植物的葉子。

活動準備:樹葉掛圖、實物、樹葉請柬、背景圖等

活動過程:

1、出示樹葉請柬,以熊貓寶寶請小朋友參加樹葉展覽會引題。(分給每個幼兒一片自制的樹葉當成參觀券)

2、帶領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樹葉,引導幼兒觀察樹葉的形狀。

3、遊戲活動《找朋友》

1)唱找朋友的歌曲,按樹葉的顏色找到朋友。

2)唱找朋友的歌曲,按樹葉的大小找到朋友。

3)唱找朋友的歌曲,找到顏色,形狀相同的朋友。

4、幫助樹葉寶寶找媽媽:將幼兒手上的樹葉送到牆上背景圖中。(引導孩子找到跟自己手上葉子相同的樹媽媽貼上,允許幼兒的父母幫忙)

5、複習兒歌:小樹葉

6、以熊貓的口吻教育幼兒不能隨便採摘葉子。

7、邀請爸爸媽媽一同看看幼兒園裏各種各樣的樹葉,並開展拾葉子活動。

活動延伸:

在區域活動中進行樹葉分類、樹葉粘貼等活動。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邀請了家長的參與,家長在活動參與過程中起了引導和帶動的作用,特別在活動結束部分,孩子帶着自己的父母欣賞幼兒園裏的樹葉,還將落下來的葉子帶回班上比多小,體現了親子同樂的良好氛圍。其次我爲孩子準備的樹葉請柬漂亮豐富,極大滿足了小班幼兒的特點,設計的環節自然緊湊,以遊戲的形式學習嘗試分類,其間還配以音樂歌曲,活動過程中注意每個孩子的表現,積極給孩子動口動手的機會,有效的整合了計算、語言、常識、音樂的知識,取的良好的效果。

幼兒園觀察教案7

背景分析:這段時間,我班正開始《可愛的小動物》主題探索活動,孩子們對動物表現出很親近的感情,也喜歡自己扮演其中的角色。 幼兒行爲實錄: 音樂活動《小白兔捉迷藏》開始了,老師扮演了兔媽。

背景分析:這段時間,我班正開始《可愛的小動物》主題探索活動,孩子們對動物表現出很親近的感情,也喜歡自己扮演其中的角色。

幼兒行爲實錄: 音樂活動《小白兔捉迷藏》開始了,老師扮演了兔媽媽,幼兒扮演兔寶寶戴上了胸飾,老師開始讓大家聽一段音樂,音樂剛出來,孩子們有的說:小白兔跳出來玩,有的說:它去拔蘿蔔去,還有的說:它去超市買好吃的。老師看到孩子們情緒十分高漲,又提了問題:那你們聽聽後面的音樂,小兔又在幹什麼呢?孩子們一下十分安靜,側着耳朵聽着,有的先說了:“小兔休息一下。”還有的說:“小兔在吃東西了。”只有子瑜說:“可能碰到大灰狼了,它躲起來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猜着,最後老師做了一個表揚他的動作,大家應和着他的意見……可是等狼來捉小兔時,大家都變成花、草、樹、石頭等,等狼過來問:你是誰呀?沒有一個說是小兔,子瑜說:“狼是食肉動物,它不喜歡吃草的。”看來孩子們還能區分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呢!

教師反思:

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生成了有關食物鏈的問題,也熱衷於討論食草和食肉動物的話題,在與孩子們一起開展生成式主題活動的歷程中,我時時爲小班孩子的創造潛能而驚訝和感動;在和孩子們互動的過程中,我從中學到了許多活生生的知識,這些活動使我的教學實踐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小班孩子,他們也可以是生成活動的主人。雖然,小班孩子的生成活動不如中班、大班的那樣能產生較多、較好的成果,它只是在平平淡淡的真實生活中自然地沉澱着、積累着。但實踐讓我明白:教育並非演戲,取之於生活而又用至於生活的經驗纔是最珍貴的,真正符合幼兒需要,有利於每個孩子提高和發展的活動纔是成功的。

改進措施:

1、在事先的準備上,創設更貼近小班孩子生活經驗的情境,容易激發孩子表達的慾望。

2、教師還要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重視個別在集體中表現。

表演遊戲:小白兔與大灰狼

幼兒園觀察教案8

活動目標:在活動中會邊實驗邊記錄,並將同類的水果歸類,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蘋果、梨、西瓜、橙子、橘子、葡萄等水果。

2、各種水果圖片、顏色標記。

3、人手一份操作卡片(上面有一些水果的圖片)、白布、固體膠。

活動過程

一、出示一封信,引起幼兒的實驗興趣。

師:今天,小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給我們中二班小朋友的一封信。信裏寫的什麼呀?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哇!有這麼多的水果卡片,還有一張信紙,看看上面寫得什麼?

1、讀信:張家港市機關幼兒園中二班的小朋友,你們好!我們是小小班的小朋友,我們很想知道各種水果的果汁是什麼顏色的,我們想請你們幫幫忙,告訴我們這些水果的果汁到底是什麼顏色的,與果皮的顏色是一樣的嗎?

2、討論:水果的果汁到底是什麼顏色的?與果皮是否一樣?

3、這些水果的果汁到底是什麼顏色,與他們的果皮是一樣的嗎?王老師也不太明白,今天我們來做次小小實驗家,看看水果的果汁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好嗎?

二、幼兒實驗瞭解各種水果的果汁顏色,

師:今天老師爲你們準備了各種水果,一些白布、還有一張實驗記錄表和一些顏色標記,請小朋友實驗的時候一邊做實驗一邊將實驗的結果用顏色標記記錄到實驗表上。

1、幼兒一邊實驗一邊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教師巡迴輔導,幫助能力差的幼兒實驗記錄。

2、請個別幼兒講述實驗過程和實驗記錄表。

3、對有爭議的實驗結果,教師實驗得出正確結果。

三、幼兒再次實驗,將水果歸類。

師:這些水果的果汁顏色有的和果皮顏色一樣,有的和果皮顏色不一樣,那麼,哪些是和果皮顏色一樣的呢?哪些和果皮顏色不一樣呢?我們再一起來做一次實驗,一邊做實驗一邊將水果進行歸類,將果汁與果皮顏色一樣的水果卡片放到一起,不一樣的放到一起。

1、幼兒實驗,並將水果卡片歸類。

2、幼兒講述實驗結果。

3、送卡片:將水果卡片送到相應的筐中。(果汁與果皮顏色一樣的放一個筐中,不一樣的放另一個筐中。

4、教師小結幼兒的操作結果,表揚鼓勵。

四、給動物幼兒園回信,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師:我們知道了各種水果的果汁顏色,可小小班的弟弟妹妹們還不知道呢?我們一起來回封信,告訴他們我們的實驗結果好嗎?

1、出好的實驗記錄表,疊好放進信封。

2、將歸類好的水果卡片分別包好,寫上說明裝入信封。

延伸活動:

1、師生一起寫回信。

2、自己動手榨果汁,一起品嚐果汁。

附:

橙汁和橙皮的顏色都是橙色的,橘子和橘皮都是橘黃色的,奇異果果汁和果皮的顏色都是綠色的。蘋果果皮是紅色的,梨的果皮是黃色的,葡萄的果皮是紫色的,而它們的果汁卻都是無色的。西瓜的瓜皮是綠色的而果汁是紅的。

幼兒園觀察教案9

教案目的:

在玩造房子的遊戲中,體驗數序,嘗試將房子從高到矮依次排列,願意和同伴愉快交流,體驗活動的快樂。

教案准備:

各種造房子的材料、1一10的數字卡片及測量工具

教案過程:

1、老師以談話的方式,吸引小朋友的興趣,引出今天的課題——造房子,鼓勵小朋友運用各種收集的材料進行造房子。

2、出示參照物,讓小朋友建造的房子要比參照物矮,並且說出自己建造時使用的材料。

3、老師讓小朋友給建造好的房子進行排序,鼓勵小朋友觀察比較按照從高到矮的順序進行排序。

4、出示數字卡片,引導小朋友根據房子從高到矮的順序,把數字卡片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對應的放在房子上面。進一步鞏固加深按照物體高矮排序的認識。

幼兒園觀察教案10

預設目標:

1.能夠按自己的意願設計草圖並進行製作。材料準備:用不同材料製作成的“七色花”若干朵,各種美術工具盒材料、展板。操作方法:1.請幼兒觀察區域中放置的各種“樣品”和製作材料。

2.按自己的意願設計草圖並進行製作。

3.將自制的七色花展示在展板上,組成一個更爲豐富的“七色花世界”。

4.請幼兒嘗試對這自制的七色花說說自己的心願。

5.建議幼兒在表演活動中當道具使用。

片段記錄:

《製作你心中的“七色花”》這個活動,我們已經進行好幾天了。今天頂頂和異異也打算來美工區,製作她們心中的“七色花”。

頂頂拿出了刮畫紙,又拿了一根刮畫棒,打算用刮畫的形式創作七色花。異異則從抽屜裏拿出了水彩筆,打算在白色鉛畫紙上畫出七色花。

頂頂先在中間畫了一個大圓圈,然後在圓圈外面有間隔的刮出了七條定格的長線。接着又在每一條長線旁邊刮出了很多條聚攏的長線,以作花瓣。最後,在中間的圓圈裏面刮出了眼睛、嘴巴,一朵七色花就完成了。

與頂頂相比,異異的七色花就要小一點,因爲她在一張紙上畫了6朵圓形花瓣的七色花,中間的花心用了肉色的填充,一朵一朵,特別精緻。她還畫上了城堡來保護這些七色花呢。

幼兒發展評價:

這次的兩位幼兒,在進行美術創作之前都主動鋪了桌布,畫畫過程中與花花結束後也能主動與旁邊的人(老師或者好朋友)交流自己畫畫的內容與想法。根據觀察到的內容,結合《指南》,我認爲她們初步達到了:

1.喜歡進行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能用多種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2.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願意和別人分享、交流自己喜愛的藝術作品和美感體驗。

調整策略:

1.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如:經常和幼兒一起唱歌、表演、繪畫、製作,共同分享藝術活動的樂趣。

2.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幼兒敢於並樂於表達表現。如:瞭解並傾聽幼兒藝術表現的想法或感受,領會並尊重幼兒的創作意圖,不簡單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標準來評價。

展示幼兒的作品,鼓勵幼兒用自己的作品或藝術品佈置環境。

幼兒園觀察教案11

一、問題的發生:

剛到一個新班級,我花了不少時間熟悉班上的孩子、和他們交流。一個星期以後,我發現一個叫傅振揚的小朋友來幼兒園總是緊繃着臉,不肯和我打招呼,也不願和我交流,也很少與班上的小朋友交談。經過了解,我知道振揚是這期剛插進來的新生,不知是對這班孩子還不熟悉,還是性格如此或是別的什麼?針對這種情況,我對振揚進行了重點觀察:

觀察1:區域活動,小朋友都在活動區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可振揚卻一個人靜靜的坐在椅子上,也沒有主動的與小朋友玩。

觀察2:戶外活動時,小朋友都在拍球,振揚的手腳協調能力很差,拍了兩三下球就滾到一邊去了,我走過去試圖幫助他,振揚顯得很害羞但並沒有排斥我,只是不肯用語言與我交流。

觀察3:吃午飯時,振揚吃完一碗飯,拿着空碗站在我面前,臉漲的通紅,我問他是不是要添飯,他只是點點頭但沒有開口。

觀察4:保育員池老師請小朋友幫忙疊毛巾,大家爭着舉手,池老師就近叫了振揚幫忙,可他看了看,走開了。

通過觀察振揚在幼兒園的表現,我初步斷定振揚有一定的自閉心理,可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二、問題的癥結:

通過家訪,我們幾位老師瞭解到振揚的父親也是一名教師,母親開着一家文具店,工作很忙。小時候,振揚是在農村的外婆家長大的,外婆在生活上對振揚照顧的很周到,但平時卻很少與振揚進行語言交流,在家裏振揚只是一個人玩玩具,很少有同年齡的玩伴。時間久了,振揚變的很膽小,性格也很孤僻,語言表達有一定的障礙,因此與同齡的孩子產生了一種排斥心理,如今,振揚已經5歲了,振揚的父母把他送到幼兒園,希望他能與小朋友交往,改變膽小自卑的性格。

三、解決問題的嘗試

找出振揚形成這種自閉心理的原因,我便想了一些對策,對振揚進行教育:

①縮短和振揚的距離,讓振揚開心起來。

我首先給振揚更多的關心,想辦法接近他,在自選活動時,看見他獨自玩玩具,我便邀請他和小朋友一起玩,逐漸的讓他學會和小朋友交往,慢慢的他能主動的參加遊戲了,當小朋友開懷大笑時,他也能羞羞答答的笑了。

②創造條件讓振揚開口說笑

針對振揚小時候說話很少,到幼兒園又顯得很自卑、膽怯,我便通過講故事,看電視等活動,讓他將看過的節目與老師,小朋友交流,當他能主動的表達自己的見解時,我便發動小朋友鼓勵他,讓他從中體驗到一種快樂的情緒,給他形成一種心理:小朋友很喜歡聽

我說。

③增強振揚的自信心,讓他感到我行

每天早上來到幼兒園,我會主動向他問好,他也高興的問我好,我請他當小助手,爲小朋友服務,這樣一來,振揚說話的機會多了,在爲小朋友服務中,也拉近了和小朋友之間的距離,使他從中體會到了自己能爲他人服務的成功感。

④與家長進行溝通,幫助家長共同教育振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在家訪時,我們建議父母多抽出時間來與孩子交流,多問一些孩子在幼兒園的事情,讓孩子知道父母很關心自己在幼兒園的生活,來園接他時多陪他在小樂園裏玩一玩,增進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交流,培養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使振揚能夠逐漸愛講話,愛與成人交流,表達自己的見解。

四、結果:

一個多月以來,在我們老師和家長的共同關懷幫助下,逐漸喚起了振揚的被愛意識,振揚逐漸性格樂觀起來,口語表達能力有所增強。早上來園時,總能在班級門口就聽到他響亮的一聲:“老師早上好!”;各種遊戲活動時也總能看見他和小朋友開懷的笑;上課,他開始嘗試着舉手回答了;繪畫課,他也試着將自己的作品自豪地遞給我欣賞了……

幼兒園觀察教案12

午睡起牀後,孩子們都像往常一樣安靜而有序地整理着衣物。忽然,一陣哭聲傳來,我循聲望去,原來是菲菲在哭。

我向菲菲走去,只見菲菲邊哭邊說:“把它拿掉!把它拿掉!”“把什麼拿掉?”我不解地問。“就是把它拿掉!”菲菲仍閉着眼睛哭着說,並下意識地將頭扭向右側,不敢往左側看。菲菲究竟要把什麼拿掉呢?我帶着疑惑搜尋活動室的每個角落,目光停在了離菲菲牀較遠的一面牆上,牆上貼着我們在中午剛做好的兩頭獅子的圖案,它們的形象確實有些誇張。

“是把它們拿掉嗎?”我指着牆上的獅子問菲菲。

“是的!把它們拿掉!”菲菲肯定地回答。

“它們是什麼?爲什麼要拿掉?”我問。

“它們是獅子,我不喜歡。”

“爲什麼不喜歡?”

“它們長得醜!”

“它們頭上有那麼多小辮子,多好看呀!怎麼會醜呢?”

“它們就是醜!我不喜歡!”

我明白菲菲並不是因爲獅子醜,而是因爲害怕。於是,我又問:“那它們是真的,還是假的?”

“是假的!”菲菲很明確地回答。

“既然是假的,我們去摸一摸吧!”說着,我就抱着菲菲向那兩頭“大獅子”走去。

當我帶着菲菲伸手摸獅子時,菲菲的情緒平靜多了,並高興地告訴我:“是假的!”

我接着問道:“還害怕嗎?”

菲菲笑着搖搖頭說:“現在不怕了!”

菲菲是個比較膽小的孩子,但她在與我的對話中始終沒有正面回答是因爲害怕而要拿掉牆上的獅子,只是說“不喜歡”“獅子醜”。其實,菲菲潛意識裏還是覺得讓別人知道自己膽小是難爲情的。

要幫助菲菲克服害怕的心理,就應該讓她去面對,去證實她所害怕的東西其實並不可怕。我抱她去摸“獅子”就是出於這個目的,只有這樣,才能幫助菲菲從根本上消除害怕心理,並且今後再遇到類似事件時,她也會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並能以同樣的方式去克服面臨的情緒問題。

幼兒園觀察教案13

活動目標:

1.知道蘋果是水果,觀察瞭解蘋果的外形特徵。初步瞭解蘋果的外形特徵。

2.學習運用多種感知、認識蘋果。

活動準備:

1.幼兒每人一隻蘋果。

2.提供牙籤和小盤。

活動過程:

1.活動導入。

(1)老師這裏有一支神奇的筆,猜猜它會什麼本領?

(2)老師畫一個圓形,問:什麼水果是圓形的?

2.觀察瞭解蘋果的外形特徵。

(1)這是什麼?是什麼形狀的?

(2)用眼睛看一看,蘋果想什麼?是什麼形狀的?用鼻子聞一聞,蘋果有什麼味道?用手摸摸、捏捏,蘋果有什麼感覺?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奇妙的口袋”請你來摸一摸,猜一猜,裏面裝的是什麼?

3.觀察瞭解蘋果的內部特徵。

(1)教師:蘋果的外面是什麼?蘋果的裏面是什麼?還有什麼呢?

(2)削去果皮,蘋果裏面是什麼?

(3)切開蘋果,裏面會是什麼?

4.進一步觀察、瞭解蘋果的內部特徵。

(1)問:蘋果裏面是什麼樣子的?

(2)教師將蘋果切開兩半,引導幼兒觀察果肉和果核;

問:切開的蘋果是什麼樣子的?你看到了什麼?

(3)教師削下果皮,引導幼兒觀察果皮和果肉:蘋果的果皮怎麼和果肉不一樣呢?

5.通過品嚐,瞭解蘋果是水果,知道多吃蘋果身體好。

(1)問:你們喜歡吃蘋果嗎?蘋果有什麼味道?那我們來嘗一嘗蘋果的味道好嗎?(在吃蘋果時要注意什麼呀!對注意衛生,那在使用牙籤時要注意什麼呀?對輕輕地戳,用牙齒咬住蘋果就把牙籤拿掉,牙籤還不能對準別人。)

(2)幼兒自由品嚐蘋果後,引導他們討論蘋果吃到嘴裏的感覺。

活動延伸:

1.區域活動:給大蘋果穿衣服。

2.遊戲活動:紅蘋果。

3.家園共育:和爸媽一起認識其他水果。

活動反思:

課前準備,我們請幼兒每人帶一個蘋果到幼兒園。活動導入環節,我請幼兒說一說什麼水果是圓形的?有的幼兒說,南瓜是圓形的。可見幼兒對“水果”這個詞不理解,於是我馬上引導幼兒:南瓜是蔬菜,水果有蘋果、香蕉、桔子、梨子、葡萄。金典馬上說:桔子是圓形的;許銘熙說,蘋果是圓形的。這樣很自然引出主題“蘋果”。

在觀察蘋果的外形特徵時,在蘋果的顏色上出現了問題。當我拿出幼兒帶來的蘋果問:這個蘋果是什麼顏色?幼兒說,黃色、紅色。我又問,蘋果還有什麼顏色的?我心裏想,小朋友很自然會想到綠色。但是我錯了,沒有幼兒說出綠色。當我說出還有綠色的蘋果呢,小朋友都不相信。看看小朋友帶來的蘋果也沒有綠色的蘋果,於是,我馬上打開電腦讓幼兒觀察綠色蘋果的圖片。最後,一起品嚐美味的蘋果結束活動。

幼兒園觀察教案14

觀察對象:

大班幼兒——樂樂

年齡段/班:

大班

觀察背景:

大班孩子對“遊樂場”的觀察已非常細緻,對自己所要拼搭的主題有不同的想法和規劃,如何拼搭“小吃店”、“大型玩具”、“亭子”、“搖馬”、“滑梯”等,並將這些事物合理的佈局在場景的適宜位置,考慮到入口、出口,需具備這方面的生活體驗,且所拼搭作品的應具穩定性。

觀察目標:

1.能運用“對稱”的方法表現作品,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繫。

2.能將藝術活動中的內容滲透到建構活動中,佈局裝飾整個“遊樂場”。

3.能拼搭出“遊樂場”的器械和相應建築物,合理佈局“遊樂場”。

觀察過程:

今天拼搭的主題是“遊樂場”,在今天的區域活動中,樂樂選擇了“結構區”,樂樂選擇了一箇中等大小的圓形木塊放在了墊子的一個角落,又選擇了一些小的圓柱形積木沿着圓形的邊緣進行拼搭,邊搭邊說:“我最喜歡遊樂場裏的小吃店…”,然後在圓形的中間放了一個更大一些、高一些的圓柱形,最後在圓柱形上方加上了一個半圓形的積木。

接着樂樂又在“小吃店”的附近用一條長方形的木條和三個一樣大小的拱形積木拼搭出了一個像小橋形狀的東西,我問樂樂:“這是橋嗎?”樂樂說:“不,這是一個連環滑梯。”樂樂指着身後已經用兩個小拱形和一小塊長方形拼搭好的造型說:“這個就是一座小橋。”接着樂樂選擇了兩塊一樣大小的半圓形木塊對稱拼搭在“小吃店”的面前,說着:“這是入口,吃東西的人可以從這裏進來。”還用一個方形的小木條將“小吃店”與半圓形接在一起,在“小吃店”的屋頂上加上了一個小的圓柱形,又在“小吃店”的附近用一個圓柱形、一個半圓形、一個小的三角形拼搭出了類似“房子”的造型,還說着:“這是賣冰激凌的店。”“遊樂場裏還有小搖馬”,說着樂樂用兩個相同大小的半圓形相對拼接成一個圓形,在中間放上了一個小三角形,並且搖了一搖,說“小搖馬搖起來了”。

在墊子的另一邊一塊長條形的木塊和一塊大的拱形積木搭出了大橋,在大橋邊用大的、小的拱形積木搭出了“亭子”的底座,在中空的部分用許多快長條形積木緊挨着豎起來搭成了“亭子”的中間部分,最後用一條較長的木條、一條短一些的積木和一個更小一些的三角形組合拼搭成了“亭子”的頂,樂樂說:“這是一個池塘,可以到亭子裏玩,出來後走上這座橋就到了草地上。

隨後,樂樂用一些相同大小的方形木條組合成放射狀,中間還有一根豎起來的木條,我問樂樂這是什麼,樂樂說:“這是遊樂場裏的大型玩具”。還在“遊樂場”裏擺放了許多花型插塑玩具,嘴裏還說着:“開花咯”。

觀察分析與反思:

樂樂對“遊樂場”的觀察非常的細緻,對自己要拼搭的主題有想法、有規劃,例如要拼搭“小吃店”、“大型玩具”、“亭子”、“搖馬”、“滑梯”,還將這些事物都合理的佈局在墊子的適宜位置,考慮到了人們的入口、出口,說明樂樂有很多這方面的生活體驗,所拼搭作品的穩定性很好,知道要把大的積木搭建在下面、小的積木搭建在上面,並且從作品中看到了樂樂將“對稱”的方法也表現在了作品中,說明樂樂能夠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繫,能將藝術活動中的內容滲透到建構活動中,最後還用彩色的小花裝點了整個“遊樂場”,讓樂樂的建構作品儼然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說明樂樂的建構不僅有佈局的考慮還有色彩的考慮,用自己的小手搭建出了心中最喜歡的遊樂場的樣子。樂樂喜歡拼搭這樣場景式的作品,所以在以後的活動中作爲教師應將鼓勵樂樂繼續嘗試拼搭不同的生活場景,如:商場、動物園、游泳池等等。

在搭建獨立的小的建築物的基礎上,引發樂樂對搭建更加大型建築物的思考。從搭建的方法上來看,樂樂已經學會了簡單壘高,也發現了可以用小的圖形拼搭成一個大的完整圖形。在之後的活動中將引導樂樂嘗試壘出層數更多的建築,將對稱的方法也運用到拼搭裏。

幼兒園觀察教案15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每次到戶外遊戲,孩子們對吊繩總是百玩不倦,想方設法用吊繩去擊打前方的攀登架,雖然總是打不到,但他們還是樂此不疲,每經過都想嘗試一下。於是我就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垂吊了不同繩子,引導孩子探究繩擺的活動。

我先請孩子隨意擺動繫有瓶子的繩子,來感受繩子擺動的現象,並收集孩子的問題和已有經驗。在孩子們瞭解什麼是擺動後,我們進行了物體擺動條件的探究——物體重量對繩擺的影響。在過程中,我給孩子們提供了i種繩擺(沒有水、半瓶水、裝滿水的瓶子),引導孩子通過用繩擺擊打前方固定距離的“怪獸”,發現了i種水瓶擺動結果不同,孩子們能發現其中的原因——重量不同。“那如果重量一樣,繩子長短不同會怎麼樣呢?”便成爲我們此次活動探究的出發點。

活動目標:

1、進一步觀察繩子擺動的現象,探究長短不同的繩子擺動的距離不同。

2、能夠用簡單的語言對活動中的發現進行描述。

3、對“繩擺”科學現象產生興趣,並能積極參與探索活動。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天花板上垂下的長短不同的彩色繩子、相同的瓶子、被擊打物若干個(相同距離)、記紙若干、幼兒姓名卡。

2、經驗準備:有對物體擺動的經驗。

重點、難點:

瞭解繩子長短不同是影響擺動遠近的重要因素。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繩擺和以往的不同。

教師:仔細觀察一下這些繩擺,和昨天相比,你有什麼發現?

孩子們很快就回答了,這些繩子刷上了漂亮的顏色,繩子有長有短,繩擺下面掛的都是滿瓶水。

幼兒1:紅色的繩子長,綠色的繩子短。

幼兒2:瓶子是一樣的,都是滿瓶水。

幼兒3:昨天我們玩的,有的是半瓶水,有的重的是滿瓶水,有的很輕,沒有水。今天都是滿瓶水,都是重的。

2、探究不同長短繩子的擺動情況。

(1)引導幼兒操作繩擺。

教師:我們上次是怎麼讓瓶子動起來的?

幼兒:把瓶子拉起來,再鬆手就動起來了。

妞妞上前演示,將瓶子稍稍拉起,再鬆手,瓶子小範圍來回擺動。

周皓辰馬上說:往後推,瓶子就擺動得更遠了。

一帆:繩子拉得越遠,瓶子蕩得越高。

教師:那繩子拉得近一些呢?

幼兒:蕩得可能就近一些吧。(一副得意的樣子)

安全提示:幼兒在繩子擺動的過程中注意擺動方向,幼兒站在一邊進行實驗,另外一邊不要站人,不要從中間穿行。

(2)請幼兒猜想:這些長短不同的繩擺都能打到前面的“怪獸”嗎?

(繩擺前面放有紙盒做的“怪獸”教具)

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說“可以”,有的說“不行”。

(3)請幼兒驗證:擺動長短不同的繩擺,來擊打前方距離相等的“怪獸”。提示幼兒站在起始線後,手臂伸直,自然鬆手,讓繩擺自然擺動。

小朋友開始依次用兩種長短的繩擺,擊打前面的“怪獸”。

芳芳用短繩嘗試了三次都沒成功,繩子末端系的瓶子始終夠不到“怪獸”。於是,她又嘗試用旁邊的長繩子,這回成功了。她重新回到短繩子處,試了兩次,還是夠不到(怪獸)。這時教師問:“芳芳,你剛纔用兩根繩擺試了幾次,有什麼發現嗎?”

芳芳:“我用這個繩擺(指着短的繩擺)瓶子怎麼也打不到怪獸。用那根(較長的繩擺)就成功了。”

教師:“爲什麼會這樣呢?”

旁邊的幾個小朋友說:“因爲這根繩子太短了,那根比較長。”

佳依:“長繩子打得遠,所以就夠得到。”

教師:“請把你們的結果記下來吧。”

(4)及時記:請幼兒把自己的發現記在集體用的大表中,在可以擊中目標的繩擺標記中貼上自己的名字。

3、分享及經驗總結。

(1)幼兒根據記的結果進行統計、分享。

給幼兒充分的發言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及自己的實驗過程。

教師:“剛纔辰辰第一個打倒。陘獸’,我們先請他來說說。”

辰辰手指長繩:“我是用這個瓶子打倒的。”

教師:“爲什麼這個瓶子能打打倒‘怪獸’?”

辰辰:“因爲這個水裝滿了,它很重。”

教師指短繩子:“那這個瓶子也是裝滿水的,爲什麼它沒有打倒‘怪獸’呢?”

辰辰恍然火悟:“哦!我知道了,因爲這根繩子長,所以能打倒(怪獸)。那根繩子太短了,所以就夠不着(怪獸)。”

(2)通過記表幫助幼兒小結“今天的新發現——繩子長短影響擺動”。

教師:“繩子的長短不一樣,你們發現擺動有什麼不一樣呢?”

言言:“長繩子擺動得遠,短繩子近。”

辰辰:“短繩子擺得太近了,夠不到‘怪獸’。”

教師:“哦,小朋友發現繩子的長短不同,所以擺動的遠近也不一樣,長繩子擺動的距離——”孩子齊聲說:“長。”

教師:“短繩子擺動的距離——”孩子齊聲說:“短。”

4、延伸活動。

提供長短和重量相同的繩擺,請孩子自由探究,看看會有什麼新發現?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從最初的“隨意擺弄繩擺”再到了解什麼是“擺動”到後來的瞭解“影響物體擺動的條件”。孩子們積累了許多的知識和經驗。在孩子猜想和驗證、分享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原有經驗是解決新問題的基礎。

活動充分調動了每位幼兒的積極性,甚至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幼兒也積極參與了活動並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2、活動中的不足:

在結束部分,我感覺應把發言的機會交給幼兒,幫助幼兒自己歸納總結,這樣有助於幼兒梳理自己的經驗。

主要內容:

1、活動設計新穎、有創意,在活動過程中處處體現了幼兒的積極參與。材料準備很細緻,老師將每一條繩子都刷上了顏色,這樣很清楚、直觀發現規律。非常方便幼兒記與表達。

2、和繩子顏色相對應的記紙、幼兒通過粘貼自己的名字進行記,這些都適合中班幼兒,方便他們將自己的操作結果進行記以及在後面的分享活動中清楚、正確地表達自己的實驗結果。

3、老師充分地利用教室空間,大膽地在吊頂上垂下繩擺,創設的學習環境適宜進行小組探究。如果在室外環境中進行,幼兒注意力容易分散。

4、建議最後環節把總結的機會讓給幼兒,可以讓他們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發現和結論。

綜合評析: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去發現、思考,並及時讓幼兒表達、總結新的發現,在此基礎上捕捉幼兒遇到的困惑和關鍵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將幼兒主體地位的發揮和教師的有效指導結合。如教師先讓幼兒操作擺弄不同長度的繩擺,然後請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發現,個別幼兒認爲是瓶子重量不同導致的,在此基礎上教師給予提示,“兩個瓶子裏的水滿滿的,重量一樣”,最後引導幼兒明白是因爲繩子長短不同所致的。

對“繩子”的教育價值進行了深入挖掘,對關鍵經驗進行詳細梳理和準備,這是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必做的經驗準備。從整個過程來看,是師幼相互激發共同建構課程的過程。

從小組反思水平看,小組成員能緊緊爲同繞教師開展的活動進行深入細緻的研討,主要針對教師再材料提供、環境創設、記方式等幾個方面如何支持幼兒主動探究、自主學習進行了深入探討,不僅研討了活動的優點,同時也爲教師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小組反思的內容較細、較全面、表現出了較高的反思水平。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