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對以前的愛好失去興趣感覺累

對以前的愛好失去興趣感覺累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以前的愛好失去興趣感覺累,如果對以前的愛好失去興趣感覺累,其實這是非常不可取的人生觀,要改變這樣的心態,需要我們對着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的一切充滿了希望。那爲什麼會對以前的愛好失去興趣感覺累。

對以前的愛好失去興趣感覺累1

可是有的時候也會發現自己突然對以前的愛好都不感興趣了,這應該是大部分人都會有的想法,這是很正常的,我覺得會有這種想法的原因有下面幾個。

1、感覺特別的累,什麼都不想去做了,只想要好好休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有形的無形的做了好多,有的是需要體力的,有的是需要腦力的,所以有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好累好累啊,可能是身體上很累,也有可能是因爲心累了。

當你覺得特別累的時候,別的事情多不想去多想了,就只想着好好休息一下,所以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可是當你休息好了,過了那個階段就又會對所有事情產生興趣。

2、遇到很大的挫折、困難、失敗,或者被別人傷害到。當我們遇到無法承受的挫折或者困難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會覺得很崩潰,覺得人生真的沒有什麼意思,可能還會對這個世界失去了希望,覺得這個世界一點也不美好,到處都是不公平。所以在這個時候不喜歡不再相信這個世界,更別說會對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感興趣了。

人生就是要經歷很多事情纔會成長,而且這個世界又是那麼的奇妙,一切都是未知的,希望我們都能夠有一個充滿好奇的心並且去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妙。

應該有很多種可能,很多種因素會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我這裏只說一種可能性,就是抑鬱症,你是不是最近發生了什麼事情,對你的情緒影響很大。

比如說什麼親人去世啊,失戀之類的原因都會導致這種事情的發生。發生是很正常的,你突然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一直處在這個狀態沒有走出來,無法自拔的話,那麼你就有可能得抑鬱症。

對以前的愛好失去興趣感覺累

所以說及時的調整自己的狀態是非常必要的,對於你來說的話,應該先明白自己在情緒方面的原因,看看自己是不是因爲什麼情緒方面的原因導致了對於什麼都不感興趣,然後及時的處理它,調整它,而不是逃避它。

還有就是你除了不感興趣之外有沒有什麼其他的徵兆,比如說失眠啊,食慾不振啊,不想和別人說話啊,否定自己,突然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啊之類的現象,如果還有這些的話那就說明你很有可能已經得了抑鬱症了。

這種時候就應該及時的去看醫生,讓醫生幫助你解決你的問題。

出現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從身體和心理兩方面去找原因,一般來說突然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可能是因爲得了抑鬱症,那麼我們就需要及時去發現問題,治療這種疾病。

當然出現這種情況,普遍還是因爲心理問題,某些人在生活中因爲壓力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導致自身會覺得做什麼都沒有意義,那種時候往往會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對以前的愛好失去興趣感覺累 第2張

當我們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首先不要過於焦慮,而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爲出現這種情況就放任自己,甚至使自己變得頹廢,往往頹廢久了是很難以改變的,這對於我們的人生是一種消極的不負責任的表現。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因爲我們在遇到挫折或者壓力的時候,心理承受能力有所不足,所以產生那種放棄一切的想法。

當我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我一般會立馬選擇睡一覺,養足好自己的精神,什麼事情都不去考慮,讓自己的身體和精神保持到一個完美的狀態,當我休息好了之後,我的身體也會產生活力,會去想做一些什麼樣的事情。

一般這樣的時候我會去找到自己愛好的事情做,哪怕那些愛好突然失去了興趣,但是畢竟那是我們長期以來養成的習慣,當我重新去做我喜歡的事情,慢慢的興趣就會迴歸。

此外我也會去嘗試一些以前沒有做過但是一直想做的事情,找到一種新鮮感,也許你會發現新的興趣愛好點,通過這樣的方法,往往會讓我重新充滿動力,對做什麼事情也會重燃那份興趣。

對以前的愛好失去興趣感覺累2

區分生理疲勞與心理疲勞

有些孩子在放學回家後常常對父母說“累了”或“累得不想動了”。孩子們所說的“累”,是在緊張學習之後產生的一種疲勞感,而這種疲勞,一種是屬於生理性疲勞,另一種則屬於心理上的疲勞。

生理性疲勞,一般是由於生理上的超負荷而引起的,比如孩子參加了消耗體力的勞動或踢了一場足球賽,都會感到疲勞,不過,由於孩子們精力旺盛,能在短暫的休息之後很快消除疲勞,恢復體力。

心理性疲勞,一般是由於心理上的弦繃得太緊而導致的,它不僅會引起人的生理疲勞,還會導致孩子對學習的厭倦情緒,嚴重的還可能發展成心理變態,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對以前的愛好失去興趣感覺累 第3張

疲勞可能跟過度責任有關

疲勞在心理學的意義上往往跟過度責任有直接關係,即,該你負的責任你負,不該你負的責任你也負。若不該負的還超出了你的能力範疇,就很容易發展成疲勞,有的還發展成拖延、撒謊、遲到······

這種過度責任往往跟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有關係,如果孩子在家裏長期得不到鼓勵和肯定,就會表現出積極的獲取行爲——要做好多事來證明自己。這種行爲習慣帶到成年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明明很多事情已經超出了TA能承受的界限,但TA心理上不接受,意識上也意識不到,身體就會以疾病、疲勞等方式來提示。

生病成爲休息的理由

在我們傳統文化所構建的邏輯裏,只有成績好的孩子才值得生存,只有勤奮的人才值得生存,我們的休息都需要理由——項目完成、公司結業、公衆假期……很多人內心深處的動力是想休息,但又不願意接受這個動力,覺得不可以懶散下來,於是矛盾就產生了。正是鑑於此,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的旗手羅傑斯曾旗幟鮮明地說,身體永遠比頭腦可靠。

因此,我們會發現,許多平時身體健康,但工作特別忙的“工作狂人”,可能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生一次大病。也許我們可以解釋爲對方由於太忙,免疫力下降,才導致生病。但心理學更傾向於解釋爲一種提示。身體在提示:你太累了,該休息休息了;如果不休息,我就給你製造點事端。當他病了躺在牀上之後會得到一種特別強的釋放感和放鬆感,因爲他可以不負責任了,“我病了嘛,就是想負也沒辦法了。”

掌控感低,容易產生疲憊感

現在社會節奏太快,物質層面高度變化,我們在心理上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去迎接和契合這些變化。許多社會行爲和生活行爲都是無奈的——房貸能不能還上?限號了,我還沒車;公司效益不好,要斷糧;他們都混得不錯,我還不行……陷入自我攻擊的心理緊張狀態。

許多人內心覺得“渺茫,空”,不知道自己將來要怎麼樣,也不知道會怎麼樣。當我們對自己的時間、精力、身體、金錢的自由支配度不夠,掌控感低,容易做什麼都有疲勞感。這種疲勞感跟心氣不足有關,就像氣不足的氣球,自然飛不起來。

一般來說,心理疲勞比生理疲勞更爲複雜,也更難以恢復。心理疲勞同生理疲勞一樣,本身是一種阻遏性機制,迫使機體進入休息狀態,從而避免受到繼續傷害,對機體起着一定的保護作用。

但如果此時人們未能正視這一點,不及時採取措施緩解疲勞,而任其一再發展下去,過度的心理疲勞便會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成爲各種生理、心理疾病的致病因素。因此,對心理疲勞不可忽視,一旦由於心理壓力大而自我感到疲勞不堪時,必須進行積極的心理調適和治療。

對以前的愛好失去興趣感覺累 第4張

在日常生活防止和解除心理疲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注意勞逸結合

工作要合理安排時間和輕重緩急,生活要有規律,重視積極性休息,適時參加一些體育鍛煉,如跑步、游泳、打球和步行等,以提高機體的活力、精力和人體在應付複雜枯燥工作時的適應能力,從而避免因從事的活動過於單一而產生單調、消極的心境。同時,每天儘可能保證7~8小時的睡眠,這對消除疲勞有明顯的效果。

培養對所從事工作的興趣

興趣的產生與大腦皮層上的興奮點相聯繫,對從事感興趣的工作不易疲倦,而對從事沒興趣的工作易於疲勞。在工作中,如果發現自己對本職工作和一些科目不感興趣,也不必緊張、憂慮而形成思想負擔,可想辦法努力培養自己的興趣。

創造一個和諧的`人際環境

努力和親友、同事等處好關係。經驗表明,當人生活在融洽、快樂的氣氛中,更能有愉快的心境、開朗的性格、健康的身心,纔不易產生疲勞,即使感到疲勞也容易很快消除。

敢於接納和放鬆

嘗試瞭解自己: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敢於接納和放鬆,去做一些看起來沒有意義但你卻能夠享受其中的事情;不管事情進行到什麼程度,該休息就得休息;敢於對一些人和事說不,反思自己是否爲了討好某人或害怕關係的破裂而承擔了一些不該承擔的東西······

對以前的愛好失去興趣感覺累3

當你真實地感覺到自己過着“無興趣、無動力、無活力”的人生,該怎麼辦呢?

首先,需要先思考和評估這種“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趣,沒有動力和活力”的狀態持續了多久,對一個人的核心功能影響有多大。

一個有時候這樣、可以基本正常工作、社交的人,和一個總是這樣,工作、人際關係受到損害的人,肯定非常不同,其原因和解決方案也有極大差異。

由於“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趣,沒有動力和活力”常常讓人很快聯想到抑鬱狀態(或抑鬱症),所以我們先簡要了解一下抑鬱症。

抑鬱症是什麼?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爲主要臨牀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

患者的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爲;甚至發生木僵

;部分患者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患者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症狀或轉爲慢性。

基於抑鬱症狀的數量及嚴重度,抑鬱發作可分爲輕度、中度和重度。輕度抑鬱患者在維持常規工作或社交活動時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但功能通常保存較好。重度抑鬱發作期間,患者幾乎不可能維持正常的社交、工作及家庭活動,或功能極度受限。

目前,抑鬱症的病因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生物學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神經再生等方面;心理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病前性格特徵,如抑鬱氣質;社會環境因素包括了從小到大與重要他人的關係、重大事件和創傷性經歷。

所以,如果最近你並沒有遇到一些應激事件,比如生病、情感變化、親人離世、工作變動等,而心境低落的狀態已經持續至少2周甚至數月、數年無法緩解,在工作或人際關係上遇到困難甚至很難維持,那麼及時去醫院診斷,按時服藥配合心理治療,能夠有效地緩解情緒、降低復發。

對以前的愛好失去興趣感覺累 第5張

其次,如果問你“什麼樣就是有活力、有動力?” 你肯定能想到很多,比如做了什麼,擁有什麼心態等等。

那麼問題其實不是“我不知道做什麼會讓我覺得有活力”,而是“我知道可以嘗試做些什麼,但我沒有心情/動力做。”

一般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因可能導致這樣的狀態。

1、沒有真實的、屬於自己的目標。

無論做什麼,都有其意義與目標在其中。比如學習一個技能,希望自己在職場更有競爭力;讀讀書,希望自己靈魂有趣內心豐富;運動健身,希望自己更健康長久地享受生活等等。

捫心自問,你做的事情(或者你希望自己做的事情)真是爲了那個目標嗎?是你發自內心的渴望還是看着周圍的人都在做,出於落後甚至淘汰的恐懼而做的?是你一路走來都在聽從外界的聲音——讓你考好學校做好學生、多掙錢快結婚等,慢慢你發現世界的聲音太多太紛雜,你失去了自己的聲音,變得迷茫和無力?

如果努力活着、做事,是爲了別人口中的生活,常常出於焦慮和恐懼而希望前行,那我想不到一個人能有真實的動力去做這些。所以目前的狀態是個機會,讓我們無論如何先停下來,慢下來,體驗自己的感受,探索自己內心的聲音,再決定如何前進。

2、無法承受挫折或認可成績。

有些事是我們發自內心想去做的,我們能清晰地講述它的意義和價值,問題在於過程中的成與敗。有些事越是渴望,越是令人膽怯,因爲如果失敗了,會帶給人格外多的痛苦甚至是打擊。所以那種可能的痛苦也許強烈到令人無法開始,不開始就永遠留下一個美好的成功可能。

我們當然可以等待時機,再多做些準備,但許多事永遠沒有最合適的時機和完美的準備。

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韓劇《請回答1988

》裏,兩個男孩子都喜歡一個女孩兒,因爲彼此都是好友,所以都沒有表白。直到有一天,當他們知道女孩兒被放鴿子,都開始朝她的方向奔去。

一個男孩兒一路紅燈,所以晚了一步,只有一步,卻永遠失去了他們之間愛情的可能。這個男孩兒憤憤地想“這該死地紅燈,這該死的讓我晚了一步的timing, 如果不是這些紅燈,站在她面前的應該是我”,但之後他聽到廣播,得知另一個男孩兒突然放棄了最重要的比賽,離開賽場,跑到她身邊。

對以前的愛好失去興趣感覺累 第6張

他終於明白,並不是什麼timing和紅燈阻礙了他的腳步,而是內心熱切的渴望,誰更熱切、更迫不及待、更不顧一切,誰就會早到一步。

不僅挫折會讓人卻步、總希望準備好了再開始,已有的成功如果沒有被看到和認可,也會讓人對向前失去信心。你有多久沒有細細想過自己的成就或者進步了,有多久沒有心安理得、興奮雀躍地享受一個成就或進步了。

似乎越來越多的人把做成的事當作理所應當,而焦慮於那些尚未達成的,所以久而久之,生命裏似乎只剩下“我還要那個沒完成”的不安,而沒有“我已經做成了這個”的踏實。所以不是你不夠積極努力,而是你無法認可自己的進步,無法允許自己慶祝、放鬆片刻。

3、得到的同時帶來喪失。

這可能是個更復雜的問題,意味着選擇,做了這個會失去那個,比如工作上更多投入意味着對家人的陪伴減少,或自己的業餘時間變少。魚和熊掌兼得是不可能的,但你覺得會喪失的東西是否真的如此也需要考慮。比如陪伴這件事,質量比時間更重要,如果能學會更高質量的陪伴,即使時間減少也影響不大;業餘時間同樣如此,如何高效地安排、選擇你真正喜歡的事情做,更爲重要。

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是“變化”,當你想到做什麼的時候,無論得到什麼失去什麼,可能變化本身就讓你不舒服了,或許以往的經驗中,變化帶來的好處屈指可數,大多是不愉快的記憶和感受。

當然,還有一些更隱晦的、往往通過心理分析才能獲得的答案,比如有的人持續的不作爲,懶惰拖延,後來發現ta是家裏唯一一個“走出來”的人才,其他人都還過着辛勞的生活,出於愧疚,ta不能接受自己比家人過得好。這裏只是個例子,告訴我們當我們難以行動,沒有動力的時候,也許是因爲一些潛意識的、深層的、隱晦的內心矛盾在那裏,期待被看到和懂得。

生活如果讓你沮喪和痛苦,其實,改變的機會就在其中,需要我們去看到和理解自己的內心,探索生命本身的意義和力量。

祝我們早日成爲真實的自己。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