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數學教學隨筆(合集15篇)

數學教學隨筆(合集15篇)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說起隨筆,大家應該都有印象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抒情、敘事或評論。什麼樣的隨筆堪稱經典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教學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教學隨筆(合集15篇)

數學教學隨筆1

[片斷一]:烙餅問題

(師生共同整理出烙2——10張餅的時間和烙法。)

師:看到這張表你有什麼發現?

生:我發現每多1張餅時間就會多3分鐘。

生:我發現烙餅的時間是餅的張數乘3。

生:1張餅不是這樣的。

生:只要把1張餅除外,其它的都是這樣。

生:這個規律不包括1張餅。

師:你們真了不起,能發現烙餅的時間和張數的關係,還能發現1張餅是一個特例,真不簡單。

師:烙法與餅的張數有什麼關係呢?

生:單數張餅都要先烙個3張,剩下的2張2張的烙。

生:1張除外。

(師生觀察列表,驗證學生的發現)

生:單數張餅,先用3張餅的最佳方法烙,剩下的2張2張的烙最節省時間。

生:雙數張餅就2張2張的烙。

生:計算烙單數張餅的次數,只要先減去3,再用剩下的數除以2,就是2張2張的烙的次數。

生:雙數張餅用張數直接除以2就是烙餅的次數。

……

[片斷二]:排隊問題

(學生列舉輪船排隊卸貨的各種可能情況及等候的總時間)

生:有6種可能。

生:按船1——船2——船3的順序,共等候33小時。

生:按船1——船3——船2的順序,共等候30小時。

生:按船2——船1——船3的順序,共等候29小時。

生:按船2——船3——船1的順序,共等候22小時。

生:按船3——船1——船2的順序,共等候23小時。

生:按船3——船2——船1的順序,共等候19小時。

師:按怎樣的順序卸貨三船的等候總時間最少?

生:按船3——船2——船1的順序,共等候19小時,是最少的。

生:如果先卸時間多的,等候的時間總和就多些。

生:應該先卸等候時間少的,等候的時間總和就少些。

師:按怎樣的順序卸貨等候的時間總和最少呢?

生:按從少到多的順序卸貨等候的時間總和就最少。

生:按從多到少的順序卸貨等候的時間總和就最多。

[反思]:

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能否真正得到落實,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除了教師的精彩預設和課堂應變能力外,學生的課堂機智也影響着一節課的目標達成度。

每節數學課,教師和學生都會花很多時間去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和體驗都得到了豐富,但如果只侷限於這一過程,學生的認知猶如一盤散沙,無法上升到更高的層次,要想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使學生的認知由感性向理性轉變,最好的方法就是啓發、引導學生髮現探索過程所反應的規律。這一過程是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還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呢?我的認識是既然學生經歷的前一個階段的體驗,只要教師稍加引導,學生是可以完成這一任務的。正是抱着這一想法,每當教學中出現這樣的環節,我都將主動權交給學生,經過無數次的訓練後,班上的不少學生現在已經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探索活動,將探索與發現結合起來,以他們獨有的眼光和智慧發現精彩,領悟精彩。

數學教學隨筆2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的習慣。

要使學生獨立思考,首先要選擇好思考的材料,創設思考的情境。如教學新教材一年級“整理與複習”中的開放性題目□○□=12,14=□○□時,先讓學生獨立地解題,然後再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討論怎樣才能把算式都寫出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習慣,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爲了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時,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一般來說,教師提出問題後,智力水平高的同學能很快舉手回答,但爲了照顧到中、下程度的學生,應多留一些時間讓大家思考,待已有相當多的同學舉手後,再根據情況,讓不同層次的同學回答。

有時讓那些沒有舉手的同學回答,讓他們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有什麼困難,以促進他們開動腦筋想問題。在提問時,避免僅與個別成績好的同學對話,而置大多數同學於不顧。要注意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可利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法,或在老師的指導下,讓一些性格內向、不願在大庭廣衆之下提出問題的學生,也有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的機會。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還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其實提出問題有時比解答問題更重要,任何發明創造都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學生提出問題是從所學知識中,尋找矛盾和疑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種提問能力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一項重要能力,也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就可能產生新的見解,有了見解就會有交流的願望,有了交流又可產生新的思考,從而使學生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數學教學隨筆3

三位數除以兩位數是學生在三年級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和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基礎上教學的。雖說算理上是差不多的,但從學生作業的情況反映來看,問題很大。主要出現的問題與教學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筆算差不多。

1.一眼看不出最大商幾。

2.有些學生把商去乘看成的整十數而不去乘原來的除數。

3.不注意看餘數,餘數比除數大或相等,照樣把結果寫上去。

4.計算過程中進位進過去的數不做標記,計算時忘加或加錯,做減法時順序搞錯,從高位減起,個位是0的往往不寫,還有就是退位減法老是減錯,借位點不加,算時忘記減1後再減。

5.寫橫式結果時餘數忘寫或答案抄錯。

產生諸多錯誤的原因就是:有的學生基礎不好,有的是習慣不好,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沒有主動參與到學習知識的探究過程中來,導致作業情況差。

計算教學是枯燥乏味的,也是學生常出錯的,如何避免學生計算中出現的不該出現的錯誤,我覺得首先要強化口算練習,題量不要多,堅持天天練,所謂熟能生巧。練習的題目可以是兩位數乘以整十數,一位數乘以一般的兩位數,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及括號裏最大能填幾這幾種題目。其次要彙集學生錯誤,讓全班學生尋找錯誤,讓學生自主發現錯誤,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建立正確的思考方法。

爲了避免學生由於枯燥而產生厭學心理,還可以採取形式多樣的練習方式,如指名板演,同桌互批,儘量多的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在以後的教學中也還要常穿插除法筆算練習,使學生在堅持不懈的練習中提高筆算的速度和正確率。

數學教學隨筆4

近二十年的中學數學教師,經歷了不同版本的數學教學工作,就應說每種教材都體現着不同時代的特點,完成了這一時代的使命。現就我個人對數學新課程下如何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1.傳統的教材過分的強調了數學的單一性、工具性等特點。

傳統數學教學認爲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但學習過程中學生感覺理論性太強了,且有部分資料沒有實用價值性,忽略了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人爲的編制一些飄渺的、沒有實際好處的偏題、難題、怪題、導致學生耗掉了超多的時間,結果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卻喪失了,部分學生的思維停滯在閉門造車的水平上。另外由於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數學課程的本來面目,數學被認爲就是做題,題海戰術是教師和學生應付考試的最有力武器,歪曲了數學原應有的過程:經歷、體驗、探索等。這樣反而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2.《新課程標準》(以下稱標準)的理念以及人教版教材的特點。

《新課程標準》在教育理念上迎合了時代的特點。首先學生是人,是知識的載體,過分枯燥乏味的單一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的中學生,他們需要的是合作、民主、開放式的教學,同時也具有強烈的參與探究意識。《新課程標準》在教學理念上就體現了時代性,可用性實用性的特點。“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就體現了數學的實用性,使數學不再脫離實際,而和實際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數學因材施教,真正有數學天賦的學生會有與衆不同的作爲。具體目標中增加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同時也指出數學不單純是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新數學中教師不單純教,學生不單純學。新數學教材上增加了各種練習形式和超多精美的插圖,生動形象的語言,顯得圖文並茂,直觀形象,情節生動。如做一做、聽一聽、說一說、試一試、想一想、練一練等,個性是青少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擬人化的卡通形象的出現,更貼合孩子們的口味。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用心的成分,也是

學習活動中最基本的內驅力因素,如教材中“遊戲是否公平”、“跟我學”、“試試看”等極富情趣和創意的字詞會令我們身不由已的進入數學的世界。新課程的實施像一場及時的春雨,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一接觸新教材,我們能夠立即感覺到撲面而來的新數學、新氣息、新思想、新理念,不僅僅給教師很大觸動,也給學生帶來了一種學習的渴望,更爲廣大教師、學生帶給了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3、教師教學形式及教學方法的轉變。

以往的教學是教師的表演舞臺,教師是策劃者、實施者,有着說一不二的權威。學生則是被動的理解者,一個裝載的機器,機械的理解着指令。而《標準》下的教學方法以及形式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和學生的主角發生了變化,教師不在是單一的教,學生也不是單一的學,師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共同探究,有着一種潤物無聲的意境。恰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探究潛力、計算潛力等得到了發展,同時合作意識、參與意識也增強了,師生關係也得到了改善。試問,這樣的教學模式又怎能不被人理解呢?

當然,任何一種新的事物的出現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有些教師認爲新的人教版的教材過於凌亂,知識不繫統。我粗淺的認爲這正是新教材的又一特點,它將初中的數學知識資料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人們的認知規律,分年段來完成,是可取之舉。

數學教學隨筆5

這學期從村小轉過來的學生中,有兩個特別有特色,其中一個不管做什麼始終低着頭,好像永遠在低頭認罪,另一個課堂上總是拿着筆不停地寫着,這兩個孩子一入學我就發現他們與衆不同,多次溝通效果總是不盡人意。開學一個月來除了會讀一些大數外,本學期所學的其它的知識掌握的都不是太好,有些根本就沒有掌握。在這中間也斷斷續續地對他們進行過一些輔導,但由於基礎太差,收效甚微。有時,看到他們簡單的問題都不知道,我真有點惱火,語氣也有些硬,這樣一來,這兩個孩子看到我更不敢講話了。

本週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在計算方面,其實考察的就是學生的技能,沒有過多的思維含量,一般智力水平的人都能接受。可從第一次教學口算後的作業中發現這兩個人是一題也不會。怎麼辦呢?昨天中午,我叫來了兩個人,瞭解到他們原來連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筆算都不會,100以內的加減法也不熟練。於是我就從兩位數乘一位數慢慢手把手地教他們一題一題的做,一箇中午下來,其中的一個已經會做兩位數乘兩位數了,另一個還有點困難,在輔導他們做的時候我總是不斷地鼓勵,並不時地挑起他們學習的慾望:告訴他們如果這樣下去,肯定能學好,只要他們願意學,一有空就來找我,我都會教他們。上課了,兩個孩子高興地走了。

今天早上,我正在“遊”飯碗,忽然聽到一聲清脆的喊聲:老師好。一個月來,這個孩子可是第一次叫我,當時我真的很激動,連忙問道:想不想做題,她馬上轉過身跑到教室裏拿來作業本。又經過一個早晨的輔導,這兩個孩子進步都挺大:一個已經能慢慢跟上教學節奏,學會了三位數乘兩位數,速度是非常慢的,另一個也已經會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式題了;經過兩天親密接觸,兩個孩子和我不再陌生,願意與我交往,這纔是主要的。

思考一:雖然我不太認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但我認爲只要教師肯付出,接受能力差的學生掌握最基礎的知識是沒有問題的。通過接觸這兩個孩子,如果他們基礎能好一些,我也有耐心一些,相信他們也能夠掌握基礎知識。

數學教學隨筆6

現行的數學教學大綱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這兩條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經提高相當重要的程度。筆者幾年的教學實踐也證明,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動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數學教學得心應手。就此,本人想談一點淺見,以待指教。

一、注重實踐教學,創造成功條件

激發學生興趣剛拿到數學新書時,總愛不釋手地翻來覆去瀏覽,積極的興趣的傾向是朦朧興趣的開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機,把這種積極的心理傾向設法轉化爲一種積極的真正興趣,無疑這當中上開始的課尤爲重要。

二、設計育人情境,內化學生情感,使生親師信道

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而學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對教材的領會程度,對教師教學的興趣密切相關。

三、教學內容的最佳呈現,需要教師讀活教材

多年來,我總是努力使每一個40分鐘的教學,成爲學生掌握知識的一種認知過程;努力把教師的外部指導內化爲學生的能動活動;總是在怎樣才能喚起學生更深層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新知識上下功夫,適時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努力使學生不僅長知識,能力也得到訓陳和培養。而且從小就能受到一些簡單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教育,這對提高學生的素質無疑幫助很大。要做好以上這些,我認爲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準確地理解教材,駕馭教材。否則,都是空話。這是因爲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教科書不同於一般參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課外讀物,它是按照學科系統性結合兒童認知規律,以簡練的語言呈現數學知識的。知識結構雖存在,但思維過程被壓縮。學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維的結果,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思想、方法更是難以體現。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呈現進行精心設計和加工,通過教學實踐,體現數學本身那種令人傾倒的豐滿的內容,體現思維過程和思想方法。爲此,作爲數學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書本上看得見的思維結果,更要讓他們參與那些課本上看不見的思維活動過程。因此,我的體會是教師必須熟練地掌握教材。通過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啓發,把教材的思想內化爲自己實實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讀活。讓自己從書本中精練的定義、公式以及敘述等的背後,看到數學本身本來豐滿的面容,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弄清它的形成過程。這樣,我們才能使學生不僅獲得真理的條文,而且更能使我們的教學過程真正成爲人與人、前輩與後代、數學家與學生之間的活生生的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否則,教師自己頭腦裏沒有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沒有思維過程,把課本當成一本死書,照本宣科,那麼就不可能把知識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識的形成過程很好地展現開來,那學生也只能是死記硬背、機械模仿。這樣的教學也一定是既沒有生機,也沒有深度。不可能使學生的知識形成網絡,更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建構。因此,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讀活,是使數學教學成爲思維活動教學的前提,也是提高我們教學水平的前提。

教師理解教材,解教材的思想,有一個完整的認知結構(暫時),並不等於學生也理解、解和有。學生不是靠我們頭腦裏的數學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識的,而是靠我們教師把自己的思想變爲行爲。學生是通過我們的語言、我們設計的教學過程、創設的思維空間到達知識彼岸的。同時,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完全依靠教師的主導。

不論我們教師對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麼透徹,把教材讀活到什麼程度,但如果不能對教材進行很好地加工、處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實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很好的設計,那麼,對學生學習來說,都等於零。教師也只能是啞巴吃湯圓——自己心中有數。因此,我認爲:教師還必須遵循教學規律,緊密結合實際,選取恰當教法和教學手段,把教師的思維內容轉化爲學生的思維內容。教師先受到啓發後,再通過老師去啓發學生。如果教師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於教學,那教學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視在提高自己駕馭教材能力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的設計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體現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爲課本與學生之間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通過老師的課堂教學,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具備該具備的各種能力,提高應有的素質。因此,我認爲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讀活,設計出合理的教案,並在實際教學中靈活地加以運用,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根本保證。

總之,教師讀活教材,熟練地掌握教材,是我們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有這個前提和保證,我們才能把知識的形成過程弄清楚,講清楚,才能給學生設計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爲他們主動構建認知結構奠定基礎。有這個前提和保證,我們才能解知識形成過程中所運用的思想方法,纔能有機地滲透給學生,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全面完成小學數學教育任務。

數學教學隨筆7

在低段數學教學中,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口算佔有比較大的比重,而口算最主要的訣竅就是多練,當然興趣和指導也很重要。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而成因卻不僅僅是我們通常以爲的“粗心大意”。該怎樣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口算水平?我覺得要注意如下幾點: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低年級小朋友的自制力處於不斷培養之中,需要大量的練習來形成技能,當然日復一日的練習肯定會讓孩子覺得索然無味,結果會使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因此,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很重要。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習題的形式,使其豐富、有趣;及時的反饋,讓孩子品嚐成功的喜悅。

二、掌握算理

只要理解和掌握了算理,口算的高峯不再難以攀登。充分利用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讓學生覺得貼近生活,用動物、競賽等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學會利用學具幫助理解和計算。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討論思考的過程中理解並掌握算理,體會數學的樂趣。

三、加強練習,熟能生巧

一個學生的口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沒有大量的練習作支撐,是絕不現實的。但練習也需要有針對性,只有針對性的練習才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可以使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的知識。

四、給予適當的指導

老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提醒學生歸納總結,如很多計算題都有它的計算規律,這時候,讓學生掌握這些規律既可以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提高計算的速度,又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整理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是小學低年級數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我們需要在實際教學中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以期提高學生口算的整體能力和水平。

數學教學隨筆8

蘇教版《數學》第十冊“分數的基本性質”單元有這樣一道思考題:“寫出一個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數,並在小組裏說說是怎樣找到這個分數的。你還能找出這樣的分數嗎?”當時,筆者的做法是:給足時間,讓學生在週末思考,並寫成數學日記,下週一再回到課堂上講解。部分學生寫在數學日記裏的思考方法如下──

冉某: 先找出4和5的公倍數有20,40,60,80……然後將1/5和1/4分別轉化成4/20,5/20;8/40,10/40;12/60,15/60;16/80,20/80……最後找出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數有:9/40;13/60,14/60;17/80,18/80,19/80……

李某: 先分別把1/5和1/4轉化成小數:0.2和0.25,只要找出比0.2大又比0.25小的分數就行了。還真不少:兩位的、三位的、四位的……有無數個啊!叭如,在0.2和0.25之間的兩位小數:0.21,0.22,0.23……又分別把它們化成分數是:21/100,22/100(11/50), 23/100……所以就可以推出,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數有:21/100,22/100(11/50),23/100……

週一課堂講解後,學生鄒某又交了另一篇數學日記:

其實,這道思考題不算難,可老師今天要我們想出不同的方法,還真有點爲難我這個”數學高手“(同學們給的美稱)。”除了課堂上同學們的方法──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用化小數的方法解決,還有其他方法嗎?“我一番思索,突然想到了”假設“:先假設這個未知分數的分子和1/5、1/4的分子相等(都是1),那麼它的分母就一定要比5小而比4大。這樣,分母就不是整數,而是小數。比如,分母是4.1時,這個分數就是1/4.1,但理論上沒有這種分數,我便把它們的分子和分母同時擴大10倍,成爲10/41。4和5之間的小數有無數個,所以,可以用這種方法推出在1/5和1/4之間的分數也有無數個。於是,我列出了其中一個算式:

1/5<1/4.1<1/4,1/4.1=10/41,1/5<10/41<1/4。

課後,筆者整理學生們的數學日記,想試着給他們發表。寫着寫着,學生們的方法,尤其是鄒某的”根據假設的結果倒推“的方法給我很大啓發:這道題還可以這樣做──

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1/5和1/4的分子轉化成一樣──分子是2,3,4……可以找出在1/5和1/4之間的分數有無數個:1/5=2/10=3/15=4/20=……1/4=2/8=3/12=4/16=……

在2/10和2/8之間的分數有:2/9;在3/15和3/12之間的分數有:3/14,3/13;在4/20和4/16之間的分數有:4/19,4/18,4/17;……從而可以推出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數有:2/9,3/14,3/13,4/19,4/18,4/17……

當我把學生給我啓發後的這種做法又啓發學生學習時,學生們十分欣喜。

數學教學隨筆9

這節課的目的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之後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計量工具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用釐米做單位,同時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這是一節實踐性較強的活動課。我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如:設計了觀察直尺,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他們通過觀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構造,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又爲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打下了基礎。認識1釐米,安排了三次活動:第一次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釐米——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第二次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爲1釐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牙齒、開關、鈕釦、小獎品的寬度等等,我想對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勢比劃出1釐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

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釐米的長度觀念。然後應用釐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今天課堂上學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這種方法,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在這裏我讓學生比較了兩種不同的量法,學生認爲第2種量法從刻度3量起比較麻煩,要數或者要算。但也是可以的,我想體現方法多樣化,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在量一量,填一填這個活動中,留給學生很大的實踐空間,既讓學生測量已知物體的長度,又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熟悉的物體來測量它的長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多數學生都能明白爲什麼要統一長度單位,而且也學會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較短的物體長度。但也有個別學生在量物體長度時總忘記對準“0”刻度。在今後應該多給學生提供測量的機會,以便熟練掌握測量方法,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時也要對少數落後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對於這節課中涉及的估測內容學生們完成得不好,估測能力差,大部分學生是靠用尺子量來完成估算習題的,比較依賴測量工具。我必須在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活躍。還有一個不足之處是第二種方法也是一句話帶過,有的沒有掌握好。

數學教學隨筆10

本學期的期末複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學習過程中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根據教學過程總結如下經驗和教訓:

第一,思想重視。

期末複習是期末考試取得好成績的有力保證,首先,應在思想上重視它,不能馬虎麻痹。因爲期末考試考查面涵蓋一本書的內容,全面檢測我們的能力,是檢驗我們整個學期學習效果的主要形式之一。學習半年了,究竟學得怎麼樣?學生自己想知道,教師、家長也想知道。而這個效果可以通過考試來檢驗。“複習”不是可有可無,要下工夫搞好。

第二,講究方法。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說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事先做好準備。期末考試也是一樣。要想取得好成績,除了平時努力學習,打好基礎,提高能力外,期末複習方法也很關鍵。複習方法多種多樣,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取科學、高效的複習方法。這裏向大家重點推薦一種複習方法。

1、 按照“循序漸進、階段側重、精講精練、知能並存”的原則,把期末複習分成四個階段:

①基礎複習;②強化能力;③查漏補缺;④模擬練習。

2、拿出一半的時間進行基礎知識複習。對這些內容一項一項地歸納、整理,真正搞清楚,弄明白。然後,側重能力測試題型的解題思路、技巧的練習。在此基礎上,進行查漏補缺,以求盡善盡美。最後做兩套期末考試模擬試題,熟悉考試題型。四個階段,四個方面,環環相扣,逐步深入,四位一體,一氣呵成。

3、在複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歸納、總結,找規律,抓特點,和同學一起討論、研究,不放過每一個疑點,不遺漏每一個重點,不忽視每一個考點。

第三,巧用複習題。

在複習過程中,遇到典型的題目,要把它摘錄下來,以便及時地鞏固與消化,如果是解題方法,則要舉一反三,如果是一些重點與難點,則要隔三岔五地背一背,這樣才能把複習題的作用發揮到最佳。

數學教學隨筆11

伴隨着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的誕生,新課程走進了學校,受到教師們的廣泛認同。打開新教材(《義務教育課標實驗教材·數學》),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清新氣息,課程的開放性、綜合性與靈活性令人耳目一新。教師們普遍感到,新教材無論從內容的選擇還是呈現方式上,都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理念,圖文並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充滿時代氣息。然而,當他們真正走進課堂才發現,課程標準是新的,教材是新的,可在實際的教學中卻又跳不出舊的框框,感到很茫然、很苦惱;還有的教師認爲,現在都課改了,以前的方法都得換掉。面對這兩種現象,我們提出:教材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理念的文本體現,是一個載體,需要每一個教師去挖掘、去創造。只有認真研讀教材、感悟教材、領會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在遵循科學性、思想性的基礎上,較老教材更注重可讀性、實踐性、綜合性、創造性。新教材通過其題材選擇、結構編排等充分體現了最新的數學教育理念,同時又提示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怎樣去實踐《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很好地引領我們走進新課程。

在一年的實踐中,我們以鑽研教材爲切入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總結了教材的五大特點,也從中獲得了不少啓示。

一、題材源於生活──啓示之一:教學要基於學生的生活

信手翻開人教版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題材都來源於學生熟悉的生活。如第一冊中“比長短、高矮”,教材中出現的是幾個小朋友在桌上比自己的鉛筆、尺的長短,老師按小朋友的高矮來排隊,“第幾”中出現的是公園售票處的排隊場景,“9加幾”是以學校運動會的畫面切入;第二冊中,“位置”的教學選取的就是教室的場景,在“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中,主題圖提供了買氣球、套圈遊戲、捉迷藏、丟手絹等許多孩子們喜愛的遊戲場景,“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以一系列學校生活內容(發新書、聯歡會、作業評比等)爲素材引出計算問題,使原來比較枯燥的計算有了豐富的現實背景。書中大量的習題也是學生在校內和校外生活中親身經歷的,如“快樂的星期天”(認識時間)、電影院找座位(位置)、郵遞員送信(位置)、作業評比(比多少應用題)、“小小商店”(數學實踐活動)、到商店購買學習用品等等。這樣的題材選擇體現了新課程提出的“有意義的數學應該是現實的”這一理念,同時也啓示我們: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我們的教學必須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

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呈現材料的興趣,選取他們身邊熟悉的例子現身說法,不僅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較持久地保持,以便深入理解,爲進一步建構知識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例如在教學第二冊“比多少”時,教材呈現了小雪、小磊、小華三人比紅花的場景,大興路小學的雷敏老師受到教材的啓發:咱們班不就有紅花榜嗎?一學期下來,人人都有紅花,何不就地取材,拿他們自己作例子來比較?雷老師經過前一天的摸底,瞭解到紅花最多的是15朵,最少的是2朵,正好符合例題教學的需要。因此,在教學中,雷老師將學生楊鵬和章莉的名字搬上黑板比紅花,作爲例題進行教學,然後請同座的兩人比一比紅花數,再和你的好朋友比一比紅花數。不言而喻,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下課後都還在和同學比紅花,對“比多少”的知識不僅能很快地理解,還能正確地加以運用。所以,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孩子們的生活,找準教學的“切入點”,會使我們的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解決問題──啓示之二: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

解決問題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圍繞問題的解決過程,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推理、交流等豐富的數學活動,是人教版數學新教材的又一特點。

例如,一年級下冊“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一課,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班級開聯歡會,桌上擺着一箱飲料和零星的幾瓶,“咱班有33人,這些飲料每人一瓶夠嗎?”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樣一個過程:

(1)從身邊的生活實例引出計算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描述上述情景,並提出問題;

(2)問題轉化爲計算24+9=?

(3)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擺小棒),自主探索計算方法;

(4)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計算方法);

(5)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計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題。

從上例中不難看出,教材提供鮮活生動的場景後,非常注意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力求體現“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我們在教學中也應該爲學生創造探索數學知識的機會和條件,關注學生每一個新知識的獲取,在解決問題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讓學生經歷這一過程,不僅可以體會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數學結論是怎樣得出來的,而且通過在這個充滿探索和自主體驗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步學會數學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數學去解決問題,並且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給與足夠空間──啓示之三: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人教版新教材在編排時十分注意給學生提供積極思考、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認真聽講、課堂練習的同時,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探索、操作實踐,與同學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結果。很多例題、“做一做”的插圖,都展現了小組活動、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和民主的學習氣氛。例如一年級下冊“圖形的拼組”這一單元提供的例題就是讓學生在小組中經歷拼、擺、剪的過程。教材提示要給學生分組準備一些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的學具,讓學生通過拼組活動,把一些相同的平面圖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圖形,如用幾個相同的長方形拼成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或用幾個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六邊形(或三角形)等,使學生初步體會平面圖形的關係。教材只給出了一種思路,而具體活動時學生有很大的空間,既可以拼學過的圖形,也可以拼出沒學過的圖形。拼好後互相交流欣賞,讓學生感受幾何美、數學美,感受到圖形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再如“統計”這一單元,教材中的例題以統計學校花壇裏每種顏色的花的數量切入,統計學生喜愛什麼顏色,調查同學們喜歡吃什麼水果,週日喜歡做什麼事情等,讓學生自己想辦法進行統計。在這個過程中,有分工合作(如數據的收集),有自主探索(如選擇何種方式記錄),有動手實踐,有討論交流,學生不斷親歷、感受這些對於他們來說至關重要的學習方式。相對於獲得知識來講,這種學習方式的改善顯得更爲重要。教材內容的增減或許只是一個表面現象,讓我們通過每一節課的教學,使孩子們“在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纔是最根本的。

數學教學隨筆12

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由於過於注重教學邏輯和知識的傳授,而導致課堂氣氛壓抑,學生乏味無趣,教學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實上好一節好的數學課,讓學生聽得有趣、學得輕鬆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教師在課堂的開頭導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課堂的開頭導入好了,就能高度激發學生的求知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整個課堂非常的活躍。那麼怎樣導入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

我認爲數學課的導入最好是走近小學生的生活,從他們身邊的一些事例出發,或者設置一些題型、或引用一些數字、或改編一些有趣的數學故事,然後進行教學,學生易於接受、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能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特別好。

我們的數學源於生活用於豐富多彩的生活,或許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數學導入方法,有善於設疑者、有喜于歸納者、有慣於直奔主題者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學數學最終還要回歸到生活中去,用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越接近我們的實際生活,學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當然我們的教學效果就越好,學生也能夠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樂趣。

解決實際問題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着教師走,而應是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語,把自己視爲學生中的一員,這樣,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隨時調整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設計和組織後續的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數學問題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小學生問題解決的質量,使其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數學教學隨筆13

這節課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過從學生喜歡的課本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然後通過組織學生實踐操作,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量出的結果不一樣;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長度有時量出的結果一樣,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進而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爲了使學生能夠真實的感受到統一長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準備好了要用的學具,曲別針和一角的硬幣7個。課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着,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中初步體驗了用不同的長度作標準去測量同一個物體的長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長度做標準去測量不同的物體的長度。在這一個活動中有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直尺去測量課桌的長,然後再用曲別針去測量數學書的寬。顯然教材設計者充分考慮教具的實用性,讓孩子能夠比較方便。而且是爲了讓學生的比較容易進行比較,進行了大量的實踐的。但是孩子在測量課桌的長的時候,由於學生用的尺子長度是不一樣的,所以測量的結果也不一樣。但是這一活動恰恰又讓學生體驗了用不同的長度標準去測量同一個物體。

這節課,就目標而言,學生不難達到,但總體感覺上得太匆忙,不輕鬆。而且,每次總有個別學生不帶學具,不認真聽操作要求,這也是個問題。

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動課上,學生學具的準備、課堂紀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慮、重視的問題。

數學教學隨筆14

因爲喜歡數學,所以樂意學數學,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任何艱難險阻也願意去克服;克服困難所得來的成功體驗又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所以更喜歡學數學了!

一個很簡單的正循環擺在我們面前,學好數學,提高學生興趣和自信是關鍵。怎樣提高呢?我們來看看校信通數學名師們的經驗吧!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我們發現很多學生不喜歡學習的理由都是――不喜歡老師。校信通名師有很多吸引學生的妙招。

1.展示能力,讓學生佩服。有位老師學識十分淵博,他不僅僅研究數學,還喜歡人文歷史、新聞時事等,講課的時候旁徵博引,信手拈來,學生們個個都很崇拜他。另一位名師則是計算能力超級強,再難計算的數據對他來說都是小菜一碟,學生特別敬佩。校信通教研中心在做優秀大學生數學學習規律調查中也發現,很多學生喜歡某一個老師,理由很簡單,可能只是因爲老師隨手就可以畫出標準的圓和橢圓。

2.展示人格魅力,讓學生敬服。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很容易感染到學生,比如幽默、嚴謹。有位名師說自己儲備了至少200―300條笑話,以便在課堂上讓學生輕鬆快樂學習。也有很多學生喜歡老師的理由是:“她認真負責到家了,天天都有新花樣,辯論會什麼的,幹啥啥行!”

3.用心關愛學生。如果想讓所有學生都喜歡您,那就平等對待他們吧!課堂上,如果有成績不好的學生舉手發言,明知他會回答地一塌糊塗,也要鼓勵和支持他。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進步和學習的樂趣很重要。

如果您想改變某個學生的話,那就去“偏愛”他吧!我們曾經向學生了解過喜歡老師的原因,不少學生這樣說:“我喜歡這位老師,是因爲她待我像待自己的妹妹一樣。”“有一次我數學考砸了,老師在我的作業本里夾了一張紙條,問我是不是有什麼心事?我感動極了!”

與新潮事物、生活相結合

現在的學生大都對電腦感興趣,如果從這一點入手引導學生學數學,是個很好的辦法。舉個例子:校信通裏的一位名師喜歡用幾何畫板,幾何畫板可以讓學生形象直觀地體會數學知識,學生在學幾何畫板的同時,學數學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

很多學生不喜歡數學,因爲他們覺得數學沒有用處,那麼我們就要時刻向學生傳遞“數學有用”的信息,讓學生感覺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的數學包括身邊的事、新聞時事等,比如:讓學生適度參與很多父母都熱衷的股票問題;自己家裏每月消費多少米,多少油,多少鹽等,人均消費多少,房屋面積等等。

讓學生體驗到思維的魅力

愛因斯坦說過,我們體驗到的一種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奧祕的感覺,誰缺乏這種情感,他就喪失了在心靈的神聖顫慄中如癡如醉的能力。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體驗思維的魅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校信通名師們特別善於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思維。

他們的課堂別具一格。有時候一節課只講一道題,帶領學生一起思考,一題多解,越思考越深,方法也越來越好,有時候是今天講了一道題,明天還會再講這道題,常講常新。通過一道題,學生往往可以學到或自己發現一些方法和規律,甚至包括人生的哲理。

跟學生一起創造成就感

興趣與成就感往往有很大關係。每個學生都有想成爲研究者、發現者的內在願望,都有被認同和賞識的需要,都希望取得成就和進步。校信通裏的名師們非常善於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上課的時候也會通過輪流提問等方式給每個學生髮言的機會,傳遞老師的重視。

名師建議,可以鼓勵學生專門準備一個筆記本,寫自己的成功記錄。錯題本很重要,但只有錯題本,學生就只能多關注自己的失敗經驗,用成功記錄本記錄自己做出某一道對自己來說比較難的題目的過程,記錄下今天對比昨天的點滴進步,可以增強成就感,增加學習興趣。

幫助學生迅速找到學習瓶頸

學生學習存在“木桶原理”,很多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不是所有知識點都不會,而可能是被一兩個知識點卡住了。校信通名師們特別擅於通過課堂、作業或試卷分析,幫助學生髮現長期困擾他們的學習癥結,從而迅速提高其學習自信和學習成績。

期中考試後,學生呂夢把試卷拿給老師看,老師通過試卷分析和學生溝通,便可迅速幫助呂夢分析出學習中的薄弱環節,運算能力和行程問題比較薄弱,喜歡用閱讀的方式,讀數學題目導致呂夢成績一直上不去。老師建議呂夢,多找一些運算題和行程問題做一下,同時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讀題讀三遍,學習成績便可從70分,提高到90分。通過老師的試卷分析,呂夢忽然感覺到自己其實也可以學好數學!

三種提問方法,引導孩子愛思考

數學是很好的思維體操,它可以逐漸使學生的思維方式靈活多變起來。在數學實驗班中,老師們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調動課堂,培養學生探索、發散以及遷移等思維方式。從課後的反饋上來看,效果非常好,學生普遍感覺上課的時候思路很開闊,課後有意猶未盡的感覺。那麼老師採用了哪些提問方法呢?

1.遷移性提問,提供思維活動的導向。

不少數學知識在內容和形式上有類似之處,它們之間有密切的聯繫。對於這種情況,校信通名師在提問舊知識的基礎上,有意設置提問,將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思維方法遷移到新知識中去。

例如:已知一個角爲300的直角三角形邊長爲1,求其他兩邊長度,假設這個邊長是2呢?由於是新的問題情景,學生沒有很快口算出來。於是老師把問題變成了學生比較熟悉的、比較好算的角爲450的直角三角形,通過計算邊長的變化,老師讓學生總結三邊變化的規律,驗證300角的直角三角形,再擴展到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2.系統性提問,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

比如複習“平行四邊形”時,老師會讓學生連帶着一起思考:當具備什麼條件時,平行四邊形是菱形、長方形或正方形。這樣可以引導孩子把知識串聯起來。

爲避免孩子們只是說出他記憶中的答案,老師會再進一步追問,你可以證明嗎?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我每走一步都需要嚴密的思考和充分的證據”,而不是“我記得應該是這樣”。

3. 此外,老師還會通過探索性提問,讓孩子思考一個問題是否還有其他解決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數學教學隨筆15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課堂狀況,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適時地突出經過精心設計,目的明確的問題,使學生在問題的思考中,啓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對學好數學有很大的作用。如在以前聽過的許多公開課中,經常會看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使學生帶着一種高漲,激動的和欣悅的心情從事學習,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本文就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合理的設置數學問題,提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教學要從問題開始

教學從問題開始。問題是數學學習的核心與靈魂,思維來自疑問與驚奇,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個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一個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如在對數的教學中引入千古之迷辛追女屍,提出疑問:爲什麼科學家算出辛追死於2200年前?又如在學習指數當時,引入細胞分裂現象。這些實際問題都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及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爲本節課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謂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真是深有體會啊!

二、要在重點和難點處設置問題

數學教材中的有些內容是枯燥乏味、艱澀難懂的,這要教師在其中設置一些問題或有趣的情節,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從而便於學生理解,同時也使學生學習起來更輕鬆。

三、在教材易於出錯的地方設問題

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最常見的錯誤是:不顧條件或研究範圍的變化,丟三掉四,或解完一題後,不檢查不思考,故學生易錯。讓學生嘗試去“碰壁”,讓學生充分暴露問題,然後順期錯誤認真剖析,不斷引導使學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四、設問題於課堂的結尾

有人說:一堂好課也應設問題而終,使其完而未完、餘味無窮。在課堂結束時,根據知識的系統承上啓下地提出的問題,這樣不僅使舊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同時也不斷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爲下一節課的教學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這就是我對自己教學的反思,教學就是一種藝術,過程就是曲折的,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與研究,把自己最好的藝術展示給學生,引領學生創造自己的藝術品!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