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諸葛亮的故事集合15篇

諸葛亮的故事集合15篇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的故事1

劉備曾三上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這段故事,大家都曉得叫“三顧茅廬”。茅廬就是我們這裏的草屋。諸葛亮住草屋,好像他家裏很窮。其實,諸葛亮家裏很富,原先他家住的也不是草屋,而是高大瓦房,還有幾百畝良田,長工夥計一大幫哩。

諸葛亮的故事集合15篇

諸葛亮家兄弟兩個,他是老大,歡喜讀書,又喜歡在外面結交朋友,成年累月不歸家。老二諸葛瑾,在家當家,經營田地。哪曉得,老二當家不得法,不幾年,弄得家境一年不如一年,諸葛瑾覺得很對不起哥哥,就把諸葛亮找回來,要他當家主事,諸葛亮家來一看,家裏糧也不多了,豬、羊、牛、馬也長得皮包骨頭,的確不像樣子。他向老二說:“既要我當家,家裏的一切事情都得聽我吩咐。”老二答應了。

諸葛亮在家扇子搖搖,田裏轉轉。一憋半個月不動聲色。到了第十六天。他忽然要老二準備鐮刀,明天一早帶長工夥計把東面二百畝水稻割起來。諸葛瑾一聽。急得渾身發麻,嘴裏不說心裏想:“你哥哥也瘋了,田裏的稻子還沒有吐穗。怎麼好當草割下?你回來不是燒香是吵廟的啊?”諸葛亮看出弟弟的心思,也不對他發火,只是扇子一揮:“叫你去你就去,包你不會錯。”諸葛瑾沒法,只好帶領長工們下口割稻去了。

稻割完了,諸葛瑾對諸葛亮說:“哥哥,下面怎麼辦了”

“把稻稈放田裏曬乾。”

“曬乾做什麼?”

“請瓦匠把屋上的瓦卸下來,換上稻草,多餘的捆個子上堆,另派用場。”

這遭諸葛瑾來火了:“好啊。好好的稻禾被你糟蹋得精光,好好的瓦房又要拆下來蓋草,你這是什麼算計?”

諸葛亮說:“叫你做你就做,不是有言在先的嗎?”

諸葛瑾沒法,又只好聽哥哥的。這時正是六七月裏,天氣很熱,諸葛亮不管熱不熱,只是拼命催工,一定要限時限刻完成。

等到草上了堆,房子剛蓋好,天空突然颳風響雷。風、雨、雷弟兄三個泊齊來,先是瓢潑大雨,後是鉢頭大的冰雹,鋪天蓋地地打下來,打得樹木光禿禿,房屋打得直隆通。諸葛亮家莊稼收在場上,沒有遭冰雹;屋頂換卜厚厚的一層草沒有被打壞,人畜太平。人家就說了:“諸葛亮到底勝過他弟弟,算計真好。”從此,臥龍崗上許多人家都照諸葛亮的做,蓋起了草房子。

說巧也就巧哩,就在這場大災之後,曹操兵營裏的戰馬得了瘟病,華佗提出要用“未秀草”煎湯把馬吃才能治好。”“未秀草”就是不曾吐穗的稻草,這時候到哪裏去找?曹操急得沒法,只好用十萬火急的令牌,叫軍民人等到各地尋找。

一天,諸葛亮家的管賬先生忽然找他通報:“少爺,外面有人要買你的稻草。”

“我早就曉得了。”

管賬先生問:“開多大的價錢?”

諸葛亮說:“這個由你去定。”

管賬先生貪心大哩,他要一兩銀子換一斤稻草,曹操爲了救馬,也只好咬咬牙用重金把稻草買走,諸葛亮得到曹操一筆銀子,救濟了周圍的災民。老百姓得到諸葛亮的好處,

又親見諸葛亮算計靈驗,就把他說得神乎其神。這叫好話一出門,一日傳千里,千傳萬傳傳到劉備那裏,劉備正想請一位有本事的人做他的軍師,所以就一而再、再而三地來到諸葛亮的茅廬裏,請他出山。

諸葛亮的故事2

在南陽,諸葛亮被尊爲智聖,而《三國演義》及歷代詩人的渲染和吟詠,使諸葛亮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愈發崇高起來。

對於諸葛亮爲何沒跟隨曹操,促成“強強聯合”以統一中國大業?在大一統觀念中生活的中國人一定會有這樣的想法,帶着這個疑問,筆者對諸葛亮的一生做了一次檢索和總結。

雖然諸葛亮輕揮羽扇的形象頗瀟灑,但細觀其一生,筆者認爲有幾處大敗筆。

其一、擇人有誤。“良禽擇木而棲”,三國有個著名的謀士郭嘉,他之前是跟從強大的袁紹的,但他卻能慧眼識英雄,改弦易轍跟隨弱小的曹操,並屢建功勳。難道諸葛亮受匡扶漢室思想的限制不齒與曹操爲伍?!或者他認爲曹操手下謀士如雲,跟隨曹操難有在劉氏集團中的地位?可惜歷史沒有假設,劉備已捷足草廬而三顧,讓諸葛亮別無選擇。諸葛亮雖有管仲樂毅之志,卻未能及早把握出山時機,追隨真正的英雄,俗話說“扶強不扶弱”,與曹操失之交臂而跟隨劉備,不能不說是一次冒險。

其二、決策有誤。《隆中對》讀來雖鏗鏘有力,爲歷代政治家和文人所稱讚,但卻指其策略有誤,且爲致命性的,蜀國佔西蜀和荊州之地,相隔千里而兩分兵力,難成掎角之勢,關公失荊州在所難免。劉備雖爲英雄,但在關鍵時刻不冷靜,或者說是對諸葛亮的不信任,夷陵之戰的失敗,大損蜀國根基,反而更見孔明選擇之失誤。蜀國從此再無恢復漢室的機會。

其三、時機有誤。以弱小之國,五出祁山進攻強大的曹魏,幾乎皆徒勞而返,明知不可爲而爲之,雖爲報三顧之恩及貫徹“以攻爲守”的策略,卻大量耗費了蜀國稅收,也損耗了蜀國人力資源,致蜀國國力日漸衰弱。

其四、用人有誤。錯用馬謖,致有街亭之失。忘先主白帝城託孤“馬謖言過其實,未可委以重任。”之言。其五、理念有誤。作爲蜀國最高行政長官,事無鉅細,必親自躬親,未能注意提攜和培養蜀國後續人才,也導致其積勞成疾過早辭世。其六、協調不力,未能協調好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矛盾,在其死後,二人火併,大將魏延九族被誅,致人才匱乏的蜀國更加匱乏。

“得相能開國(《先主廟》)”。可惜諸葛亮的作爲只開了一個蜀國,再無大的建樹,而且其長子長孫在曹魏的進攻中都爲國捐軀,這個結果使諸葛家族的悲劇色彩更加凝重。

歷來都把諸葛亮當作神一樣的供奉,“尊劉貶曹”的思想都有拔高諸葛亮的傾向!不用說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但我們更要拔開歷史的迷霧來看其本來面目。縱觀諸葛亮,雖有名相之風,卻無韓信、樂毅之輩扶持,也不佔天時地利。作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完美精神的體現,貫穿其蜀國政治生涯之始終,無不增添諸葛亮的悲壯,乃至“出師未捷身先死”之時,必有“長使英雄淚滿襟!”之嘆!

諸葛亮的故事3

諸葛亮(181—234),中國百姓心目中能掐會算、聰明絕頂的人。他生當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世,受劉備三顧茅廬知遇情,輔佐劉備幹得一番大事業,成爲三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諸葛亮幼喪雙親,跟隨叔父諸葛玄移家豫章,後至荊州(今湖北襄陽城西),在隆中躬耕讀書,隱居十餘年。207年後,輔佐劉備建立蜀漢,功勳卓著,官拜丞相。

諸葛亮餵雞求學的故事

諸葛亮小的時候,跟着隱居在襄陽城南的水鏡先生學習兵法。水鏡先生養了一隻公雞,公雞一到晌午啼叫三聲,水鏡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聽課聽得很不過癮。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袋,每天上學的時候就抓幾把小米放在口袋裏。當晌午快到時,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雞見有黃燦燦的小米,顧不上啼叫,就啄食起來。剛剛啄完,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裏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雞吃完口袋裏的小米再叫時,水鏡先生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可把師孃餓壞了,時間長了不免抱怨幾句:“怎麼搞到這麼晚,晌午過了,也不知道餓!”

“你沒聽見雞才叫嗎?”水鏡先生說。

師孃是個聰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奧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時候,她悄悄地來到了院子裏,只見那隻花頸公雞剛要伸長脖子叫喚,就有人從書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個仔細,又悄悄地回家了。

這天水鏡先生回來,師孃笑着說:“你這個當先生的,還不如小諸葛。”於是她把剛纔看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聽後一愣,又哈哈大笑起來,心想諸葛亮餵雞求學,真是聰明過人,將來必定是蓋世奇才。

諸葛亮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爲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

諸葛亮愛子教子的故事

諸葛亮不但足智多謀,善於治國治軍,而且嚴於律己,注重家教,修身齊家,堪稱典範。

諸葛亮不但足智多謀,善於治國治軍,而且嚴於律己,注重家教。

諸葛亮擇妻不重外貌,而重德才;他雖權傾朝野,卻從不貪財。他在成都郊區的田產,是劉備得了益州後賜賞給他的金銀購買的,後來未增置田產。諸葛亮上表於後主說,臣家在成都,有桑樹800株,薄田15頃,一家可以溫飽。臣隨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給,決不別作經營,增長私產一寸。臣死以後,如查出有多餘的財物,那就是對不起國家。諸葛亮一直以儉樸治家,臨終前家裏家外沒有多餘的財產,也給後輩樹立了清正廉潔的好榜樣。

諸葛亮經常告誡家人要注意修身、善德、明志、致遠、勤學、勵精、冶性,不能依靠父輩的權勢搞特殊化,並要孩子們到艱苦的地方去接受鍛鍊、考驗。

諸葛亮早年無子,便把哥哥諸葛瑾之次子諸葛喬過繼爲嗣子。諸葛喬入蜀以後,諸葛亮注意對他從多方面教育培養,要求孩子從小要立下志向,刻苦讀書,沉穩安靜,勤儉樸素,並且把這些要求都一一寫下來經常對照檢查。

後來,諸葛喬做了“駙馬都尉”,這本來是京城裏既坐享清福又地位顯赫的官位,但諸葛亮卻不允許他在成都過這種優越的生活。那時候,諸葛亮常領兵屯駐漢中,部隊給養需要從蜀地輸送,諸葛亮便令諸葛喬參加押運糧草的工作。此間,諸葛喬常年奔走在“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千里運輸線上,其艱苦是可想而知的。諸葛亮在給兄長的信中解釋說:諸葛喬按理本來是可以回到成都去的,但是諸將弟子都在押送軍需物資,大家理應同甘苦,共榮厚,所以我命令他帶五六百兵士,同諸將子弟一直在山谷中運送糧草物資。

諸葛亮教子有方。他寫的《誡子書》,不足百字,講出了勵志、勤學、養德的人生哲理。

227年,諸葛亮生了一個兒子,名諸葛瞻,字思遠。這孩子自小聰慧伶俐,諸葛亮也算晚年得子,自然備加喜愛,但他對孩子依然是嚴加管教,從不溺愛。諸葛瞻剛8歲時,父親就發現他愛耍小聰明,容易自滿自足,擔心他難成大器,因此,更加對他嚴上加嚴。後來諸葛亮還寫了著名的《誡子書》,其中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不足百字的短文,講勤學、惜時,講修身、養德、勵志,涵括了豐富而透徹的人生哲理。

諸葛瞻謹遵父教,從少年時期就發憤學習。史書上說他“少聰慧,工書畫”。年十七,任騎都尉,後長期駐守邊關,263年在綿竹爲國捐軀。

諸葛亮還寫過一個《誡外甥書》也很精彩。書中說:

“夫當志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冗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優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這位歷史上以“文韜武略”著名的“軍師”,對子女的培養教育也是這樣爲之“計深遠”,令人感佩由衷。

諸葛亮神機妙算救後人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裏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懿找了個藉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懿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懿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裏面有封信,上面寫着“遇皇而開”。

土兵們把信遞給司馬懿,司馬懿打開信,只見裏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司馬懿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司馬懿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司馬懿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草船借箭的故事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裏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麼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麼打算,回來報告我。”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麼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來,說:“到了第三天,看他怎麼辦!”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佈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諸葛亮調度。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裏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駛出二十多裏,要追也來不及了。

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周瑜派來的五百個軍士正好來到江邊搬箭。每條船大約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總共有十萬多支。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諸葛亮的故事4

今天坐地鐵的時候,我在喜馬拉雅上聽到一個關於諸葛亮的故事。覺得特別有趣也特別感動。

這個故事裏面說諸葛亮在很小的時候,就拜了一位了不起的大學問家司馬徽當老師。司馬徽每天給他的學生上課時,就會用自己養的一隻蘆花雞來定時,蘆花雞一叫,就下課。可是,蘆花雞叫沒什麼規律,有時候上課的時間很短,雞就叫起來,那麼這天的課就結束了。有些學生一看這麼快下課很高興,可是諸葛亮卻不高興,因爲他認爲自己是來學本領的,老師本領這麼大,他想多聽會課,把老師的本領都學到手,可是這隻雞總是經常叫。他想要是能想出一個好辦法讓蘆花雞不叫就好了。

第二天,他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在去上課的時候,他偷偷地帶了一小袋米。一看蘆花雞叫了,就趕緊抓一把米餵給他吃,這時候雞隻顧着吃米也就不叫了。就這樣,老師講課的時間明顯變長了。

聽完了這個故事,我和妹妹都開心地笑了,覺得諸葛亮真的是太聰明瞭。同時,我也特別感動。都說諸葛亮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原來是與他從小就愛學習有關,我決定以後一定要向諸葛亮學習,學好本領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諸葛亮的故事5

管理故事:諸葛亮的太太叫阿醜。當初,諸葛亮毛遂自薦,拜見阿醜的父親黃承彥,要當他的乘龍快婿。聊完後,黃叫阿醜送客。到門口時,阿醜送諸葛亮一把羽扇。

阿醜問諸葛亮:"你知道我爲什麼送你這把扇子。"

諸葛亮說:"禮輕情誼重。"

阿醜又問:"這是其中之一,可知其二?"

諸葛亮想了一下,想不出來。

阿醜說:"諸葛先生,剛纔你跟家父談天下軍事。談到劉備請你出山的時候,眉飛色舞;談到蜀國的時候,你雄心壯志。但是,我聽到你談到蜀國在三國中最弱的時候,你眉頭深鎖;談到曹操與孫權的時候,你憂心忡忡。大丈夫做事情,要喜怒不形於色,我送你這把扇子,是用來遮面的。"從此以後,諸葛亮就羽扇綸巾,這個成語就是這樣出來的。

管理感悟:

即便是"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其EQ還有不足之處!我們當代管理者,平日裏時時刻刻處於衆目睽睽之下,就更要強化自控能力。性格一般是難以改變的,但我們不可因此而放縱,因爲任何缺點都是可以進行修飾的。

諸葛亮的故事6

諸葛亮小時候,由父親帶去拜水鏡先生爲師。

水鏡先生對諸葛亮說:“我出三個題目,答對了就收下你。

接着出了一個啞題:他屈起食指,伸到諸葛亮面前,又點了點。

諸葛亮向水鏡先生深深一鞠躬,又後退三步,站在一邊解釋道:“你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先生坐在蒲團上說:“我出的第二個題目是,要你想辦法使我離開這座位。

諸葛亮走到牆角,順手拿了一根竹竿就要捅房上的瓦。

先生連忙起來阻止說:“不要捅漏了房子!”

諸葛亮笑了:“先生坐地,我想通天,先生不是離開座位了嗎?”

先生穩坐回椅子上說:“你能使我寸步難行嗎?”

諸葛亮指指先生說:“你這老匹夫,分明沒有本事,在此胡扯!”先生氣得臉色發紫,諸葛亮卻摘下他的帽子,扔到房頂上。

先生氣急了,只好脫了鞋蹲在諸葛亮父親的肩上去拿帽子。

這時,諸葛亮抓起先生的鞋子藏了起來。

先生拿到了帽子,卻找不到鞋子,諸葛亮說:“您寸步難行啦!”

水鏡先生哈哈大笑,說:“好聰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

諸葛亮的故事7

本課敘述了諸葛亮少年時代非常喜歡聽先生講書,爲了延長聽書時間偷偷喂米給打鳴的公雞,弄巧成拙,被先生髮現,攆出了學校,非常後悔,認識了自身的錯誤。在得到了先生原諒後,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愛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學問都教給了諸葛亮,爲後來成爲大政治家和軍事家打下了基礎。

課文共分5個自然段。可分爲兩個局部。1―3自然段寫聰明好學的諸葛亮,爲了延長聽書時間偷偷喂米給打鳴的公雞,弄巧拙,被先生髮現,攆出了學校。4―5自然段寫諸葛亮回家後非常後悔,認識了自身的錯誤。在得到了先生原諒後,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愛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學問都教給了諸葛亮,爲後來成爲大政治家和軍事家打下了基礎。

要點提示

1.對於諸葛亮的傑出軍事才幹學生一定不陌生,本課語言通俗,教學中應該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沛利用小組合作,交流中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麼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有時候可以用智謀,有時侯是不能用智謀的,聰明要用在正地方。

2.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諸葛亮偷偷喂米給打鳴的公雞動身點是好的,是希望多聽先生講書,從中可以看出他的聰明好學。但是揹着老師和同學做手腳,只顧了自身的興趣,卻讓老師和同學餓肚子,是錯的。最後弄巧成拙,被先生髮現,攆出了學校,險些連學都不能上了,又是他得到的深刻教訓。

3.使學生認識諸葛亮知錯就改,更加尊敬先生,得到了先生的喜愛,爲後來成爲大政治家和軍事家打下基礎。從中可聯想到學生自身,與之對照,明確正確的做法。

4.文中通篇以第三人稱敘述,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注意學習這種方法。

教學建議

1.課前可讓學生介紹一些諸葛亮利用謀略取得勝利的小故事,話鋒一轉,那麼,謀略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可以採用嗎?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到答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要給學生充沛的朗讀時間,可以採用小組爭辯的形式,圍繞“諸葛亮的做法錯了嗎?”謀略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可以採用嗎?”兩個主題,請雙方同學運用課文中的事例,進行爭辯,說明自身的觀點。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這裏要給學生充沛的爭辯時間,鼓勵學生向他人質疑,甚至還可以引用課外的事例說明自身的觀點。教師只要稍加點撥,防止學生思想過於偏頗即可。

3.可以嘗試學生小組合作,排演課本劇。鼓勵學生自主分配角色,強調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排演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扮演能力。

暢所欲言

圍繞“把聰明用在正地方”這一主題佈置了口語交際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育學生對人要講誠信,對壞人要用智謀,培養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正確運用聰明才智。

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啓發談話,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使學生能夠以“把聰明用在正地方”爲話題,進行交流。教師不要讓學生只談論一方面內容,儘可能引導學生展開不同的話題,比方:和家長、老師、同學等交往的時候,什麼是聰明?當你遇到壞人的時候,你要用什麼樣的方法?當你面對學習的時候,什麼是聰明智慧?當你面對困難、面對失敗、面對遊戲、面對自身的缺點……在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判斷怎樣纔是真正的聰明做法?將語文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繫,學語文,用語文,使語文的外延等於學生生活的外延,使每個學生都能有話可說,有事可做。在學生暢所欲言的時候,教師要根據情況,對學生所說的內容、語句、口氣等做以適當的點評,鼓勵學生個個參與表達,形成樂於表達的氛圍,提高表達能力。

初顯身手

找關於智謀的典故和成語是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使學生更多地瞭解關於智謀的有趣的故事,拓寬知識面。

歷史上有很多關於智謀的故事,形成了很多有趣的典故和成語。比方:圍魏救趙、空城計、破釜沉舟、隔岸觀火、調虎離山……教學前,教師要認真做好動員和安排工作,讓每個學生都查找資料。課上,教師要採取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展示自身的查找結果。比方個人扮演的活動有講故事、猜故事等,小組彙報的有分角色朗讀、課本劇等,全體同學要在對扮演的同學和時進行評價。

筆下生花

本單元的習作是讓學生模擬“少年法庭”對事件做出評判,並設想評判結束後,案中人物的不同想法,這爲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習作空間,有利於學生髮揮個性,自由表達主題。在活動中,充沛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這項活動雖是寫的練習,但是,一定不能只進行寫的活動。教學時,可以先引導學生讀懂要討論的文字,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從人物的處境入手,分別分析他們各自做了什麼?爲什麼這樣做?現在他們都是怎樣對待這件事情的?讓學生大膽展開討論,將他們的想法一一展示出來,然後選擇自身認爲最有道理的寫下來。注意將語句寫通暢、簡潔,意思明確。寫完後,組織同學讀一讀,評一評,看看誰的語言最簡練,不但把話說通,而且把話說好,爭取做到字斟句酌。

講評時可按不同的評判結果分組,學生互評,教師巡視指導,逐漸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小組評議後,選出有代表性的習作,在班上交流。

金鑰匙

課堂討論,大家應該圍繞一個議題發表意見。假如自身準備的發言,不符合大家的議題,就暫時等一等。這兩個要求,都是學生在分組討論時應該注意的。但是,教師們不要在本單元最後單獨地將這個學習內容出現在學生面前,假如能夠在本組課文的學習中適時地提出來,再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討論活動加以鞏固,學生一定會比較自然地掌握,提高課堂討論的目的性和實效性。

本單元的“金鑰匙”,可以不單獨出現,滲透在每節課中,提示學生圍繞主題發表意見,假如自身的發言不符合大家的議題就先等一等。同時,在傾聽的過程中發現他人的優點、自身的缺乏,提高課內外語文綜合學習的能力。

諸葛亮的故事8

寬容的事例 諸葛亮七擒孟獲

劉備去世以後,蜀國丞相諸葛亮準備北伐中原。當時蜀國南部,就是雲南貴州交界處,少數民族的大酋長孟獲發動叛亂,諸葛亮決定親自領兵平息叛亂,先解除這後顧之憂。有人建議,派一員大將南下足以消滅孟獲,丞相就不必深入那“不毛之地”了。但是諸葛亮考慮得更長遠,他要對孟獲恩威並施,以收服人心。

孟獲有萬夫不當之勇,豪俠仗義,在少數民族中很有威望。諸葛亮命令部下,遇到孟獲,千萬不要傷害他,要抓活的。

第一次戰鬥,蜀軍在諸葛亮的指揮下逮住了孟獲。當士兵押孟獲進營時,諸葛亮親自給他鬆綁,還叫人擺酒席款待他。

第二天,諸葛亮陪他參觀蜀軍營地後,問孟獲:“我們的軍營怎麼樣?”孟獲不僅不讚揚,反而說:“不過如此。以前我不知道你的虛實,所以戰敗了。現在我看到了你們的部署,如果放我回去,再戰定能戰勝你們。”

諸葛亮笑着,把孟獲放走了。幾天後,孟獲果然帶兵來挑戰,結果又戰敗被俘。孟獲還是不服輸,諸葛亮又放了他。

孟獲又連續和諸葛亮一戰再戰,一連打了七次,被擒七次。最後一次,孟獲又被押解到蜀軍營帳。士兵傳下諸葛亮的將令說:丞相不願意再見孟獲,下令放孟獲回去,讓他整頓好人馬,再來決一勝負。

孟獲想了很久說:“七擒七縱,這是自古以來沒有過的事情,丞相已經給了我很大的面子,我雖然沒有多少知識,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麼能那樣不給丞相面子呢!”說完跪在地上,流着眼淚說:“丞相天威,我們再也不反叛了!”

諸葛亮很高興,趕緊把孟獲攙扶起來,請他入營帳,設宴招待,最後客客氣氣地把孟獲送出營門,讓他回去。

自那之後,孟獲死心塌地歸順蜀漢,直到諸葛亮死,他都沒有叛亂。這在客觀上爲蜀漢出兵中原掃清了後顧之憂,而且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生活安定和經濟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

寬容的智慧:

諸葛亮七擒孟獲,把智慧和寬容演繹得淋漓盡致,贏得了一方長治久安。

寬容是一份接納,海納百川,不計前嫌,以博大的胸懷包容一切,只有能接納世界的人才能得到世界,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就大業,原因就在於他們懂得寬容。

諸葛亮的故事9

與《淺說三國──關羽》一樣,鄙人要以愚見還諸位一個諸葛亮的真面目。

先說說《三國演義》中的形象,複姓諸葛,單名亮,通曉天文地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一個,精忠報國的人物。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和發明家。

劉關張三顧茅廬把他請回去,突出了其能力非凡。劉備白帝城託孤顯其靠得住。還有戰爭的描寫,計謀的高明,還有諸多發明更顯其智慧。的確,在《三國演義》中,其的確是一個非常受人愛戴的人。諸葛亮的形象地位與關羽的形象地位差不多,只是關羽是忠義的化生,而諸葛亮是智慧的化生。

現在鄙人就要談歷史了。

首先說說,三顧茅廬一事。在《魏略》和《九州春秋》上記載的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的故事,知道的人卻很少了。書上說: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後來劉備自顧自編帽子,被諸葛亮諫阻,纔想起他手下還有這麼個人叫諸葛亮。

但是在正史上說的,與《三國演義》一樣,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但其中也是有些異議的。既然正史確由此事,那麼姑且相信。但鄙人有些話還是想說。

當時荊州出名的讀書人很多,劉備因爲徐庶的話,就去求見在荊州士人中名聲並不很響亮的諸葛亮,可能性不大,除非其他有名人不肯跟劉備,劉備沒辦法。要麼就是劉備想讓別人知道他的愛才,來提高自己的人望。

還有著名的《隆中對》,鄙人畢竟不是政治家和軍事家,其裏面的內涵,鄙人只能佩服。不過,有人認爲所謂《隆中對》,不過是諸葛亮和劉備長時間談話中的一些片段,連綴起來而已,本身並不是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對策。這種猜測也有其原因,因爲當時劉備和諸葛亮開桌談論時,旁邊無人。沒人知道是怎麼一會事,反正劉備不會向啞巴一樣坐在那裏聽他一個人說話。

諸葛亮出山後,不久曹軍來襲,演義中大篇幅渲染的火燒博望、火燒新野,其實在正史中,根本一筆都沒有記載。諸葛亮出山以後的第一份功勞,其實是過江東,說孫權,聯合抗曹。其間的借東風、伏華容、收四郡本來就子虛烏有,而且直到這個時候,諸葛亮也主要負責內政和外交工作,根本沒有打過一仗。直到龐統死後,諸葛亮纔開始出去打仗。四川平定後,諸葛亮還是一個文職人員。說諸葛亮用兵如神,起碼在劉備生前是看不到的。

在當時,法正纔是第一大紅人爲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爲謀主。劉備退到白帝城後,諸葛亮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也說明他心裏也知道劉備並沒有把諸葛亮擺在第一位。

到劉備臨終時,他心目中比諸葛亮更加重要的臣子,如關羽、張飛、龐統、法正、黃權等,差不多死絕了。他才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爲副,實際上讓諸葛亮負責民政,而讓李嚴負責軍事。至於諸葛亮軍政大權一把抓,那又是以後的事情了。

諸葛亮並不是演義中所描寫的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的軍政兩道奇才,而且也不是一出山就成爲劉備心腹第一重臣的。

還有就是諸葛亮南下不毛之地,回來凱旋歸來,南蠻再不復反,真的如小說中所說?《三國志》中說道:後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李)恢身往撲討。其七擒七縱不知是真是假,聽說,南方還有孟獲七擒七縱諸葛亮,亮不敢再南侵的傳說呢!

六出祁山,其寸土未得,更不能顯其軍事才能高,反而不能富國而妄求強兵,導致民不聊生。還有那空城計,也是假的。小說中六出祁山次次遇司馬,其實不然,其中只有兩次遇見。小說虛構的實在太多了!

綜上所述,諸葛亮既不是大政治家,也不是大軍事家。不過那時他也是個傑出人物,從陳壽獨立爲他作傳就可以知道。不過真要說他是什麼傢什麼家的,那真的不能,最多給他個發明家或是科學家。

諸葛亮的故事10

先來講一講諸葛亮。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高,這是顯而易見的,這裏必須說明一下,火燒博望坡是劉備乾的,白河用水估計是老羅根據韓信與田廣、龍且之戰改編的,赤壁一戰中諸葛亮倒還起了點作用,不過諸葛亮只是將孫權激得心動而已,真正使孫權下定決心的還是周瑜和魯肅。當然,這都不過是準備階段而已,實際主持這場戰局的是周瑜和程普,諸葛亮沒有派上半分用場,諸葛亮和周瑜在這場戰役中的作用就好比周瑜是一個大廚,作好了一道美味佳餚,而諸葛亮則是一個跑腿的,給大廚買來了原料,爲大廚做菜作了準備工作——由此大家也應該知道誰的貢獻最大吧!至於取西蜀嘛,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沒出什麼力,我也不用多說了。好了,言歸正傳,下面來談一談諸葛亮的幾次北伐。

公元228年,諸葛亮“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雲、鄧芝爲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衆拒之。”由於“時魏人知蜀之有備,而不知亮也。”(由此也可知諸葛亮在當時多麼無名)因而導致“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總的來說,由於諸葛亮在這次北伐前作了比較周密的準備,而魏國在劉備死後,便以爲從此可以高枕無憂,沒有作好備戰準備,處於不利地位,所以”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邰拒亮,”“帝遣真督諸軍軍郿,”派出了以曹真爲統帥,張邰爲先鋒的陣容,(而這時的司馬懿,尚在宛城做荊洲刺使,無緣與諸葛亮交戰,當然更不可能中什麼離間計,)應該說這一次的形勢對於諸葛亮是很有利的,尤其天水是涼洲郡治,儲藏有大量軍用物資,一旦佔領,蜀軍缺糧的情況可大大緩解,但諸葛亮此時行動緩慢,沒能及時進駐三郡,導致其不得不與魏軍在街亭決戰,在選取作戰大將方面,“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爲宜令爲先鋒,而亮違衆拔謖,統大衆在前,”而這個馬謖,正是劉備在死前曾對諸葛亮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雖號稱信任劉備,但這次在緊要關頭卻把劉備的話拋在腦後。不幸的是,這次行動,“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與此同時,趙雲、鄧芝也在箕谷爲曹真所破,只有王平不損一兵一卒,安然歸來。在聽到諸葛亮戰敗後,“司馬宣王治水軍於荊州,欲順沔入江伐吳,詔郃督關中諸軍往受節度。至荊州,會冬水淺,大船不得行,乃還屯方城。”司馬懿就這樣因爲枯水而失去了一次立功的機會。

這一次北伐,諸葛亮以多打少(亮曰:“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破賊,乃爲賊所破。”)以有備攻無備,卻被打得大敗,鬧了個灰頭土臉,不得不“上疏請自貶三等”,看似受到責罰,但實際上卻是“爲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仍然是軍政大權一把抓。而曹魏方面,張邰力戰有功,加封千戶。

第一次北伐後,曹魏驚奇地發現原來自己的邊境上的大患,除了東面的吳國外,還有西面的蜀國,於是對曹真委以重任,令其防備西方。曹真“以諸葛亮懲於祁山,後必出從陳倉,乃使將軍郝昭等守陳倉,治其城。”提前九個月便預測到了諸葛亮的進攻方向,並作好了準備。228年冬,魏國東方的大將曹休接到吳將周魴的降書,“休聞之,率步騎十萬向皖以應魴;帝又使司馬懿向江陵,賈逵向東關,三道俱進。”不料周魴乃是詐降,曹休被陸遜大破於石亭,司馬懿也只得無功而返,諸葛亮得知這一消息後,又開始蠢蠢欲動,“十二月,亮引兵出散關,圍陳倉,陳倉已有備,亮不能克。”諸葛亮在明知陳倉有守軍的情況下,仍選擇從此出關,可見其軍事水平之差。“亮自以有衆數萬,而昭兵才千餘人,又度東救未能便到,乃進兵攻昭,起雲梯衝車以臨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梯,梯然,梯上人皆燒死;昭又以繩連石磨壓其衝車,衝車折。亮乃更爲井闌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塹,欲直攀城,昭又於內築重牆。亮又爲地突,欲踊出於城裏,昭又於城內穿地橫截之。晝夜相攻拒二十餘日。”諸葛亮在自己的的兵力數十倍於敵軍的情況下,卻攻不下小小一個陳倉。這時“帝召張郃於方城,使擊亮。”“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問郃曰:‘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郃知亮深入無谷,屈指計曰 :‘比臣到,亮已走矣 。’”事實果然不出所料,張郃還沒趕到,諸葛亮便已經糧盡退兵了。

隨後,在229年春、230年,諸葛亮兩次分別派遣陳式、魏延出擊,由於沒有諸葛亮在前線自作聰明、礙手礙腳,兩人均發揮出了自己的水平,陳式攻下了陰平、武都二郡,魏延則大破費耀、郭淮。取得了諸葛亮自己所不能取得的戰果。231年2月,“亮帥諸軍入寇,圍祁山,以木牛運。於時大司馬曹真有疾,帝命司馬懿西屯長安,督將軍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以御之。”本來一直被曹真壓制住的司馬懿終於有了機會與諸葛亮一決高下。

讓我們看看司馬懿是怎樣行動的吧:“司馬懿使費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衆悉出,西救祁山。張郃欲分兵駐雍、郿,懿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爲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爲黥布禽也。’遂進。”這是司馬懿有生以來第一次統帥如此大軍作戰,(司馬懿只是因爲替曹丕出過不少主意,才深得其信賴,進而成爲顧命大臣,他本身並無多少作戰經驗)立功之心急切,再加上本身指揮能力就不高,出現冒進之心,結果被魏延、吳班打敗,死傷三千人。但他能馬上吸取教訓——既然自己不能象曹真那樣以野戰破敵,那便採取步步爲營之法,將諸葛亮擋在門外。果然,諸葛亮對此招毫無辦法,6月時糧草吃盡,不得不再度敗退,這時的司馬懿,還遠未達到後來的統御水平,一時間得意忘形,命令張郃前去追擊,身經百戰的張郃勸他說:“兵法有曰,歸兵勿追”司馬懿卻強迫張郃前往,張郃無奈之下只得奉命追擊,不料遭受埋伏,一代名將就這樣被亂箭射死。其實,若說諸葛亮的剋星,還非張郃莫屬,若是曹真尚在,張郃何以會死,魏軍又何需靠糧多獲勝?只可惜曹真已於3月初病逝於長安。而在領兵能力並不出衆的司馬懿帶領下,魏軍的獲勝辦法日趨消極。

最後的時刻終於來臨,234年2月,諸葛亮調動“大衆十萬由斜谷入寇,遣使約吳同時大舉。”“諸葛亮至郿,軍於渭水之南。司馬懿引軍渡渭,背水爲壘拒之”,這時的司馬懿已有與諸葛亮對陣的經驗,他對手下諸將說:“亮若出武功,依山而東,誠爲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將無事矣。”而弱於軍事的諸葛亮果然進軍五丈原,這一次,司馬懿不再貿然出擊,而是繼續監守不動。諸葛亮百般挑戰,司馬懿毫不理會,諸葛亮想打打不了,想退又不甘心,於是也分兵屯田,企圖繼續與司馬懿對抗,卻不幸於8月間逝世,伐魏之舉也煙消雲散。這一仗中,雙方都力圖揚長避短:諸葛亮想野戰,司馬懿想城戰,而最終以司馬懿頂住壓力、堅壁清野而成功取勝。

總之,整個三國倒是象司馬家族的發家傳記。只不過這個主角一直在前面退居幕後。仔細推理下來,卻發現,真正的羽扇綸巾,運籌帷幄之中的卻是司馬懿,其他的都做了司馬懿的棋子,其他的都灰飛煙滅了。至此中國進入了西晉,然後東晉。

諸葛亮的故事11

諸葛亮扇子背後的故事

——原來那把的羽扇竟隱藏着大智慧

遙想當年三國赤壁之戰的壯闊悲烈的場面,諸葛亮手中的鵝毛羽扇,似是呼風喚雨的神器,奧妙無窮。其實非也,它在諸葛臥龍的手中,是愛妻給予的情意深重之物,更是讓他泰然處世的智慧。

諸葛亮的妻子黃氏叫阿醜(史上也有記載其正名爲黃月英)。當初諸葛亮聞其賢便毛遂自薦,前往黃家拜見阿醜的父親,也是當時的隱士黃承彥先生,並誠心要做他黃老的乘龍快婿。

黃老早就聽說過諸葛亮是個才情高雅之人,便欣然答應並想辦法先讓這兩個年輕人見上一面。於是黃老邀請諸葛亮來家裏談經論道。當時黃老吩咐女兒阿醜在一旁斟茶侍奉,整個交談過程中,阿醜都在暗暗觀察諸葛亮,也頗爲心儀。

聊完後,黃老讓阿醜送客,臨行前,阿醜送了諸葛亮一把精緻的鵝毛羽扇,並問他說:“君可知我爲何送此扇於你?”諸葛亮含笑答道:“鵝毛雖輕,但情意重?”阿醜又問:“這是其中之一,可知其二?”諸葛亮說:“倒要請教。”

阿醜道:“君即將出山,肩負重任,千頭萬緒,全系一身,遇事必須從容、冷靜。古人云:‘喜不大笑,怒不暴跳,樂不輕佻。’君與家父交談時,見君高興面則喜,畏難面則愁,大丈夫做事情,要喜怒不形於色,今贈羽扇,可做遮面之用。”

諸葛亮聽後連連點頭稱是,在心裏更是佩服阿醜的智慧。

諸葛亮跟隨劉備出山後,就把鵝毛扇時刻呆在身邊,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扇不離手。如遇喜怒哀樂之事,一看鵝毛扇便盡力剋制,不露形色。一時控制不住,當即以扇遮面,以免旁人看出。日子一久他便修養成性,遇事總是鎮靜自若,指揮從容。

其實我們也能有一把這樣的“羽扇”,它就是我們的內心。無論面對多大多緊急的事,都要盡力剋制自己的內心,喜怒不形於色,越淡定從容,則越能將事情泰然處之。這不僅是一種寵辱不驚的風度,更是一種安然處世的大智慧呀!

諸葛亮的故事12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出自《三國演義》四十九回,原文爲:孔明索紙筆,屏退左右,密書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原意是周瑜定計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準備,忽然想起不刮東風無法勝敵。後以此比喻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後一個重要條件。

諸葛亮的故事13

一天中午,吃完飯後我又開始閱讀《三國演義》。正當我讀到諸葛亮舌戰羣儒這一章節,眼前一片黑暗,我就那樣昏睡了過去。

不知過了多久,我醒了過來,發現自己正身處在一座美麗富饒的大山中。眼前出現了一座茅草屋,我想:這應該就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的茅草屋吧。

我一直猶豫不決要不要去敲門時,我的內心十分矛盾,去敲門了吧,不知該如何應對諸葛亮:不去敲門吧,就白來了。在經歷了一番思想鬥爭後,我終於鼓起勇氣去敲門。“砰評研”我對着門敲了三下。諸葛亮打開門,只見他面如冠玉,眉清目朗,頓時,我啞口無言。還是諸葛亮先生先打破沉寂,問:“你是哪位?”一時慌張的我不知如何回答,說普通話吧,他聽不懂:文言文呢,我又不會。算了,管不了那麼多了,只能硬着頭皮上了。我支支吾吾地說:“吾乃……乃實驗小學學生也……”他聽了我這一半是普通話,一半是文言文的話,也哭笑不得。我看着他一臉驚訝,急忙道:“吾乃二十一世紀蜀國百姓也。”他聽後,由一臉驚訝變成了滿面笑容,請我進屋坐。

屋子十分狹小,我險些忘記,應該是跪着。我小心翼翼地跪下,準備與諸葛亮先生談話。

“先生,你十分英勇,出使東吳舌戰羣儒,借風借箭,神機妙算。令吾好生佩服!”

“過獎!吾只是盡吾所能,保衛蜀國,不讓小人奪去,僅此而已。可是常常力不從心啊。”諸葛亮先生臉色越發蒼白,我趕忙說:“先生不必自責,既已盡所能,就無需再責怪自己了。”諸葛亮先生聽了我的話,臉色漸漸恢復,變得喜笑顏開。“小姑娘,你一定很喜歡文學吧!吾帶你去參觀一下吾的書房吧!”說完,領着我前往書房。只見先生的書房比我們家的客廳還要大,裏面堆滿了書籍,我不由自主的停下腳步,拿起一本《天文氣象大全》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

正在這時,一陣清風拂過,我的眼前又變得—片黑暗。我再一次擡起頭,發現自己正坐在書靴前,原來這只是一場夢啊!

諸葛亮的故事14

教材分析

本課敘述了諸葛亮少年時代非常喜歡聽先生講書,爲了延長聽書時間偷偷喂米給打鳴的公雞,弄巧成拙,被先生髮現,攆出了學校,非常後悔,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在得到了先生原諒後,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愛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學問都教給了諸葛亮,爲後來成爲大政治家和軍事家打下了基礎。

課文共分5個自然段。可分爲兩個部分。1―3自然段寫聰明好學的諸葛亮,爲了延長聽書時間偷偷喂米給打鳴的公雞,弄巧拙,被先生髮現,攆出了學校。4―5自然段寫諸葛亮回家後非常後悔,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在得到了先生原諒後,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愛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學問都教給了諸葛亮,爲後來成爲大政治家和軍事家打下了基礎。

要點提示

1.對於諸葛亮的傑出軍事才能學生一定不陌生,本課語言通俗,教學中應該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利用小組合作,交流中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麼時候都可以用智謀的。有時候可以用智謀,有時侯是不能用智謀的,聰明要用在正地方。

2.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諸葛亮偷偷喂米給打鳴的公雞出發點是好的,是希望多聽先生講書,從中可以看出他的聰明好學。但是揹着老師和同學做手腳,只顧了自己的興趣,卻讓老師和同學餓肚子,是錯的。最後弄巧成拙,被先生髮現,攆出了學校,險些連學都不能上了,又是他得到的深刻教訓。

3.使學生認識諸葛亮知錯就改,更加尊敬先生,得到了先生的喜愛,爲後來成爲大政治家和軍事家打下基礎。從中可聯想到學生自身,與之對照,明確正確的做法。

4.文中通篇以第三人稱敘述,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注意學習這種方法。

教學建議

1.課前可讓學生介紹一些諸葛亮利用謀略取得勝利的小故事,話鋒一轉,那麼,謀略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可以採用嗎?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到答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要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可以採用小組辯論的形式,圍繞“諸葛亮的做法錯了嗎?”謀略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可以採用嗎?”兩個主題,請雙方同學運用課文中的事例,進行辯論,說明自己的觀點。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這裏要給學生充分的辯論時間,鼓勵學生向別人質疑,甚至還可以引用課外的事例說明自己的觀點。教師只要稍加點撥,避免學生思想過於偏頗即可。

3.可以嘗試學生小組合作,排演課本劇。鼓勵學生自主分配角色,強調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排演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暢所欲言

圍繞“把聰明用在正地方”這一主題安排了口語交際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育學生對人要講誠信,對壞人要用智謀,培養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正確運用聰明才智。

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啓發談話,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使學生能夠以“把聰明用在正地方”爲話題,進行交流。教師不要讓學生只談論一方面內容,儘可能引導學生展開不同的話題,比如:和家長、老師、同學等交往的時候,什麼是聰明?當你遇到壞人的時候,你要用什麼樣的辦法?當你面對學習的時候,什麼是聰明智慧?當你面對困難、面對失敗、面對遊戲、面對自己的缺點……在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判斷怎樣纔是真正的聰明做法?將語文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繫,學語文,用語文,使語文的外延等於學生生活的外延,使每個學生都能有話可說,有事可做。在學生暢所欲言的時候,教師要根據情況,對學生所說的內容、語句、口氣等做以適當的點評,鼓勵學生個個參與表達,形成樂於表達的氛圍,提高表達能力。

初顯身手

找關於智謀的典故和成語是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使學生更多地瞭解關於智謀的有趣的故事,拓寬知識面。

歷史上有很多關於智謀的故事,形成了很多有趣的典故和成語。比如:圍魏救趙、空城計、破釜沉舟、隔岸觀火、調虎離山……教學前,教師要認真做好動員和佈置工作,讓每個學生都查找資料。課上,教師要採取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查找結果。比如個人表演的活動有講故事、猜故事等,小組彙報的有分角色朗讀、課本劇等,全體同學要在對錶演的同學及時進行評價。

筆下生花

本單元的習作是讓學生模擬“少年法庭”對事件做出評判,並設想評判結束後,案中人物的不同想法,這爲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習作空間,有利於學生髮揮個性,自由表達主題。在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這項活動雖是寫的練習,但是,一定不能只進行寫的活動。教學時,可以先引導學生讀懂要討論的文字,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從人物的處境入手,分別分析他們各自做了什麼?爲什麼這樣做?現在他們都是怎樣對待這件事情的?讓學生大膽展開討論,將他們的想法一一展示出來,然後選擇自己認爲最有道理的寫下來。注意將語句寫通暢、簡潔,意思明確。寫完後,組織同學讀一讀,評一評,看看誰的語言最簡練,不但把話說通,而且把話說好,爭取做到字斟句酌。

講評時可按不同的評判結果分組,學生互評,教師巡視指導,逐漸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小組評議後,選出有代表性的習作,在班上交流。

金鑰匙

課堂討論,大家應該圍繞一個議題發表意見。如果自己準備的發言,不符合大家的議題,就暫時等一等。這兩個要求,都是學生在分組討論時應該注意的。但是,教師們不要在本單元最後單獨地將這個學習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如果能夠在本組課文的學習中適時地提出來,再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討論活動加以鞏固,學生一定會比較自然地掌握,提高課堂討論的目的性和實效性。

本單元的“金鑰匙”,可以不單獨出現,滲透在每節課中,提示學生圍繞主題發表意見,如果自己的發言不符合大家的議題就先等一等。同時,在傾聽的過程中發現別人的優點、自己的不足,提高課內外語文綜合學習的能力。

諸葛亮的故事15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爲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後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醜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醜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裏不服氣,便湊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於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後,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裏。這一着,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

“三個醜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三個普通的人智慧合起來要頂一個諸葛亮。其實,臭皮匠和諸葛亮是有絲毫聯繫的,“皮匠”實際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第“副將”這句俗語原意是指三個副 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