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武媚娘指的是誰

武媚娘指的是誰

來源:時髦谷    閱讀: 5.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相信大家看過不少古代宮廷劇,其中較爲受歡迎的,肯定要說武則天,但是大家不知道武媚娘指的是誰,其實武媚娘就是武則天的別名,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武媚娘指的是誰

武媚娘指的是誰1

武則天,自名武曌,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

武則天出生於官宦之家,她14歲時入宮成爲唐太宗的才人,並獲賜號“武媚”。後來,唐高宗繼位,武則天被接回宮,並受封昭儀。後來,武則天幾經波折成爲皇后,並與李治臨朝聽政,兩人並稱“二聖”。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作爲皇太后臨朝稱制,專權朝政。天授元年,武則天自立爲帝,建立武周。

她稱帝后,殺害大量李氏宗親,施行“酷吏政治”。武則天在位期間,獎勵農桑,改革吏治,使得賢才輩出。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起政變,武則天被迫讓位於李顯。同年,武則天病逝,享年82歲,與唐高宗合葬乾陵。

武則天在位期間,發展了貞觀之治,又爲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武媚娘指的是誰2

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爲武周聖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後改名武曌(zhào),取意“日月當空”(有另一種寫法,瞾,取其“雙目當空”之意)。幷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國號爲周,不是唐。

武則天,是一個頗具歷史魅力的名字,是一個似傳奇而非傳奇的歷史名人。她是唐王朝開國功勳武士鑊之次女,千古名帝唐太宗之嬪妾,高宗李治之皇后。她在佐執朝政30年後,親臨帝位,自封“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爲周,成爲中國封建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帝。她從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她上承“貞觀之治”,下啓“開元盛世”,歷史功績,昭然史冊,誠如宋慶齡先生客觀之評價:“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武則天,本名武照,稱帝后自造文字更名武曌,讖書謂之“止戈不離身,二目在空中”。唐北都太原文水人。生於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於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生母是武士彠之續妻,隴右士族、隋朝宰相、遂寧公楊達之女。她出生於初唐新貴顯宦之家,飽受顯赫權勢、豪奢 之薰陶,養就無限的權力慾。然而,漢唐以來極重士族的門閥之風盛行,武氏庶族之門第,低微之出身,又使她飽受士風流俗之輕視。這一特殊的境遇與遭際,深刻地刺激着青年時代的武則天,造就她狂妄地追逐和攫取最高權力、不達唯我是從之目的決不罷手的堅韌性格;形成她以冷酷手段報復一切,殘忍嗜殺的陰暗心裏。這些從她參政乃至於“南面稱孤”的一系列政治鬥爭中,表現得至爲突出,成爲她一生功過參差的修養、品德、性格和心裏根源。

武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識其可造之才,遂悉教其讀書識字,通曉事理,洞察人情世態。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博覽羣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都奠下一定基礎,尤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羣。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則天以才貌出衆,入選宮中。對此“舉家哭泣”,她卻勸尉:“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新唐書·則天皇后傳》)受封“才人”後,則天行事幹練,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嬌豔,頗得太宗歡心,遂賜號“武媚”,習稱“媚娘”。時日既久,太宗又發現則天學識尚好,且懂禮儀,便把她從侍奉穿衣的行列,調入御書房侍候文墨。這一變故使武則天能夠接觸皇家公文,得曉宮廷大事,並能讀到許多鮮見的'書籍典章。使之眼界頓闊,日漸通曉官場韜略與權術。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26歲的武則天與所有嬪妃,被髮送長安感業寺削髮爲尼。太宗九子李治即皇帝位後,因侍奉太宗病時,對其極有興趣,遂經常藉故往來於大內與感業寺之間,與則天謀面,最終在兩三年後借王皇后與淑妃爭寵之隙,重詔則天入宮,晉封爲“昭義”。永徽六年(654年),極受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內宮鬥爭中,根基日牢、勝券在握,遂日促高宗立己爲後。皇后廢立乃國之大事,須與重臣商定。當高宗把廢黜皇后王氏,欲立武氏之打算向長孫無忌、諸遂良等元勳重臣說明後,立即遭到強烈反對。他們以武氏出身卑微、曾爲先帝嬪妃爲由竭力阻撓。而早與武則天同謀的許敬忠以及李義府、李勳(徐世績)等一班朝中要員,則盡力爲之呼號。尤其是李勳一句“立後乃爲陛下家事”,終使高宗斷然頒詔,正式冊立武則天爲皇后。自此,皇家內宮大權,盡落武氏之手。

取得皇后之尊的武則天,並沒有停止攫取唐室最高權力的步伐,她的通文史、多權謀、精明機智、詭變不窮之長,得到充分施展,使高宗在寵愛之餘,另眼相看。她則趁此機緣,積極參與朝政,“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從永徽六年(654年)至顯慶四年(659)的5年中,她先貶尚書右僕射諸遂良,使其鬱悶而死;再黜中書門下平章事長孫無忌,逼其自縊;並罷免朝中諸、長孫追隨要員20多人,鞏固和擴大了後黨勢力,掃除了其覬覦朝政、獨攬大權之障礙。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風眩,目不能久視,遂下詔委託武后協理朝政。武則天也由幕後走上前臺,從參政步入執政,史稱“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後來,高宗以爲大權旁落,圖謀收回朝政,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后。由於機事不密,“謀泄不果”,武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下手爲強,誅殺上官儀,制約衆朝臣。高宗之舉,功虧一簣,胎死腹中。更由於武氏則天,處理政務,弛張有法;斷決國事,板眼有章,甚爲羣臣敬服。不似高宗久諉拖延,使臣下進退維谷。所以,高宗雖厭其難以駕馭,而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於她,索性任其行事,同臨“紫宸殿”,一起接受羣臣朝拜,並於上元元年(674年)頒詔天下,自號“天皇”,尊武氏“天后”,天下謂之“二對”。此後,高宗形同虛設,唐朝權柄,盡在天后掌控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后”之尊,親臨政壇,到天授元年(690年)正武稱帝的16年中,她爲最終登上皇帝寶座,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準備,採取了多種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在帝位的繼承上,高宗想禪位於長子李弘。武后則不念母子之親,將其鴆死,立次子李賢爲太子。高宗委李賢以監國之重任,李賢處理政務頗爲精幹,武后則尋找藉口,廢李賢爲庶人,立三子李顯爲太子。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李顯繼位爲中宗,武氏則天便以皇太后名義臨朝稱制,很快廢掉中宗,貶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爲睿宗。而李旦卻是昏聵無能之輩,名爲帝王,實是傀儡,處處受制於武后。

公元690年,武則天認爲親臨帝位的時機成熟,遂先借名僧法明之口,廣造輿論:“太后爲彌勒佛轉生,當代唐爲天子。”接着又一手導演了以唐睿宗爲首的6萬臣民上表勸進、請改國號的壯舉。在此之前,武氏相繼鎮壓了徐敬業揚州發難,李衝博州、李貞豫州之叛亂,恐怖的斬殺,廣泛的株連,使政治上的反對派噤若寒蟬。至此,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則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順從衆議”的山呼萬歲聲中,登臨大室,實現了長期以來夢寐以求之夙願,改唐爲“周”,自號“聖神皇帝”,拉開她一生最爲輝煌的帷幕。這年,她已是67歲高齡。

如果說,武則天在稱帝前的30餘年參政執政的政治生涯中,已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與冷酷果敢手段。那麼,在稱帝之後的14年中,則更充分地表現了她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面的傑出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雄才大略。

稱帝后的武則天,極爲重視人才的選拔與使用。她認爲“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之人才,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而用。爲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爲官、試官,並設立員外館,儲備有才之人。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爲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網羅人才創造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於是乎在她爲帝的年代裏,始終有一批“文似仁杰”、“武類休武”的能臣干將,爲其忠實效命,有力地維護着武周政權。

對於農業生產,武氏也頗爲重視。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武周朝規定,能使“田疇墾闢,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爲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這樣,在武週一朝的年代裏,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長足的發展,人口也迅速增加。據史料統計,高宗永徽間全國總戶數爲380萬戶,到則天臨終的神龍元年,漸增至61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僅此一例,即可看出這一時期農業經濟的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情況。

在抗擊外來入侵,保護邊境安寧、友善相鄰諸國等方面,武則天繼承和發展了唐太宗的民族懷柔政策和 “降則撫之,叛則討之”的策略。尤對吐蕃、契丹、突厥等周邊部族的侵擾、背叛,採取堅決抵抗、討伐的態度,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長壽元年(692年),則天採納西州都督唐休景之建議,積極準備收復被吐蕃國侵佔的安西四鎮龜茲、于闐、疏勒、碎葉。經過近年的厲兵秣馬,御命大將王孝傑出徵,終於大破吐蕃,一舉收復四鎮,復置安西大都護府於龜茲。長安二年(702年),又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縣)設置北庭大都護府,打通一度中斷的“絲綢之路”。自此安西大都護府與北庭大都護府,分轄天山北南兩路(即今南疆、北疆),挫敗了吐蕃之銳,維護了唐王朝版圖完整和西陲之安寧。

在西敗吐蕃,建置兩府的過程中,唐東北邊陲遼河上游的契丹族日見強盛。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酋長率部發動叛亂,來勢兇猛,一時狼煙四起,民不聊生。當時,西部與吐蕃的戰事尚未停息;東北又生戰亂,面對兩線作戰的武周政權,何去何從,衆臣難以委決。武則天卻成竹在胸,果斷下令平叛,要將契丹之亂平息於初萌。果然,僅用一年時間便使契丹部族望風而降。之後,武則天又迅速實施安撫政策,命得力文臣配合平叛將帥,以強大的軍事壓力爲後盾,及時對契丹百姓給以撫慰,攻心爲上,不追舊惡,使之安心歸附。充分地顯示出女皇一代風流的政治家風度與傑出的軍事才能。在養軍護軍方面,武氏則天堅持邊軍屯田,減輕國庫負擔的政策。天授年間,大將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穀數百萬,兵以饒給。”大足年間,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5年,所獲“軍糧,可支數十年。”正是由於這樣,武周政權,軍不憂補給,民不受戰荒,既鞏固了邊防,又減輕了長途轉運之勞,終使國家長治久安,日漸強盛。

當然,在武則天掌權執政時期內,也有很多過失。她重用酷吏,獎勵告密,使不少污吏橫行一時;她刑訊逼供,濫殺無辜,使不少文臣武將蒙受不白之冤;她無度選官,致使官僚機構膨脹,必然加重對人民的盤剝;她好大喜功, 奢靡,任意揮霍,耗費大量財資和勞動力;她迷信惑衆,濫造寺院,弄得“今之伽藍,制過宮闕”,使大批良田被侵佔,許多不良之徒側身僧衆,給人民帶來極大的負擔和災難。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和延緩了生產力的發展,有損於她的形象。不過,用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用歷史的功過來衡量裁定一個歷史人物,她的這些錯誤和過失,畢竟是其政治生涯中的支流,與其上承“貞觀之治”,下啓“開元盛世”;割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制度,破除門閥觀念;重才惜才,不拘一格任用賢才;維護國家統一,積極平叛,反對0;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實施改革等歷史功績相比,難以同日而語。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