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一些適合深夜讀的書

一些適合深夜讀的書

來源:時髦谷    閱讀: 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些適合深夜讀的書,總有些書適合一個人在深夜靜靜的讀,品味書中的愛恨情仇,在深夜悄悄發芽,成長爲獨屬於自己的內心世界,不用在乎別人的眼光。以下是小編收集的一些適合在深夜讀的一些書,一起來看看吧。

一些適合深夜讀的書

一些適合深夜讀的書1

《一日一果》,木村宗慎著。日本茶道師木村宗慎根據時令和季節變化,每日選擇一款和果子,配上適當的容器,在自己的博客上作了長達一年的連載。在他看來,茶道、和果子和動漫有共通之處:都捕捉到了事物的特徵,並加以修整再創造,所用到的“比擬”、“寫意”是日本文化中的常用手法。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S.A.阿列克謝耶維奇著。“在這裏,沒人會說自己是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或烏克蘭人。我們都自稱爲切爾諾貝利人。……就像另一個種族。就像一個新的國家。”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S.A.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代表作。

《羣體性孤獨》,雪莉·特克爾著。“我們時常感到孤獨,卻又害怕被親密關係所束縛。數字化的社交關係和機器人恰恰爲我們製造了一種幻覺:我們有人陪伴,卻無須付出友誼。在網絡世界中我們彼此連接,同時也可以互相隱身。”相對於KK而言,雪莉·特克爾顯然對科技沒有那麼樂觀。

《迷人的材料》,馬克·米奧多尼克著。鋼、紙、混凝土、陶瓷、玻璃、塑料、碳材料、發泡材料,還有巧克力,都是作者眼中“迷人的材料”——他是一個材料科學教授,而且樂於向大衆進行科普。材料構成了我們這個世界,而它們有着有趣的故事。比如,中國人發明了陶瓷,怎麼就錯過了玻璃呢?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張佳瑋著。“人類因爲懶惰,所以需要牀鋪;人類想要快感,於是衍生出菸草、酒精、美食與保暖。大多數器物變化到如今的地步,是因爲人類對快樂的貪求。而時間與歷史的妙處在於:我們可以用一件器物,享用其便利,也可以從中找出一些其他樂趣。”無用、有趣的冷知識

《酒店關門之後》,勞倫斯·布洛克著。“如果我帶着醉意出生,我或許會忘掉所有悲傷。”馬修·斯卡德系列的第六部,時間回到1975年,那時馬修還在喝酒(他通常點雙份波本加咖啡。據說喝波本的都是紳士),對他來說,泡在酒吧裏,有酒友相伴,足矣。辦案?那是一場一場酒之間順便完成的。

《箱男》,安部公房著。安部公房的`作品總是把主人公設定在一個“物體”內,比如《牆:卡爾瑪氏的犯罪》的“牆”,《砂女》的“砂洞”,以及,本書中的“紙箱”——人們像蝸牛一樣,躲在紙箱裏四處遊蕩,吃喝拉撒都在紙箱裏,只挖出一個孔看外面的世界。這確實是都市人才會有的孤獨。

一些適合深夜讀的書2

《說部之亂》,朱嶽著。很久以前,有些人得了“羅曼司症”,除了會背出某部小說中的語句,意識也似乎被小說侵入並佔據,陷入夢遊狀態。這種病迅速蔓延,“人們盲目地銷燬小說,四散奔逃,病患被嚴格隔離,以避免傳染。但所有這些努力顯然都不得要領。在幾年的時間裏,世界一步步地崩潰了”。

《我坦言我曾歷盡滄桑》,巴勃羅·聶魯達著。“他人的回憶不是詩人的回憶。詩人的生活可能並不豐富,但卻如實地反映和純真地再現了生活的細節,爲我們提供了那個時代的焰火與陰影中各種人物活動的畫卷。”詩人聶魯達的自傳體回憶錄。嗯,書名更有名,你可能早就在這裏或那裏聽說過了。

《俠隱》,張北海著。“這迷人的古都,還有她所代表的一切……那無所不在的悠久傳統,那無所不在的精美文化,那無所不在的生活方式……”故事發生在1936年的北平,隨着主人公李天然的腳步,我們得以一步步重回那座古城。這是張北海記憶中的北平,不知道姜文的改編能不能重現那個北平?

《島上書店》, 加布瑞埃拉·澤文著。“它對我深具意義,而我做得越久(賣書。沒錯,當然了,不過如果不要太多愁善感的話,活着也是),我就越相信這是人生可能的目的。爲了與人連結,我親愛的小書呆子,只是爲了連結。”一個開在小島上的書店的故事: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

《嗨,有人在嗎?》,宗唯伊、蜻蜓隊長、大綿羊合著。“很多年後,也許我們中某一個人(或他的小孩,或小孩的小孩)會走在鬆軟的月球土地上,走到已經長睡不醒的玉兔身邊,說:‘嗨,兔子,我聽過你的故事。我來接你回家了。’”那隻說“晚安地球,晚安人類”的兔紙都出書啦!

《鏡子》,愛德華多·加萊亞諾著。“‘五月花’號上的朝聖者們聽到了:上帝曾言,亞美利加是應許之地。原先住在那裏的人,都是聾子嗎?後來,北方的朝聖者的後代佔據了亞美利加的名字和其他一切。現在,亞美利加人指的是他們。我們這些住在亞美利加其他地方的人,是什麼人?”

《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V.S.奈保爾著。畢司沃斯先生是特立尼達一處甘蔗種植園裏印度勞工的後代,生有六指,自小被視爲“剋父”的不祥之人。他一生命運多舛、災禍不斷,畢生心願就是擁有自己的家,自己的“房子”。對他來說,房子不僅是一個“家”,更是事業成功和人格尊嚴的象徵。

《剝洋蔥》,君特·格拉斯著。“回憶是一顆要剝皮的洋蔥,從發芽時它就要把自己編成密碼。我對埋在心裏的往事也守口如瓶:回憶像孩子的遊戲一樣,也愛玩捉迷藏的遊戲。它會躲藏起來。它愛獻媚奉承,它愛梳妝打扮,而且常常並非迫不得已。”這個像剝洋蔥一樣剝光自己的人,今天去世了。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丹尼爾·凱斯著。查理從弱智變天才,最後打回原形。“以前,他們笑我,鄙視我的無知無覺;現在,卻憎恨我的知識和理解能力,爲什麼?他們想以上帝之名要求我什麼呢? 智識在我和所有我深愛和認識的人之間築起了一道牆,讓我被逐出麪包店。現在,我比以前更孤單了。”

《人在紐約》,布蘭登·斯坦頓著。“我只拍那些我認爲美麗且沒見過的東西……其實我不過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儘量用一張照片傳遞出這個故事的諸多信息。這份工作使我能夠接近別人的故事,撩開一角,瞄一眼裏面的精彩世界。”“人在紐約”結集出書了!本書收入400多幅照片,總有一張能打動你。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