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發生溺水後正確的自救方法是

發生溺水後正確的自救方法是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放鬆全身,讓身體飄浮在水面上,將頭部浮出水面,用腳踢水,防止體力喪失,等待救援

發生溺水後正確的自救方法是1

溺水自救方法

1.不要慌張,發現周圍有人時立即呼救。

2.放鬆全身,讓身體飄浮在水面上,將頭部浮出水面,用腳踢水,防止體力喪失,等待救援。

3.身體下沉時,可將手掌向下壓;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又無法靠岸時,立即求救。如周圍無人,可深吸一口氣潛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條腿,用手將腳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溺水救護方法

1.可將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拋給溺水者,再將其拖至岸邊。

2.接近溺水者時要轉動他的髖部,使其背向自己然後拖運,拖運時通常採用側泳或仰泳拖運法。特別強調:未成年人發現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營救,應立即大聲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呼救。救人也要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

發生溺水後正確的自救方法是
  

溺水急救方法

第一步:救助者首先要確保自身安全。

第二步:指定一個人員撥打急救電話,同時將患者平躺。

第三步:連續做5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要領是開放氣道,壓額提頦法:用一手小魚肌放在患者額頭向下壓,另一隻手中指食指放在患者下頦部向上擡,用自己的嘴完全包裹住患者的'嘴,捏住鼻子吹起,每次吹氣1秒鐘,換氣時將捏住患者鼻子的手鬆開,吹氣時再捏住,連續吹氣5次。

第四步:觀察患者有無意識反應,如無反應,立馬再進行5組人工呼吸與胸外按壓。胸外按壓方法:雙手重疊,用掌根放在患者兩乳頭連線正中間點,向下按壓三分之一深度。頻率每分鐘按壓100至120次。每30次胸外按壓,2次人工呼吸爲1組,連續5組,患者如依然沒有反應,就一直做到救護車到來。

發生溺水後正確的自救方法是2

溺水的自救方法有哪些呢

(1)首先要鎮靜,切不可踩水或手腳亂動,否則就會使肢體被纏得更難解脫,或在淤泥中越陷越深。

(2)用仰泳方式(兩腿伸直、用手掌倒划水)順原路慢慢退回。或平臥水面,使兩腿分開,用手解脫。

(3)如隨身攜帶小刀,可把水草割斷,不然試試把水草踢開,或像脫襪那樣把水草從手腳上捋下來。自己無法擺脫時,應及時呼救。

(4)擺脫水草後,輕輕踢腿而遊,並儘快離開水草叢生的地方。

發生溺水後正確的自救方法是 第2張
  

身陷漩渦自救法

(1)有漩渦的.地方,一般水面常有垃圾、樹葉雜物在漩渦處打轉,只要注意就可早發現,應儘量避免接近。

(2)如果已經接近,切勿踩水,應立刻平臥水面,沿着漩渦邊,用爬泳快速地遊過。因爲漩渦邊緣處吸引力較弱,不容易捲入面積較大的物體,所以身體必須平臥水面,切不可直立踩水或潛入水中。

溺水的時候這些自救的方法自己一定要背熟,難免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如果真的出現了事故,那麼自己自救完全有可能會保住自己的一條性命,還可以在溺水的時候挽救他人的生命,平時一定要多一些溺水的常識,也要給孩子講一些相關知識,避免讓孩子一個人或者是幾個小孩子到水邊玩耍。

發生溺水後正確的自救方法是3

保持冷靜的頭腦,避免驚慌失措。放鬆全身,讓身體飄浮在水面上維持口鼻呼吸,等待救援。身體下沉時將手掌向下壓。防止手足抽筋,改用仰泳體位,手抓住患側大拇指趾向背屈方向牽拉,按捏患側腿肚子可緩解。發生嗆水時應剋制咳嗽感,把頭擡出水面調整呼吸。

發生溺水後正確的自救方法是 第3張
  

溺水時的'自救方法五條

被水草及其他水下雜物纏住時要保持冷靜,深吸氣後屏氣鑽入水中,睜眼觀察被纏繞之處,用雙手慢慢解脫纏繞,不要掙扎,否則會越纏越緊。

遇到漩渦時儘量遠離障礙物,如接近漩渦,應放平身體俯臥浮於水面上,沿着漩渦邊,用爬泳的方法借力順勢擺脫漩渦。

不要慌張,切忌手忙腳亂掙扎,這樣會使體力過早耗盡,身體更快地下沉,應該放鬆全身,將頭部浮出水面,讓身體飄浮在水面上,當身體下沉時,可將手掌向下壓,當發現周邊有人,及時呼救。

溺水自救小常識

水有浮力,一般水淹至耳朵部位便可以在水面上保持平衡,不要擔心水流進耳朵。

爲了防止溺水,一定不要到野外游泳,尤其是水庫、江邊等地方。

小孩子一定要在大人的帶領下游泳,並攜帶救生圈前往泳池,且不可以離開大人的視線。

施救者不會游泳,不要下水救人,應該利用旁邊的工具營救,比如木棍、繩子、救生圈等,並大聲呼喊衆人來幫忙,如果施救者會游泳,營救的時候最好繞到溺水者的身後,不要迎面施救,那樣很可能會被溺水者抱死。

溺水正確施救方法

將溺水者救上來後,應該將其平放在地面上,併爲其除去口腔、鼻子和咽喉中異物,如果呼吸微弱,需要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如果發現溺水者情況比較嚴重,要及時送往醫院。

當人溺水時,一般會緊張、肌肉僵硬,施救者萬萬不可以迎面施救,求生的慾望很可能會讓溺水者把施救者也扯下去。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