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美文 > 七夕節的由來和含義

七夕節的由來和含義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七夕節的由來和含義,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之一,在每年的7月初7。七夕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許多情侶在這條都會很甜蜜過一個七夕。接下來小編給大家介紹七夕節的由來和含義!

七夕節的由來和含義1

1、傳說完整由來

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起源很早,《詩經·大東》裏記載:“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這是最早出現“牽牛”、“織女”二詞的記載,但沒有故事因素。

據考證,東漢末年《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是以牛郎織女爲題材而情節又較爲完整且最早的作品。曹丕《燕歌行》也有“牽牛織女遙相望”之句。

漢代應劭《風俗通義》載曰:“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爲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爲樑以渡織女故也”。

《荊楚歲時記》中關於牛郎織女故事的記載就較爲完整而更富有神話意味:“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

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使一年一度相會。”又云:“七月七日,爲牽牛、織女聚會之夜。”至此,這個富有神話色彩的愛情悲劇故事才歸於完整。

七夕節的由來和含義
  

2、對自然天象的崇拜

早在遠古時代,古人觀察星象發現天上有兩顆被銀河相隔,但是又非常明亮的星星,結合當時男耕女織的社會背景,分別叫作牛郎星與織女星。

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春秋命歷序》:“日月五緯俱起牽牛”,《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日在畢,昬翼中,旦婺女中”。

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稱爲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孃媽等,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佢誕辰。後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揮,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

3、對時間數字的崇拜

七夕除了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之外,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很強的時間感。我國古代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在民間,七數表現在時間上的階段性,即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爲終局。此外,因“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在算盤上,“七”又是每列的珠數。“七”,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祕的美感。而“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4、節日習俗:古人如何過七夕

縱觀我國古代的.七夕風俗,節日氣氛濃厚,習俗風尚十分興盛。下面小編講幾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習俗,來看看古人如何過七夕?

乞巧節

在古代姑娘們爲了能夠有像織女一樣的心靈手巧,會在這一天進行拜仙乞巧、鬥巧等主要節俗活動,所以七夕這個節日又稱乞巧節。七夕鬥巧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拜魁星

每逢七夕節,在女子們紛紛乞巧的時候,男子們也沒閒着。俗傳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要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魁星爺就是魁鬥星,爲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稱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爲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宋代兒童節

七夕節也是宋代兒童的節日,婦女乞巧求福,兒童乞文得樂。

宋代民間崇尚果實、茜雞和磨喝樂。茜雞就是以茜草熬雞。“磨喝樂”又名磨合羅,其名來源於音譯梵語。磨喝樂原是佛教中的一位神靈,6歲出家,是一位童佛。

宋代人以此製成一種嬰兒、幼童形象的土偶泥人、蠟像和進貢皇帝用的金偶,用於祭祀牛郎星和織女星,兼具乞巧宜男的涵義。因此民間就有許多小孩兒手執荷葉,裝扮成磨喝樂的樣子嬉戲玩耍,南宋趙師俠《鵲橋仙》詞曰:“摩孩羅荷葉傘兒輕,總排列、雙雙對對”。

七夕節的由來和含義 第2張
  

七夕文化折射出來的是中華文化燦爛的光輝和無窮的魅力,也彰顯出它頑強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活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信在我們現代的傳承和演繹下能繼續將它發揚光大。

七夕節的由來和含義2

七夕節的由來:

聽說過牛郎織女的故事嗎?嗯,牛郎織女分隔在茫茫的銀河的兩邊,遙遙相對,王母娘娘只答應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相會一次。你會發現,這一天,地上的喜鵲都不見了——他們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七夕,夜色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期待着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如果你有好奇心,在瓜果架下去偷聽,說不定可以聽到兩人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爲乞巧節。

關於七夕節由來的五種故事傳說: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爲是中國情人節”但是關於七夕節的來歷卻有五種不同的說法:

七夕節的由來和含義 第3張
  

版本1: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裏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叫牛郎,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但嫂子馬氏爲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幹很多的活。

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等讓他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着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着牛進了山,草深林密的山上,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着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面前,問他爲何傷心;

當得知他遭遇後,笑着對他說:別難過,伏牛山裏有一頭病倒的.老牛,去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就可以趕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那頭有病的老牛,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擡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

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爲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着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河裏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死後,可以用它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

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

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擡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版本2:七夕”原名爲乞巧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記載,這便是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版本3: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

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認爲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版本4: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

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爲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爲完滿。

以“七曜”計算現在星期”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個吉利的日子。臺灣,七月被稱爲“喜中帶吉”月。因爲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版本5: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

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爲吉慶日。

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祕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七夕節的習俗

七夕乞巧,是節日的主要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山東

在濟南、惠民、高青等地,陳列瓜果乞巧,等待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是吃巧巧飯: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裏,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爲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

浙江

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麪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

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爲得巧。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爲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廣西

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東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用水浸泡,使之發芽;

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爲“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七夕節的由來和含義 第4張
  

福建

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嚐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爲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爲“花瓜”。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