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元宵節的意義

元宵節的意義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宵節的意義,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節之所以得以傳承,因爲這個節日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是團圓,和諧,追求自由,這些都是人們所向往,。下面來看看元宵節的意義。

元宵節的意義1

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闔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元宵節被人們視爲春節最後的高潮,因爲過了這天,人們就要真正進入新一年的生產生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這也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國民間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

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每到元宵節期間,人們都會走出家門,涌上街頭,除了鬧花燈、猜燈謎外,還有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敲舟山鑼鼓……其中,有很多風俗和活動都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同慶佳節,讓廣大羣衆參與其中,共同享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給我們留下的審美記憶。

其實,元宵節不是一個孤立的節日,它是春節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節的意義,不能不把它放在春節之中來考察。

春節從除夕關門守歲開始,到元宵節,是一個人們不斷擴大活動範圍、人際關係不斷得到擴大的過程。初一給家長拜年,初二回孃家拜年。以後逐步擴大拜年範圍到一般親戚朋友。在這個時段,人們的活動範圍侷限在熟人之間。初五是破五,農活可以開始幹,商店可以開門了。這個時段,社會開始正常運作。到了正月十五,全體社會成員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節日活動中。所以,元宵節具有確認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彼此不認識的)相互關係的意義。

元宵節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社會的“狂歡節”,連平時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婦女也可以自由出門遊玩了。當然,個別禮法之士反對這個習俗,比如宋代的司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準備出門賞燈。司馬光問:“家中點燈,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遊人。”司馬光說:“某(我)是鬼耶?!”這就太不講理了,總不能只讓夫人終年只看他一個人一張臉吧?好在社會不買這些禮法之士的賬,大多數婦女照樣遊樂。元宵節允許民衆自由娛樂,這是古代社會針對過分嚴格的禮法制度而設計的一個發泄渠道。一些年輕人乘機會見意中人。正如辛棄疾所說:“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節主要活動是大衆娛樂,但是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娛樂。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爲他是最高神,掌管人類命運。祭祀他,可以獲得豐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蠶事豐收。

元宵節也是一個求子的節日。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二《偷燈盞》解釋當時人在元宵節偷燈的原因時說:“一雲,偷燈者,生男子之兆。”這裏“燈”諧音“丁”,就是男丁。這樣一來,偷燈就象徵着生育兒子。根據同樣的道理,觀燈也具有求子的涵義。於是,古代婦女出門觀燈有了這個理由,就名正言順了。一直到民國時代,各地多有送燈給那些無子家庭的習俗,祝願他們添子孫。清代有摸城門門釘的活動。釘,也諧音“丁”。人們希望通過摸門釘而祈求生育兒子。有些地區的人們還賦予湯圓以象徵意義。

元宵節的意義

當然,在人口壓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動已經很少看到。現代人又賦予湯圓以新的解釋,那就是甜甜蜜蜜,團團圓圓,象徵一家團圓,幸福美滿。它很符合人們的內心希望。元宵節因此獲得了新的文化意義。

元宵節習俗

吃元宵

吃湯圓,有的地方叫吃元宵,兩者的`差別其實不大,但是南北方的稱呼有所差異。正月十五吃湯圓,是傳統的元宵節習俗,寓意着團團圓圓,老輩人們以和爲貴,總希望咱們每個家庭在新的一年裏都能夠和和美美,萬事團團圓圓,陪在老人身邊吃一碗湯圓,圖一年的好兆頭

送花燈

送花燈也叫送孩兒燈,古時候,元宵節節前,新成親的夫妻總會收到孃家送來的花燈,因爲燈與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裏女兒一家能夠添丁進口,人丁興旺,現在好多影視劇裏面也有很多這種鏡頭,女子在在河裏放花燈。

耍龍燈

咱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以龍的傳人自居,因爲龍象徵着吉祥富貴,在元宵節的節日裏,一起舞龍燈更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現在元宵節好多公園舉辦等會,估計就是從這裏演變而來的。

迎紫姑

故老相傳,紫姑是一個善良漂亮的女子,爲生活所迫,做了富人的小妾,卻被別人所妒,冤死在廁所中,後來被封爲廁神,在元宵節的夜裏,人們會用稻草紮成紫姑的模型來祭祀她,祈求她保佑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踩高蹺

踩高蹺是漢族的傳統活動之一,每逢節日,人們就會搬出傢伙事,在一起踩踩高蹺,熱熱鬧鬧的慶賀一下,同時踩高蹺也是一種傳統戲曲,形式多變,多種多樣,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走百病

古時北方地區正月十五或十六,婦女們會成羣結隊的出去走走,或到橋邊走走,或到城門牆處摸釘求子,到了晚上在返回家中。走百病也叫走老貌,經歷寒冬之後,老人們也會出去走走,舒展舒展筋骨,越活越年輕。

元宵節由來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稱夜爲“宵”,而正月按照農曆紀法則是元月,所以也就把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之爲“元宵節”。元宵節作爲春節過後的第一個重要的節日,不僅是全球華人都過的節日,而且也有着較爲悠久的由來歷史。

其實民間從古至今就有着“開燈祈福”的習俗,即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把已經試過的燈盞放入河水中,向神靈祭拜祈福。

隨着東漢時期“開燈祈福”這一傳統習俗,則又帶有了“燃燈表佛”的意味。等到唐朝的時候,中西方文化進一步密切交流接觸,佛教已成爲主流文化,上到朝中仕官大臣,下到集市萬家百姓,都會在正月十五“燃燈拜佛”,由此,元宵節張燈結綵就成爲法定的事情。不過,正式的“元宵”之名,還是在唐末得以形成,在宋代稱其爲“燈夕”,清朝則是“燈節”。

元宵節的意義2

全國元宵節民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爲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作爲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鬧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等習俗,故也稱燈節。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爲“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爲山西民間羣衆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着觀燈的羣衆。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衆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爲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舞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華夏崇尚龍,把龍作爲吉祥的象徵。

元宵節的意義 第2張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羣衆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1]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劃旱船

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裏拿着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着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衆歡樂。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逐鼠是一項元宵節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始於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爲老鼠常在夜裏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爲“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衆事。傳說紫姑本爲人家小妾,爲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爲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爲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着節日盛裝,成羣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元宵節的意義3

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衆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着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於它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蔘與,樂在其中。 [49] 古代元宵節由於開禁,人流如織,男女相遇,易於產生愛情。千百年來,在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舉不勝舉。

元宵節主要活動是大衆娛樂,但是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娛樂。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

元宵節也是求子的佳節良辰。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二《偷燈盞》解釋當時人在元宵節偷燈的原因時說:“一雲,偷燈者,生男子之兆。”這裏“燈”諧音“丁”,就是男丁。這樣一來,偷燈就象徵着生育兒子,偷燈就是祈求子嗣綿延。根據同樣的道理,觀燈也具有求子的涵義。於是,古代婦女出門觀燈有了這個理由,就名正言順了。

節日文化是沒有國界的,春節如此,元宵節也不例外。億萬國人的熱情、奔放、張揚,可與巴西、德國等國的狂歡節比肩。

元宵節的意義 第3張

歷史價值

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衆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如今,隨着時代發展,今天的元宵節正從家庭走向社會。不論元宵、彩燈、煙花如何變化出新,這些元宵節延續的古老傳統風俗依然沒變。這些傳統文化的元素,它始終是人們心中割捨不斷的情愫。

經濟價值

元宵節臨近,花燈、湯圓和花炮等商品生意火爆,山東省日照市“元宵經濟”紅紅火火。 商家吹響元宵經濟“集結號” 。2011年2月17日是元宵節,吃湯圓、品美食、看廟會,每一位市民都在努力的抓住春節的尾巴,享受元宵節中的年味。在元宵節到來時,節日經濟再度被攪熱,酒店訂座爆滿,超市元宵賣得火。近年來一些春節期間沒來得及聚會的同事、親友將元宵節作爲一起聚餐的機會,使得元宵節酒店的訂座率大幅增加,元宵節訂餐數量幾乎不亞於除夕年夜飯,部分酒店針對市民過年喜吃大魚、大肉的習慣,特意在元宵節推出“憶苦思甜”菜餚,粗糧、野菜、窩窩頭頗受市民青睞。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