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中國傳統文化衣冠服飾

中國傳統文化衣冠服飾

來源:時髦谷    閱讀: 7.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傳統文化衣冠服飾,大家都是對於古代的東西還是比較好奇的,尤其是古代一些衣物,在我們現在看來是很漂亮的,感興趣的來看看中國傳統文化衣冠服飾及相關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衣冠服飾1

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印象,總體說來,這一時期的漢族服飾具有寬衣博帶、長裙長袍的特點,一直到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窄袖短衣、長褲、帶鉤、靴子開始對漢族服飾產生影響,明朝的,明朝的服飾有點承前啓後的作用。朱元璋立朝後,明代開始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

從唐代吸收了胡人習慣以後,發展出的漢人衣冠。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必須妥妥的是漢服啊!說白了中國歷史文化就是漢民族的傳統文化,不管中國曆經多少朝代,不管是漢族人統治還是外族人統治,都被我大漢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同化了,這是無可置疑的事實,

中國傳統文化衣冠服飾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上溯炎黃,下至宋明,以漢族(先秦時則爲華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飾爲基礎,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漢服熱”現象的背後,折射出了當代中國年青人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與認同、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追求和嚮往、更是一種傳統文化“情結”的迴歸。我們的`傳統服飾是什麼?首先它是完美的服飾藝術,應該是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時代性,即是傳統的繼承又面向生活,面向時代。這是我們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衣冠服飾 第2張

後來爲什麼不穿了,主要的原因是清朝開始的“剃髮易服”,大量的屠殺漢人加上抹殺漢人的文化,最終導致了漢服在民間的基本絕跡[反倒是清朝皇族可以穿。

不僅僅是中國人不再穿傳統服飾了,而是地球上只要和世界聯繫緊密的地區都越來越不再穿傳統服飾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傳統服飾是一個地區邁入現代之前最後的那個服飾留影。

中國傳統文化衣冠服飾2

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國傳統服飾簡史

西周 [衣裳]之始

染織工業的出現,標誌著人類歷史進入了文明階段。在母系氏族繁榮時期,我們的祖先已掌握了用麻和葛纖維來紡織的方法。在目前考古發現的實物中,殷商時期已有了絲織物,如帶有雷紋的絹等。商代社會由麻織物進而發展至養蠶取絲造衣,使服飾的原料進一步豐富起來。手工業和紡織工業的不斷進步使服飾愈加多樣、精美。

始於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之後的帽、冠、髮式、鞋子也隨之產生。在古代社會,當天地間各種自然現象得不到解釋時,人們就認爲是某種力量主宰著一切,於是產生了對天地祖先的崇拜,從而形成了宗教信仰。

上衣象徵天,天未明時是玄(黑)色;下裳象徵地,地是黃色。上玄下黃的服制就來源於對天地的崇拜。古人對祭祀天地、祖先的祭服比日常服飾更加重視和考究,並加以美化。至今我們仍把各種衣服統稱爲「衣裳」。

到了周代,分封制確立後,等級制度也成形。中國的冠服制度也在這一時期出現。從此,貴賤有別,衣冠等級在服飾中有了嚴格的區分。

春秋戰國 [深衣]出現

春秋戰國之交,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

深衣剪裁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連接。用途最爲廣泛,隆重程度僅次於朝祭之服,下裳必裁 12 幅,以應 12 個月,符合古人對天時的崇敬,如同冕服的天玄地黃十二章(皇帝冕服,上玄衣,下纁衫,共有飾品十二章)。深衣的長度大致在足踝間。

這時深衣非常流行,不分男女,不論尊卑都穿。《禮記》上說:「既可以爲文,可以爲武;即可以擯相,又可以治軍旅。」所以深衣既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倍受人們喜愛。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深衣的用料多爲麻布,領、袖、襟等部位鑲彩色邊,作爲裝飾。

中國傳統文化衣冠服飾 第3張

秦漢 內衣外穿

秦統一中國,是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國祚僅 15年,卻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秦朝創立了各種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

在秦始皇時代,規定三品以上官員穿綠色袍,平民穿白袍。官員頭戴冠,身穿寬袍大袖,腰配書刀,手執笏板(上朝用的記事工具),耳簪白筆(上朝時用於記事)。當時的男子多以袍服爲貴,袍服的樣式以大袖收口爲多,一般都有花邊。百姓、勞動者或束髮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領長衫,窄袖。

秦代的袍服是一種有絮棉的夾層內衣,穿著時在袍服的外面要罩一件外衣。這種穿著習慣到了漢代產生了變化,袍服除了作爲內衣,很多婦女時興把袍服當外衣穿,令袍服逐步演變爲外衣,成爲一種十分流行的服飾;上至帝王,下至百官,不分級別、不論男女,也可作爲朝服。因此,這種實用的服裝便取代了深衣,成爲最時尚的服飾。

漢代國力強盛、經濟穩定,人們對穿著打扮要求愈來愈高,衣冠服制也日趨華麗。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交通,這條橫貫歐亞的陸路通道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將中國製造的蠶絲、錦繡等種種中國文化傳到世界,也把西方文明帶來東方,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

魏晉 寬衣裸身

魏晉南北朝是政治和經濟動湯的時期,士大夫階層形成了消極的社會風氣,追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享樂主義,沉淪於頹廢的生活方式,以老莊、佛道思想爲時尚,這種風氣也直接反映在人們的衣冠服飾上。最有代表性的是當時的七位賢士,世人稱「竹林七賢」。

寬衣博帶是這時期的流行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貧民百姓,都以大袖寬衫爲時尚。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輕鬆、自然、隨意;女子服飾則長裙拖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迭迭,優雅而飄逸。

由於長期戰亂,南北方的廣大民衆迫於離鄉背井,並出現了多民族雜居的生活狀態。他們互相學習交流,一方面促進了生產技術,另一方面也改變了單一的文化和生活習俗;漢族穿著北方民族服飾成爲時尚,不論官兵或百姓,都穿著北方民族服飾,作爲平時的休閒服或禮服

隋唐 華麗開放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時期。絲織、漂染技術有了極大提高。加上對外開放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中西結合,相容並蓄,使唐代的服飾華麗清新,充滿大唐風範。

唐承隋制,天子用黃袍及衫,黃袍被視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飾。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朝。唐高祖以赭黃袍巾代作常服,以後因天子用赤黃袍衫,於是逐漸禁止臣民服赤黃之色,並以品級定袍衫的顏色,即所謂「品色服」。

貴婦人的禮服多以袒胸、低領、大袖爲主,同時又有襦裙、半臂(短袖)肩披帛巾。當時也流行穿胡服。另外,唐代女子注重化妝,修飾容顏。例如畫眉,當時最流行的是闊眉、八字眉等眉形。額眉間的妝飾,如「花鈿」(用金箔片等材料剪成小花貼在面部),便很有特色。髮髻形式也多種多樣。

而唐代織錦,無論在織造技術或花樣圖案上,都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準。近年在新疆吐魯番、巴楚及甘肅敦煌等地發現了大量絲織品實物,品種花式極爲豐富,染織技術精湛。在新疆出土的彩繪木俑服飾中,還出現了緙絲,比文獻記載早幾百年。唐代紋樣不僅繼承了傳統,而且吸收了西方藝術形式,別具一格。

宋代 保守拘謹

宋朝的建立,出現了一段經濟文化穩步發展的時期,尤其都市商業經濟更爲發達。理學思想是士人生活行爲的規範,影響所及,當時的服飾不過分追求華麗,保持潔淨自然,崇尚簡樸的審美觀。

宋代衣冠服飾大多沿襲唐代,但又有自身的特點。官服多爲大袖衫,頭戴直角冠帽,採用不同顏色的服裝來區別官員級別;貴族婦女的時髦禮服則是大袖衫。另外,宋代婦女的常裝是一種稱爲「背子」的外衣,其特點是對襟、直領、兩腋開衩,衣長過膝。上至后妃,下至百姓都可以穿著,可見其流行程度。

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從五代至宋以後,出現了纏足陋習,也稱「裹小腳」。出土的南宋弓鞋(纏足鞋)頭尖上翹,鞋長13.3釐米,寬4.5釐米。可見當時婦女所受的壓迫,這是封建社會畸形審美觀的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衣冠服飾 第4張

元朝 留辮束髮

元朝並沒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仍保持其生活習俗,但同時又受漢族的影響,服飾日趨華麗。

元代服裝以長袍爲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爲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爲「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種,夏服有 15 種。

這個時期的婦女也穿長袍,而漢族婦女則以襦裙爲主。由於蒙古民族的風俗習慣影響,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辮髮和髡髮,其特徵是先用刀剃開兩道直線,腦後頭髮全部剃去,左右兩側留出辮髮或隨意散落披肩。

明朝 重拾漢唐服飾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爲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爲準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爲主要服飾,而官員則以「補服」爲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衫。所謂「補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塊方形刺繡圖案的官服,文官圖爲飛禽,武官圖爲猛獸。用袍衫顏色和圖案的分別來區分官階品位。

另外,明代男子官員和儒生,都流行戴「四方平定巾」,這是以黑紗羅製成,可以折迭,展開時四角呈方形的帽子。婦女則流行穿「比甲」服裝,它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馬甲(即背心),套在衣裙之外。

滿清 剃髮易服

清兵入關後,建立了清朝。滿清統治者規定,軍民要穿滿族服裝,強令漢人男子按滿族習俗改變髮式,剃去前額發,把頭髮編成辮子。當時統治者對漢人就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頒令。

婦女主要穿旗裝,旗裝原來是滿族人的服飾,漢人也穿著。旗裝款式寬大,腰身爲筒式,後來才逐漸變得窄小合身。

中國傳統文化衣冠服飾3

中國傳統文化

1、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笛、鼓、古琴、琵琶;中國象棋、中國圍棋,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臺、宣紙)、木版水印;國畫、山水畫、太極圖。

2、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詩經》、《楚辭》。如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3、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

4、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中國傳統文化衣冠服飾 第5張

5、中國建築:

亭閣牌坊、園林寺院、鐘塔廟宇、亭臺樓閣、民宅。

6、語言文字:

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我國除漢族使用漢語外,回族、滿族、畲族也基本轉用漢語。

7、醫藥醫學:

中醫、中藥、《黃帝內經》、《鍼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等。

8、宗教哲學:

儒、道、釋〔佛〕、周易、陰陽、五行、八卦、占卜、風水、面相等。

9、民間工藝:

潮繡、剪紙、風箏、中國織繡(刺繡等)、中國結、泥人、麪人、麪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千層底等。

10、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武當拳、形意拳、少林武術、南拳、劍術等。

11、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國、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等民風民俗。

中國傳統文化衣冠服飾 第6張

12、衣冠服飾:

漢族衣冠服飾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國還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誕生的服飾。少數民族服飾種類較多,如苗族的嘔欠、嘔欠嘎給希、 嘔欠濤。

13、古玩器物:

玉、金銀器、瓷器、紅木傢俱、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等。

14、飲食廚藝: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湯圓、糉子、年糕、月餅、筷子;魚翅、海蔘、鮑魚。

15、傳說神話: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梁祝、牛郎織女等。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