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知道的過年風俗

知道的過年風俗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知道的過年風俗,過年也就是我們說的春節,是我們國家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也是每一箇中國人心中的團圓節日,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習俗,下面和大家分享知道的過年風俗,希望大家喜歡。

知道的過年風俗1

一、新春掃塵

據《呂氏春秋》記載,早在堯舜時代,我國就已經有春節掃塵的習俗。因爲“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就賦予了新的含義,有“除陳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地出門。

知道的過年風俗

二、貼對聯、福字、門神

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們會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門上貼對聯,然後讓下面的大人看看貼的是否端正。有的還橫批,貼於門楣的橫頭上,對聯貼在門的左右兩邊。還有的在屋門、牆壁、門楣上貼福字,寄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還有人會把繪有門神的畫帖貼在門板上,祈求一年平安無事,增添節日喜樂氣氛。

三、祭祖、祭神

春節祭神,是一種遍及我國東西南北的習俗。全國各地祭神習俗大同小異,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爲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況下都是在祭神之後,各地風俗也不盡相同,在我們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飯之前,各家各戶派個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祠堂纔會關門。

四、吃水餃、吃湯圓、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區,春節都有早晨吃水餃的習俗,還經常在水餃裏面放一枚硬幣,誰要是吃到硬幣,大家就說他是全家當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蘇淮安,早上有吃湯糰的習俗,河南開封一帶,春節這天既吃餃子又吃湯圓。春節期間還有吃年糕的習慣,年糕口味因地而異。

五、守歲、給壓歲錢

除夕守歲,也是最重要的春節活動之一,鄰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節晚會,大家終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來。

壓歲錢是小孩子和晚輩最喜歡的習俗。除夕吃過年夜飯後,長輩會向晚輩分別贈送錢幣,並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孩胸前,說是能夠壓邪驅鬼。這個習俗自漢朝開始就已經流行,當然,現在已經沒有銅錢了,一般都是拿個紅包裝現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裏啪啦的爆竹聲辭舊迎新,以示吉慶。當然,現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還是應該遵守國家規定,以安全爲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節最重要的活動和習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問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從自家開始,小輩給長輩拜完年後,人們在外出相遇時,再笑容滿面地互相恭賀新年。

八、逛廟會

春節期間,一般在農村裏都會有廟會。早期的廟會,僅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但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又逐漸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動,還有一些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九、舞龍、舞獅

龍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據說能夠在天上呼風喚雨,也能爲人間祈福消災。早在漢代時期,就有舞龍求雨的活動。除了舞龍,還有舞獅子,也是春節期間比較普遍的習俗,在我們北方,也叫耍獅子,小時候經常見,現在也少了。

十、踩高蹺

踩高蹺,也是春節期間的一項娛樂活動,歷史悠久,在《列子.說符篇》就有記載:“宋有蘭子者……以雙肢長倍其身,屬其脛,並驅並馳。”踩高蹺也叫“扎高腳”、“踏高蹺”,表演的人在兩隻腳上綁上兩三尺高的木質蹺棍,表演各種古怪滑稽的動作,小時候基本村村都有這項活動,後來就越來越少了。

知道的過年風俗2

1、貼春聯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道路宋代,人們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可以起到驅惡鎮邪的作用;也表達了自己的美好心願;還有一個作用是可以裝飾門戶,看起來美觀。

2、年畫

很多地方,爲了祈求一家福壽安康,還保留着貼年畫的習俗。據說,在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

門神一般都是成雙成對的,一般是一個是白臉,一個是黑臉。都是玄弓配劍,威武非凡。

這兩位門神是誰呢?民間流傳有下面這幾種說法:

一說這兩位門神是神茶和鬱壘,南朝(樑)宗懍《荊楚歲時記》中有記載:正月初一,“造桃板着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門神”。

一說源於唐太宗命令秦瓊和蔚遲恭看門驅鬼。據說,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這時,大將秦瓊、尉遲恭兩位將軍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鎮守。第二天夜裏宮中果然平安無事,再也沒有鬼魅騷擾了。後來,唐太宗李世民認爲兩位大將整夜爲其守護實在太辛苦了,於是命畫工將他倆的威武形象繪在宮門上,稱爲“門神”,以驅鬼魅。後來,民間老百姓爭相效仿,紛紛寶兩位將軍的畫像貼在門上。

3、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牆壁上貼上“福”字。貼“福”字寓意“福氣”、“福運”。還有的將福字倒過來貼,寓意“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4、放鞭炮

鞭炮也叫“爆竹”。古代的時候,人們在正月初一早上起牀後,先把竹子放在火裏燒,竹子爆裂發出巨大的聲響,就能嚇跑怪獸與惡鬼,保護全家平安。

隨着時代的變遷,爆竹的功能由辟邪軀鬼,轉變爲營造喜慶、祥和、熱鬧的氣氛。

而現在,因爲安全、噪音和污染等問題,我國很多城市已經禁止放鞭炮。

5、舞獅子

獅子在人們心目中爲瑞獸,象徵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中國民俗傳統認爲舞獅子可以驅邪辟鬼。所以,每逢喜慶的節日,都會敲鑼打鼓,舞獅助興。

6、除夕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的習俗。

秦漢以後,人們把夜半子時當作一天的開始時刻。所以,人們點起蠟燭或是油燈,等候這一刻的到來。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疾病趕跑,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知道的過年風俗 第2張

7、祭神祭祖

正月初一早上,人們恭敬的奉上供品,點上香火,虔誠的感謝神明與祖先在過去一年對自己的.保護。並祈求它們保佑大家來年的幸福安康。

8、拜年與壓歲錢

拜年的風俗,在漢代就已經除夕,到了唐宋,尤其盛行。

現代中國,拜年已經成爲一種傳統習俗。正月初一,人們早早起來,穿上漂漂亮亮的衣服,打扮整齊,到親朋好友家拜年,互致問候。

在古時,一般在祭神祭祖之後,晚輩要給長輩拜年,向長輩三叩首,長輩接受晚輩拜年之後,把早已準備好的瓜子、花生、糖果等食品端出來,給晚輩品嚐,並將事先準備好的紅包分給晚輩。這就是壓歲錢。

壓歲錢可以當衆給,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睡着的時候,偷偷的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9、飲食

除夕之夜,無論離家多遠,有錢沒錢,人們總是希望回到家中,吃一頓團圓飯。按照傳統,春節的飲食通常由年糕、混沌、餃子、長面、湯圓、雞、鴨、鵝等等。

10、鬧元宵

正月十五,是全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爲元宵。東漢明帝爲了表示對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點燈,到了唐代的時候,元宵賞燈活動盛況空前。

可以說,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狂歡,爲整個春節活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知道的過年風俗3

各地風俗

遼寧

在遼寧農村,一到農曆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還會殺豬請客,邀來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吃上一頓宴席,吃好喝好之後,熱情的主人還會把灌好的血腸分給客人帶回家。

很多遼寧人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着益壽延年。

上海

除夕終於來到,新年的慶祝也就進入了高潮。晚上,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大家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

在年夜飯後,大家圍爐守歲,邊 說邊笑,邊吃雜食。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 “頭香”。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接着開門放爆炸迎新,鄰里相見互道新禧。

廣東

廣東潮汕地區人,出門拜年前,都會帶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戶親戚,就要送上大橘,無論多少,一定要是複數,然後說一些祝福的話。落座後,親戚會以潮汕功夫茶招待,臨走時,回送大橘。“所以,一天下來,你會發現早上帶幾個潮州橘子出門回來還是幾個。”因爲粵語送大橘爲“大吉”,回贈是一種禮貌。同時在正月,每個人都要看緊自己的口袋,切忌讓別人掏,“被人掏口袋,意味着這一年要被‘掏空’”。

江蘇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大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

除夕,在年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有“恭喜發財”之意;過年掃地不許從家裏往外掃,唯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裏掃,意爲聚財……

知道的過年風俗 第3張

四川

四川過年,年30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是做一大桌年夜飯,特別豐盛,但不吃餃子。初一早上吃湯圓。臘肉、香腸等種類繁多、數量也多的醃臘品,一般是臘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過完年。要放鞭炮,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戶”(串門),一般是看望年長、輩份高的親戚,要帶上雞、蛋、麪條、酒、葉子菸(菸葉)等這樣的禮品。媳婦、姑爺回孃家,在農村比較遠的還要住幾天。晚上(城市中)狂燈會。白天場(廟會)、荼館非常熱鬧,有許多川劇、評書等表演。

黑龍江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但黑龍江人還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着在新的一年裏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龍江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北京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尤其講究過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期間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這些都已經是人們的家常便飯,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卻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山東

在山東的寧陽縣,大年初一講究吃餛飩,稱之爲“填倉”。在黃縣、蓬萊一帶,初一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麪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牀後,要攀着門閂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

浙江

浙江烏程縣在大年初一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爲“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初一要吃豆粥。晚上要在關門前,再放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裏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橘,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爲“捧元寶”。

重慶

提到春節,不能不提年夜飯。中國北方年夜晚最後一道一定吃餃子,重慶人則必須吃湯圓,象徵團團圓圓。他們在湯圓的數量上有許多講究。例如正在讀書的學生,一般家長會讓他們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學業上不斷進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大年初一,重慶人不出門守在家裏。重慶晚報記者陳雪蓮說,大年初一家裏不能掃地和倒垃圾,這樣做會掃走家裏的財氣。那天不能睡午覺,當地人成爲“黴睡”,是一年倒黴的意思。當然,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須說吉利話,不能說喪氣話,預示來年大吉大利。

吉林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瞭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吉林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裏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湖北

在湖北農村很多地方,因姓氏不同,吃年飯的時間各異,這一習俗可能您怎麼也想不到。姓王的,在早晨五點多鐘就開始閤家團圓了;姓高的,則一般在中午十二點左右纔開宴;那麼姓餘的,年飯時間定在天快黑的六點鐘;姓楊的則只能在晚上十二點以後……

山西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爲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有餘頭。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福建

廈門人初一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爲“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漳州初四稱爲“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在廳上迎神下降。

陝西

富平縣各宗族皆爲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爲“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麪食、豬肉相贈,稱爲“拜節”。高陵縣元日,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爲“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日結綵懸於門,名爲“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爲“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爲“填五窮”。

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屬於家庭的節日。今天,中國人,這個全世界最重視家庭觀念的的羣體,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複着同樣的故事——過春節。在這個時候,中國人心裏,沒有什麼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飯更重要的事情,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這就是中國人,這就是中國人關於春節的故事。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