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美育與藝術教育

美育與藝術教育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美育與藝術教育,孩子的發展問題,是親人們所關心的,努力幫助孩子解決成長的煩惱,幼兒時期是培養各項能力的關鍵時刻,孩子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看完美育與藝術教育,學着啓蒙家裏的小天使吧!

美育與藝術教育1

美育與藝術教育

美育與藝術教育一樣嗎

美術教育是藝術教育的組成部分,藝術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也叫藝術美育。學校的美育可分爲:校園美育、學科美育、藝術美育,美術教育所屬的藝術教育就是藝術美育的組成部分之一。

美術教育的終極目的不再是培養畫家,而是培養具有綜合高雅文化藝術素養的文明人、文化人。

爲什麼說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關於美育的內涵,席勒將其界定爲“自由”。席勒所說的“自由”是一種超越實在、必然與理性的審美的關係性的自由。也是審美的想象力的自由,是想象力對於自由的形式的追求,從而飛躍到審美的自由的遊戲。

當然歸根結底,席勒所說的自由是人性解放的自由,是通過審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走向人性之完整。由此可見,這種自由觀不僅侷限於精神領域,而更側重於現實人生,追求一種人性完整、政治解放的人生自由。因而是一種人生美學之路,開闢了整個現代美學走向人生美學的方向。

通過以上的一些相關介紹,相信大家也比較清楚的知道了美育和藝術教育,以及兩者之間的區別。孩子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不是開開心心無憂無慮的童年纔是最快樂的,做自己喜歡的事一直努力的學習慢慢變強大才是最應該做的。

美育與藝術教育2

滕矢初,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協理事、中國廣播藝術團一級指揮、中國廣播合唱團常任指揮、中國電影交響樂團常任客席指揮、天津交響樂團首席客席指揮及藝術顧問。他曾多次擔任全國音樂賽事特聘評委、歌手綜合素質考覈評委。作爲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的素質評委,滕矢初用淵博的學識和詼諧幽默的表達贏得了廣大觀衆的喜愛,用善意和真誠的鼓勵給選手們以信心和支持。他忠實的“粉絲”在互聯網上發帖子:“滕先生讓知識煥發了它原有的魅力,那是一種冬日裏漫進人們冰冷心靈的陽光般的美麗,它真正印證了知識就是力量。”

穿越藝術:建起心靈溫暖的港灣

“指揮、作曲、彈琴、講學……在滿滿當當的.日程安排中,您還是捧出了自己心血的結晶——《穿越藝術》一書?”

“把自己對於音樂、藝術、歷史、教育、哲學和人生等問題的思考,集結成文字與大家一起探討,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這本書涉及音樂、藝術等方面的內容,是我所熟悉的,也是樂於與大家探討的。而有關教育、孩子們的成長和做人等方面的內容,儘管有些是老生常談,也許並不是什麼時髦話題,但我仍希望能寫寫它們。因爲在每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有些話題是繞不過去、終歸要面對的;有些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很好地保護自己,少走彎路;還有些是希望強化一些曾經被扭曲或在人們心中已經淡化的價值觀念……自從擔任青年歌手大獎賽評委後,我接到了很多人的電話和信件,大部分都是圍繞青少年的教育問題,甚至曾開導過因爲想不開而要尋短見的青少年。所以覺得做這樣一件事情還是很有意義的。古希臘的哲學家早就說過:對於身體用體育,對於心靈用音樂。”

“讓一個人的心靈豁然開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您是怎麼做到的?”

“我能夠做的只是實實在在地和他們談話。舉個例子吧,有一次我在講學時,有個研究生直言不諱地問我,‘您在遇到極度苦悶的時候,會不會也像某某那樣飄然而逝’?我笑着告訴他,飄然而逝雖然很‘瀟灑’,但不是每一個人都瀟灑得起來的。不要說像我這樣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瀟灑不起來,就是像貝多芬那樣無牽掛的人也無法灑脫。他在寫了《海林根施塔特遺囑》,渴求‘飛向死神’把自己‘從無窮的痛苦中解放出來’之後,卻並沒有真正隨風而逝,而是繼續活了下來並且創作了《第三交響樂》、《第五交響樂》、《第六交響樂》等感人肺腑的作品。爲什麼?因爲他還有話要傾訴,因爲心裏有責任感。歸根結底一句話:你不僅僅是爲你自己活着。貝多芬說:音樂是苦惱的傾訴處,同時也是苦惱的避難所。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啓示……誰能參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法忍受的苦難。確實如此,據我瞭解一般把鋼琴真正彈明白了、具備音樂修養的人,其自殺率是很低的。80多歲的指揮家依然可以上臺酣暢淋漓地指揮一場音樂會,靠的就是精氣神的和諧統一。這就是音樂的魅力!”

快樂教育: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

滕矢初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我們教育的根本是教會人們如何做人,做一個好人,一個會欣賞美、創造美的有情趣的好人。從小加強審美教育,可以鑄造一個人的靈魂。沒有審美取向的學生是有缺陷的學生,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但是,如今很多學校減負的結果卻是加負,砍掉的都是具有審美愉悅、陶冶情操功能的美育課程。我們應該減掉一些重複的課業,增加一些中西音樂、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等方面的教學內容,使其成爲一種制度化的東西,成爲必修課。從幼兒園到大學,構建一個系統的審美教育工程。使每個人都有機會受到薰陶。”

作爲音樂家、鋼琴家,在音樂教學上滕矢初是以“賞識教育”、“快樂教育”聞名的,被學生們視爲“好友”。“跟我學習的孩子們幾乎個個是樂呵呵的,到初中畢業時往往就能彈奏大學生、研究生課程的曲子了。我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我教得輕鬆,孩子們學得愉快。我從沒有把帶學生作爲一種謀生手段,它是我獲得人生快樂的一種途徑,使我體驗到藝術帶給我的享受。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孩子們的成長以及所取得的成績帶給我的歡樂與驚喜,遠比我的付出要多得多!我一直認爲:只有教師、家長本身具備一種品質——能夠領會和體驗生活中和藝術中的美,才能在孩子身上培養出這種品質。”

“怎麼看待琴童?”

“在我看來,一個孩子對任何一件事能夠產生興趣都是很寶貴的,只要它不是不健康的,都應該給予鼓勵,更何況彈琴是種需要動手動腦,帶有一定難度的學習。我常說,越是難學的東西越有價值。而且音樂及學習樂器確實對人的一生大有好處,是使人身心受益、享用終身的財富。”

“那麼,針對那些本來對學琴感興趣,但是又不願意被迫練習的孩子,您能給出一些建議嗎?”

“學琴對於孩子們來說,確實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是,當大家一起邊學邊玩,則就是一樁樂事了,關鍵是要有一個良好的音樂氛圍。比如可以定期舉辦音樂沙龍等家庭聚會,讓學琴的孩子們相互交流,互相促進。”

家庭教育:耳濡目染水到渠成

“您會教兒子彈琴嗎?”

“當然。我特別希望兒子能夠精通音樂,彈琴、作曲、指揮都是專業水平,具備很好的音樂修養、藝術修養、文化修養,但是又不以音樂爲生。就像我的好朋友劉歡,是流行音樂的當紅人物,又有很好的古典音樂的修養,而主業卻是在學院裏教授音樂史。因爲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是從歷史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要理解一部作品,就要追根溯源,要追溯到作品產生的時代、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宗教信仰以及相關的戲曲、詩歌等等。當你有了這些知識背景時,你就能夠觸類旁通,更好地理解這部作品,就能切實感受到作品的美。”

“小傢伙兒自己感興趣嗎?”

“他很感興趣。學琴是要有一個氛圍的,就像我小時候跟外公一起住在哈爾濱,一座文藝氣息很濃的城市。我記憶中的童年生活特別豐富多彩:晚霞給江水、江邊的樹木、洋房披上金黃色的外衣,太陽島上傳來悅耳的手風琴聲、口琴聲以及陣陣悠揚的歌聲。篝火燃起的時候,我和夥伴們披着毛毯放魚鉤,釣嘎魚,熬魚湯。口琴、手風琴、前蘇聯人留下的二手鋼琴就是我童年的玩具,而唱歌、演奏則是我最好的遊戲。那時候,舅舅時常把同學帶回家裏來,大家一邊彈奏、一邊唱歌、一邊跳舞,是一件特別快樂的事情。在那種情境下,耳濡目染地愛上音樂是特別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那麼,父母對您從小學琴持何種態度呢?”

“小時候,鄰居阿姨也曾爲我的將來擔憂而勸我的母親,‘一個男孩子學點什麼不好,整天叮叮咚咚的,將來長大了幹什麼’?母親倒是很想得開,她從心裏覺得:如果將來我能像我們學校教音樂的大趙老師那樣,在一個普通小學裏教音樂就挺好的。而我父親的理念就是:儘可能地爲孩子創造好的學習機會和條件,家長的職責盡到了也就心安了。家長的心態要平和一些,至於孩子今後做什麼,做得怎麼樣,還要看他們自己的努力和各種機緣巧合。”

“大家都說您是一個幽默的人。如果說幽默來源於智慧,那麼智慧何來?”

“還是美育的功能,美育可以把學到的知識昇華成智慧。知識不等於智慧,智慧是自己博採衆長融會貫通後的所得。僅有知識,仍然可能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因爲只有心靈的改善才能真正擁有智慧。其實知識越學越簡單,因爲知識都是融會貫通的,當你學了作曲,你就會對鋼琴演奏多一份理解和自信;學了指揮,你就會對作曲多一份理性的思考;而自修了美學、哲學、文學、歷史等,你就會對音樂多一份獨特的感悟。”

難怪滕矢初學識如此淵博,創作的影視音樂、器樂曲、歌曲如此豐富,他是把知識化成了智慧,用音樂的美來塑造靈魂。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