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家長的焦慮都是正常的

家長的焦慮都是正常的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的焦慮都是正常的,孩子不懂事是很正常的,要讓孩子找到做錯事的原因,父母對於孩子不必急於求成,其實孩子惡作劇只是想要父母的陪伴而已,現在分享家長的焦慮都是正常的。

家長的焦慮都是正常的1

一、焦慮是正常的,不要因爲焦慮而焦慮

說到淡定,我想先問一個問題:如果你家鄰居的小孩,他不優秀,他考試每次都考得很差,性格也不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你每天都能看到這個小孩,你會不會爲這個小孩焦慮?

絕大多數家長可能都不會焦慮!你可能會關心他,會對他提出一些建議,甚至親自教導他幾句。但是,如果這個小孩根本就不聽你的,下次還是考得很差,你絕不會因爲他不聽,你就大發雷霆,吃不好睡不香,成天心裏像壓了塊石頭。

說到底,那是別人的小孩,他表現怎麼樣,和你關係不大。

那我又再問一下,如果這個鄰居的小孩是他的父母委託給你輔導,請你幫助他提高成績,你又答應了,還收了人家的禮物或者錢。到了考試的時候,你會不會焦慮?

家長的焦慮都是正常的

那就很有可能會焦慮了!因爲你和他產生了密切的關係。你接受了他父母的委託,你對他就有了責任;你在他身上付出了心血,你的價值就體現在了他的身上,如果他沒有考好,意味着你的心血白費,你就會有挫折感。所以,在他考試的時候,你就真有可能吃不好睡不香。

同樣的道理,父母爲什麼會爲孩子焦慮?因爲那是自己的孩子,是我生的,我養的,我對他有責任,我爲他付出心血,他離不開我,他的一切都和我捆綁在一起。這種關係的緊密程度遠遠超過世界上任何一種關係——有什麼關係能超過父母和孩子之間呢?

正因爲關係太緊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感情太深,責任太大,所以這個孩子表現如何,他好不好,別人怎麼評價他,他未來會怎樣,所有這一切,都必然會引起我們的關注、擔憂和焦慮。可以說,世上沒有不焦慮的父母,焦慮是正常的,不焦慮纔不正常。沒有任何一個家長能做到絕對的淡定!

搞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坦然一些了。

首先就要接納自己,認識到我的焦慮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爲孩子焦慮,不要因爲自己的焦慮而焦慮,覺得我怎麼差勁,我一焦慮就害了孩子,等等。這些自我否定的負面情緒,反而會在原先的'焦慮上又多加一重焦慮,更不能淡定了。

家長的焦慮都是正常的2

家長:適當的焦慮是正常情緒

什麼叫焦慮?焦慮就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心理緊張、慌亂,並且找不出解決辦法的狀態。

長期焦慮是一種病態。也就是說,相當多的中國父母,特別是媽媽們,是處在一個不良的心理體驗中去做家庭教育的,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父母的焦慮這可以用5個字表示:頻、急、吼、狠、懟。

頻,是父母說得越來越多,原本一天言教10句,現在一天要說N句。

急,是態度特別急切,語速加快,原本可以慢慢說的話,現在變得像機關槍一樣。

吼,是音調高亢,本來可以平聲靜氣、態度溫和地說,現在變成只有高沒有低,說兩句嗓門就上去了,開始吵架。

狠,是父母選擇的詞彙越來越狠,刺激性語言傷害孩子自信、

懟,這個字很有意思,上面是一個“對”,下面是一個“心”,現在很多父母每次和孩子談話的結果,都是讓孩子心中的抱怨、不滿、憤怒加強,導致親子關係更加對立。尤其談到成績“言教粗暴化”。

家長的焦慮都是正常的 第2張

諮詢中有些家長自己不讀書,遇到孩子成績差就急,焦慮的不行,要知道知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日,家庭中要形成一種愛讀書、愛學習的良好氛圍,這樣的家庭自然是健康的、和睦的、溫馨的,焦慮自然減少。

案例:孩子一所名牌小學就讀,父母公務員,孩子生下由奶奶帶大,隔代教育都是比較寵的,習慣確實不好,比如:坐沒有坐相,站也是站不直的,低着個頭。由於成績不好孩子自卑,父母焦慮。因爲微信羣里老師會把班級的一些事公佈在羣裏。看到兒子墊底或是成績倒數,回家動不動打孩子一頓,苦了孩子,自己身心憔悴。

案例隨想:1、焦慮是每個人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等事情時都會有的正常情緒。適當焦慮的存在是表明個人求進步、求解決問題的積極反應。作爲家長,要陪伴孩子,作業方面孩子認知做了就好。

2、如今信息化時代,現在老師也用微信,在家長羣佈置作業,老師可能每天都要在羣裏點名作業做得好的和做的不好的,這無異於將學生和學生家長都在別人眼前赤裸裸的展現,所以家長們也是十分的心驚膽戰,生怕孩子表現的不好,如此一來,家長會深陷焦慮,這樣的心態會轉接給孩子,能量再強大的家長也會心裏不安。

其實我是不贊成微信羣裏發作業,佈置作業應該寫在小黑黑板。長期在微信羣裏發作業的弊端:可能會造成有的同學上課不認真聽講,回家要求父母在羣裏問,隨着時間的推移,會養成這樣的壞習慣。因此,家庭作業應該由學生自己來記錄,而不是由家長去記錄,這樣既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又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責任感。其次不老師不要在微信羣公佈孩子成績,不要排名,學習是孩子的事,家長配合是應該的,不能家長成爲孩子回家的另一位老師,家長督促孩子完成作業,配合好老師教育好孩子。每個人都會要面子,在羣裏批評孩子是不妥當的,不僅傷害孩子自信,還有損家長遵嚴。個別教育個別批評效果更好,家長也會少焦慮。

3、家長一直在用別人家的孩子優秀的一面作爲參照物,不面對自己孩子的特長智商,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如果孩子正處於叛逆期,家庭氣氛則更加緊張。盲目攀比的根源在於成績。也就是說,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只看分數,而忽略了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興趣的培養,以及終身學習的理念。一味的強調成績只能說是捨本逐末,教育的本質就是把每個教育對象的閃光點發掘出來,把它打造成璀璨奪目的鑽石。盲目的攀比會使我們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蕪,會使我們的靈魂無處安放,也無法找回真正的自己。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孩子,你想要過“你的孩子”過的那種生活嗎?每一個孩子在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記憶能力,動手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上都是有差別的。

這樣的案例幾乎每天都會有,現在很多家長一遇到問題就找外援,自己不反省,原因就是不自信,對自己的能量已經徹底失去信心了,不得不依賴各種各樣的方法、工具、手段。也有一些父母把希望寄託在專家身上,發現專家的話不靈,他就更絕望了,所以必須再造出一個專家來,於是不停地尋找專家,在找專家和失望的循環圈中打轉。費時費錢費力,心力憔悴。其實最好的教育還有父母,父母碰到問題要自我檢查反思,再找孩子原因,父母的焦慮孩子更焦慮,誰能一帆風順走過人生,允許犯錯允許走歪路。

家長的焦慮都是正常的3

家長焦慮的原因

一、知識存量不足導致焦慮

這一代孩子的家長,從小受到的多是粗放型的教養。父母本身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且又忙碌於工作解決溫飽問題,所以在教養孩子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不多,交給老人帶孩子的情況普遍存在,而老一輩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帶大孩子”,而不是“帶好孩子”。

在整個家族傳承的過程當中,對於科學育兒知識基本是沒有的,那又怎麼能指望這一代的家長成竹在胸,對於孩子的未來篤定且信心十足呢?現實生活中,什麼樣的家庭成材率最高?告訴你: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家庭。

二、教育資源匱乏導致焦慮

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初中到高中,最後到大學,幼兒園有公立私立,有市級示範、省級示範。

小學階段,每個城市都有那麼幾所“重點”、“明星”小學。中學階段,“重點”這兩個字成爲籠罩在家長頭上的陰霾,揮之不去。到了大學,“雙一流”、“985”、“211”一系列的頭銜成爲擇校的標準。

我們發現,在各個階段,相對優質的教育資源都是有限的,不爭不搶指望餡餅突然砸到自己頭上,似乎是遙不可及的,這種壓力之下,有點焦慮不是很正常的嗎?

都說學歷貶值了,你信了嗎?學歷的認可度被稀釋是現實,但不代表學歷貶值,只能代表我們曾經的教育底子太薄而已。在這個年代,拿到更高的學歷,的確可以保證自己人生髮展的下限不會太低。

家長的焦慮都是正常的 第3張

三、教育的指向性引發焦慮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指向性應該是讓孩子成爲大寫的“人”,而不是爲了一口飯去爭名逐利的小寫的“人”。

進入明星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這一路過去,我們沉澱了什麼呢?我們對於孩子,是要求成績多一點,還是要求情商高一點,是要求完成作業多一點,還是要求發揮天賦多一點呢?你又是怎麼選擇的呢?

當教育指向性變得功利,家長必然不再淡定,而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學校教育成爲了衆矢之的,周而復始,惡性循環。

看看上圖中那些純真的眼神,在多年的教育之後反而變得渾濁、呆滯,我們真的忍心嗎?

在這兒我引用一下前幾天發的一段話:度過了K12,上完了大學……我們的孩子,他們……丟失了好奇心,喪失了創造力,遺失了批判性!不會溝通,羞於合作,不知同理心爲何物!那麼,這麼多年的教育,是爲了什麼呢?

四、解決焦慮

有焦慮可以理解,但咱們不能總焦慮對吧?對身心不利不說,對孩子的教育也沒有正面的影響。如果你是一個焦慮的家長,可以考慮從三個方面來解決自己的焦慮。

1、承認自己焦慮,如果不能認識到自己的狀態,那根本就沒辦法下手去解決。

2、多跟伴侶交流,教育的問題,比如要父母之間有良好的溝通,這是基礎。

3、看點優質書籍,碎片化的內容不容易讓你有成長,試着看幾本青少年教育的書籍,真的會讓你沉靜下來,沒那麼焦慮。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