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17歲可能有的心理問題

17歲可能有的心理問題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7歲可能有的心理問題,孩子總是需要家人的用心呵護的,成長是甜蜜和困難交織的過程,掃清成長路上的障礙有利於孩子更好地成長。以下我們看看17歲可能有的心理問題。

17歲可能有的心理問題1

一、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樹立孩子的自尊心非常重要。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強,如果做錯事,自己就很內疚。如果家長再對他冷嘲熱諷,甚至拳腳相加,就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會“破罐破摔”,越來越差。

這時家長應關心、體諒孩子,對他說人人都會犯錯,只要知錯就改,下次不犯就行了。這樣,孩子會排解消極情緒,越來越自信。

17歲可能有的心理問題

二、如何醫治青少你那自卑要引導孩子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自卑者大多孤僻、不合羣,喜歡把自己孤立起來。而積極的人際關係會爲他們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利於自身壓力的減緩和排解,性格也會變得開朗起來,並且在與人交往中也會更加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家長要鼓勵自卑的孩子多與別人交往,並教給他們一些社交技能。

三、教會孩子揚長避短,學會心理補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同時,也有自己的短處和劣勢。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長,就連天才也會喪失信心,自暴自棄;相反,一個人若能揚長避短,強化自己的長處,就是有殘疾的人也能充滿信心,享受成功的快樂。

17歲可能有的心理問題2

吸吮手指、咬指甲

表現1歲以上的孩子仍然吸吮手指,咬指甲咬到禿,甚至流血,還不斷撕手皮。

原因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爲:0到1歲屬口欲期,1歲以內的小嬰兒喜歡什麼東西都往嘴裏塞,通過吸吮、吃手、咬指甲等,探索世界,與外界發生聯繫。

因此,1歲以內的寶寶吸吮手指、咬指甲是非常正常的,大可不必制止,過了這個階段,自然不再吸吮了。

如果強行制止,來自口腔的慾望不被滿足,就會造成“口欲期固結”,長大後依然吸吮手指,還會出現貪吃、抽菸、喝酒、嘮叨等與口脣相關的心理障礙表現。

同樣道理,愛咬指甲的寶寶,如果不是缺乏鋅等微量元素,常常由於心理原因,孩子壓力大、焦慮不安。

17歲可能有的心理問題 第2張

應對:淡化處理,關注心理千萬別總說“別吃手”、“別咬指甲”或往手上抹辣椒、藥水等,強制性地改掉這個習慣,如果強迫往往不會改掉,還會延長這個時期。

正確做法:

孩子吃手、咬指甲時,父母平靜地走過去,往孩子手裏塞個玩具或水果、零食,轉移注意力,讓其把手從嘴裏拿出來。

對於愛咬指甲的孩子,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尋找焦慮原因,多表達父母對孩子的愛,可以多擁抱孩子,多親吻孩子,讓孩子感到父母的溫暖和支持,增加安全感,讓焦慮不安的心理得到緩解。

17歲可能有的心理問題 第3張

過度粘人

表現3歲以上的寶寶過度依賴父母,一刻也不能分開,否則大哭大鬧,無法正常玩耍、學習。

原因發展心理學認爲,0-2歲是兒童依戀形成期。

這個階段,寶寶與父母,尤其是媽媽,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對其生存、心理髮展都至關重要。

2歲之後,隨着寶寶長大,自我意識的增加,寶寶會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兩個人,逐漸開始自我分化,會不再像以往那樣粘父母。但是,如果之前父母過分照顧、不允許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或者,孩子過早與父母分離,長期不在父母身邊,或者,父母吵架、離異等,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不敢與父母與分開,過分粘人。

17歲可能有的心理問題 第4張

應對:調整心態,表達你的愛父母愛孩子,就要放手讓其經歷應該經歷的一切。尤其是媽媽,要覺察自己的情緒: 孩子黏人,難與媽媽分離,媽媽是否也不願切斷和孩子的親密聯繫,不願放手?是孩子真的離不開你,還是你不希望孩子長大,離開自己?

父母放鬆心態,保持一份平和、開放的心境,孩子該上幼兒園就放手讓他去,不要擔心這個,害怕那個,只會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無法適應幼兒園生活。要時常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愛你的。”千萬別拿“不要你了”“不管你了”嚇唬孩子。

當離開孩子時,最好明確而形象地告訴孩子,什麼時候會出現。

孩子可能沒有時間觀念,你可以說:“當幼兒園吃完下午飯的時候,媽媽就來了。”這樣做,讓孩子增加盼望,他就不會因爲擔心媽媽的離開而緊張害怕。

17歲可能有的心理問題 第5張

表現怕打針、怕黑這都很正常,超過正常範圍的恐懼就要注意了,比如有的7、8歲的男孩,白天也不敢一個人在房間,必須有人陪,看了一些緊張刺激的圖書、繪本,就會做噩夢等,就是過度恐懼的表現。

原因雖然孩子怕的內容各不相同,但綜合來看,不外是動物、怪物、黑暗,與父母分離、遭遺棄等一些事物或事件:

年齡不同,恐懼的內容各不相同:

0—3歲:害怕突然的聲響,如雷電、爆竹、狗叫等

3—5歲:害怕動物、怪物、壞人等

5—8歲:害怕想象出來的東西

17歲可能有的心理問題 第6張

應對:認真傾聽,看見恐懼孩子恐懼害怕,是一種自然體驗和情緒。如果忽視不理,視而不見,孩子會感到孤立無援,越發加重恐懼感。不同年齡害怕的事物和表現各不相同,對父母來說,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髮育特點,仔細傾聽,安撫孩子,鼓勵孩子克服恐懼,只要父母平靜,孩子會馬上安靜下來。

幫助孩子克服恐懼,要認真對待,告訴孩子,“寶寶害怕,爸爸媽媽知道了”,或者,假裝和玩偶閒聊,說到孩子的恐懼,聲音大到讓孩子能聽到,讓孩子感到你的理解和支持,增加戰勝恐懼的信心。

17歲可能有的心理問題3

青少年心理問題及解決方法

一、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爲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競爭日益激烈,高負荷的學習快節奏的生活,機會與風險並存,希望與挑戰相伴。這一切都要求青少年必須有相應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否則,將一事無成,最終被社會淘汰。基於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從青少年抓起,引導其在成長過程中形成健康心理,迎接挑戰,適應社會。

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學生的心理現狀及心理特點決定的。

隨着素質教育的推進,人們越來越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許多地區對青少年心理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普遍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不健康情況,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應引起學校、家庭及社會的高度重視,教育者要把握好時機,隨時給予正確引導,克服不良心理。

17歲可能有的心理問題 第7張

二、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家庭是學生接觸最早、最多的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很大

父母過分溺愛、過分嚴厲或放任不管都會成爲心理問題出現的導火索,還有來自家庭的學習壓力,會使孩子一直揹負着沉重的心理負擔,對學業成績存在着過度焦慮甚至恐懼現象。

學校是青少年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

學校的環境、人際關係、校風, 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響。學生出現心理不健康因素主要是由應試教育造成的。學校受升學率的壓力,使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長期處於緊張和壓力下,大腦得不到應有的休息,精神得不到應有的放鬆,從而產生情緒上的煩躁不安、抑鬱焦慮、悲觀失望等負性情緒。此外,師生情感不融洽,也會使學生產生壓抑、厭倦、自卑、逆反等心理。

社會環境影響青少年的心理

世界的繽紛多彩使青少年眼界開闊,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和信息。但同時他們喜歡獵奇,不能如願,則悲觀厭世。特別是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腐敗現象,違法亂紀以及不良傳媒的影響,都會使學生稚嫩的心靈扭曲,產生失望、冷漠、不滿、憤怒、麻木不仁或尋求刺激等的不良心理,做出一些極端行爲。

青少年的自我調控能力對自身心理髮展有重大影響

類似的家庭教育,相同的學校、社會環境,有的青少年心理狀況良好,但有的卻心理狀況堪憂,這取決於自身的調控能力。每個人的心理都有積極和消極的一面,或多或少都會遭受挫折或受外部環境的消極影響,都會給人帶來心理壓力。成功者能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克服不良心理,始終保持心理優勢。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