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教師教育隨筆通用15篇

教師教育隨筆通用15篇

來源:時髦谷    閱讀: 8.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大家對隨筆應該都不陌生吧?隨筆通常指一種散文體裁,隨手筆錄,抒情、敘事或評論不拘,篇幅短小。經典的隨筆都有哪些?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教育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教育隨筆通用15篇

教師教育隨筆1

教學是否有效,將直接影響幼兒園的保教質量。於是,有效教學便成了一線教師的專業追求。

漸漸地,我們發現:邏輯性較強的活動往往都不怎麼好玩。於是,對教學有效性的追求還未下“眉頭”,對活動趣味性的關注便又上“心頭”。一些對教育負有強烈“使命感”的教師認爲:教學只有有效,纔不枉費自己的良苦用心,因此,應該追求絕對的有效。

在課堂裏,我們常常發現孩子會自尋樂趣,如當教師講故事講到“小熊打了個噴嚏”時,孩子們往往不約而同地集體模仿“阿嚏——阿嚏——”起來;教師教孩子手工打結,男孩竟然將結打在前排女孩的後腦勺上,接着,便響起了“小兔子、長耳朵、跳跳跳”的童謠……其實,成人在冗長的會議中,有時也免不了會說個笑話、遞個零食等。成人如此,更何況孩子。

由此,教師意識到從孩子的特點出發,爲孩子創設有趣的學習環境的重要性。

一些教師免不了又在有效和有趣之間斟酌:有趣是需要的,但是否還是應該在有效的前提下考慮有趣呢?於是,從教學目標出發,我們便嚴謹地在完成目標之餘發現孩子的興趣。

不久前我觀摩了一個集體教學活動——兒歌《魚遊》。該活動以“一條小魚水裏遊,孤孤單單在發愁”爲句型,引導中班孩子通過創編兒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可是在活動中,孩子們口裏唱着“兩條小魚水裏遊,快快樂樂做朋友;三條小魚水裏遊,手拉手地跳個舞”……情緒卻有點低落。

我總覺得現場缺少點什麼。

忽然我的腦海裏蹦出了幼教前輩李慰宜老師的口頭禪:“好玩!”

對,缺的就是“好玩”!

我的徒弟何潔建議在這句兒歌后面再加一句“呦——呦——,在發愁”,將句型變成:一條小魚水裏遊,孤孤單單在發愁,呦——呦——,在發愁。

短短的一句重複,將原本已朗朗上口的兒歌變成了節奏感靈活的時尚說唱。結果,孩子們創編兒歌的智慧,在“呦呦”聲中得到了酣暢淋漓的激發。

因爲發現了孩子的樂趣所在,教學便變得生動與完美。但是必須承認,教師可以把握教學的有效,卻無法掌控活動的有趣。往往教師覺得好玩的,孩子卻大多提不起精神。

一天,文文老師頭上戴着一個大大的蝴蝶結髮夾進了中班教室,一個男孩皺着眉說:“你怎麼這麼搞笑的樣子來上班啊!”我在一旁說:“這不是挺可愛的嗎?”周圍的幾個男孩竟然一起搖頭:“不!搞笑!”

可見,儘管我們努力地靠近,孩子們的心思我們還是未必全懂。

何潔對此卻另有一番思考:我通常在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裏,尋找有效的教育契機,如看見孩子們嬉鬧着玩“摸瞎”,我就會思考還可以怎樣讓孩子玩得更開心。

接着,何潔便設計了一個閱讀活動“太陽和小魚”。

這是一個太陽公公小時候的故事:頑皮的太陽寶寶落到海底睡覺去了,大地一片漆黑,人們想盡辦法都沒有把太陽寶寶請回天空。這時,一條小魚游來了,它什麼也看不見……

在接下來的活動環節中,孩子們開始幫助小魚找太陽。

教師教育隨筆2

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集中體現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中。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間的情感交流如同一道不可缺少“作料”。

一般來說,教師對學生的某些行爲的讚美、感嘆、一句體貼的話語等,都會對學生產生積極情緒的影響;而學生的這種情緒又可以作用於教師。從而產生情感作用,增強教師的積極情緒。

在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句話語、一種姿態,學生都能夠心領神會,從中得到暗示,得到溫暖和鼓勵,而教師對學生的情感也能通過細緻觀察學生的異常表現。如,面部表情、語言表述、舉止行爲等,較好地判斷學生的情緒狀態。

如果教師善於用靜止的眼光看待學生,輕率地判斷他們是“朽木不可雕也”。因而採取不聞不問、厭惡、挖苦、嘲諷甚至體罰的手段對待他們,就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或是對教師抱有成見痛恨老師,或是破罐子破摔。這樣的師生關係,不僅顯得緊張,而且相互對立的情緒也會日益惡化。

師生之間的情感在於不斷交流,才能使心理距離越來越近,感情越來越融洽,纔會達到感情共鳴,使感情不斷地昇華。

一個沒有強烈的事業心,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沒有工作積極性,沒有對學生真摯的愛的教師,就很難了解學生的情感,就無法叩開學生的心扉,就難以啓迪學生的智慧。

因此說,教育離不開情感,沒有情感談不上教育,更談不上成功教育。

教師教育隨筆3

好習慣成就一生

幼兒就是一張白紙,劃上什麼就是什麼。他們受到最重要的影響就是身邊的人,如:父母、親朋、老師等。他們的行爲都是幼兒模仿的對象。形成好的習慣,他們會影響好多孩子;形成不好的習慣,也會影響很多孩子。所以作爲幼兒老師,應當十分關注孩子們是否在養成某些習慣。對一個孩子說來,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可能是終身受益。

教師教育隨筆4

當年幼的孩子有點滴進步時,我們—定不要忘記誇獎他,這樣會給孩子增強自信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這是在我工作以來給我觸動最大的一點。

有的孩子語言智能突出,有的孩子空間視覺智能突出,有的運動智能突出,所以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通過鼓勵、表揚、引導克服不足,盡力彌補他的短處。

我們班的一個小女孩叫珂珂個子很矮,很內向。自我們帶這個班以來一直不敢看着老師的眼睛說話;當老師一靠近她時她就會緊張,從來不舉手回答問題。因此,語言表達、音樂表現等方面的能力也都比其他孩子發展的要慢一些,看到這樣的孩子,我很着急。是什麼造成了現在的她,我們已無從去追究,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給她新的教育,新的起點。於是,我們關注她的一舉一動,希望捕捉到她的亮點和進步的地方,給她鼓勵,給她讚美,給她機會和希望。當我們發現她在繪畫和運動方面很出色時,就在全體孩子前面表揚她,並讓她做示範。當她在老師的引導下和老師打招呼的時候,我們會抹抹她的頭,給她一個讚許的微笑;當她在老師的要求下能簡單地回答老師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會給她鼓勵的掌聲以及一個小貼畫……在這些不同的讚許、鼓勵下,她漸漸大方起來,眼睛也敢正視老師了,這些進步就是簡簡單單的鼓勵與誇獎就能改變的。

“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對未來的希望。”而我們給孩子希望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斷的誇誇他們,鼓勵他們,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教師教育隨筆5

工作的第一天,就遇到一個幼兒因爲吃了涼的飯菜而嘔吐。嚇壞的我立刻帶幼兒到洗漱間進行清洗,並告訴了其他的教師,而大家卻覺得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熟視無睹。當時給了我很大的刺激。由於幼兒吃飯比較慢,冬天飯菜沒有吃完就已經冰涼。加之教師不停督促讓幼兒吃乾淨,有的甚至一天吃三頓涼飯。所以我從那時起堅持每個中午晚回家一個小時,對平常吃飯慢的幼兒直接進行餵食。

我以爲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去照顧好了孩子,是個優秀的教師就應做的。殊不知,由於我的餵食而剝奪了幼兒自己進食技能的培養。代勞不是幫忙幼兒。

我們老師平時在工作的時候,往往是關心幼兒吃飯的多少,快慢、挑食等問題。很少思考到幼兒進食時的情緒,胃口等。這樣一味的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幼兒,所以纔會出現催食、餵食等現象。有時,教師在反覆催食,或着特殊強調照顧時,也會給幼兒小留意靈帶來無形的壓力。進而更加恐懼甚至厭惡吃飯。

對待吃飯慢的,能夠先給幼兒少盛,循序漸進。不要刻意的強調或者批評幼兒吃飯慢,少。或者直接代勞,拿過碗勺餵飯。但是我絕不讓幼兒吃涼了的飯菜。飯前食慾的調動,舒適進餐環境的培養,及時的表揚等等方面做足功夫,也會有利於幼兒的進食。看似無所爲,其實功效卓著。

孩子是我們的監督者

記得我第一次下幼兒園見習時……

早上,我起了個大早來到幼兒園,跟主班老師打過招呼後,便來到洗手間洗手。這時第一位到園的孩子也來到洗手間洗手,小女孩望着我叫“老師”。“哎”我心裏高興的應着。不一會兒小女孩突然瞪着我說:“鄧老師昨日才說要節約水資源,洗手時不能開那麼大的水,你還開那麼大,哼!”我聽完她的話後又驚又羞地冒一身冷汗。愣了一下後,我連忙整理一下臉部尷尬的表情。蹲下來對孩子說:“不好意思,我昨日沒來聽課,但是謝謝你告訴我,我以後必須注意的。你真聰明,老師說過的話都記着呢!”這時小女孩高興的對我說:“不用謝。”然後蹦蹦跳跳地出去了。真是深受教育啊……在幼兒園裏你的一行一舉都有這麼多的孩子在監督着,可不容得有一絲的錯誤和馬虎啊!

見習生活中,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

不要剝奪孩子動手的機會

此刻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只可惜太多的家長卻因爲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而在有意無意中剝奪了孩子許多成長的機會。比如,生活中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孩子吃的橘子、雞蛋、蘋果、核桃等等,都是父母事先去了皮的,爲的是孩子吃起來容易,更不會遇到什麼危險。但是不明白這些父母有沒有意識到,他們在爲孩子帶給這些方便的同時,不僅僅剝奪了孩子親手實踐的機會,而且剝奪了孩子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甚至會因此養成孩子害怕挫折、不思進取的不良品性,從而耽誤孩子的一生。

多給孩子講故事

幼兒園的孩子們,大多3-6歲,正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如果能讓孩子多聽故事,多說兒歌,多朗誦散文,將對孩子以後的口語表達、說話潛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的孩子年齡不大,但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聽故事。

早上,孩子們到園的時間等等不一,爲了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不讓早到的孩子感到無事可幹。每一天早上,我都播放故事磁帶或音樂磁帶。我發現孩子們的用心性很高,針對孩子們愛聽故事的特點,我將聽故事這一環節穿插在午飯、睡覺前後和放學前,個多月下來,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孩子們在午飯期間邊聽故事,邊做飯前的準備工作,一舉多得。

孩子們從聽的故事中學到了不少的'生活常規,自覺性提高了。

孩子們敢大膽舉手講話,並且口語表達潛力大幅度提高。

講故事有諸如以上的好處和功效。我們當老師的又何樂而不爲呢?

關注每一位幼兒

這天剛走進活動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掉在地上的兩幅畫。透過我的仔細觀察,屬人爲破壞。

“必須是維鎮乾的。”我心想。

維鎮是我班年齡最小的孩子,活潑聰明又調皮,類似的事件他幹過不止一次,這次肯定也不例外。

維鎮來園後,我把它摟在懷裏說:“告訴老師,你昨日干了什麼?”“我跟媽媽去姨媽家,跟妹妹玩了。”我這才記起維鎮昨日沒來園。

“老師,這是寒寒弄下來的。”鑫源大聲喊道。

怎樣可能呢?寒寒是個愛靜的孩子,說話聲音也很小,經常讓人注意不到她的存在。

“真的是你弄下來的嗎?”我問寒寒。她笑眯眯的看着我沒有辯解。“是不是你看到畫太陳舊了,想換張新的?”“不是,我想讓老師叫我的名字。”

原先是這麼回事,每一天老師都會表揚很多優秀的孩子,鼓勵一些表現較差的孩子,而寒寒既不優秀,也不頑皮,所以老師極少叫到她的名字,她想用這種方法引起老師的注意。

這件事給了我不小的啓示,作爲一名幼兒教師,要時刻關注每一個孩子,讓他們都能享受到老師的關懷和照顧,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教師教育隨筆6

開學幾個星期以來,我感受最深的是學困生的教育問題。我所任教的兩個班中,有幾個還能夠教好的學困生,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懶惰、畏難,就讓我多花點心機幫忙他們,督促他們,讓他們在小學最終一年有所學、有所得,其實能看到他們的點滴提高是十分開心的一件事,此刻我對他們的提高有一點信心,就讓我們共同努力,爭取提高,不敢奢望他們的提高有多大,起碼讓他們不能厭惡數學,如果能有點提高,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了!

策略一:在課堂上要不時關注學困生,如果發現他們分散精神,就立刻提問他,他不會回答,那我就不動聲色,提問另一個成績跟他差不多的學生,當然我心中有數,這個學生必需當時是有聽課,並有把握他會回答出我所提的問題,並對這個學生給予極高的評價。那不會回答我問題的那個學生就能明白教師對他的批評了,會自覺地認真聽。

如果這策略沒有成效,說明那個學生臉皮夠厚,還需要更進一步嚴厲的批評,就要出策略二:再一次不動聲色提問他,如果還不會,我就對他說:“可能你坐着聽不能集中精神,那你就站着聽課,如果你能回答出教師的一個問題你就能夠坐下聽。”這時絕大部分的學困生都會用心聽課,爭取能回答出一個問題。

策略三:課後輔導。利用下課的十分鐘,我主動走到那個學生前,輔導課堂的學習要點,並根據學生的性情作適當的批評。比如:如果那個學生是比較頑皮的,就嚴厲批評,如果那個學生是因爲聽不明白而分散精神的,我就不作批評,只是輔導他之後說些鼓勵的話,讓他明白自我並不是個笨學生,只要能控制好自我,認真聽課就能聽得明白,就會越學越好的。

策略四:時時表現出教師是關心他們的。在課餘時間,絕對不能對學困生冷淡,適當時候甚至要比其它學生熱情,跟他們拉家常,跟他們拉近關係,記住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如:上星期我班一個頑皮的學困生跌傷髮腳,缺課幾天,當他第一天回校上課,我就跟他聊天,問問他怎樣跌傷的,還痛不痛,還表揚他腳還沒好就回校上課,並利用午練、第二課堂時間給他補課。我想這樣一來,無論那個學生在教師心目中是如何的頑皮,他也會對我有好感,跟我親近了,我對他的教育效果就明顯了。

策略五:嚴愛有度,激勵爲主。學困生的通病是懶惰、畏難。懶惰就需要嚴厲來管促,畏難就要教師的愛心來樹立他們的信心與意志,克服畏難情緒,教師的不斷激勵是學生提高的動力。

以上策略要不時使用,持之以恆,效果就必定明顯,我真的好期望我的學困生能有所提高,不僅僅僅是學習成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完善人格,做個懂得真善美的好人!

教師教育隨筆7

在我任教的五(1)班裏,有一個叫的陳明月同學,她是一個似乎沒有什麼特色的學生。很長時間,我幾乎沒注意到她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變了我對她的看法,好象也改變了她自己。那是一個上午,我站在教室門口等着上課,無意中發現走廊裏不知哪班撒了一些垃圾,許多同學說着笑着繞着而過,這時,陳明月走了過來,告訴大家不要踩了垃圾,然後急忙跑回教室拿來清掃工具,將垃圾掃淨,又用拖把拖了一遍。我被這一幕感動了。回教室後,立刻在班級對陳明月同學關心集體、爲他人着想的好行爲提出了表揚。

此後,我又從幾件小事裏發現陳明月性格中閃光的地方,並及時給予表揚。漸漸地,我發現她變了,上課特別認真,作業完成得尤其好,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件事給我啓示頗深,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開始注重以人爲本,面向全體,細心觀察,善於捕捉他們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及時把讚美送給每一個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感到“我能行”,“我會成功”!

實踐使我懂得,教師一句激勵的話語,一個讚美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手勢,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教師對學生小小的成功,點滴的優點給予讚美,可以強化其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滿足其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習動力,培養自信心,促進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有助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營造一個奮發向上的班集體氛圍。請多給學生一點讚美吧,因爲他明天的成功就蘊藏在你的讚美之中。

教師教育隨筆8

小朋友的告狀,在中班是最明顯的時候,但是大班的小朋友也有這樣的“現象”,有的時候小朋友的告狀會幫助我的教學管理,但是每個時間,每個地點,每個小朋友都告狀的話,老師就會有一種不耐煩的態度,對待他們的“好意”。我們有個別小朋友是不會告狀的,只有個別小朋友會這樣做。

我們班的xx小朋友,從入園開始到現在就沒有告過狀,我以爲他是那是種什麼都不在乎的性格,但是他並不是這樣的。有一天,他急匆匆的跑到辦公室,對我說了一句“她欺負我”。我就用非常吃驚的表情看着他,他以爲我沒有聽見,又在我跟前指着那位小朋友重複了一邊:“老師,他欺負我。”我才意識到,哦,他在告狀啊,我就裝作很生氣的態度對他說:“是誰啊?誰敢氣我們的xx啊!”我衝出辦公室問小朋友是誰欺負我們的xx啊,小朋友指着董xx說:“是她,她往孫xx的本子上畫畫,還撕爛了孫xx的本子。”董xx是一個有男孩性格的小女孩,我對董xx說,你自己說,你有沒有這樣做啊,她卻用一種很委屈的眼神看着我什麼都沒有說,最後,我又問了幾次,是的,就是她做的,我就給董xx說道理,“這樣做事是不對的,”說完之後,她就很不好做意思的哭了起來,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孫xx說:“你別哭了,我們還是好朋友。”當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實在是很感動啊。

教師教育隨筆9

今天早上,中班的早課,早早來到教室。孩子入園之後,晨間活動開始了,今天的晨間活動,我給小朋友講故事。故事的名字是《我砍倒了一顆山櫻花》,我準備了繪本、背景音樂。興趣正濃,開始給幼兒講故事。幼兒安安靜靜的坐着,因爲他們最喜歡聽故事。我剛剛拿出繪本,沒想到一個小朋友一盆冷水潑過來,老師這個故事我聽過的,一直說,一直說,導致我的故事活動沒法繼續下去,我只好告訴他,讓他再跟其他小朋友再聽一遍,他依然很堅持自己的想法,老師這個故事我聽過的,我只好改變第二策略,既然他聽過的,就讓他給小朋友們講這個故事。可是叫他起來的時候,他怎麼都不站起來,然後就說是我小班的時候聽過的。我只好換了一個故事講給小朋友們聽。

這個孩子在班上平時有些調皮,但有些小聰明,自尊心很強。每當活動課上,提出的問題他總是能搶答,老師很欣賞他,並且常常誇獎他。導致他有點兒優越感、有點驕傲。就像各位看到的這樣,學過的就不想學了,那麼爲什麼還有溫故而知新之說,既然不能改變小朋友,那麼我們只好改變自己,準備活動時更新穎,讓他們挑戰更高的難度,讓他知道一山還比一山高。在平時生活中,老師應該對他的要求更高,防止把他誇傻了。自尊太強也不是一件好事。

教師教育隨筆10

我們通過網絡研修平臺,聆聽專家講解,互相交流思想,共享經驗,更新了教學理念。教育是人學,教育就要張顯人文性,教育要張顯人文性,教育就要輕鬆和快樂。讓學生通過愉快地學習,提升思想,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這纔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通過遠程研修更讓我認識到新課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課改倡導全人教育,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品質的終身學習的能力,新課改倡導建設性學習,注重科學探究的學習,關注體驗性學習,提倡交流與合作、自主創新學習,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在於教師,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作爲教師的我必須抓住這次研修的機會,學習新課程改革理論,觀看專題視頻課件,積極參與網上交流,更新教學觀念,嘗試着創新。

遠程研修雖然很辛苦,但雖苦尤甜,一路走來鳥語花香。收穫着成長,收穫着提高,更收穫着希望。 感謝網絡研修平臺,讓我聽到了那麼多默默無聞的教育工作者,實踐探索的腳步聲;感謝網絡研修平臺,讓我看到了那麼多心懷高遠的執著尋夢人,體會到了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的無限人生,無限的風景!

教師教育隨筆11

“要賣票的”一次由師幼互動生成的遊戲主題
  一、背景
  《綱要》指出:“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遊戲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應爲幼兒提供人際間互相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並加以指導。”小班孩子由於剛從家庭來到幼兒園,年齡小,生活經驗不是很豐富,因此,在自由活動中很容易引起糾紛而向老師“告狀”。作爲老師該如何處理這類事件,挖掘日常生活中不同活動內容和方式的教育價值,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活動,是引起我們教師該思考的一個問題。本案例中的丁丁就是這樣一位剛上幼兒園不久的小班小朋友,天真稚嫩、活潑可愛。在一次自由活動中,他自發建構起一個“要賣票的”的遊戲情節,主動向同伴開啓共同遊戲的互動行爲。由於老師的適時介入和給予的積極響應,使丁丁的遊戲主題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二、案例描述
  (一)
  剛吃完點心,喝過豆漿,孩子們按照慣例把自己的小茶杯放回杯架中,然後走出教師,向教室外的小陽臺走去。忽然,丁丁一下子走到了通往小陽臺的路口,用兩手攔住路口不讓小朋友們過去,並說:“要賣票的、要賣票的。”後面出來的小朋友一個個被他攔住過不去了,就紛紛跑來“告狀”說:“老師,丁丁把我們攔住,我們過不去了。”聽了孩子們的“告狀”,看着孩子們僵持的情景,老師連忙走到丁丁面前,假裝着從口袋裏掏出錢來說:“售票員,給我買一張票,我想上公園遊玩。”丁丁高興地讓老師通過了,老師趁機對丁丁說了聲:“售票員,你還沒給我票呢。”丁丁楞了下,也連忙把手往口袋裏一掏,說了聲“給你票。”老師和丁丁雙手一擊,就順利的通過了路口,來到了小陽臺上。後面的小朋友們看了,也紛紛效仿起老師的樣子,假裝從口袋裏拿出錢來向丁丁買票,丁丁呢,也假裝着從口袋裏掏出票子給小朋友,並和小朋友雙手一擊,愉快的讓小朋友們通過,讓他們到小陽臺上去玩。
  (二)
  從那以後,在課餘時,孩子們會經常聚在一起,玩起“要賣票的”遊戲,一次,在玩大型玩具時,在臺階旁,在滑梯下面的“小房間”裏,丁丁和其他孩子們又自發的玩起了“買票賣票”的遊戲,之間幾個孩子像模像樣地站在路口或“小房間”的門口,伸手讓通過的小朋友賣票而其餘的孩子呢,則興趣盎然的伸手掏錢,買票通過,玩得不亦樂乎……
  三、分析
  丁丁由於年齡較小,在活動中,他常常不被其他的小朋友所注意。今天,吃完點心,到小陽臺上自由活動的過程中,他爲了引起老師和同伴的關注,自發建構起了“要賣票的”的遊戲情節,向其他的小朋友發起互動,以尋求同伴對他的關注。但是,由於幼兒年齡尚小,生活經驗不是很豐富,因此,他的互動行爲不但沒有引起同伴們的充分關注,反而使小朋友們由於不能到小陽臺上去玩而引起不滿,紛紛“告狀”老師。爲了解決這一糾紛,教師在觀察丁丁言行的基礎上,
  及時理解到了丁丁當時的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以玩伴的身份適時地參與到丁丁的活動中來,並藉助於啓發性的提問,與丁丁形成了有效的互動。教師的這一行爲引發其他小朋友的效仿,小朋友們紛紛加入到他的活動中來,他很開心有那麼多的小朋友,特別是老師加入到他的遊戲中來。使他一下子從活動的次要角色轉變成爲活動的主要角色,因此,他對老師和同伴的回答都給予了積極地迴應。
  四、反思
  1、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孩子,以關懷、尊重、接納的態度與每一位孩子交往。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他們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自我意識,在針對不同孩子的活動內容時,教師要用不同的指導策略,去滿足不同孩子的需要。本案例中的教師沒有簡單地處理小朋友們的“告狀”,用生硬的語言去阻止丁丁的行爲,而通過仔細的觀察和關注,及時察覺到丁丁的需要,用尊重、接納的態度和丁丁形成互動,使幼兒同伴間的矛盾迎刃而解,幼兒間的衝突化干戈爲玉帛。
  2、教師應和幼兒建立起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
  師幼互動模式的形成和發展不僅僅是師生間相互影響和交互作用的發展過程,更是個體主動建構的過程。“要賣票的”這一主題是丁丁主動建構起來並希望引起小朋友們注意的活動。在這裏,由於教師的適時介入,與丁丁形成了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從而使教師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從“掏錢買票”到“主動要票”直至“和丁丁的雙手一擊”,使起先簡單的遊戲內容一下子豐富起來。在這一互動中教師還注重了和丁丁的情感交流,因此,丁丁和老師的互動效果更加好。這正好也體現了《綱要》通篇要求和滲透的觀點:“不關注情感交流的互是缺乏教育價值的”。這一師幼互動模式,不僅僅影響了互動中的教師和丁丁,更影響到了其他在場的幼兒,使他們紛紛效仿而產生場效應,從而直接影響到孩子們在玩大型玩具過程中的交往和互動,以及日後師生雙方的發展及其交往形成深遠的影響。
  3、教師要善於捕捉隨機教育的契機,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蒙臺梭利認爲:兒童只有在自己選擇的有興趣的活動中,才能達到專注和自主的程度。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遊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以適當的方式去應答。教師應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察覺他們的問題、困難和需要,並及時給予適宜的支持和引導。在針對丁丁“要賣票的”活動過程中,由於教師的及時引導,使丁丁的遊戲情節逐漸豐富、完善起來,這對於像丁丁這樣小年齡的幼兒來說,是比較有效地。教師的主動出擊把幼兒的興趣轉移到了“買門票、上小陽臺”遊玩的遊戲情節中來,教師生成的遊戲主題隨之被許多小朋友所接納。在這裏,關鍵是教師捕捉到了隨機教育的契機,而此時,教師生成的遊戲主題剛好是幼兒感興趣的,從而幼兒的興趣就轉移到了老師和丁丁所要求的方向上來。
  4、遊戲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內容,幼兒園教育“以遊戲爲基本活動”。
  遊戲是反映幼兒的認知、思維、想象以及個性情感的一面鏡子。教師對幼兒遊戲活動的觀察,應當抱一顆童心和一份寬容心,瞭解幼兒在遊戲過程中的行爲、情感和言語表現。作爲一個身臨其境的教師,要以兒童的天真和興趣,像孩子一樣參與到遊戲中,這正如法國十八世紀思想家盧梭所說的:“要愛護兒童,幫助他們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誰不時刻依戀那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爲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呢?”

教師教育隨筆12

我們班的孩子今年自小班升入中班,我發明他們開始喜歡爲集體爲同伴幹事情,便在班級建立了值日生工作,幼兒園中班教育隨筆。全班幼兒分成五組輪流舉行,每天由6—7名幼兒共同做當天的值日工作,我主要按幼兒的能力以及來園的早晚給他們分配值日項目。

開始時,孩子們對值日生感到非常新鮮和洽奇,每天都開心地早早來園,積極完成我分配的任務。可是過了不久,我就發明值日生來園總是你早我晚,有時候大部分幼兒都來園了,值日生還沒到,當我詢問緣故原由時,孩子卻無所謂地說:“我忘了!”儘管值日生都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但時常出現幹事不當真、堅持欠好,需要老師不斷地提醒。這時,小朋友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思考,某一天,在我正準備安排值日生工作時,郭子豪小朋友說:“老師,今日我不想當衛生員了!”,“爲啥子?”我急切地想知道緣故原由,“今日我想當景象形象員!”

孩子的回覆似乎提醒了我,原來對做值日生他們有本身選擇的願望,做啥子值日也有本身的設法。可是以前,值日生都是由我來安排孩子做的,從未思量他們的興趣和需求。我們說要把屬於孩子生活和選擇的權力還給孩子,那麼值日生工作爲啥子不讓他們自選呢!於是,我緊接着說:“可以呀,今日就由你們來選擇做啥子值日生吧。”孩子們立刻又變得興抖擻來,這個說:“我今日要當接待員!”那個說:“我要當監督員!”那一天,我特別注重觀察他們,發明孩子們對自選的值日項目充滿興趣,都能當真負責地做好各自工作。以後值日生我班開展起來了。

教師教育隨筆13

託班的孩子最喜歡玩水了,從不放過任何一個玩水的機會,如:上廁所,喝水,洗手等等。作爲老師,我經常給他們講道理,洗手時不要玩水,把衣服弄溼了,會着涼生病的,還浪費水等。可是我不知講了多少次,哪怕我在一邊看着,有的孩子還是會弄溼衣服。

爲了不讓孩子弄溼衣服,我做了許多嘗試,如;幫他們挽袖子,讓他們一個一個去洗手等等,都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一天,在教孩子《洗手歌》時,使我受到啓發,爲何不讓小朋友在《洗手歌》中來完成洗手的習慣呢?

於是,我便給小朋友們講解洗手的方法,瞭解洗手的意義。我和孩子們一邊念兒歌,一邊洗手"挽袖子,開籠頭,擦肥皂,搓搓手,衝乾淨,關籠頭,甩三下,擦擦手,我的小手乾淨”。在遊戲的情境中我一邊給孩子做示範,一邊幫個別年齡小的孩子,兒歌唸完了,小朋友的小手也洗乾淨了。誰也沒有弄溼衣服,老師的批評沒有了,小朋友的告狀也沒有了,大家都露出了笑容。

教師教育隨筆14

用活教材 盤活課堂

教材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基本依據和物質基礎,但在教學中過分的把教材當聖經,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把一門充滿生氣和靈性的課程變得沉悶、單調、乏味,那麼,教學就會猶如一張網、一團麻,很難做到綱舉目張,教材反而成了我們搞好教學的瓶頸。可見,處理好教材,才能上好一節課。教師要在深刻領會教材蘊涵的教育功能和課程理念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處理和有效的組織,合理的分析和解讀教材,既尊重教材,又正確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靈活地進行課程內容的加工、調整、組合、補充、延伸、改編,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既輕鬆又實在。

一、不求全,而求變

不可否認,教材的內容、編排體系以及隱含其中的教育理念是影響教師教學的重要因素,然而,教材所安排的內容是否爲教師的創造性活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又是否能爲學生已有的基礎所接受和認可?事實上,即如人們所普遍瞭解的,新一輪課程改革關於教材與教師教學活動之間新的定位:教師應當用教材去進行教學,而不只是教教材。這也就是說,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正確理解教材,首先是站在知識系統的高度全面掌握一個課時的知識點,其次是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確定重難點,最後是聯繫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必要時對教材的安排靈活變通,或“刪”或“增”。在北師大三年級《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三)》教學中,教材涉及的內容就非常多,從例題看:有被除數的首位不夠除;有筆算除法的首次驗算(其中又包括沒有餘數和有餘數的兩類)。從習題看:有商的大小比較;有對剩餘的不同處理。一個課時涉及五個新的知識點,試想:要使一個三年級學生在一個課時的時間內對五個新知識點理解、接受、消化,可以嗎?當然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那麼,教師就要對教材作出大膽取捨,本課時緊承前面的教學內容,被除數首位不夠除、筆算除法的驗算無疑是重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我們有必要在教學中刪除有餘數除法的驗算、對剩餘問題的不同處理兩個知識點,同時弱化商的比較這一知識,這是“刪”。而在導入階段增加口算420÷6,並通過分解圖展示口算和思考過程,這能有效地遷移學法,理解“首位不夠除就看前兩位”的算理;在學習了首商之後,及時在反饋練習階段增加確定首商的專項練習,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這是“增”。如此刪、增更利於學生理解和應用新知,學習輕鬆了,課堂的實效性得到提高。因此,“不求全,而求變”可以看成數學基本技能教學所應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

二、不求全,而求聯

新課程改革以來,數學新教材與以往的教材相比,特別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普遍採用了“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呈現模式,內容生動,對學生也有極大地吸引力。但觀北師大新教材,課本以大量篇幅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建立模型,而將對於知識的解釋、應用與拓展反而隱含於練習之中。這樣的安排就有可能割裂數學知識鏈條,淡化了數學本質內容的探究。事實上,我們決不能弱化數學基本知識的教學,更應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那麼在實際教學中,對教材某些內容安排次序作出調整,可能更有利於鞭辟入裏,使數學知識前後連貫更加順暢,學生的思維也隨之順暢。還是北師大三年級上冊《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三)》的教學,教材中的例1(46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即被除數的首位不夠除,而緊接着安排的試一試則是被除數的首位夠除的練習,這是上一課時已經解決的問題,我們不妨大膽地將這一內容調到例1之前,作爲鋪墊題,達到反饋學生學習情況、提取筆算除法要點的目的。這樣既分散了練習,又將新舊知識順暢地聯繫起來,對新知的學習起到很好的解釋作用。再看北師大六年級下冊《反比例》的教學,緊承正比例知識,我們完全可以直接運用例2(王叔叔遊長城,選擇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所需時間的關係)、例3(分裝600l果汁,分的杯數與每杯的果汁量之間的關係)的情景,在與正比例的比較中理解什麼樣的量能成反比例關係,而例1中出示的和是12的加法表、積是12的乘法表倒是適合學生在認識了反比例之後對兩種不同的情況作出哪種數量關係成反比例的判斷,同時在乘法表中,把積是12的方格圈起來,連成了一條曲線,這正是反比例圖像的直觀表現,對後面觀察與探究反比例函數圖像起到很好的導入作用,因此,不妨將本課時例1的內容調整到學習了反比例並完成相關反饋練習後進行教學,更利於知識的解釋、連貫和聯繫。也就是說,“不求全,而求聯”可以被看成數學基礎知識教學的相應原則。

三、不求全,而求延

在教學中,簡單機械地“用”教材教往往束縛學生的思維,達不到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注重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適時適當地挖掘教材,延伸、開發、新編、創新教材。教師應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調整學習材料的呈現時機,可以新編學習材料,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也可以根據需要對教材進行開發,培養學生再創造的能力,實現對教材的創新。例如,就概念教學而言,對於同一概念我們應當力求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去進行理解,也即應當將其看成整體性“概念網絡”的一個組成成分,從一個廣泛的角度對概念作出必要的“引申和變化”,這樣,學生就能在教材呈現的有限內容中生髮開來,全面的、立體的掌握知識。在北師大六年級上冊《生活中的比》教學中,教材給出了兩類情境——數學情境和生活情境,一類情境是同類量的比較,另一類是不同類量的比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抽象出比的概念。然而,如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呢?我們恐怕還需要更爲生動的內容呈現。可以在學生理解了比的意義後講敘《柯南破案》的小故事,柯南只測量腳印就推測出了犯罪嫌疑人的大致身高,從而引出人體中有趣的比;在《試一試》習題中,解決了樹高與影長比的關係後,引入數學家泰勒斯運用這一知識測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在教學臨近尾聲時,出示體育比賽中的比分,引導學生思考:這裏的比分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比嗎?……這些相關內容的拓展、延伸,更能夠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使“比”的概念在學生腦海中形成立體圖像,而不是扁平無生氣的知識。看來,“不求全,而求延”可以當做數學概念教學的一般原則。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它只能作爲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老師的善於運用。”此言不差,實際教學中,作爲一線的老師我們有更多的實踐體會去靈活的把握教材、運用教材,也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纔是有靈性的。

教師教育隨筆15

浩渺星空,蒼茫大地,在中國這份神奇而樸素的熱土上孕育出了多少仁人志士,他們志存高遠,爲理想執着拼搏,用自己的思考與行動給世人留下了一份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徜徉在教育歷史的長河中,追尋着那永久定格在世人心目中的教育家的身影,爲他們的教育情懷與教育真理而深深震撼。比如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與近現代教育家陶行知讓我虔誠地崇敬。驚歎之餘不禁拷問自己的心靈,今天的中國,到底有沒有真正的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又該有什麼樣的標準?

筆者不才,這個問題或許不是我一個“有名小卒”所能回答的。但作爲一名普通的教師,身處教學第一線,越發感覺到教育世俗的功利性暴露無遺,紮紮實實的“應試教育”禁錮師生的思維,教育不再是令人心動的美景,而是麻木與悲涼。教師的生存壓力之大,學生的個性不再鮮明,學校不再是師生成長的樂園,而是演變成了爲考試而考試的“魔鬼訓練營”。這種不堪承受的教育環境漸漸地抹煞着人的靈魂。真正有思想有勇氣敢實踐敢探索,敢爲天下先的教育人士成了稀世珍寶。

教育,理應懷着自然、宗教的情懷,以科學、樸素的心態去經營,以執着、勇氣的精神去創造。它應摒棄濃厚的功利性色彩,在僵化的教育體制與痛苦的教育環境之間尋求到有效的突破口,這並不是每一位校長、專家、教授能輕易做到的。中國如今的國情現狀決定了它很難誕生真正開闢歷史先河的教育家。按陶行知先生說:“依我看來,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兩種要素當中得了一種,方纔可以算爲第一流的人物。

一)敢探未發明的新理

二)敢入未開化的邊疆

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即是創造精神;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即是開闢精神。創造時,目光要深;開闢時,目光要遠。總起來說,創造、開闢都要有膽量。陶先生目光深邃,所談標準確實是真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是成”。他言必行,行必果,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動向世人詮釋了堪稱教育家的真正內涵。陶行知稱得上是近現代史上中國乃至世界上真正意義上的一位教育家。那麼真正的教育家應該具備哪些條件?筆者據陶先生之精闢妙語有以下幾點淺知灼見。

1、思想的獨創性

一個真正的教育家應該擁有自己的文化素養,能夠探索獨創性的教育思想。何謂獨創性,就是獨一無二、與衆不同的。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繼往開來,具有劃時代的現實創造意義。比如,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就是具有獨特的創造性。由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生活即教育”,看似簡單地把教育與生活換個位置,但其本質卻體現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超越性與開創性。實踐已經證明還仍然繼續證明“生活即教育”思想更趨於科學、合理。其次,由“學校即社會”到“社會即學校”的變化,也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又一個新的發展。它把教育的視野、教育的空間延伸到社會層面上來,確實是獨具一格。最後,“教,學,做合一”的思想主張教中學,學中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要做中教,做中學,教,學,做合一。相比兩千年多前《學記》中經典的教育真理“教學相長”有了進一步的創新和發展。當然,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可圈可點可學可思的地方太多,不管是哪一條都具有獨特的創造性。正是因爲獨創性的思想才使陶行知教育思想影響深遠。

2、行動的開創性

有句話說:理論永遠是灰色的,只有紮根於生活,用作行動與實踐,它纔會永葆鮮明、活力。真正的教育家絕不僅僅是提出教育觀點,就能形成教育思想。而是能勇於探索,勇於行動,勇於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思想得到不斷地檢驗、修正與完善。這樣的教育思想纔會更具有真理性與現實的指導意義。比如,陶行知創辦了以鄉村學校爲模式的曉莊師範。這在當時教育相對滯後的背景下,這一行動確實是一個明智的創舉。而我們現今的教育專家、教授、乃至校長有多少能真正地敢於把自己真實的教育理想應用於實踐,指導於實踐。而缺少實踐行動這一重要的一環,再多的理論也不過於烏託幫式構想,於教育而言,無疑於空中樓閣,海市蜃樓,不會散發相對長久的芬芳與魅力。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就是來源於他開創性的行動與實踐,又被實踐證明了的真理。它必將對現在和今後的教育有較強的指導意義。不論是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還是其它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等都有很大的借鑑意義。這不得不說,真正的教育家就應該有大無畏的勇氣去行動。敢嘗別人未嘗的,敢做別人未做的,雖然其路艱辛,但教育思想會因此而散發更多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