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爲什麼我們越努力越焦慮

爲什麼我們越努力越焦慮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我們越努力越焦慮,有沒有發現,成年人的快樂總是很難,不管多努力都跟不上生活的壓力,所以現在抑鬱症在糾纏着每一個壓力大的年輕人,那麼爲什麼我們越努力越焦慮?一起來看一下吧!

爲什麼我們越努力越焦慮1

爲什麼我們越努力越焦慮

現代的年輕人更焦慮嗎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統計與測量學者王娜博士認爲,現代的年輕人與日俱增的焦慮感是顯而易見的。而年輕人的焦慮,源於社會的快速發展,競爭壓力、財富標準、成功的價值觀念都在發生鉅變。原國家衛計委2017年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焦慮障礙患病率爲4.98%,高於上世紀 十年代調查結果。不久前,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等單位發佈的《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也顯示,73.6%的中國城鎮人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的人僅爲10.3%。

畢業於某211高校的研究生賈慶秋(化名),和許多青年一樣,獨自一人來到北京,在一家小型國企做財務工作。也許外人看來,這是一份十分穩定的工作。而她對自己這份工作的直觀感受是:“工資不高,刨去基本生存成本和社交開支,所剩無幾”,對工作前景的焦慮,貫穿她不長的職業生涯。賈慶秋的愛好是拼裝樂高玩具,她的夢想是收集一屋子的樂高。但她調侃說,“想買一屋子的樂高,卻買不起裝樂高的屋子”。

貴州師範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黃亞夫說,這些年輕人的焦慮是能力和現實之間的差距所造成的,“面對職業規劃時,年輕人看上去充滿選擇權,但由於他們個人能力和經驗的匱乏,導致實際上又沒有選擇權。這就造成了一種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真空狀態”。

他們選擇回擊焦慮但“越努力、越焦慮”

常人眼裏,努力是緩解焦慮最好的良藥。有一些年輕人,他們正視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真空,曾經試圖通過更多的努力去化解這種焦慮,但事與願違。“爲什麼越努力,越焦慮?”這個話題在知乎平臺上有上千條回答,不少網友直呼這句話“扎心了”。

會計、審計、稅法、財務成本管理、經濟法、戰略風險及管理……這些考試已經陪伴高雲婷4年了。高雲婷想通過這些證書來證明自己的業務能力,跳槽到高薪的公司。於是,她常常在下班後“打卡”網絡課程,熬夜“刷題”也是家常便飯。她說:“當覺得自己很努力,卻看不到短期回報的時候,對未來的焦慮如影隨形。心態上的反覆導致行爲上的異常,時而爭分奪秒,時而自暴自棄。”

就職於國內某TOP3電商公司的部門總監李賀東(化名),正值三十而立,在朋友的眼裏,他應該算是幸福感最強的了。不過他現在最困惑的問題剛好也是,究竟要奮鬥到多少歲,才能真正實現“財務自由”。

李賀東面對財富的焦慮,選擇了“內外兼修”。“內修”——白天刷各種知識公號,每晚聽各路成功人士的“指點迷津”,一度讓他有種“智慧爆炸”的快感。但知識的獲得感轉瞬即逝,真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的寥寥無幾。於是他經常切換不同的課程、關注不同的知識公號,希望找到能“學以致用”的知識寶藏,結果卻造成文章草草速讀、沒有一堂知識課程從頭聽到尾。

而“外修”,則是在下班後,多多結交客戶,在觥籌交錯中做出業績。往往在酒局結束後,已經能“看到凌晨3點的北京”了。李賀東確實通過擴展人脈取得更好的業績,但看到自己日益鼓起的肚腩取代了曾經的腹肌、想到剛剛檢查出來的頸椎病時,他又開始焦慮自己的身體健康了。他本以爲工作業績的成就感等同於幸福感,但隨之而來的健康問題卻無情地對他說:“你要的幸福是工作給不了的”。“財務自由的幸福也許就是個幻象,焦慮的人生看來永遠也不會結束”,李賀東似乎已經得出了結論。

黃亞夫這樣解讀年輕人越努力越焦慮的狀態:“在心理學上,幸福感,是靠投入而來的。比如說我投入了很多的心血,它無論產生什麼樣的結果,我都會非常認可,產生價值感。而現在有些年輕人,他們雖然努力,但是卻不專注,他們奔着很多機會去,但卻沒有堅持,沒有投入更多的心血。所以就不會產生幸福感的質變,因此焦慮持續存在,甚至陷入惡性循環。”

專家:與其追求下一秒成功不如專注於努力的過程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令年輕的採訪對象真正感到焦慮的,不是“凌晨3點不回家”的疲憊,而是“我可以更快成功”的想法。

高雲婷這樣說道,“我在看書、做題的時候,並沒有感覺不情願,而是信心滿滿。但只要開始懷疑,是不是換了工作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時,焦慮的情緒就來了。”

李賀東也坦言,當他看到自己身邊的朋友,尤其是下海創業的朋友,都能迅速積累財富的時候,那種越來越大的差距感,讓他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事業。

他們的故事正應了那句網絡流行語: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王娜認爲,“對比”之所以造成“傷害”,是因爲現在互聯網信息發達,年輕人更容易找到最高標準。這一方面是好事,激勵青年更加奮進。而另一方面,相比於物質成功,難以量化的精神成功,更難通過網絡進行傳達。於是,過度豐富的物化成功案例,催生了物質化的成功觀,對比之下,收穫幸福感的畢竟是少數。對於年輕人的焦慮感,應該適當引導,“從觀念上,調整年輕人對於成功的認知。剝離掉功利性的、實用性的、物質性的因素,成功更應該體現在創造、奮鬥、付出、信心、對人性的追求,這些美好品質的`獲取和實現上。”

黃亞夫也建議年輕人應該給自己的努力貼上積極的標籤,“不少年輕人沒有把自己當下痛苦的攀爬過程,當作取得成功的必修課。因此,他們的工作獲得感就會打折扣。

正如現在的高雲婷,追逐了一圈成功的她,終於學會了如何化解焦慮。“化解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不再去對抗焦慮,而是先放慢自己追求成功的速度”。高雲婷說,“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把奮鬥的過程看作是一種收穫,焦慮的感覺就會自然減輕。只要我知道,自己一直走在成功的路上,成功就永遠不會偏離”。

爲什麼我們越努力越焦慮2

我們常說,人應該脫離“舒適區”,在“伸展區”中不斷成長。然而我更在意的是,我們把“伸展區”當作絕對的政治正確,以至於,一旦進入舒適區,就開始焦慮不安。

在我看來,努力工作和學習,是每個努力上進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在“舒適區”中,學會享受這一刻的愉悅、“不思進取”,反而成了最難的事情。

爲什麼我們越努力越焦慮 第2張

不知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心流”這個詞,簡而言之,就是全神貫注地做事,並且從這份“忘我”中感受到快樂。

我記得小學課本上,有一篇課文,講的是陳毅看書太過投入,蘸墨汁吃餅而渾然不知的故事。這是我們常提倡的心流(然而我並不相信這個故事)。

我同樣看重另一種心流。

小時候看電視時,爸媽喊我好幾次,我都沒聽到。——對於今天的我們,年輕的、努力的、焦慮的我們:

你上一次全神貫注地墮落並快樂,是什麼時候?

從什麼時候開始,消遣娛樂,反而讓你焦慮和痛苦?

忘我的努力之外,我們同樣需要忘我的“墮落”。這不僅僅對我們的快樂有意義,對於努力,也同樣有意義。有鬆有馳的彈簧,才能保持最大的彈性;砍柴、磨刀,砍柴、磨刀,才能收穫更多;打魚、曬網,打魚、曬網,才能捕撈更多的魚。

誰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是更聰明的努力方式呢。一旦停止努力,我同樣感到快樂。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