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精選論語必背有哪些

精選論語必背有哪些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精選論語必背有哪些,《論語》作爲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語錄集錦,是孔子智慧的濃縮,而且有一些還是必背的,小編和大家一起來看看精選論語必背有哪些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論語必背有哪些1

1.2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解讀:社會秩序,仁是根本,而仁的根本又在於孝悌。有了對父母的孝和身邊兄弟的友愛,然後推己及人,達成社會秩序的整體和諧。也就是說,一個懂得孝和敬的人,自然會在社會中安分守己,不會去做逆反的事情。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解讀:孔子注重人的實際行動,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巧言、心口不一。要有質樸的精神和本色的態度。巧言令色的人往往輕薄不務實,一味追求外在的悅人而不去修養自己的仁德,常常擺着僞善的面孔混跡在人羣之中,搖脣鼓舌,惑亂人心。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解讀:執政者要以仁道治國 ,具體來說就是執政者要敬其事,對人民有公信力,愛護民衆,節約經費,讓人民服勞役要在農閒之時。直到今天,孔子這種具有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張還閃耀着光芒。

(注:千乘之國,四匹馬拉的戰車,春秋時期,打仗用的兵車。故戰車數量的多少標誌着這個國家的強弱。這裏千乘之國代指大國。)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解讀:這一段表明了孔子希望培養的理想人格的七個標準:

孝 、悌 、謹慎 、信 、泛愛 、親仁 、學文

孔子重視個人的修養,認爲一個人最應該具備的能力首先是愛人的能力。愛人就是首先要愛父母,其次是愛兄弟,再次是愛朋友,最後是愛大衆、愛人類,這樣才能做到仁。能夠做到這樣的人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如有尚有餘力的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掌握歷史典籍、文獻知識,以及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實踐,這樣在生活中就會明白掌握世事的規律,恰當的處理事情,懂得人生的道理,圓滿自我的價值。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解讀:子夏認爲,一個人有沒有良好的教養,主要不是看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實行“孝”“忠”“信”等基本道德。只要做到了這幾點,即使他自己說自己沒有學習過,也可以認爲他已經是個有良好教養的人了。

一個人是否有學問,不在於看他讀過多少本書,而是看他是否達到了做人的標準與修養。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想精通學問之道,要先從自己的品行的修養、待人接物上着手。明白爲人處世的道理,才能夠學有所成。即《紅樓夢》中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注: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解讀:這裏,孔子提出了君子應當莊重大方,才能具有人格的威嚴。莊重而威嚴才能認真學習而所學牢固。君子還要慎重交友,還要有過則勿憚改的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度。這一思想把君子從內到外的修養聯繫起來,對世人的內外在修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要重視學習,善於結交朋友,着眼於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學習,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在犯了錯誤的時候,要正確對待,不逃避掩飾,勇敢地加以改正。

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解讀:孝是忠的基礎,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

只要做到忠與孝,社會與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孔子並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說“敬鬼神而遠之”,就證明了這一點。他沒有提到過人死之後是否有靈魂存在的問題,而是通過祭祀亡靈,來施行教化,希望把人們塑造成有教養的忠孝兩全的君子。

這裏,曾子對於慎終和追遠的重視,是在於對死的敬畏和對過往的崇敬。因爲生死是相對的,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也就無所謂生。而人從過往的歷史中可以獲得借鑑,也就是古可以鑑今,歷史有傳承的作用,忘記歷史的人也必將被歷史所忘記。

(注:慎終,是對父母之喪要盡其哀。追遠,是對祭祀祖先要致其敬。)

1.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解讀:有子這段話講的是交友待人之道、爲人處世的基本態度。對於“信”“恭”的看重,信要以義爲基礎,方能做到踐行可復;恭要以周禮爲標準,方能遠離恥辱,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不符合禮的話決不能講,講了就是不信的態度;不符合禮的事決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態度。

做到了他律和自律的'相輔相成,方得以堂堂正正的立於天地之間。

(注:復,履行,實踐;宗,可靠)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解讀:這裏講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認爲,作爲一個君子,不應當過多的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在工作方面應當勤勞敏捷,謹慎小心,而且能夠經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不去追求物質享受,不貪圖安樂,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義的事情上,追求真理。既有勤奮精神,又有高明方法,纔可以算是真正的熱愛學習。這是孔子對其弟子們的教誨,也是孔子一生求學精神的真實寫照。

人格的重視。孔子不但希望每一個人能夠生存,還希望他能夠好好地生活。

(注:有道,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正,匡正、端正)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解讀:這裏是孔子及其弟子子貢關於如何對待窮和富的問題。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人,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的境界。

後文: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着。”

(面對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子貢,孔子告訴了他以往的事,讓他因此而能知道未來的事)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精選論語必背有哪些

解讀: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應該擔心的是自己不瞭解別人。

孔子教育弟子,在處世上要有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能夠在寂寞中做成應該做的事業,完成應該具有的仁德修養。

學,是爲了自己的進步,而不要把精力用於怨天尤人上。

處世是需要了解別人的,自己心態平和,才能真實地瞭解別人。

精選論語必背有哪些2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解讀:禮與樂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規範,是人文的基礎。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額仁德。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

這裏,孔子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簡單的說,就是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禮樂的。

禮講謙讓敬人,樂須八音和諧。

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解讀:孔子在這裏雖然沒有正面回答林放問的禮之本,但是卻也指出了禮的真正含義,不在形式而在內心。是以真誠的情感爲基礎的,而不是虛文浮飾的事物。真實、真誠、真心纔是禮的根本。

林放提的問題很大,本來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講清楚的,即使講解了,也有可能因爲受知識和閱歷的限制而難以理解和領悟。孔子的回答是智慧的,他不去空泛地談論禮的根本是什麼,而是就現實中的禮儀的奢華鋪排和喪禮的儀式周全發論。禮貴在得宜適中,鋪張奢侈和儉省節約代表兩個極端,都不是盡善盡美,但儉可以避免繁文縟節,比較接近禮的本源,就是真誠的心意。喪禮強調要真誠心意,更甚於其他的禮,所以孔子特別加以說明。知道禮之本後,就不會爲虛榮心所驅使去做捨本逐末的事了。

(注:易,治理,辦妥)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解讀:這裏孔子說的反映了儒家思想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謙遜禮讓而反對無禮的、不公正的競爭。

(注:射,古代的射禮,大射禮規定兩人一組,相互作揖然後登堂,射完再相互作揖退下。各組射完後,再作揖登堂飲酒,負者先飲,勝者陪之 ;揖,拱手行禮)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解讀:孔子日常很少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說:“敬鬼神而遠之”所以這一章他說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樣。並非認爲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強調參加祭祀的人,應當在內心有虔誠的情感。

這樣看來,孔子主張進行的祭祀活動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注:在,存在,這裏指活着;與,參與)

3.18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爲諂也。”

解讀:這裏從側面表明了當時的君臣關係已經遭到破壞。其時臣侍奉君多無禮,故有人做到了服侍君主盡臣子之禮,卻反被人認爲是在諂媚,因此孔子會有這樣的感慨。

只是人們以爲的諂媚而已,不應該這樣。

《論語》首篇學而,次則爲政,到本篇。

3.19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解讀:這裏闡述了孔子君臣之禮的主要內容,即國君依禮役使臣子,而臣子侍奉國君要盡忠。從這裏的語言環境來看,孔子還是側重於對君的要求,強調君應依禮待臣,而不像後世那樣;君主可以無禮,臣下必須盡忠,以至於發展到愚忠。

君臣相待,應當各盡其道。君使臣以禮,凡事當依國家所定的規矩而行,不要粗率簡易。臣事君以忠,不要欺君罔上,要盡其應盡的職責。有聖明的君主則有賢臣,這樣上安下順,就是清明的政治了。

(注:定公,魯國國君,姓姬名宋,定在這裏是其諡號)

3.20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解讀:孔子這裏讚美《關雎》一詩的情感適度合宜,發乎情而止乎禮,或樂或哀皆不失其正,體現了他對“中庸”之美的推崇。

《詩經》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它由國風《周南》開始,而《關雎》是《周南》的第一篇。《關雎》以《詩經》首篇的顯要位置,歷來受人關注。但在《詩經》的研究史上,人們對《關雎》詩義的理解卻多有分歧。《毛詩序》認爲,這首詩是讚美“后妃之德”的,以爲女子只有忠貞賢淑、含蓄剋制,才能夠配得上王侯。因此,把這首詩放在《詩經》之首,以明教化。

精選論語必背有哪些 第2張

3.26 子曰:“居上不寬,爲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解讀:這裏充分反映了孔子以禮治國的思想。身居要位的人基於恕道,爲人要寬厚,多爲百姓着想,不能過分苛刻。因爲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爲人太過於精明,在下位的人就不容易發揮他的才能。在禮的範圍之內,居於上位者要愛護下面的人,下面的人也就會由衷地對身居上位的人恭敬。參加喪禮而沒有一點哀慼之意,表現得與自己毫無相關,又何必去呢?

孔子提出的居上不寬,爲禮不敬,臨喪不哀這三點,是有感於當時社會風氣的頹壞現象,說像這樣子的社會,就沒有什麼可看了,感嘆當時文化思想的衰落。孔子所說的實際上是禮要以內在的真實感情爲基礎,認爲人的道德內在性是自我實現的必要條件,不能化爲一套外在的力量。在古代歷史中,在上位者有一套完整的維護統治的政治制度、禮儀制度和行爲規範,可是,如果沒有內在的真實感情、對他人的愛和尊敬,那麼這一切都不過是爲了維護統治,實現無限膨脹的私慾的規定而已。

禮的根源在於人的心靈的自然感情。從孔子整體的角度來看,禮是外在的形式,而仁是內在的內容,沒有仁的內容而徒有禮的形式,那麼這個禮就沒有了積極的意義,沒有了價值。仁,又是什麼,前面已經說過了,仁的核心是愛,是對人要有愛心。怎麼愛,前面也提到過了 ,不僅僅是親人家人之愛,戀人之愛,它的基礎是道德的理性和感情的真實性,是一種自覺的對於他人的尊重和愛護。

精選論語必背有哪些3

1、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3、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這句說的太對了,對待人恭敬誠懇,出門在外也會有很多朋友,對人恭而有禮,四海人都是兄弟!)

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

6、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7、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8、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9、禮之用,和爲貴。

精選論語必背有哪些 第3張

10、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我認爲我們還是要好好學習《論語》中的思想和觀點,大家曾在中學時課本也學習了很多關於孔子的思想。在古代,《論語》可是得全文背誦,再經典不過的啓蒙教材了,今人對它也要好好研讀,學習借鑑。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