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快讯 > 开心空间 > 诸葛亮的故事集合15篇

诸葛亮的故事集合15篇

来源:时髦谷    阅读: 2.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诸葛亮的故事1

刘备曾三上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这段故事,大家都晓得叫“三顾茅庐”。茅庐就是我们这里的草屋。诸葛亮住草屋,好像他家里很穷。其实,诸葛亮家里很富,原先他家住的也不是草屋,而是高大瓦房,还有几百亩良田,长工伙计一大帮哩。

诸葛亮的故事集合15篇

诸葛亮家兄弟两个,他是老大,欢喜读书,又喜欢在外面结交朋友,成年累月不归家。老二诸葛瑾,在家当家,经营田地。哪晓得,老二当家不得法,不几年,弄得家境一年不如一年,诸葛瑾觉得很对不起哥哥,就把诸葛亮找回来,要他当家主事,诸葛亮家来一看,家里粮也不多了,猪、羊、牛、马也长得皮包骨头,的确不像样子。他向老二说:“既要我当家,家里的一切事情都得听我吩咐。”老二答应了。

诸葛亮在家扇子摇摇,田里转转。一憋半个月不动声色。到了第十六天。他忽然要老二准备镰刀,明天一早带长工伙计把东面二百亩水稻割起来。诸葛瑾一听。急得浑身发麻,嘴里不说心里想:“你哥哥也疯了,田里的稻子还没有吐穗。怎么好当草割下?你回来不是烧香是吵庙的啊?”诸葛亮看出弟弟的心思,也不对他发火,只是扇子一挥:“叫你去你就去,包你不会错。”诸葛瑾没法,只好带领长工们下口割稻去了。

稻割完了,诸葛瑾对诸葛亮说:“哥哥,下面怎么办了”

“把稻秆放田里晒干。”

“晒干做什么?”

“请瓦匠把屋上的瓦卸下来,换上稻草,多余的捆个子上堆,另派用场。”

这遭诸葛瑾来火了:“好啊。好好的稻禾被你糟蹋得精光,好好的瓦房又要拆下来盖草,你这是什么算计?”

诸葛亮说:“叫你做你就做,不是有言在先的吗?”

诸葛瑾没法,又只好听哥哥的。这时正是六七月里,天气很热,诸葛亮不管热不热,只是拼命催工,一定要限时限刻完成。

等到草上了堆,房子刚盖好,天空突然刮风响雷。风、雨、雷弟兄三个泊齐来,先是瓢泼大雨,后是钵头大的冰雹,铺天盖地地打下来,打得树木光秃秃,房屋打得直隆通。诸葛亮家庄稼收在场上,没有遭冰雹;屋顶换卜厚厚的一层草没有被打坏,人畜太平。人家就说了:“诸葛亮到底胜过他弟弟,算计真好。”从此,卧龙岗上许多人家都照诸葛亮的做,盖起了草房子。

说巧也就巧哩,就在这场大灾之后,曹操兵营里的战马得了瘟病,华佗提出要用“未秀草”煎汤把马吃才能治好。”“未秀草”就是不曾吐穗的稻草,这时候到哪里去找?曹操急得没法,只好用十万火急的令牌,叫军民人等到各地寻找。

一天,诸葛亮家的管账先生忽然找他通报:“少爷,外面有人要买你的稻草。”

“我早就晓得了。”

管账先生问:“开多大的价钱?”

诸葛亮说:“这个由你去定。”

管账先生贪心大哩,他要一两银子换一斤稻草,曹操为了救马,也只好咬咬牙用重金把稻草买走,诸葛亮得到曹操一笔银子,救济了周围的灾民。老百姓得到诸葛亮的好处,

又亲见诸葛亮算计灵验,就把他说得神乎其神。这叫好话一出门,一日传千里,千传万传传到刘备那里,刘备正想请一位有本事的人做他的军师,所以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到诸葛亮的茅庐里,请他出山。

诸葛亮的故事2

在南阳,诸葛亮被尊为智圣,而《三国演义》及历代诗人的渲染和吟咏,使诸葛亮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愈发崇高起来。

对于诸葛亮为何没跟随曹操,促成“强强联合”以统一中国大业?在大一统观念中生活的中国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想法,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对诸葛亮的一生做了一次检索和总结。

虽然诸葛亮轻挥羽扇的形象颇潇洒,但细观其一生,笔者认为有几处大败笔。

其一、择人有误。“良禽择木而栖”,三国有个著名的谋士郭嘉,他之前是跟从强大的袁绍的,但他却能慧眼识英雄,改弦易辙跟随弱小的曹操,并屡建功勋。难道诸葛亮受匡扶汉室思想的限制不齿与曹操为伍?!或者他认为曹操手下谋士如云,跟随曹操难有在刘氏集团中的地位?可惜历史没有假设,刘备已捷足草庐而三顾,让诸葛亮别无选择。诸葛亮虽有管仲乐毅之志,却未能及早把握出山时机,追随真正的英雄,俗话说“扶强不扶弱”,与曹操失之交臂而跟随刘备,不能不说是一次冒险。

其二、决策有误。《隆中对》读来虽铿锵有力,为历代政治家和文人所称赞,但却指其策略有误,且为致命性的,蜀国占西蜀和荆州之地,相隔千里而两分兵力,难成掎角之势,关公失荆州在所难免。刘备虽为英雄,但在关键时刻不冷静,或者说是对诸葛亮的不信任,夷陵之战的失败,大损蜀国根基,反而更见孔明选择之失误。蜀国从此再无恢复汉室的机会。

其三、时机有误。以弱小之国,五出祁山进攻强大的曹魏,几乎皆徒劳而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为报三顾之恩及贯彻“以攻为守”的策略,却大量耗费了蜀国税收,也损耗了蜀国人力资源,致蜀国国力日渐衰弱。

其四、用人有误。错用马谡,致有街亭之失。忘先主白帝城托孤“马谡言过其实,未可委以重任。”之言。其五、理念有误。作为蜀国最高行政长官,事无巨细,必亲自躬亲,未能注意提携和培养蜀国后续人才,也导致其积劳成疾过早辞世。其六、协调不力,未能协调好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在其死后,二人火并,大将魏延九族被诛,致人才匮乏的蜀国更加匮乏。

“得相能开国(《先主庙》)”。可惜诸葛亮的作为只开了一个蜀国,再无大的建树,而且其长子长孙在曹魏的进攻中都为国捐躯,这个结果使诸葛家族的悲剧色彩更加凝重。

历来都把诸葛亮当作神一样的供奉,“尊刘贬曹”的思想都有拔高诸葛亮的倾向!不用说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我们更要拔开历史的迷雾来看其本来面目。纵观诸葛亮,虽有名相之风,却无韩信、乐毅之辈扶持,也不占天时地利。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完美精神的体现,贯穿其蜀国政治生涯之始终,无不增添诸葛亮的悲壮,乃至“出师未捷身先死”之时,必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叹!

诸葛亮的故事3

诸葛亮(181—234),中国百姓心目中能掐会算、聪明绝顶的人。他生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世,受刘备三顾茅庐知遇情,辅佐刘备干得一番大事业,成为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诸葛亮幼丧双亲,跟随叔父诸葛玄移家豫章,后至荆州(今湖北襄阳城西),在隆中躬耕读书,隐居十余年。207年后,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功勋卓著,官拜丞相。

诸葛亮喂鸡求学的故事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诸葛亮爱子教子的故事

诸葛亮不但足智多谋,善于治国治军,而且严于律己,注重家教,修身齐家,堪称典范。

诸葛亮不但足智多谋,善于治国治军,而且严于律己,注重家教。

诸葛亮择妻不重外貌,而重德才;他虽权倾朝野,却从不贪财。他在成都郊区的田产,是刘备得了益州后赐赏给他的金银购买的,后来未增置田产。诸葛亮上表于后主说,臣家在成都,有桑树800株,薄田15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作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有多余的财物,那就是对不起国家。诸葛亮一直以俭朴治家,临终前家里家外没有多余的财产,也给后辈树立了清正廉洁的好榜样。

诸葛亮经常告诫家人要注意修身、善德、明志、致远、勤学、励精、冶性,不能依靠父辈的权势搞特殊化,并要孩子们到艰苦的地方去接受锻炼、考验。

诸葛亮早年无子,便把哥哥诸葛瑾之次子诸葛乔过继为嗣子。诸葛乔入蜀以后,诸葛亮注意对他从多方面教育培养,要求孩子从小要立下志向,刻苦读书,沉稳安静,勤俭朴素,并且把这些要求都一一写下来经常对照检查。

后来,诸葛乔做了“驸马都尉”,这本来是京城里既坐享清福又地位显赫的官位,但诸葛亮却不允许他在成都过这种优越的生活。那时候,诸葛亮常领兵屯驻汉中,部队给养需要从蜀地输送,诸葛亮便令诸葛乔参加押运粮草的工作。此间,诸葛乔常年奔走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里运输线上,其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诸葛亮在给兄长的信中解释说:诸葛乔按理本来是可以回到成都去的,但是诸将弟子都在押送军需物资,大家理应同甘苦,共荣厚,所以我命令他带五六百兵士,同诸将子弟一直在山谷中运送粮草物资。

诸葛亮教子有方。他写的《诫子书》,不足百字,讲出了励志、勤学、养德的人生哲理。

227年,诸葛亮生了一个儿子,名诸葛瞻,字思远。这孩子自小聪慧伶俐,诸葛亮也算晚年得子,自然备加喜爱,但他对孩子依然是严加管教,从不溺爱。诸葛瞻刚8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爱耍小聪明,容易自满自足,担心他难成大器,因此,更加对他严上加严。后来诸葛亮还写了著名的《诫子书》,其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不足百字的短文,讲勤学、惜时,讲修身、养德、励志,涵括了丰富而透彻的人生哲理。

诸葛瞻谨遵父教,从少年时期就发愤学习。史书上说他“少聪慧,工书画”。年十七,任骑都尉,后长期驻守边关,263年在绵竹为国捐躯。

诸葛亮还写过一个《诫外甥书》也很精彩。书中说:

“夫当志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冗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优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这位历史上以“文韬武略”著名的“军师”,对子女的培养教育也是这样为之“计深远”,令人感佩由衷。

诸葛亮神机妙算救后人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懿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懿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懿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

土兵们把信递给司马懿,司马懿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司马懿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司马懿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司马懿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草船借箭的故事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诸葛亮的故事4

今天坐地铁的时候,我在喜马拉雅上听到一个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觉得特别有趣也特别感动。

这个故事里面说诸葛亮在很小的时候,就拜了一位了不起的大学问家司马徽当老师。司马徽每天给他的学生上课时,就会用自己养的一只芦花鸡来定时,芦花鸡一叫,就下课。可是,芦花鸡叫没什么规律,有时候上课的时间很短,鸡就叫起来,那么这天的课就结束了。有些学生一看这么快下课很高兴,可是诸葛亮却不高兴,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来学本领的,老师本领这么大,他想多听会课,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手,可是这只鸡总是经常叫。他想要是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芦花鸡不叫就好了。

第二天,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在去上课的时候,他偷偷地带了一小袋米。一看芦花鸡叫了,就赶紧抓一把米喂给他吃,这时候鸡只顾着吃米也就不叫了。就这样,老师讲课的时间明显变长了。

听完了这个故事,我和妹妹都开心地笑了,觉得诸葛亮真的是太聪明了。同时,我也特别感动。都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原来是与他从小就爱学习有关,我决定以后一定要向诸葛亮学习,学好本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诸葛亮的故事5

管理故事:诸葛亮的太太叫阿丑。当初,诸葛亮毛遂自荐,拜见阿丑的父亲黃承彦,要当他的乘龙快婿。聊完后,黄叫阿丑送客。到门口时,阿丑送诸葛亮一把羽扇。

阿丑问诸葛亮:"你知道我为什么送你这把扇子。"

诸葛亮说:"礼轻情谊重。"

阿丑又问:"这是其中之一,可知其二?"

诸葛亮想了一下,想不出来。

阿丑说:"诸葛先生,刚才你跟家父谈天下军事。谈到刘备请你出山的时候,眉飞色舞;谈到蜀国的时候,你雄心壮志。但是,我听到你谈到蜀国在三国中最弱的时候,你眉头深锁;谈到曹操与孙权的时候,你忧心忡忡。大丈夫做事情,要喜怒不形于色,我送你这把扇子,是用来遮面的。"从此以后,诸葛亮就羽扇纶巾,这个成语就是这样出来的。

管理感悟:

即便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其EQ还有不足之处!我们当代管理者,平日里时时刻刻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就更要强化自控能力。性格一般是难以改变的,但我们不可因此而放纵,因为任何缺点都是可以进行修饰的。

诸葛亮的故事6

诸葛亮小时候,由父亲带去拜水镜先生为师。

水镜先生对诸葛亮说:“我出三个题目,答对了就收下你。

接着出了一个哑题:他屈起食指,伸到诸葛亮面前,又点了点。

诸葛亮向水镜先生深深一鞠躬,又后退三步,站在一边解释道:“你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生坐在蒲团上说:“我出的第二个题目是,要你想办法使我离开这座位。

诸葛亮走到墙角,顺手拿了一根竹竿就要捅房上的瓦。

先生连忙起来阻止说:“不要捅漏了房子!”

诸葛亮笑了:“先生坐地,我想通天,先生不是离开座位了吗?”

先生稳坐回椅子上说:“你能使我寸步难行吗?”

诸葛亮指指先生说:“你这老匹夫,分明没有本事,在此胡扯!”先生气得脸色发紫,诸葛亮却摘下他的帽子,扔到房顶上。

先生气急了,只好脱了鞋蹲在诸葛亮父亲的肩上去拿帽子。

这时,诸葛亮抓起先生的鞋子藏了起来。

先生拿到了帽子,却找不到鞋子,诸葛亮说:“您寸步难行啦!”

水镜先生哈哈大笑,说:“好聪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

诸葛亮的故事7

本课叙述了诸葛亮少年时代非常喜欢听先生讲书,为了延长听书时间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非常后悔,认识了自身的错误。在得到了先生原谅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爱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课文共分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局部。1―3自然段写聪明好学的诸葛亮,为了延长听书时间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弄巧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4―5自然段写诸葛亮回家后非常后悔,认识了自身的错误。在得到了先生原谅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爱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要点提示

1.对于诸葛亮的杰出军事才干学生一定不陌生,本课语言通俗,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沛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中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有时候可以用智谋,有时侯是不能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2.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诸葛亮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动身点是好的,是希望多听先生讲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好学。但是背着老师和同学做手脚,只顾了自身的兴趣,却让老师和同学饿肚子,是错的。最后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险些连学都不能上了,又是他得到的深刻教训。

3.使学生认识诸葛亮知错就改,更加尊敬先生,得到了先生的喜爱,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基础。从中可联想到学生自身,与之对照,明确正确的做法。

4.文中通篇以第三人称叙述,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介绍一些诸葛亮利用谋略取得胜利的小故事,话锋一转,那么,谋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吗?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要给学生充沛的朗读时间,可以采用小组争辩的形式,围绕“诸葛亮的做法错了吗?”谋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吗?”两个主题,请双方同学运用课文中的事例,进行争辩,说明自身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这里要给学生充沛的争辩时间,鼓励学生向他人质疑,甚至还可以引用课外的事例说明自身的观点。教师只要稍加点拨,防止学生思想过于偏颇即可。

3.可以尝试学生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鼓励学生自主分配角色,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排演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扮演能力。

畅所欲言

围绕“把聪明用在正地方”这一主题布置了口语交际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育学生对人要讲诚信,对坏人要用智谋,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聪明才智。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能够以“把聪明用在正地方”为话题,进行交流。教师不要让学生只谈论一方面内容,尽可能引导学生展开不同的话题,比方:和家长、老师、同学等交往的时候,什么是聪明?当你遇到坏人的时候,你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当你面对学习的时候,什么是聪明智慧?当你面对困难、面对失败、面对游戏、面对自身的缺点……在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判断怎样才是真正的聪明做法?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的外延等于学生生活的外延,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在学生畅所欲言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情况,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语句、口气等做以适当的点评,鼓励学生个个参与表达,形成乐于表达的氛围,提高表达能力。

初显身手

找关于智谋的典故和成语是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智谋的有趣的故事,拓宽知识面。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智谋的故事,形成了很多有趣的典故和成语。比方:围魏救赵、空城计、破釜沉舟、隔岸观火、调虎离山……教学前,教师要认真做好动员和安排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查找资料。课上,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身的查找结果。比方个人扮演的活动有讲故事、猜故事等,小组汇报的有分角色朗读、课本剧等,全体同学要在对扮演的同学和时进行评价。

笔下生花

本单元的习作是让学生模拟“少年法庭”对事件做出评判,并设想评判结束后,案中人物的不同想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习作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自由表达主题。在活动中,充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这项活动虽是写的练习,但是,一定不能只进行写的活动。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要讨论的文字,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从人物的处境入手,分别分析他们各自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现在他们都是怎样对待这件事情的?让学生大胆展开讨论,将他们的想法一一展示出来,然后选择自身认为最有道理的写下来。注意将语句写通畅、简洁,意思明确。写完后,组织同学读一读,评一评,看看谁的语言最简练,不但把话说通,而且把话说好,争取做到字斟句酌。

讲评时可按不同的评判结果分组,学生互评,教师巡视指导,逐渐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小组评议后,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班上交流。

金钥匙

课堂讨论,大家应该围绕一个议题发表意见。假如自身准备的发言,不符合大家的议题,就暂时等一等。这两个要求,都是学生在分组讨论时应该注意的。但是,教师们不要在本单元最后单独地将这个学习内容出现在学生面前,假如能够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适时地提出来,再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讨论活动加以巩固,学生一定会比较自然地掌握,提高课堂讨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本单元的“金钥匙”,可以不单独出现,渗透在每节课中,提示学生围绕主题发表意见,假如自身的发言不符合大家的议题就先等一等。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人的优点、自身的缺乏,提高课内外语文综合学习的能力。

诸葛亮的故事8

宽容的事例 诸葛亮七擒孟获

刘备去世以后,蜀国丞相诸葛亮准备北伐中原。当时蜀国南部,就是云南贵州交界处,少数民族的大酋长孟获发动叛乱,诸葛亮决定亲自领兵平息叛乱,先解除这后顾之忧。有人建议,派一员大将南下足以消灭孟获,丞相就不必深入那“不毛之地”了。但是诸葛亮考虑得更长远,他要对孟获恩威并施,以收服人心。

孟获有万夫不当之勇,豪侠仗义,在少数民族中很有威望。诸葛亮命令部下,遇到孟获,千万不要伤害他,要抓活的。

第一次战斗,蜀军在诸葛亮的指挥下逮住了孟获。当士兵押孟获进营时,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还叫人摆酒席款待他。

第二天,诸葛亮陪他参观蜀军营地后,问孟获:“我们的军营怎么样?”孟获不仅不赞扬,反而说:“不过如此。以前我不知道你的虚实,所以战败了。现在我看到了你们的部署,如果放我回去,再战定能战胜你们。”

诸葛亮笑着,把孟获放走了。几天后,孟获果然带兵来挑战,结果又战败被俘。孟获还是不服输,诸葛亮又放了他。

孟获又连续和诸葛亮一战再战,一连打了七次,被擒七次。最后一次,孟获又被押解到蜀军营帐。士兵传下诸葛亮的将令说:丞相不愿意再见孟获,下令放孟获回去,让他整顿好人马,再来决一胜负。

孟获想了很久说:“七擒七纵,这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事情,丞相已经给了我很大的面子,我虽然没有多少知识,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能那样不给丞相面子呢!”说完跪在地上,流着眼泪说:“丞相天威,我们再也不反叛了!”

诸葛亮很高兴,赶紧把孟获搀扶起来,请他入营帐,设宴招待,最后客客气气地把孟获送出营门,让他回去。

自那之后,孟获死心塌地归顺蜀汉,直到诸葛亮死,他都没有叛乱。这在客观上为蜀汉出兵中原扫清了后顾之忧,而且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宽容的智慧:

诸葛亮七擒孟获,把智慧和宽容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一方长治久安。

宽容是一份接纳,海纳百川,不计前嫌,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只有能接纳世界的人才能得到世界,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就大业,原因就在于他们懂得宽容。

诸葛亮的故事9

与《浅说三国──关羽》一样,鄙人要以愚见还诸位一个诸葛亮的真面目。

先说说《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复姓诸葛,单名亮,通晓天文地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个,精忠报国的人物。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和发明家。

刘关张三顾茅庐把他请回去,突出了其能力非凡。刘备白帝城托孤显其靠得住。还有战争的描写,计谋的高明,还有诸多发明更显其智慧。的确,在《三国演义》中,其的确是一个非常受人爱戴的人。诸葛亮的形象地位与关羽的形象地位差不多,只是关羽是忠义的化生,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生。

现在鄙人就要谈历史了。

首先说说,三顾茅庐一事。在《魏略》和《九州春秋》上记载的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的故事,知道的人却很少了。书上说: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后来刘备自顾自编帽子,被诸葛亮谏阻,才想起他手下还有这么个人叫诸葛亮。

但是在正史上说的,与《三国演义》一样,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但其中也是有些异议的。既然正史确由此事,那么姑且相信。但鄙人有些话还是想说。

当时荆州出名的读书人很多,刘备因为徐庶的话,就去求见在荆州士人中名声并不很响亮的诸葛亮,可能性不大,除非其他有名人不肯跟刘备,刘备没办法。要么就是刘备想让别人知道他的爱才,来提高自己的人望。

还有著名的《隆中对》,鄙人毕竟不是政治家和军事家,其里面的内涵,鄙人只能佩服。不过,有人认为所谓《隆中对》,不过是诸葛亮和刘备长时间谈话中的一些片段,连缀起来而已,本身并不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对策。这种猜测也有其原因,因为当时刘备和诸葛亮开桌谈论时,旁边无人。没人知道是怎么一会事,反正刘备不会向哑巴一样坐在那里听他一个人说话。

诸葛亮出山后,不久曹军来袭,演义中大篇幅渲染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其实在正史中,根本一笔都没有记载。诸葛亮出山以后的第一份功劳,其实是过江东,说孙权,联合抗曹。其间的借东风、伏华容、收四郡本来就子虚乌有,而且直到这个时候,诸葛亮也主要负责内政和外交工作,根本没有打过一仗。直到庞统死后,诸葛亮才开始出去打仗。四川平定后,诸葛亮还是一个文职人员。说诸葛亮用兵如神,起码在刘备生前是看不到的。

在当时,法正才是第一大红人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刘备退到白帝城后,诸葛亮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也说明他心里也知道刘备并没有把诸葛亮摆在第一位。

到刘备临终时,他心目中比诸葛亮更加重要的臣子,如关羽、张飞、庞统、法正、黄权等,差不多死绝了。他才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实际上让诸葛亮负责民政,而让李严负责军事。至于诸葛亮军政大权一把抓,那又是以后的事情了。

诸葛亮并不是演义中所描写的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的军政两道奇才,而且也不是一出山就成为刘备心腹第一重臣的。

还有就是诸葛亮南下不毛之地,回来凯旋归来,南蛮再不复反,真的如小说中所说?《三国志》中说道: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李)恢身往扑讨。其七擒七纵不知是真是假,听说,南方还有孟获七擒七纵诸葛亮,亮不敢再南侵的传说呢!

六出祁山,其寸土未得,更不能显其军事才能高,反而不能富国而妄求强兵,导致民不聊生。还有那空城计,也是假的。小说中六出祁山次次遇司马,其实不然,其中只有两次遇见。小说虚构的实在太多了!

综上所述,诸葛亮既不是大政治家,也不是大军事家。不过那时他也是个杰出人物,从陈寿独立为他作传就可以知道。不过真要说他是什么家什么家的,那真的不能,最多给他个发明家或是科学家。

诸葛亮的故事10

先来讲一讲诸葛亮。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高,这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必须说明一下,火烧博望坡是刘备干的,白河用水估计是老罗根据韩信与田广、龙且之战改编的,赤壁一战中诸葛亮倒还起了点作用,不过诸葛亮只是将孙权激得心动而已,真正使孙权下定决心的还是周瑜和鲁肃。当然,这都不过是准备阶段而已,实际主持这场战局的是周瑜和程普,诸葛亮没有派上半分用场,诸葛亮和周瑜在这场战役中的作用就好比周瑜是一个大厨,作好了一道美味佳肴,而诸葛亮则是一个跑腿的,给大厨买来了原料,为大厨做菜作了准备工作——由此大家也应该知道谁的贡献最大吧!至于取西蜀嘛,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没出什么力,我也不用多说了。好了,言归正传,下面来谈一谈诸葛亮的几次北伐。

公元228年,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由于“时魏人知蜀之有备,而不知亮也。”(由此也可知诸葛亮在当时多么无名)因而导致“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总的来说,由于诸葛亮在这次北伐前作了比较周密的准备,而魏国在刘备死后,便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没有作好备战准备,处于不利地位,所以”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派出了以曹真为统帅,张邰为先锋的阵容,(而这时的司马懿,尚在宛城做荆洲刺使,无缘与诸葛亮交战,当然更不可能中什么离间计,)应该说这一次的形势对于诸葛亮是很有利的,尤其天水是凉洲郡治,储藏有大量军用物资,一旦占领,蜀军缺粮的情况可大大缓解,但诸葛亮此时行动缓慢,没能及时进驻三郡,导致其不得不与魏军在街亭决战,在选取作战大将方面,“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而这个马谡,正是刘备在死前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虽号称信任刘备,但这次在紧要关头却把刘备的话抛在脑后。不幸的是,这次行动,“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与此同时,赵云、邓芝也在箕谷为曹真所破,只有王平不损一兵一卒,安然归来。在听到诸葛亮战败后,“司马宣王治水军于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司马懿就这样因为枯水而失去了一次立功的机会。

这一次北伐,诸葛亮以多打少(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以有备攻无备,却被打得大败,闹了个灰头土脸,不得不“上疏请自贬三等”,看似受到责罚,但实际上却是“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仍然是军政大权一把抓。而曹魏方面,张邰力战有功,加封千户。

第一次北伐后,曹魏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的边境上的大患,除了东面的吴国外,还有西面的蜀国,于是对曹真委以重任,令其防备西方。曹真“以诸葛亮惩于祁山,后必出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等守陈仓,治其城。”提前九个月便预测到了诸葛亮的进攻方向,并作好了准备。228年冬,魏国东方的大将曹休接到吴将周鲂的降书,“休闻之,率步骑十万向皖以应鲂;帝又使司马懿向江陵,贾逵向东关,三道俱进。”不料周鲂乃是诈降,曹休被陆逊大破于石亭,司马懿也只得无功而返,诸葛亮得知这一消息后,又开始蠢蠢欲动,“十二月,亮引兵出散关,围陈仓,陈仓已有备,亮不能克。”诸葛亮在明知陈仓有守军的情况下,仍选择从此出关,可见其军事水平之差。“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馀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堑,欲直攀城,昭又于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欲踊出于城里,昭又于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馀日。”诸葛亮在自己的的兵力数十倍于敌军的情况下,却攻不下小小一个陈仓。这时“帝召张郃于方城,使击亮。”“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问郃曰:‘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深入无谷,屈指计曰 :‘比臣到,亮已走矣 。’”事实果然不出所料,张郃还没赶到,诸葛亮便已经粮尽退兵了。

随后,在229年春、230年,诸葛亮两次分别派遣陈式、魏延出击,由于没有诸葛亮在前线自作聪明、碍手碍脚,两人均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陈式攻下了阴平、武都二郡,魏延则大破费耀、郭淮。取得了诸葛亮自己所不能取得的战果。231年2月,“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于时大司马曹真有疾,帝命司马懿西屯长安,督将军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以御之。”本来一直被曹真压制住的司马懿终于有了机会与诸葛亮一决高下。

让我们看看司马懿是怎样行动的吧:“司马懿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张郃欲分兵驻雍、郿,懿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这是司马懿有生以来第一次统帅如此大军作战,(司马懿只是因为替曹丕出过不少主意,才深得其信赖,进而成为顾命大臣,他本身并无多少作战经验)立功之心急切,再加上本身指挥能力就不高,出现冒进之心,结果被魏延、吴班打败,死伤三千人。但他能马上吸取教训——既然自己不能象曹真那样以野战破敌,那便采取步步为营之法,将诸葛亮挡在门外。果然,诸葛亮对此招毫无办法,6月时粮草吃尽,不得不再度败退,这时的司马懿,还远未达到后来的统御水平,一时间得意忘形,命令张郃前去追击,身经百战的张郃劝他说:“兵法有曰,归兵勿追”司马懿却强迫张郃前往,张郃无奈之下只得奉命追击,不料遭受埋伏,一代名将就这样被乱箭射死。其实,若说诸葛亮的克星,还非张郃莫属,若是曹真尚在,张郃何以会死,魏军又何需靠粮多获胜?只可惜曹真已于3月初病逝于长安。而在领兵能力并不出众的司马懿带领下,魏军的获胜办法日趋消极。

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临,234年2月,诸葛亮调动“大众十万由斜谷入寇,遣使约吴同时大举。”“诸葛亮至郿,军于渭水之南。司马懿引军渡渭,背水为垒拒之”,这时的司马懿已有与诸葛亮对阵的经验,他对手下诸将说:“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而弱于军事的诸葛亮果然进军五丈原,这一次,司马懿不再贸然出击,而是继续监守不动。诸葛亮百般挑战,司马懿毫不理会,诸葛亮想打打不了,想退又不甘心,于是也分兵屯田,企图继续与司马懿对抗,却不幸于8月间逝世,伐魏之举也烟消云散。这一仗中,双方都力图扬长避短:诸葛亮想野战,司马懿想城战,而最终以司马懿顶住压力、坚壁清野而成功取胜。

总之,整个三国倒是象司马家族的发家传记。只不过这个主角一直在前面退居幕后。仔细推理下来,却发现,真正的羽扇纶巾,运筹帷幄之中的却是司马懿,其他的都做了司马懿的棋子,其他的都灰飞烟灭了。至此中国进入了西晋,然后东晋。

诸葛亮的故事11

诸葛亮扇子背后的故事

——原来那把的羽扇竟隐藏着大智慧

遥想当年三国赤壁之战的壮阔悲烈的场面,诸葛亮手中的鹅毛羽扇,似是呼风唤雨的神器,奥妙无穷。其实非也,它在诸葛卧龙的手中,是爱妻给予的情意深重之物,更是让他泰然处世的智慧。

诸葛亮的妻子黄氏叫阿丑(史上也有记载其正名为黄月英)。当初诸葛亮闻其贤便毛遂自荐,前往黄家拜见阿丑的父亲,也是当时的隐士黄承彦先生,并诚心要做他黄老的乘龙快婿。

黄老早就听说过诸葛亮是个才情高雅之人,便欣然答应并想办法先让这两个年轻人见上一面。于是黄老邀请诸葛亮来家里谈经论道。当时黄老吩咐女儿阿丑在一旁斟茶侍奉,整个交谈过程中,阿丑都在暗暗观察诸葛亮,也颇为心仪。

聊完后,黄老让阿丑送客,临行前,阿丑送了诸葛亮一把精致的鹅毛羽扇,并问他说:“君可知我为何送此扇于你?”诸葛亮含笑答道:“鹅毛虽轻,但情意重?”阿丑又问:“这是其中之一,可知其二?”诸葛亮说:“倒要请教。”

阿丑道:“君即将出山,肩负重任,千头万绪,全系一身,遇事必须从容、冷静。古人云:‘喜不大笑,怒不暴跳,乐不轻佻。’君与家父交谈时,见君高兴面则喜,畏难面则愁,大丈夫做事情,要喜怒不形于色,今赠羽扇,可做遮面之用。”

诸葛亮听后连连点头称是,在心里更是佩服阿丑的智慧。

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后,就把鹅毛扇时刻呆在身边,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扇不离手。如遇喜怒哀乐之事,一看鹅毛扇便尽力克制,不露形色。一时控制不住,当即以扇遮面,以免旁人看出。日子一久他便修养成性,遇事总是镇静自若,指挥从容。

其实我们也能有一把这样的“羽扇”,它就是我们的内心。无论面对多大多紧急的事,都要尽力克制自己的内心,喜怒不形于色,越淡定从容,则越能将事情泰然处之。这不仅是一种宠辱不惊的风度,更是一种安然处世的大智慧呀!

诸葛亮的故事12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原文为: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诸葛亮的故事13

一天中午,吃完饭后我又开始阅读《三国演义》。正当我读到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章节,眼前一片黑暗,我就那样昏睡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我醒了过来,发现自己正身处在一座美丽富饶的大山中。眼前出现了一座茅草屋,我想:这应该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茅草屋吧。

我一直犹豫不决要不要去敲门时,我的内心十分矛盾,去敲门了吧,不知该如何应对诸葛亮:不去敲门吧,就白来了。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去敲门。“砰评研”我对着门敲了三下。诸葛亮打开门,只见他面如冠玉,眉清目朗,顿时,我哑口无言。还是诸葛亮先生先打破沉寂,问:“你是哪位?”一时慌张的我不知如何回答,说普通话吧,他听不懂:文言文呢,我又不会。算了,管不了那么多了,只能硬着头皮上了。我支支吾吾地说:“吾乃……乃实验小学学生也……”他听了我这一半是普通话,一半是文言文的话,也哭笑不得。我看着他一脸惊讶,急忙道:“吾乃二十一世纪蜀国百姓也。”他听后,由一脸惊讶变成了满面笑容,请我进屋坐。

屋子十分狭小,我险些忘记,应该是跪着。我小心翼翼地跪下,准备与诸葛亮先生谈话。

“先生,你十分英勇,出使东吴舌战群儒,借风借箭,神机妙算。令吾好生佩服!”

“过奖!吾只是尽吾所能,保卫蜀国,不让小人夺去,仅此而已。可是常常力不从心啊。”诸葛亮先生脸色越发苍白,我赶忙说:“先生不必自责,既已尽所能,就无需再责怪自己了。”诸葛亮先生听了我的话,脸色渐渐恢复,变得喜笑颜开。“小姑娘,你一定很喜欢文学吧!吾带你去参观一下吾的书房吧!”说完,领着我前往书房。只见先生的书房比我们家的客厅还要大,里面堆满了书籍,我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拿起一本《天文气象大全》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正在这时,一阵清风拂过,我的眼前又变得—片黑暗。我再一次抬起头,发现自己正坐在书靴前,原来这只是一场梦啊!

诸葛亮的故事14

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诸葛亮少年时代非常喜欢听先生讲书,为了延长听书时间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非常后悔,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在得到了先生原谅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爱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课文共分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1―3自然段写聪明好学的诸葛亮,为了延长听书时间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弄巧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4―5自然段写诸葛亮回家后非常后悔,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在得到了先生原谅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爱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要点提示

1.对于诸葛亮的杰出军事才能学生一定不陌生,本课语言通俗,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中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有时候可以用智谋,有时侯是不能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2.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诸葛亮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多听先生讲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好学。但是背着老师和同学做手脚,只顾了自己的兴趣,却让老师和同学饿肚子,是错的。最后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险些连学都不能上了,又是他得到的深刻教训。

3.使学生认识诸葛亮知错就改,更加尊敬先生,得到了先生的喜爱,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基础。从中可联想到学生自身,与之对照,明确正确的做法。

4.文中通篇以第三人称叙述,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介绍一些诸葛亮利用谋略取得胜利的小故事,话锋一转,那么,谋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吗?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可以采用小组辩论的形式,围绕“诸葛亮的做法错了吗?”谋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吗?”两个主题,请双方同学运用课文中的事例,进行辩论,说明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这里要给学生充分的辩论时间,鼓励学生向别人质疑,甚至还可以引用课外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只要稍加点拨,避免学生思想过于偏颇即可。

3.可以尝试学生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鼓励学生自主分配角色,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排演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畅所欲言

围绕“把聪明用在正地方”这一主题安排了口语交际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育学生对人要讲诚信,对坏人要用智谋,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聪明才智。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能够以“把聪明用在正地方”为话题,进行交流。教师不要让学生只谈论一方面内容,尽可能引导学生展开不同的话题,比如:和家长、老师、同学等交往的时候,什么是聪明?当你遇到坏人的时候,你要用什么样的办法?当你面对学习的时候,什么是聪明智慧?当你面对困难、面对失败、面对游戏、面对自己的缺点……在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判断怎样才是真正的聪明做法?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的外延等于学生生活的外延,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在学生畅所欲言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情况,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语句、口气等做以适当的点评,鼓励学生个个参与表达,形成乐于表达的氛围,提高表达能力。

初显身手

找关于智谋的典故和成语是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智谋的有趣的故事,拓宽知识面。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智谋的故事,形成了很多有趣的典故和成语。比如:围魏救赵、空城计、破釜沉舟、隔岸观火、调虎离山……教学前,教师要认真做好动员和布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查找资料。课上,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查找结果。比如个人表演的活动有讲故事、猜故事等,小组汇报的有分角色朗读、课本剧等,全体同学要在对表演的同学及时进行评价。

笔下生花

本单元的习作是让学生模拟“少年法庭”对事件做出评判,并设想评判结束后,案中人物的不同想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习作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自由表达主题。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这项活动虽是写的练习,但是,一定不能只进行写的活动。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要讨论的文字,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从人物的处境入手,分别分析他们各自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现在他们都是怎样对待这件事情的?让学生大胆展开讨论,将他们的想法一一展示出来,然后选择自己认为最有道理的写下来。注意将语句写通畅、简洁,意思明确。写完后,组织同学读一读,评一评,看看谁的语言最简练,不但把话说通,而且把话说好,争取做到字斟句酌。

讲评时可按不同的评判结果分组,学生互评,教师巡视指导,逐渐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小组评议后,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班上交流。

金钥匙

课堂讨论,大家应该围绕一个议题发表意见。如果自己准备的发言,不符合大家的议题,就暂时等一等。这两个要求,都是学生在分组讨论时应该注意的。但是,教师们不要在本单元最后单独地将这个学习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能够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适时地提出来,再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讨论活动加以巩固,学生一定会比较自然地掌握,提高课堂讨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本单元的“金钥匙”,可以不单独出现,渗透在每节课中,提示学生围绕主题发表意见,如果自己的发言不符合大家的议题就先等一等。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自己的不足,提高课内外语文综合学习的能力。

诸葛亮的故事15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 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时尚热点
影视动漫
娱乐小料
明星动态
电影电视
音乐快讯
开心空间